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名士于慎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
于慎行生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17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編修。萬曆元年(1573年)升為修撰,充當萬曆皇帝的日講官。
于慎行年紀輕輕,28歲便成為皇帝老師,可謂世間罕見。
因為和皇帝接觸時間長,後來又任禮部右侍郎、左侍郎,轉吏部掌詹事府,禮部尚書等職。于慎行因此對朝中諸多掌故瞭然於胸。
萬曆十九年(1591年),發生了山東鄉試洩題事件,于慎行引咎辭職,家居16年,直至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才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不久病逝。
在家閒居16年時,于慎行根據自己在朝中親歷及見聞,寫了一部有關明朝萬曆以前的典章人物、財政賦稅的書,名叫《谷山筆麈》。
這部書雖然屬於私人筆記,但對後世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很有參考價值。甚至,清人編撰《明史》也間或從中取材。
《谷山筆麈》卷二之紀述一講述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明孝宗出生前,萬貴妃寵冠後廷,宮中嬪妃誰有了身孕,必想盡千方百計要其墮胎。
明孝宗的生母紀氏原是宮人入侍,竟有了身孕。
萬貴妃讓太醫用藥墮胎,太醫用藥後,沒能成功墮胎,就秘密讓人把生下來的嬰兒藏匿在西宮撫養,卻向萬貴妃謊報:“已墮。”
萬貴妃所做的這一切明憲宗並不知情。
一日,明憲宗在內殿嗟呀自嘆,一內使跪問其故。
明憲宗說:“汝不見百官奏耶?”
小內使應答:“萬歲已有皇子,第不知耳。”
明憲宗愕然,問:“安在?”
小內使惶恐,說:“奴不能言,奴言即死。”
一旁的太監懷恩頓首說:“內使所言屬實。皇子潛養於西宮,今已三歲,匿不敢聞。”
明憲宗回頭向百官細說了這一情況。
於是,廷臣吉服入賀,派遣使者前往迎皇子。
使者到了,宣詔。
紀氏抱皇子哭泣說:“兒去,吾不得活。兒見黃袍有須者,即而父也。”
皇子換上了一件小緋袍,乘坐一頂小轎子,被擁至奉天門下。
明憲宗將皇子抱起置膝,皇子輒抱憲宗的頸脖,呼叫:“爹爹。”
憲宗皇帝老淚縱橫,悲泣不成聲。
該日,頒詔天下,立太子。
憲宗皇帝的生母周太后住在仁壽宮,生恐皇子被萬貴妃傷害,交代憲宗皇帝:“以兒付我。”
皇子於是到了仁壽宮居住。
也從這一天起,有孕的妃嬪相繼平安生下了皇子。
一日,憲宗皇帝上朝了。
貴妃召太子食。周太后叮囑太子說:“兒去毋食也。”
太子至中宮,拒貴妃賜食,說:“已飽。”
拒肉湯,說:“肉湯疑有毒。”
萬貴妃恚怒萬分,說:“這個小孩兒不過幾歲就這樣,長大了豈不是吃了我!”忿不能語,以致成疾。
講完了這個故事,于慎行又補了一刀,說:明孝宗剛剛生下來時,頭頂上有數寸許未長頭髮,乃是藥力所致。
又說:太子被迎入仁壽宮後,萬貴妃便派遣使者毒害死了太子的生母紀氏。(太子迎入東朝,貴妃使賜孝穆死。或曰孝穆自縊。)
于慎行所說這個故事是有很複雜的背景的: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漠西蒙古瓦剌部擄去。國不可一日無君,關鍵時刻,大英雄于謙挺身而出,獨撐危局,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延續了大明王朝的國運。
不過,英宗在親征瓦剌前,已立不足兩歲的兒子、即後來的明憲宗為太子。朱祁鈺登上了帝位,明憲宗的處境就危險了。
所幸,在朱祁鈺登位之初,英宗的母親、宣宗皇后孫氏擔心皇太孫會有不測,專門選拔了身邊的心腹侍女萬貞兒前去侍奉照顧太子,做太子的保姆。
在那一段黑暗的歲月裡,萬貞兒始終守護在太子身邊,呵護有加,關懷備至。
後來,英宗在瓦剌平安回來了,並於朱祁鈺病重期間,發動了“奪門之變”,順利復位。
天順八年(1464年),英宗駕崩,憲宗繼位,隨即冊封照顧自己多年、年長了自己十七歲的萬貞兒為妃子,是為萬貴妃。
可以想象,憲宗肯定是專寵萬貴妃的了。
但要說萬貴妃不能容忍宮中的妃嬪生養,宮中凡是與皇帝發生關係而懷孕的女人,她一定要千方百計用藥進行墮胎,這事兒的真偽,就值得推敲了。
于慎行在講述完這個故事後,意味深長地說:“萬曆甲戌,一老中官為予道說如此。”(“這是在萬曆二年,一個宮中的老太監跟我這麼說的。”)
從明憲宗成化年間到萬曆年間,時間上隔了一百多年,一個宮中的老太監說的故事,真實性有多少呢?只能說是姑妄說之、姑且聽之,愛信不信,您看著辦。
寫《萬曆野獲編》的沈德符對這事是不信的。他在《萬曆野獲編》卷三明確說:于慎行公說孝宗生母事是萬曆初年一宮中老太監所說,他難道不知道老太監傳言訛誤,比齊東野人的荒唐言論更加荒唐可笑嗎?我在宮中每聽到這些太監津津有味地說本朝掌故,實在沒有一句實語,讓人可笑。
寫《國榷》的談遷對這事應該也是持懷疑態度的。他在《國榷》錄此事時,也照錄了于慎行那一句:“萬曆甲戌,一老中官為予道說如此”。
不過,也有人對這事深信不疑。比如寫《勝朝彤史拾遺記》的毛奇齡。毛奇齡在《勝朝彤史拾遺記》中就繪聲繪色地鋪陳、敷染了這個故事。他還言之鑿鑿地說那個向憲宗透露秘密的小內使就是憲、孝兩朝的宦官張敏。並且說,孝宗的生母紀氏被萬貴妃毒死後,張敏也被迫自殺了(“敏懼,亦吞金死”)。
對於某一個故事,有人選擇相信、有人選擇不相信,原本也沒啥。
問題是,清政府修《明史》時,毛奇齡參與了《明史》的編纂工作。而在修撰《明史.后妃傳》時,毛奇齡就專門負責寫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四朝的后妃傳。
好個毛奇齡,竟然就把他先前寫在《勝朝彤史拾遺記》裡面關於這四朝的后妃的紀聞原封不動地移入了《明史》之中,這樣,萬貴妃的罪行就坐實了。
話說回來,萬貴妃墮胎殺人的惡行雖說是最先出自於慎行的《谷山筆麈》,事不一定是確,但又有沒有可能是真呢?
向來以讀書細心的乾隆就對《明史.萬貴妃傳》表示不滿,專門提出了兩點疑問:
一、《明史.萬貴妃傳》中說憲宗專寵萬貴妃,致使萬貴妃飛揚跋扈,“後宮有妊,皆遭潛害”,可是,繼萬貴妃替憲宗生下的長子不幸夭折後,賢妃柏氏不就在成化五年(1469年)光明正大地生下了明憲宗的次子朱祐極了嗎?而且,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朱祐極還光明正大地受封為了皇太子!只不過,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朱佑極因病去世罷了。而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孝宗朱佑樘是成化六年出生,而太子朱佑極是成化八年逝世。《明史.萬貴妃傳》卻寫紀妃讓門監張敏溺死孝宗,張敏驚呼:“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皇上還沒有兒子,為什麼放棄撫養?!)這“上未有子”一語,從何說起?!
二、如果說萬貴妃“專房溺惑”,那麼其他妃嬪就很少有機會接觸憲宗了,可是,孝宗受封太子之後,竟然出現了十子之國之事,其中最小的,是憲宗的第十四子。這明顯不合情理。
可嘆那乾隆帝日理萬機,一望而知“後宮有妊盡遭藥墮”之事不可信,偏偏今天的許多從事研究明清史的學者竟然把《明史.萬貴妃傳》這一段當成確鑿無疑的史實來解讀,實在令人遺憾萬分。
其實,《明史.萬貴妃傳》中除了乾隆所提出的兩點疑問外,還有很多地方與其他史料記載如《明實錄》、甚至《明史》的其他篇目是相牴牾的。
比如說:一、“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貴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諡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這段話是從《谷山筆麈》那一句“太子迎入東朝,貴妃使賜孝穆死。或曰孝穆自縊。”演化而來,說孝宗父子相認後,孝宗的生母便被萬貴妃害死了,但又加了一句“敏懼,亦吞金死”,即是說張敏恐懼,吞金自盡了。
然而,《明史》和《明實錄》都明確記載,在孝宗被立為太子以後的三年,張敏曾想誣告浙江巡撫楊繼宗,但是憲宗沒有鳥他。這條記載釋放出兩條信息:1、張敏沒有自殺;2、應該沒發生張敏冒死撫養孝宗的事,否則憲宗不大會對他這麼冷淡。
另外,據林焜熿的《金門志》所記,張敏去世的時間是成化二十一年,而孝宗被立為太子是成化十一年,二者相隔了十年。
還有,《明史•商輅傳》有這樣一段記載:當初,皇帝與皇子相認後把他留在宮中,而皇子的生母紀妃仍然居住西宮。內閣首輔大臣商輅擔心有其他變故,就偕同百官上奏疏說:“皇子幼年聰慧,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雖說託負萬貴妃厚加愛護,而萬貴妃也把他當作親生的一樣撫養。但外界都在議論說皇子的生母因病別居,久不得見。應該搬遷住所,讓他們母子朝夕相接。當然了,皇子仍然由萬貴妃來撫育,這是宗社之幸啊。”於是,紀妃遷入永壽宮。過了一個多月,紀妃病重。商輅又上疏申請說:“如有不測,禮遇一切要從厚。”並請求命司禮太監陪同皇子前往探病。皇帝全部聽從了他的要求。
商輅請求要孝宗母子就近居住的奏疏,就收錄在《明憲宗實錄》中,其中稱讚萬貴妃撫養孝宗、及請求萬妃入住永壽宮的原話是這樣說的:“重以貴妃殿下躬親撫育,保護之勤,恩愛之厚,踰於巳出。凡內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門聞之,莫不交口稱讚,以為貴妃之賢,近代無比,此誠宗社無疆之福也。但外間皆謂,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見,揆之人情事體誠為未順。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煩貴妃撫育,俾朝夕之間便於接見,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愜眾人之公論,不勝幸甚。”
從這兩段記載來看,萬貴妃並未想要毒死孝宗,因為,孝宗就是由她撫育的!這裡的道理很簡單:孝宗的生母身份卑微,要立孝宗為太子,交給萬貴妃撫養比較名正言順。等立為太子後再交給周太后撫養。
孝宗本來就由萬貴妃撫養,那麼萬貴妃真要下毒,哪有下不成之理?
而從商輅奏章看,孝宗的生母也不是萬貴妃毒死的,因為,孝宗父子相認時,紀氏早已沉痾多時,內閣首輔上奏請求母子相見,說明紀氏已經病入膏肓,再不見就可能見不著了。而紀氏搬進宮內居住了兩個月之後才去世。
弘治九年(1496)舉進士第,在孝宗朝授刑部主事的武陵人陳洪謨著有《繼世紀聞》一書,裡面提到憲宗朝的舊事,說萬貴妃對孝宗母子都是很好。
我們應該相信陳洪謨這一說法。
據《國榷》記,紀妃臨死前一天,萬貴妃還親自去看望過她,“次日,少間,不召醫,致大故。”看望過後,第二天才辭世,沒有萬貴妃毒死紀妃的跡象。
另外,《明憲宗實錄》有這樣一條記載:“上還宮,忽報雲妃薨逝矣。上震悼,輟視朝七日,諡曰恭肅商慎榮靖,葬天壽山西南,凡喪禮皆從厚。弘治初,言者籍籍不已,欲追廢妃號籍其家毀其墳,賴今上仁聖卒置不究雲。”該記載是說萬貴妃病逝後,憲宗給她上諡號,並予厚葬。由於萬貴妃任用萬安一夥人亂政,到了孝宗朝,大臣要秋後算賬,提議廢除萬貴妃的諡號並毀壞她的墳墓,孝宗制止了。
試想想看,明孝宗乃是一世英主,如若萬貴妃真的把他害得九死一生、並毒殺了他的生身之母,則在自己當上了皇帝后,不報復發洩一下,說得過去嗎?
所以說,明朝人黑萬貴妃,實在黑得太過份了。
為什麼要這麼黑?
乾隆的猜測是:“眾人深嫉萬安之假附亂政,遂裝飾為無稽之言以歸萬妃。”
閱讀更多 覃仕勇說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