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妃位列五妃之一却被说是辛者库贱妇,历史上康熙良妃感情如何?

文学痞子


良妃是满洲正黄旗,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之女,是康熙第八子允禩的生母。她是以秀女的身份,进入的辛者库。辛者库是什么地方呢?在《寄楮备谈》中记载:

“辛者库,乃半个佐领下食口粮人也”

意思也就是说,辛者库中的人,是在此地为营生之人。良妃出身辛者库,论地位的确十分卑微,这与辛者库中人的挑选方式有关。但她的的确确,是整个清朝第一个以辛者库的奴婢身份,被康熙封为妃子的女人。那么他们之间的感情如何呢?事实上,历史上的良妃和康熙之间记录,十分之少。我们要看康熙和良妃之间感情如何,就要从她被说“辛者库贱妇”来详细说起。

良妃被说成“辛者库贱妇”是真是假?

良妃被康熙说“辛者库贱妇”,这段在《康熙谕旨》中的确有记载:

“允禩母妃病笃时,遗允禩之言 曰:尔皇父以我出自微贱,常指我以责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 我在一日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药。”

从这段文献来看,良妃似乎在晚年,已经和康熙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在康熙眼里,因为她是辛者库出身,所以十分厌恶她。但是这里有个疑点,这段历史,是出自雍正撰写的《康熙谕旨》,而并非是康熙时期亲自撰写的。那么就有可能,是雍正为了抹黑自己的兄弟,而故意将良妃和康熙的感情,进行贬低。那么这康熙是否,真的如此嫌弃良妃呢?我们需要客观地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先说下良妃的身份问题

良妃是辛者库出身,辛者库中的女子,大多是由犯罪家庭中的女子,用来受刑并维持生计的一个服务机构。但这仅仅是一部分人的来源,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

“以前八旗拖欠钱粮人等,因限满不能完纳,题參将本人或子孙治罪,其妻子在上三旗及下五旗公中佐领者人内务府辛者库,在下五旗入各王公辛者库,其上三旗人等亦有入下五旗王公辛者库者。”

可见,除了受刑家庭中的女子,需要在辛者库来做重活赎罪。在旗人之中,也有从正当身份,把在辛者库干活当做一个正当工作之人,用来专门服务八旗子弟。

而良妃的父亲是正黄旗,属于上三旗中人,因此是专门服务皇帝的。而且良妃是觉禅氏,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四十九·觉禅氏》中记载:

“瑚柱,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佛阿拉地方,天聪时来归,原任膳房总领。”

所以从地位来说,虽然同样是出自辛者库,但却比一般用来受刑的女子,地位高得多。因为她们再怎么说,也是旗人。也就是说,良妃在辛者库的地位,只是相对较低。所以,康熙皇帝会在良妃晚年,如此激烈地说她是“辛者库贱妇”,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其次,康熙对良妃的感情,从史料来看确实“一般”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明显的一件事,就是封良妃为妃子这件事。康熙在位61年,一共封了39位妃子。这里面就有点问题,举几个例子,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曾经大肆封了很多妃子。其中有惠嫔、荣嫔、宜嫔等等,却并没有先得到皇帝恩宠的良妃。就可以看出良妃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如果说是因为惠嫔、荣嫔、宜嫔这三位妃子的出身好,而良妃是辛者库布衣之女,不被重视也可以理解。但是后来在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又封了一个妃子,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母妃,德妃。而德妃和良妃的地位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良妃。《清史稿》记载:

德妃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 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进德妃。

德妃是“护军参领威武女”,也是正黄旗中人,是以宫女身份进宫的。和当时的良妃身份一样的卑微。但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却只册封了德嫔为德妃,却并没封良妃。那么良妃是何时被封为妃子的呢?在《皇朝文献通考》中记载:

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嫔,后晋封良妃。

良妃最终在康熙三十九年,被封为了妃子。并非是因为康熙爱她,而是因为彼时的良妃,已经是处于重病之中。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康熙在当时封她为妃子,不过是想要安慰她而已。

最后,我认为,康熙对良妃的感情,可能本身并没有那么差。之所以对良妃的态度如此,又经常说她是“辛者库贱妇”,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老八允禩。

史书上的良妃,早年是辛者库的奴婢。她和康熙是如何见面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但绝对不是,一件巧合的事情。因为在《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记载:

“良妃母妃,心亦甚大,尔等岂能不知谢世缘故?”

这段文献,就说明了良妃,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政治欲望,不想要一直在辛者库之中干重活。而且在《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也对良妃的面貌,有所形容:

“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

可见,早年的良妃,因为美貌很受康熙的喜爱。那么为什么会被康熙如此嫌弃呢?其实就是她儿子允禩的锅。

祸端就是当年的废太子胤礽,被康熙两废两立。但在期间,康熙对胤礽并未完全失去希望,也就是说,在康熙的心里,还是很希望他能够继承皇位的。《清史稿》中就说过:

“朕适召废皇太子、亦既见之矣。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废皇太子现在安养咸安宫中。朕念之、复可召见,胸中亦不更有郁结矣。”

康熙让百官表态,其实是想要个台阶下。康熙那时候身子骨还很硬朗,他根本没打算另立太子,只是百官没揣测明白圣意,允禩也没明白。导致除了四爷党,朝中重臣竟然都纷纷支持允禩为新太子。就是这件事,让康熙对允禩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因为康熙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阿哥们和朝臣沆瀣一气。也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康熙对良妃的态度。

在《圣祖实录》中记载了这件事:

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令康熙大感意外,无奈之下只得出尔反尔,谕曰:“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

这是在历史上,康熙第一次称良妃“微贱”,其实就是因为允禩的表现,让康熙难以接受,因此才对她也产生了怨恨。其实在允禩的心里,他觉得自己最像康熙,但其实他根本不明白康熙心里所想。所以在皇位之争中,他是失败的。而他的母妃良妃,也因此被康熙嫌弃,这才是二人感情出现波动的原因。

那么康熙是真的不喜欢良妃吗?很显然不是。从上面的文献也提到了,早期的良妃是“宠幸无比”。甚至在死后,是康熙亲自为她祭奠的。在《清起居注·康熙朝》中记载:

“ 十九日癸酉未时上由德胜门进神武门,谒宁寿宫问安回宫。申时上由东华门出朝阳门至良妃灵前奠酒举哀毕回宫。”

皇帝亲自祭奠后宫嫔妃,这在整个清朝,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对于良妃来说,无异于是极为尊贵的殊荣。所以,在康熙的心里是很有良妃的。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早期的确度过了一阵子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直到允禩的表现让康熙不满后,才直接影响了康熙和良妃的感情。事实上,康熙对良妃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这与她卑贱的身份,并无关系。


十点历史君


康熙时期只有“惠宜德荣”这“四妃”的说法,并不存在有“五妃”之说。

康熙的妃子良妃卫氏,其出身确实非常的卑微。

良妃卫氏(?-1711年),辛者库出身,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女,是清朝首个出身内管领而得封妃位的后妃,后来还有一个便是乾隆朝时期的令贵妃魏佳氏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皇八子胤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册为良嫔,后晋封良妃。

辛者库,含义是“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是八旗之下的包衣组织,而绝不是专门监管罪奴的机构,更不会像电视剧那样只能从事皇宫中卑贱的苦差的,毕竟辛者库的的人再怎么卑贱,还是八旗的旗人,拥有者八旗的“户口”,在当时也是属于特殊的阶层。

辛者库人员在关外时期,主要是通过战争俘获而来的汉族手艺人,被编入辛者库籍;而在康雍时期,主要用于接受犯了罪的旗人,特别是满洲八旗的旗人的机构,而其中,经济罪犯又占了绝大部分。良妃卫氏一家就是在康熙年间获罪被降入辛者库的罪籍当中的,由此可见良妃卫氏的出身是非常的卑贱。

而良妃卫氏的地位相较于“惠宜德荣”“四妃”,也可以说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康熙皇帝的四位妃子,即惠妃那拉氏,宜妃郭络罗氏和德妃乌雅氏与荣妃马佳氏同时晋封为妃,按照顺序是“惠宜德荣”,因而也被成为“四妃”,由于康熙在三位皇后相继去世后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贵妃也就只有温僖贵妃钮祜禄氏一人,因而“四妃”在后宫之中的地位非常的高。

而此时的卫氏,连嫔都不是,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才被册封为良嫔,后晋封良妃,册封的时间大大的晚于“四妃”。

所以良妃卫氏在后宫中的地位一直不高,与“四妃”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良妃的得宠并且生育皇子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康熙确实也不怎么重视良妃。

首先,就是良妃卫氏册封嫔的时间上,是在生育八阿哥胤禩二十年之后。

以德妃乌雅氏作为参考,德妃在生育皇子前,也是没有名分的,但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皇四子胤禛,仅过了一年,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晋封为德嫔,有了名分。

而良妃卫氏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康熙生下了皇八子胤禩,但是册封为良嫔的时间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此时的八阿哥胤禩已经是快20岁了,也就是说,自己虽然生育了皇子,但是直到二十年之后才有了名分,足可见康熙对于良妃的忽视以及良妃的不受重视。

其次,就是良妃卫氏之位康熙生下了一个孩子,就是八阿哥胤禩。

在“四妃”之中,惠妃那拉氏共生下了两位皇子,宜妃郭络罗氏生下了三位皇子,德妃乌雅氏为康熙生下了三儿三女共六个孩子,荣妃马佳氏也为康熙生下了五儿一女共六个孩子。

然而良妃卫氏仅仅是为康熙生下了一个皇子,八阿哥胤禩,并不是像其他四妃一样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康熙的宠爱而为康熙生育了多个皇嗣,这也说明良妃得宠诞下皇嗣具有极大偶然性。

再次,就是良妃的这个“良”字。

良妃卫氏,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嫔以上等级的妃子当中,用“良”字作为称号的。而“良”在清朝之前的一些朝代,曾用来形容品阶和地位非常卑微的后宫之人,给良妃的这个“良”也可见良妃卫氏的身份和地位,还是非常不受到重视的。

所以从这几项来看,康熙实际上对于良妃卫氏并不是很重视,对于她的感情自然也就比不上对他的几位皇后、贵妃和其他妃子。


康熙曾称良妃卫氏为“辛者库贱妇”,实际上并不是再说良妃卫氏,而是因为迁怒于八阿哥胤禩,故此借良妃卫氏卑微的出身彻底否定了八阿哥继位的可能。

康熙一废皇太子后,八阿哥胤禩被众人推了出来,希望他继位太子,这立马引起了康熙非常的不满与厌恶,直接训斥了胤禩,并且当众宣布不会将大位传给八阿哥。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前往热河,八阿哥胤禩以为母守孝为由留守北京,期间派人给康熙请安,并派人送去两只海东青,谁知到了康熙那里的时候,这两只海东青已经是奄奄一息了,要知道,这是在诅咒康熙的大逆不道的行为,因而引起了康熙的震怒,立马将胤禩召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大骂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这样说一来是因为对于胤禩送死鹰的事情表示极为的愤怒,二来也是对八阿哥长久以来一直处心积虑夺取皇位的不满,而在非常讲究母方出身的清朝初年,对胤禩的母亲如此的描述,也就基本宣告了胤禩从皇位争夺战中的彻底出局。

所以,康熙说良妃是“辛者库贱妇”,并不是康熙对良妃有什么不满,而仅仅是因为良妃卫氏的儿子八阿哥胤禩惹怒了康熙而已。


雍亲王府


依《大清会典则例》解释:“辛者库即内管领”。皇家的内管领主要是管理下人服务于皇家和王公贵族。自己大小是管理者,本身并不做杂役差使。在王侯将相面前,他们的身份显得低贱。但,对于不在旗的奴仆和普通旗人的家奴来说,他们拥🈶很高的地位。有科举做官、拥有奴婢、女儿可以参选秀女等等权力。



良妃是 允禩的母亲,出身于“辛者库”,外祖父是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家世地位中等巴样。康熙对良妃是应该是不错的。康熙39年,卫氏被封为良嫔,后来她又单独获得晋升,成为康熙当时显赫一时的五妃之一。康熙50年,良妃薨逝,康熙还破例为其亲自主持了满月祭祀的典礼,可见她在康熙心中是🈶一定的位置。


康熙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日理万机之余,🈶怒称她为“辛者库贱妇”的事,这主要因为允禩上蹿下跳的缘故。本来,允礽太子被废,已引发了众皇子夺嫡之心。使得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康熙不苑囿于传统,决定复立允礽太子之位以暂稳局面。却不料,保举允礽复位太子者寥寥无几,而拥立允禩的呼声日益高涨。

允禩强大的势力与文武班底彰显出来,让康熙感到惊讶,引起了内心的惶恐。康熙突然明白允禩对自己的威胁远超过了允礽太子党。眼见利用允礽复位以平息夺嫡之乱的意图即将落空,迫不得已,康熙只有找借口挽回不利局面,于是“辛者库贱妇所生”脱口而出!


这是申明允禩是不可被立为太子的, 尽管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当时,这句话是🈶杀伤力的,能🈶效地抵御允禩一党拥戴活动。其实,允禩的失败在于他没揣摩出康熙复立太子的真实用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政治目光短浅,不懂得审时度势后及时收敛锋芒,对帝王心术钻研不透。所以,没笑到最后。


希望星晨58298869


之前在一些关于康熙朝的电视剧中,我们关于良妃与康熙帝的感情,一直都被描绘的不是很好,那么历史上的她与康熙帝的感情究竟如何呢?

良妃的家庭身世如何呢?

良妃卫氏,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女。先说说内管领是怎样一个职务呢?它是内务府上三旗管理包衣的头目,负责处理皇室后勤工作,服务于皇室的。因为一些小说和影视作品,让我们对辛者库和内管领有误解。

再来说说良妃的父亲阿布鼐,有两种猜测和说法:

第一种,良妃所在的家族是天聪年间归顺清朝,因为家族人少,所以被正常的编入辛者库,属包衣籍,非小说和影视剧中所说的罪籍。

第二种说法,良妃的父亲身份是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遗腹子,他的生母就是皇太极的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娜木钟最初是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晋,天聪九年她率部归顺当时的后金,因其地位尊贵,封为西宫贵妃。察哈尔部归顺后,阿布鼐的哥哥额哲被封为察哈尔亲王,娶了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没过多久额哲去世,按女真旧俗,兄死弟娶其嫂,年仅11岁的阿布鼐把马喀塔娶了,随后袭了察哈尔亲王之位。

本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卫氏应该是出身高贵的,但无奈她的爹喜欢作死,对其先人的耻辱耿耿于怀,多年不朝觐,康熙帝也利落的革了他的职位,令其子布尔尼袭爵。康熙十四年,布尔尼与其弟发动叛乱,试图劫其父,但被清廷平定,不久阿布鼐被绞死。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卫氏全族被康熙帝革了职位了,送入了辛者库成为了宫女。

良妃上位之路

卫氏初入宫为宫女,偶然的机会凭借姣好的面容、聪慧的资质德蒙康熙帝的宠幸。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康熙三十九年册为良嫔,而后晋封为良妃。都知道,康熙帝喜欢一大撮一大撮的人一起封妃晋位,如康熙十六年、康熙二十年、康熙五十七年的几次大型封妃。但也有例外,比如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康熙十八年单独晋封为德嫔。

而良妃可能是第二位有此特殊殊荣的人。《康熙朝起居注册》记载卫氏为良妃,可见卫氏最终的位份是妃位,在康熙四十五年清皇室玉牒中,卫氏的位份还是良嫔,而卫氏薨逝的时间是康熙五十一年,由此推测封妃时间应在康熙四十五年到五十一年之间,在这期间,康熙朝并无大型册封,由此推断良妃可能也是享受了单独册封的荣耀。

康熙与良妃的感情究竟如何?

关于康熙帝对良妃的态度,从一些史料中或可以获得线索。在雍正年间编纂的《清世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曾经怒骂八阿哥是“信者库贱婢之子”。雍正皇帝辑录的《康熙谕旨》中有下面一段记载:“允禩母妃病笃时,遗允禩之言曰:尔皇父以我出自微贱,常指我以责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药。”从这两个记载中,我们看的出康熙帝对卫氏是带有厌恶之情的。但这个史料的记载有待商榷,这两个史料皆出自雍正帝在位期间,我们也知道,雍正帝继位之前与良妃之子八阿哥胤禩那是敌对关系,因而是有可能存在抹黑八阿哥的可能。

如果这些记录存在偏颇,那么只能从良妃的上位之路来看了。卫氏是康熙二十年二月生下的八阿哥胤禩,二十年年末,康熙帝进行了一波大型封妃,但卫氏没有在名单之内;康熙三十九年,卫氏与孝懿皇后之妹佟佳氏、17岁的瓜尔佳氏一同册封,赐封号“良”,满语含义为忠厚,善良,册封文书上也提及她“德蕴温柔,性娴礼教”,可见良妃在康熙帝心中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此时的八阿哥胤禩正值恩宠,卫氏这次得以册封,多是与儿子得宠有关。

前面我们也提及了良嫔晋封妃位的时间,是单独晋封的,上一个有这个殊荣的是雍正帝生母乌雅氏。康熙五十一年,良妃薨逝,康熙皇帝为了祭奠她,一连给她写了两篇祭文,且亲自主持祭祀典礼。良妃是康熙朝前中期生前获封妃位的五妃之一(贵妃除外),并且是这五人资历最浅、生皇子最晚的一人。从这些方面,又能看出卫氏在康熙帝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不管是因为八阿哥有出息得康熙帝看重,又或是卫氏本身条件较优得蒙盛宠。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若浅话史


允禩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康熙第八个儿子,自幼便有大志,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遗余力地谋取皇位。为此,他暗中极力结交大臣,培植亲信党羽,在他身边聚集了皇子允禟、允䄉、允禵和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但此时蠢蠢欲动的不光是允禩一党,大阿哥允禔也出手了,他先是奏请康熙杀掉允礽,顺带着告发了允禩在私下的秘密活动。很快允禔魇镇废太子的事情败露被囚,允禩也因为谋立太子的事情受到康熙处罚,被削去贝勒爵位,成为闲散宗室。

但是允禩并不气馁,反而愈挫愈勇。不久,康熙下旨朝廷大臣推举新太子人选。在阿灵阿等党羽的四处活动串联下,很多朝中重臣联名推举允禩,但是康熙一句话便否决了这个选举结果。他列举了允禩不可立为太子的三条理由:一是少不更事难当大任,二是刚受到处罚,是戴罪之身,三其“其母亦微贱”,是“辛者库贱妇”所生,要求另外推举太子人选。前两条理由我们可以勉强理解,但康熙为何要骂允禩是“辛者库贱妇”所生呢?

说起“辛者库”,一般人会想到影视剧中的情节,某人因犯错触怒皇帝,被罚入辛者库做苦力,而且从字面意义理解,似乎辛者库就是个劳动改造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辛者库”,是满语的音译,《大清会典则例》解释:“辛者库,即内管领”。清代皇室和王公贵族都有自己的世仆,也就是包衣奴才,他们根据旗籍、统属关系被编成不同的组织,管领就是其中基层的单位。皇家的叫内管领,王公府第的叫府属管领。这些管领下人主要服务于皇家和王公贵族,做一些后勤的杂役差使,他们低贱的身份只是相对于他们的主子,地位远远高于那些不在旗的奴仆和普通旗人的家奴,还有科举做官和拥有奴婢的权利。他们的女儿同样可以参选秀女,有的甚至平步青云,成为皇帝的后妃,比如乾隆的孝仪皇后魏佳氏。

允禩的母亲是良妃卫氏就是出身于“辛者库”,外祖父是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家世并不显赫,但也远算不上低贱,但康熙言语中似乎流露出对她极度地轻视和憎恶。事实上,康熙对良妃是宠爱有加的。康熙三十九年,皇帝册封后宫,卫氏被封为良嫔,成为为数不多受到册封的后妃之一,而同样生育了皇七子的戴佳氏却没有得到册封。不久她又单独获得晋升,位列康熙当时仅有的五妃之一。康熙五十年,良妃去世,康熙又破例为其主持了满月祭祀典礼,可见她在康熙心中的位置。

康熙之所以怒称她为“辛者库贱妇”,还是因为允禩的缘故。康熙废太子允礽的根本原因是太子党势力庞大,已经对皇权和康熙本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太子被废,引发了众皇子的夺嫡之心,康熙发现局势并没有平稳下来,反而更加错综复杂。出于平衡各方势力、安稳朝局的考虑,康熙决定复立允礽太子之位。为了找到合适的台阶,康熙多次召见允礽,又在和李光地等元老大臣谈话时,多次暗示出复立太子的意思。在以为朝廷大臣都领会了自己的意图后,康熙下旨公选太子,却不想事情出乎意料,不仅很少有人保举允礽,反而允禩的呼声最高。允禩势力的强大让康熙感到震惊和恐惧,原以为允礽对自己的最大威胁,没想到允禩的威胁远超过太子党。眼见意图落空的    康熙只有找借口挽回这种不利局面,于是“辛者库贱妇所生”,就是了允禩不可立为太子的理由。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允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在政治上的浅薄,不懂得收敛锋芒,没有看懂康熙的帝王心术,反观四阿哥胤禛则聪明得的,他将夺嫡的想法深藏了起来,以不争为争,却笑到了最后。

 

 






红袖添香读史


康熙朝从来没有”五妃“一说,只有”四妃“的讲法。良妃卫氏封妃较晚,远远不能跟前四个相提并论。至于感情,应该还比较得宠,所谓康熙说她”辛者库贱妇“,或许是康熙的一时气话,更大的可能是雍正为了打击政敌胤禩编造出来的。

先来说说康熙的妃子们的问题,康熙朝没有“五妃”的说法,只有“四妃”,也就是惠妃纳喇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荣妃马佳氏。这四个妃子之所以并列,因为她们四人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同一批封妃(马佳氏、纳喇氏、郭络罗氏还是康熙十六年八月第一次封嫔时的七嫔中的三位,乌雅氏康熙十八年三月单独封嫔),四妃在康熙后宫地位仅次于出身名门的三任皇后和两位贵妃(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早年四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是四辅臣之一遏必隆之女,孝懿仁皇后和悫惠皇贵妃佟佳氏是康熙舅舅佟国维之女),四妃也是生育子女最多的,康熙早期的子女除了极个别的几个,其他基本被四妃承包,如荣妃有五子一女,宜妃、德妃都有三子。反观良妃卫氏,康熙三十九年才封嫔。至于封妃日期没有任何记载(肯定是康熙四十五年后,因为那一年她还被记载为良嫔),一般认为最有可能是康熙五十年卫氏病重时被晋升,这比较符合清朝后宫女子临终前晋升的惯例。况且,康熙五十七年,又封了和妃瓜尔佳氏(康熙三十九年与卫氏一同册封为嫔)、成妃戴佳氏、宣妃博尔济吉特氏。这些都是康熙生前就被封为妃的,如果良妃有资格和前四位并称“五妃”,那这三位也有资格并称“八妃”。

然后说说康熙与良妃卫氏的关系。应该是还不错的,有三点可以看出来。第一就是生前单独封妃。康熙对待后宫一向比较平均,对嫔妃的晋升也一般是一批封好几个。康熙十六年、二十年、五十七年都有几次后宫妃嫔大型册封,而良妃是单独封妃。即使是临终前加恩,也说明康熙对她比较眷恋。因为康熙的很多妃嫔,都是死后才晋升(如十三阿哥胤祥之母章佳氏死后次月追封敏妃、孝诚仁皇后之妹赫舍里氏死后当月追封平妃)。如果是未在临终时就单独晋升,那就更显赫,康熙朝未病重单独晋升的例子大概只有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册封时和雍正的母亲乌雅氏晋升德嫔时是如此。

第二就是生育皇子。康熙早年皇子(包括几个早夭未序齿的),多为孝诚仁皇后和四妃所出,最早由其他嫔妃生下皇子的就是皇七子胤祐(成妃戴佳氏所生)和皇八子胤禩(良妃卫氏所生),这属于比较难得的。而胤禩早在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皇子时就获封与四哥胤禛、五哥胤祺、七哥胤祐一同获封贝勒,年仅十七岁,是最年轻的一个。更能彰显卫氏得宠。

第三就是卫氏的葬礼。康熙五十年良妃去世,葬礼参照平妃赫舍里氏的规格。赫舍里氏是孝诚仁皇后的妹妹,当年四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出身名门。而良妃卑贱很多。另外,康熙亲自主持良妃初满月礼祭祀典礼。一般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等的祭祀礼仪皇帝会亲自出席,妃嫔大臣等的祭祀礼仪皇帝很少参加。康熙能亲自主持其祭典,足见对其很是重视。

最后就来说说”辛者库贱妇“一说。良妃卫氏确实出身辛者库,但不是辛者库里的奴隶,而是出身于辛者库官员的家庭。其父阿布鼐是正五品内府管领,也就是辛者库的管理者,而不是被贬入辛者库为奴的罪人。

那康熙有没有说过良妃是辛者库贱妇呢?存疑。这种说法来源于雍正朝编纂《清圣祖实录》,说是在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在上谕中怒斥胤禩“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问题在于,这个所谓的上谕并没有实物佐证,而是仅仅存在于《实录》当中。

先要明白说这个话的语境。当时发生了一个著名的“毙鹰事件”。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巡幸热河,胤禩应该随侍在旁,却因为母亲的周年祭,前往祭祀而离开,派了一个太监向康熙说明,又选了两只上好的海东青送给康熙。谁知送到康熙行宫时,两只鹰已经奄奄一息。为此康熙怒斥胤禩。

所以,如果康熙真的说过这个话,很有可能是一时气话。因为看到两只死鹰,觉得是胤禩在诅咒自己,加上联想到他是为了祭奠母亲而离开,更加不满,一时火大。这也情有可原。而胤禩在之后的康熙五十四年也确实被康熙冷落,还停掉了他的俸禄,甚至连生病康熙也不理不睬。因此,有可能说过气话。

但同样可能的情形是,此话是雍正所编,用来攻击胤禩。众所周知,雍正继位后一直视胤禩为最大政敌。于雍正四年罗织罪名,将其削去官职爵位,剥夺宗籍,赐贱名阿其那。所以,在雍正朝编撰的《圣祖实录》不一定是真实的康熙原话。而且康熙这段训斥逻辑不是很通。如果良妃真是“贱妇”,康熙自己与贱妇交合生孩子又算什么?岂不是连自己也骂了。所以,很可能康熙根本没说过这个话。


伊耆角木


良妃,姓卫,真实姓名已经不可考,满洲正黄旗人。是内管领阿布鼐的女儿。良妃出身卑微,原来是辛者库的宫女。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康熙皇帝见识到她的美貌,便将她召入宫中,封为了良贵人。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良贵人生下康熙的八皇子胤禩。胤禩小的时候,由惠妃娘娘抚养。在康熙三十五年,远征噶尔丹的战争中,胤禩两次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倍获殊荣。

康熙三十九年,良贵人被封为良嫔,此时她已经病重,康熙皇帝十分焦急,于是又册封她为良妃。良妃是康熙五妃之一,也是康熙朝入宫时间最晚、资历最浅的一个妃子。

康熙五十年,良妃病逝。康熙皇帝悲痛万分,特意给她写了两篇追悼文,对她的祭祀仪式也由康熙皇帝亲自主持。两年后,良妃娘娘的遗体被安葬于景陵中的妃园。

可以说,真实历史上的良妃经历,和电视剧中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电视剧中良妃最后穿越回到了现代,那就是没有尸体存在了,又何来安葬景陵呢?其次,《宫》中的良妃一直居住在冷宫,有着和康熙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但实际上,良妃并没有进入冷宫,而且还备受康熙帝的宠爱。要不然,何以用两篇祭文祭祀她?这在康熙那么多妃子里可是很罕见。

康熙与良妃

康熙与良妃的感情关系,一直是研究清史的学者的一个重要议论课题。目前大致有几种说法:第一,康熙对良妃娘娘是有感情的;第二,康熙极其蔑视,甚至是厌恶良妃。

首先,说康熙对良妃有感情的,他们的主要论据在于,清代雍正年间编纂的《清世祖实录》有这样一段记载:康熙皇帝曾经怒骂八阿哥是“信者库贱婢之子”。但是出了本书之外,便再无类似的记载,包括在康熙皇帝的亲笔圣谕中也没有见过。众所周知,在康熙皇帝驾崩之前,还是四阿哥的雍正皇帝和八阿哥之间的帝位争夺战最为激烈。而《清世祖实录》正出自于刚刚继位不久的雍正初期,所以当时的史官,或为了讨好当今皇帝,或受了当时的雍正的指使,恶意污蔑八阿哥的可能性也并非没有。所以,到底当时康熙皇帝有没有说过这句话,现在还存在着一定的疑问。

至于第二种说法,依据比较充足。自从良妃进入康熙的视线之后,几乎可以说是平步青云,起先是良贵人,后来是良嫔,知道最后是良妃。而良妃本人也是康熙一朝被册封得最晚,生皇子最晚,资历最浅的一位妃子。在康熙册封皇后后,单独被册封的妃子一巴掌就数得过来。而良妃正是其中一个,也是康熙五妃之一。另外,在良妃死后,康熙皇帝为了祭奠她,一连给她写了两篇祭文。注意啊,是两篇。这在康熙朝的待遇可谓是无上的。想当年,皇后驾崩的时候,也不过如此。并且祭祀典礼,也是由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的。

从以上证据来看,康熙帝对于良妃,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四月文艺


能有多少感情?凭着儿子受康熙喜欢她才封了妃,一共就生了一个儿子,感情也就一般吧,就因为她出身辛者库,被歪歪的成了康熙最爱 康熙真爱,受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