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談清人修《明史》

新政權給舊政權修史,來證明自己是正統,以成為各王朝的慣例,清朝也不例外,但是清朝為明朝修史是耗時最久,修改最頻繁的,如果從順治下召開明史館算起,到乾隆4年稿止,歷時90多年,實際上順治時雖開館但國情並不理想,所以未提筆,直到康熙剿滅三藩才正式搭起班子修明史,到乾隆稿止也歷時60多年。

小談清人修《明史》

萬斯同,黃宗羲弟子,經明史館總裁徐元文推薦,以布衣身份主編《明史》。

《明史》主要在康熙、雍正兩朝完成的,編纂者全是漢人,沒有滿人,編纂者可分為兩類三拔,一類是明遺學者,另一類是朝廷的漢官,三拔人分別是徐元文帶領著萬斯同、毛奇齡等人,第二拔是王鴻緒帶領著湯斌、朱彝尊等人,最後是張廷玉定稿的,署名也是張廷玉。

小談清人修《明史》

湯斌,師從與顧炎武、黃宗羲齊名的大儒孫奇逢,康熙21年充《明史》總裁,後官至工部尚書。

這裡有個情況要說明一下,明遺學者在修《明史》過程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雖然明遺學者們有反清思想,但在修史這件事上,擯棄民族仇恨,紛紛出山,甘願出力,不求名利,各人的著作史料都貢獻出來,所以明代三百年間各方面大事都扼要保存下來,才有了今天豐富的《明史》。

小談清人修《明史》

黃虞稷,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他家的“千頃齋”,藏書6萬卷,修《明史》時以布衣入翰林,並貢獻所有藏書。

擔任總纂的漢官們,比如徐元文、王鴻緒、張廷玉,由於滿清統治階級淫威,他們在民族仇恨和抗清史料上,不敢秉筆直書,甚至歪曲事實,這是形勢所迫,除這些外,明史的傳、志都頗為豐富,內容充實,在官修史書中,明史是成就較高的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