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精講:正學在見真

傳習錄精講:正學在見真

《傳習錄》20

問:“後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亂正學。”

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後世著述,是又將聖人所畫摹仿謄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遠矣。”

學:為什麼後世著述多了,就會有亂正學呢?知識不是越多越好嗎?知識應該是不斷髮展的,怎麼會有亂正學呢?這麼說,是不是違反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好像王陽明還肯定了,道理不太通啊。

程:首先你要知道“正學”是什麼?就是講正道之學,也就是聖學。聖人講道,才稱為“正學”。

什麼是“道”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真理。真正能講道的人有多少呢?古來不多。所以聖人講的學,就成了經典。

“後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亂正學”。後世著述很多,但都是解釋經典的。聖人留下來的經典,不解釋,人們很難懂。但是解釋者的水平,往往不及聖人,他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聖人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代替聖人的話,你覺得這麼做有沒有問題?當然有。因為解釋者往往會誤解聖人。

人們看不懂經典,就去看解釋,經典很深奧,而解釋很淺顯。看解釋,倒是容易看懂,但這是解釋者的意思,未必是經典的意思了。可是有了解釋,人們就不看經典了。這樣的解釋多了,就遮蓋了經典,也就亂了正學。可見王陽明學生的擔憂,是有道理的,這個學生有悟性。

所以王陽明也同意他的話。但是著述多了,有亂正學,問題到底出在哪呢?王陽明講的這番話,是再深入一步,剖析其原因的。

王陽明說:“人心天理渾然。”這句話很重要,因為“心即理”,所以要一起說。

人的本心即是天理,天理即是本心,這是“渾然”不可分的。只要一分辨,就落到知見認識上去了。所以要有實際體會,而不可著於概念。

聖人要講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人心天理渾然”。因為這個地方是人的根本,是天命所生,為天理所在。這個地方明瞭,一切都通了。

“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聖人講的這個,即然是“人心天理渾然”,不能分別,怎麼可能用語言來講清楚呢?所以講不清楚。

“渾然”就是一體,一體是沒法講的。就像這間屋子,你用什麼筆墨能把它全講清楚?你看都看不盡,何況是講清楚呢!那聖人要講它,怎麼講呢?只能“傳神”而已。

“寫真”就是畫像,你無法把它全畫出來,就只能寫意了,寥寥幾筆勾勒出來,“示人以形狀大略”,這就是“傳神”。傳神就是傳個大意,其它的,你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完善,“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

所以聖人講經,其實只是指示,不是定義。你不能在文字上去理解,而要根據他的指示,去尋找,去體會,然後自己去發現。只有自己真的看到了,才是真的明白了。所以解經的人,如果不懂,自己也沒有見到,於是就拘泥於文字,在文字上理解、思索、作文章,那就是節外生枝了。

你要知道,聖人講道,不過是指示。指示講了什麼?什麼也沒有講啊!就是指給你看,你看到了就看到了,沒看到就沒看到。你會問:沒看到怎麼辦呢?沒看到就再看啊!想想他是怎麼指的,為什麼這麼指,然後再去看。

可是你沒有看,卻在他的指示上生出了理解,作起了文章,你這是在幹什麼呢!許多人就是這麼解經典的。

“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聖人要讓指給你看的,是真實存在。真實存在是什麼呢?就是“精神意氣,言笑動止”,這是活生生的存在。即使你有本事把它畫下來,畫下來的也是死的,不是真的。真的是活的,怎麼能畫成死的呢?真實存在“固有所不能傳也”,這是無法講出來的,所以只能指示,不能描述。這段話講得太好了!

“後世著述,是又將聖人所畫摹仿謄寫”,聖人畫了幾筆是寫意的,這幾筆是指示個大意,讓人自己去體會的,已經不是那個東西了。而後世對經典所作的解釋,則是把這幾筆再描得實一點,於是把寫意的指示描成了一個具體的畫像。

“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遠矣”,描成了具體的畫像,就可以進行分析思想了,於是施展思維與理解的技能,還把自己想出來的東西都添加進去,於是人們就只看見了解釋者描繪出來的假像、幻象,不知道聖人之意在指示,真實存在也就看不到了。

這裡講了一個“正學”的問題。什麼是正學呢?就是真學。能夠見到真實存在,不增加一點多餘的東西,才是正學。

從學問來說,認識到真實存在,就是正學。從儒家的學問來說,認識到真心,就是正學。而我們是以心知心的,以心知心,怎麼知呢?在知上增加了一點東西,都是自我遮蔽,都不是正學。

聖人講經,只在指心示心,以啟發你見心。如果解經的人,在聖人的指示上加了自己的理解,講出了一大套東西,把人心遮蔽了,就妨礙了人們見心。這樣的著述,當然就亂了正學。

王陽明與他的學生所討論的這個問題,是很有意義的。這是如何讀經的大問題,這個問題不僅當時存在,現在也存在,而且現在解經的著作更多。越往後,解經的著作就會越多。我們現在講的東西,也是在解經,將它編纂出書,也就成了解經的著述之一。

經不是不能解,在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經需要。但是我們首先要知道,聖人講經,目的是什麼;我們讀經,要認識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才能知道應該如何讀書,如何讀那些解經的著作。

在王陽明這段話裡,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聖人講經,在“寫真傳神”;第二個是後人讀經,在“討求其真”。可見關鍵就在一個“真”字。

經是講真的,學是見真的。離了真,這一切就沒有意義了。

你可能會問:那什麼才是真呢?如何才知道真呢?真有什麼標誌呢?王陽明講了嗎?——講了,就在“精神意氣,言笑動止”這句話上。所以見真不在概念,落在概念上就死了,所知就都是假的了。


作者程東:現代心學創立者。畢業於南開大學,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潭柘書院大先生。出版《真性論》《明心講談》《覺自在》《金剛經諦鑑》《壇經諦義》《心經揭諦》《傳習錄精講》《解老子第一章》等專著。

現代心學:是立心為學、認識自己的學問。我是真實存在,我的存在是可以認識的。現代心學是一門新學,通過理解與實證的方式,開啟心門,把握規律,悟證本來,解決自我認知與存在的問題,從而破解大惑,真正自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