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2019 年 ~ 2023 年)房價何去何從?

未來五年(2019 年 ~ 2023 年)房價何去何從?

房價會不會漲到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高位,還是跌到一個你想都不敢想的低位,值得分析一下。

結論是大概率跌到一個你想都不敢想的低位,當然這5年內還完不成,但長期看,沒跑

萬變不離其宗。

第一:任何時候,大家要的是利益,誰有利益誰有動力

第二:房地產價格,脫不開成本和供需

一套新房子,包含了土地價格,建造價格,貸款利息,利潤,在建造過程中吸納了上游下游各種企業大量就業。所以說出售一套新房,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益。

而出售一套二手房,除了一點微薄稅費過戶費外,大部分收益都被上一任房主不勞而獲了。

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維護二手房的利益都不合理;房價一直漲,且二手房變現很容易,這種事情如果發生了,只能說顛覆了我對經濟的認知,稍微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不可能。

所以我重點說第二點,新房價格構成。

即便是今天,很多縣城的新房價格還在5000以內;即使是青島,郊區的一些新盤,今年的價格跌破了10000。所以成本到底是多少?

有的人整天說鋼筋水泥漲價,人工漲價,問題是隨便你怎麼漲,反正現在縣城5000不到的房子還是有利潤的。根據一些業內人士的報價,普通多層住宅的建造成本,即使被人吹的漲了一輪又一輪,現在的報價也不過1000-1500,小高層1300-2000,高層1800-2500。

縣城的多層,造房子1500,買地1000,資金成本+15%,銷售成本+10%,算下來目前是3300的成本,當然,有些時候資金成本可沒那麼低。但就算再加點,賣5000還有的賺不是

而且,全國各地,這個建造成本差異不會多大,5000的房子1500,100000的房子也高不了多少;大家心裡都清楚,真正的差距在地價上,各地土拍經常報道,反正我見過的最低的樓面價,是300多,鎮上的,縣城的有1000多,2000多的,而高的,有4-5萬的。

樓面地價都5萬了,你說這房子得賣多少錢?資金成本+,銷售成本+,這都是在5萬的基礎上加的,隨便賣賣也得奔10萬去了。

但是這5萬收益,是一錘子買賣。如果房價一直漲,隨著時間推移,就會出現買得起的越來越少,而之前買了的越來越多,最後終究出現一個問題,買的沒有賣的多,這時候怎麼辦?到了這個時候,不僅5萬收益沒了,拉動就業的效果也沒了

如果房價橫盤,仍然有一個問題,之前有非常多的人買的非常廉價的房子,他們在橫盤過程中出貨,就對新房形成了競爭,這部分人的不勞而獲,並不利於就業和經濟發展。當一個地方有了一個躺著收租的商業街後,最普遍的做法是什麼,是再建一個更好的,吸你的流量,這在哪裡都不稀奇。

說到這一步,就該說說供需了。18年銷售了16億平方新房,不含回遷房,這夠近5000萬人居住,人均30多平,1家3口,住100平三居室,按說也夠。2000-2017年銷售了152億平,18年16億,19年預計也是差不多16億,僅2000年以來新房就賣了接近200億平,夠6億人居住。且不含小產權和回遷房。2000年以前城鎮化率36%,也是4億多人,這些人也是都有房子的。目前城市實際住房應該夠10-12億人居住,只是有些房子是老破小了。

但這不算完,如果房價繼續漲或者橫盤,意味著賣地收入還是很高,房地產商還可以繼續賣,再繼續每年賣夠5000萬人居住的房子,20年後,房子夠12億+10億人居住。而20年後我們的人口,據說最快3年,最多5-6年就開始負增長,20年後一共也就12億人口,即使80%城鎮化,也不過10億。房子給誰住?

但是即使如此,房地產這個行業永遠都不會消失,新房子一直會造,到了後期,就是取代老破小的。所以,如果你現在接盤老破小,20年後你的房子大概率處於被淘汰的邊緣。

腦補一下,未來10年怎麼賣新房吧,未來要和二手房競爭,要吸引人置換,新概念新戶型的房子。慢慢的未來10年再賣個夠幾億人住的房,這市場也就徹底飽和了。這個時候按全球的慣例,不收房產稅取代賣地,都不合理

既然收房產稅,那麼賣地收入就不再重要,為了就業和行業,房地產商還是要蓋一些房子的,有些人也有需求,雖然二手房可能已經跌成屎了,但是新的更好戶型的房子,對有錢人還是有吸引力的,沒了龐大的土地成本,房產商可以輕易開發出又便宜又好的房子。

到時候如果大夥都有錢,就可以住非常好的房子;如果沒錢呢,就像日本了,大城市房子修修補補住,小城市荒廢的房子沒人要

最後扯扯所謂對抗通脹。我認為這不是對抗不對抗的問題,而是如果房價一直漲,房產商20年後可以蓋出夠20多億人住的房子,而屆時只需要10億,總歸要淘汰一多半,你能保證你的不被淘汰?如果房子不漲,那就抗不了通脹,這就是個偽命題。

而且真到了比淘汰的時候,相信我,一邊是你的房子被淘汰,一邊是房產商繼續蓋高科技加持的好房子,你和身家幾千億的巨頭比,毫無勝算


本公眾號本文來源於知乎 看笑話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我們尊重作者的成果,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非常感謝,支持原創,歡迎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