“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


“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一线心声


2019年被称为“减负年”。

1月18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今年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

9月9日,《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审议通过,意见提出: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在国家一再强调为教师减负的背景下,基层学校“教师减负”落实得如何?我们征集了一些一线老师、校长的反馈,按照他们的说法,上级部门摊派到学校的任务仍然不少,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仍然层出不穷,减负仍任重道远。

老师校长们也对减负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与建议。您支持吗?一起来看。

“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一线心声



“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一线心声


“减负年”,负难减


2019年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 这一消息传出后, 即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关切与热议。

“减负”倡议发出近一年,学校减负情况如何?

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袁方正称,除了发文件少了之外,其它方面没有什么变化。“上级部门的各类巡查、检查有增无减,以10月为例,就有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满意度测评的双提升工作检查、扫黑除恶专项整治、禁毒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各项任务、食品安全检查、办学目标考核等等。”

海南省琼中思源实验学校书记范效彬说:“虽然教育部把今年定位为教师的‘减负年’,我们没有感觉到实质性的改变,而且有负担更重了的感觉。”据他说,城市创卫要参与,“双拥”活动要参加,安全教育要培训,读书活动要反馈,精准扶贫有任务,均衡发展有责任,质量提升有标准,远程研修有课时,日常管理有身影……“老师们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上级摊派、考核检查任务多,是校长老师们反映最多的问题。


“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一线心声



兰溪市一学校校长说,卫生、消防、公安、共青团、文明办……各单位来校评估检查名目繁多。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食品安全放心校园、智慧校园、健康学校、教育装备示范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各类创建工作数不胜数。

“每一项活动都要有方案、有总结、有阶段工作安排,还需要有过程印证材料做支撑,一项检查评估下来,一所学校都是满满十几盒甚至几十盒档案。上级领导来检查考核,主要就是档案资料,只有档案齐全规范,检查才能过得了关。”面对如此多创建活动的督导检查,校长就成了“迎检专业户”,对上,要准备好汇报材料,对下,要时刻督战,要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中层干部会、班主任工作会、全体教师会,成立相应的迎检小组,层层布置任务。不仅疲于应付,更让学生和教师分不清责任与工作的主次,教师“沉沦”在文山之中,无暇顾及教育教学。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一初级中学老师赵中云称,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课可以中断,卫生不可以不打扫。地上不能有一片落叶,老师学生随时做好打扫卫生的准备。”他怒问:“想知道一片落叶何以重过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可现如今,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地位逐渐被取代,教师时刻都在忙,但忙的不是教学;校长成了“迎检专业户”,教学管理无暇顾及。

除了各种任务、检查评比让老师们身心疲惫之外,文件会议过多也让老师们疲于应付。有老师反映每周的例会能开上两个小时,平时各种小会议不断,监考接二连三。形式化的教研活动和无意义的培训也占据老师大量的时间,外地学习和网上学习都有学时要求,甚至占据休息时间。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福海中学教师袁静认为考试也是负担之一。“考试排名严重,学校为了向上面交代,出台各种措施来强迫老师加班加点工作,考试不允许排名都是假话。”有老师表示,新高考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只有加重没有任何一点减轻,这是主业的负担巨增。还有老师称“真正的‘负’是什么?是学生的成绩!一考定终生,哪个教师敢放松?不但不敢放松,还得拼命,拼学生的命,拼老师的命。”


“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一线心声

减负难,难在哪?


教师减负在学校难落实的原因是什么?综合各老师的反馈,原因在于:相关部门职责没有明确,将很多无关学校的事情推给学校;学校是被考核部门,没有自主权;各考核部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刘汉青指出三点原因:

第一,学校的法律地位虚化、现实地位弱化、工作地位的矮化。一个最简单的现象是:学校教育从来都是被人考核评比的,学校一切都得依靠各级各类部门,没有任何自主权。一个被完全束缚了手脚的人,谈减负只能是奢望。

第二,决策不接地气。决策部门不了解实情,坐在电脑前制文件,权力上收,责任下推,学校如何减负?

第三,相关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然。加诸于教师身上的大量非教学负担,很大一部分源于一些部门的形式主义作风,由此衍生出案牍主义、留痕主义,事事要留痕、用文件落实文件、以表格应付检查。


“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一线心声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培立实验学校老师冯小凤印证了这种形式主义。她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教研活动基本离不开电脑,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科研课题、学生管理等都使用电子材料。然而,上级检查都是以纸质文档为主。于是,

学校就得要求教师把电子版的教学设计抄在备课本上,备课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总结等抄在相关的本本上,有的甚至还要把往年的做过的现在需要纸质文档检查的全给抄写下来,故意弄脏或弄湿后再晒干,以“显示年份”!

更为烦恼的是,学校接到检查通知的时间比较急,全校“齐心共济”加班加点“赶材料”。“非主科”的音体美和实验课都得让步给老师赶写、赶抄档案纸质材料。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既劳了老师的“筋骨”,又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加重了学校的负担,更不适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为教师减负,必须下大力气根治形式主义作风。

北京某实验学校校长说,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成绩作为考核学校的唯一标准,二是把学校当做党政机关,事务性工作多于业务工作

袁方正认为,政府部门要求太多,很多事情与学校教书育人工作根本不搭,甚至完全无关也摊到学校。”本来是社会问题,却号召学校让孩子们小手拉大手,能拉得起来吗?“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红云希望小学王卓伟说:“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似乎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只要涉及宣传的,都会想到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扫黑除恶’、防火教育、防溺水教育、食品卫生教育等等,学校不得不完成这些非教育工作。事实上,很多部门都设有宣传科,却把宣传的工作转给学校了。教育部门分担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原职能部门反而成了‘督促’部门。”

“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一线心声


教师负担如何减?


我们征集了一些老师、校长、专家的建议及部分学校的减负经验,在此分享:


任务文件公开,推出举报热线

教师非教学压力沉重,最主要原因是上级部门布置给学校的检查、评比任务太多。怎么治理这一问题,教育部曾支招中小学校长,要拒绝上级部门“派”来的“表哥”“表叔”,但很显然,中小学校长很难拒绝。

教育部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把今年列为给教师减负年,明确要列出目录清单,规定清单之外的事项不得进校园。但到现在,目录清单还没有列出来。

怎么给教师减负,从根本上说,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模式,而从眼下看,一个可能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所有学校把收到的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全部适时公开,以此接受社会的监督,看哪些部门在给学校老师布置干扰学校办学的任务。另外,教育部门可牵头推出举报热线(类似于为学生减负的接受补课举报的热线),接受教师对形式主义检查的举报,并公布处理举报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建立目录清单,强化问责机制

建立目录清单机制。教师负担在本质上涉及教师职责的内容边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开展专项研究,在与其他政府部门沟通协商的前提下,全面清理与规范涉及学校的各类检查、考试与评比活动,建立目录清单制度与机制,对于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各类检查、考核与评价活动不得进入学校,努力将教师从诸多的社会性事务中解脱出来,还学校一片清静的天地。

强化监督问责机制。要积极监督各级政府部门与学校是否将教师负担目录清单制度认真执行,要通过定期调研与基层学校反馈,了解教师负担状况。对于妨碍教师正常工作的各类检查评比活动必须零容忍,加大对相关主体的问责力度。

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要加强政府、学校、社会与教师等诸多主体的携手合作。政府部门要严控下放到学校的各类通知、文件、方案权限,在开展相关进校园活动时,要尊重学校教育规律,主动倾听学校的意见,不主动增加学校与教师负担;学校管理要转变观念,整合校内各条线的通知与任务下发,因校施策,切实减负。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刘世清


剥离额外任务,提升信息化水平

教师减负,首当凸显教师“核心功能",剥离与教师本职业务不相关或低相关的额外任务;

其次可多措并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时间管理能力,从而提升教师内生减负力;

三是尽快提升教育信化水平,通过信息技术分担或消减教师负担,以教育的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最大程度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北京教育学院陈卫亚


主管部门转变观念和方式

一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转变观念为学校减负,改变以行政干预为主的管理方式;

二要给教师工作上减负,减低在非教学工作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精简会议,凡是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凡是小会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开大会;各类培训尽量不占用教师休息时间,尊重和保障中小学教师的休息权;

三要给教师精神上减负,不要把教师当成无所不能的神仙和完美无缺的圣人;

四给教师生活上减负,不要过分渲染和拔高教师的作用,更不要纵容媒体和舆论妖魔化教师。

——北京八中永定实验学校周新华


厘清教育职责,细化教师工作清单

建议有关部门厘清教育职责,细化教师常态化工作清单,尊重教育专业属性,让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不要让诸如此类的工作占用大量的正常上课时间,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兰溪市某校老师 润泽(化名)


督导、视导等所需资料请查电子档案

1.督导、视导要改变形式和手段。督导、视导工作要改变检查的形式,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改检查纸质文档为查电子文档。

2. 学校要建立、健全、建好资源库。学校要加强所有部门资料的“建档入库”工作,严抓、严管“资源库”建设,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检查提供真实的、齐全的档案资料保障和支持。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培立实验学校冯小凤


取消考试排名

真正要为老师和学生减负,考试排名必须取消,并且要有监督部门,用明察暗访的形式,深入学生中和一线教师中进行调研,不能听某些领导的一面之词;减少各种培训,将时间还给老师,静下心来才能好好教学。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福海中学教师袁静


精简会议、研训活动

学校在会议通知、例行性文字工作、研训活动及其他非教学性工作等方面作出规定。

会议通知方面,校务行政会议两周一次、班主任会议两周一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两周一次、 全体教工会议一月一次,事务性工作布置一律以文本形式精准发放;学校管理中杜绝滥发通知消息,除必要外,各类通知必须精准分组推送发放,不设全体教工微信群。会议时长也大大缩短,只讲重要的事情,。

例行性文字工作方面,学校各部门不得随意布置教师撰写小结、报告、反思等文字材料,如有必要须经行政会议协调认可;简化各类例行性工作小结,一般不作千字以上的字数要求,提倡不写套话,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条目清晰;原则上要求提供电子文本即可。

研训活动方面,学校强调“整合”,减少大量教师长时间聚集的低效活动;各类活动以年级、学科、教师年龄段等明确参加教师对象,合理减少全校性通识培训,提倡实践研修;呼吁各级各类部门减少为会议规模而要求教师作为“背景墙”参加的各类会议活动。老师如果觉得自身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需要充电,可以去教师培训平台报名,自主参加一些高质量的研训活动”。

在非教学性工作上,学校规定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若无特别要求,教师有权拒绝参加各类与教学无关的工作及各类社会性评比、竞赛、汇演、征文、投票、调查等;需要教师带队外出的各类活动,需经校长室批准;校园安全、食堂验菜、学生餐管、卫生检查等工作通过扩充工勤人员或购买服务完成。

——杭州市文晖中学


备课减负、教案减负

“备课减负”

教师的负担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备课。教师如果想为学生上好一节高质量的优质课,光课前的备课就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一节课45分钟,备课的时间往往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一节课的时间。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力量,为老师们“备课减负”。一位老师精心备好的教案、课件、练习题等资料分享给备课组其他老师共同使用。这样发挥团队力量,每个人都备了一节优质课,每篇课文都能上出优质课。

教案减负

教师的负担还是来自手写教案。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直接把备课的思路写在书本上方便教学。但为了应对教学常规检查,大家都只能是抄教案,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用来检查的教案和实际上课是“两张皮”,这样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开学来,学校通知进校已满三年的教师可以使用电子教案或者复印教案,但要有二次备课的痕迹。而未满三年教师手写教案。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精简教研、听课、会议

一是改进教师备课:把过去每周上交通备教案改成每周上交两次精品教案。

二是改进教师作业:把过去学校作业检查重视作业次数改成重视作业质量。

三是改进教研活动:把过去全校、级部、教研组的定期教师集中活动改成分散的网上或微信活动。

四是改进听课:把过去学校每学期集中组织的观摩课、示范课改成原生态的推门课。

五是改进会议的形式:把过去布置一般性工作就开全体教师会议的做法改成级部书面通知或微信布置传达。

六是改进单元检测:把过去的全校统一时间检测改成各科教师随堂进行。

——山东省博兴县店子镇中心小学


只有教师的主业回归到教育教学的主业,让老师们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接受记者采访说,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不获全胜,绝不收手。部长这一言论是针对学生减负说的,希望对教师减负也是如此,不获全胜,绝不收手!

“减负年”,负难减!学校、教师怎么办?|一线心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