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房颤不能“拖”心脏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治疗房颤不能“拖”心脏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和我们平常所认知的心血管疾病不一样,心房颤动(房颤)在一开始总是显得若有若无,症状不是很明显,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现实却很残酷,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的顽疾之一,一旦从初期的阵发性房颤转为持续性房颤,治疗难度将大幅增大。

房颤有年龄偏好,尤其好发于老年患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平均每增长10岁,罹患房颤的几率会增加一倍多,其中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0%。

每周一、二上午的专家门诊里,房颤病人占了一大半,对此现状,上海市胸科医院房颤诊治中心主任刘旭教授指出,房颤的治疗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脑梗死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房颤引起的脑梗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为了引起大家的警醒,刘旭教授将通过严谨的临床科学数据,普及房颤知识。

认识房颤——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房颤,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也就是说心脏搏动的节律、频率都不正常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房颤的电活动并非完全无序。有学者发现,房颤维持过程中,心房中有一些位点的频率和位置往往在很长时间保持稳定。之后通过Davidenko和Narayan的研究,目前的研究热点——“转子学说”,浮出水面,业内看来这是根治房颤的突破口,目前上海市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团队在此领域不仅是领跑者更是牵头者。

房颤初发的时候,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乏力,但人们往往不重视。其实这时候应该自测脉搏,如果脉搏不整齐,持续时间较长,就要引起警惕。还有一些患者平时并没有这些症状,但随着年龄及患房颤的危险因素增加,还是建议定期检查心电图,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房颤虽然不像某些心脏疾病会让人晕厥或猝死,但一旦触发这颗“地雷”,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房颤最常见的危害有四个方面:影响患者生活、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导致心功能不全、增加死亡率。其中,血栓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可引起肾、肝、肠血管动脉等栓塞,更严重且常见的是脑栓塞(即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2个方面: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由于房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患者各自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目前市面上供选择的药物却并不多,所以使得药物治疗这种方法针对性差而且效果不佳,而且无法根治。在以前,医学上治疗房颤的手段很有限,所以大多选择药物治疗,但是近年来导管消融治疗的方法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案。导管消融治疗不仅仅可以根治房颤,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降低高达正常人2倍的死亡率。

生了病要服药打针,绝大多数人都能坦然接受,因为我们已经对此司空见惯了。但谈及射频消融,大家肯定都充满疑惑和畏惧。其实,心脏射频消融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运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这种方法是将很细的导管送达心脏发病位置后,释放射频电流,从而一次性消除“病灶”。这种方法不开刀,创伤小,成功率极高,目前已成为根治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手术大多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患者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仅有 1-2 分钟的疼痛感,绝大多数患者能忍受,术后康复快,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康复,住院 3-4 天即可出院。理想的治疗时机是房颤的早期,最好在阵发性房颤开始往持续性房颤发展的时候,比如一月发作一次的时候就采取导管消融治疗。

房颤作为“慢性病”,可以允许患者有一定的犹豫期,先尝试着采用药物治疗。房颤也许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不带来难受的感觉,或者发作时候症状较轻,病人觉得可以耐受,但是疾病始终存在。这个疾病是进展性的,它一定会越来越重。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由于病情比较局限,所以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高,不易复发,而如果有患者不把房颤当一回事,也许3-5年后,就不能再施行手术了。房颤的治疗和很多疾病一样赶早不赶晚。虽然病情拖得越久越难治疗,但是无关发病的年龄,不仅60-70岁的患者可以接受射频,甚至8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经过身体状况评估,也能获得妥善治疗。

上海市胸科医院作为国内首批开展射频消融治疗的单位之一,早在多年前就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自从1998年10月在全国率先开展房颤的导管消融开始,上海市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团队的房颤消融技术始终领跑全国,作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刘旭教授个人完成的射频消融的例数和质量,无论在国内外都名列前茅。他还勇于向传统房颤诊疗路径发起挑战,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独具特色、成效斐然的诊疗途径,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国家级、市级科技奖项。此外,刘旭教授团队在2万余例房颤导管消融这一国际上较大的病例群中,凝炼出先进的理念:房颤转子(Rotor)消融。经过近600余台的实际操作,总结出“房颤转子(Rotor)-胸科标测方法学”并成立了中国Rotor俱乐部,刘旭教授也被誉为中国房颤“转子”消融第一人。

预防房颤,合理治疗房颤,让我们不再等待,一同携手出击,战胜房颤,守护健康!

新民晚报记者 潘嘉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