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汽車五十年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從山溝走向世界,馬燈照亮東風發展50年。

文丨方向君

在湖北省境內,有一條“500公里汽車長廊”,它西起十堰,向東行駛近200公里到襄陽,再經過300多公里到武漢,形成了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為依託,延綿500多公里的工業長廊。

沿著這條長廊,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東風越野車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零部件(集團)有限公司、神龍公司、東風本田、東風乘用車、東風雷諾、東風裝備等整車零部件企業錯落其間,吸引了2000多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落戶。

這條長廊支撐起湖北省汽車工業的發展,也是東風半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歷史印記,書寫了東風人篳路藍縷、熱血開荒、發展壯大的崢嶸歲月。

東風艱難的創業歷程,是我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自強自立的一個縮影。當然,總結過去是更好的面對當下與未來。

“今天我們總結奮鬥歷程和寶貴經驗,不是要沉浸在歷史的悲壯與輝煌中,而是為了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接好、跑好歷史的接力棒。”9月28日,在東風公司建設五十週年暨科技創新大會上,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表示。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要站在山巔看世界,不在山溝裡想問題。”在世界汽車工業鉅變的當下,經過五十年的發展,東風公司再次駛向快車道。

在9月23日舉行的東風公司技術中心第四屆科技創新週上,竺延風按下了科技“快進鍵”,為東風騰訊車聯網安全實驗室、東風汽車中國移動5G車聯網實驗室、東風公司聯合試驗室揭牌,同時宣佈設立“卓越創新貢獻獎”,旨在獎勵那些在自主創新與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的優秀團隊,獎金高達100萬元。

當天,在東風公司總部到技術中心全程14.1公里的開放道路上,竺延風乘坐L4級東風RoboTaxi自動駕駛汽車平穩自如地駛過,順利抵達科技創新周開幕式現場;9月27日,東風第1800萬輛自主品牌汽車下線儀式上,竺延風等人再次乘坐一輛東風自動駕駛車Sharing-VAN,駛進車間大門,在人群中精準穿行,穩穩停在舞臺前方。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山溝裡崛起的汽車城

“中國這麼大,光一個一汽是不夠的,要建設第二汽車廠”。1952年底,前任國家領導人的指示拉開了二汽籌建工作的序幕。

此時,作為東風發源地的十堰還只是一個不足百戶的偏遠小鎮。

1969年9月28日,隆隆的炮聲驚醒了沉睡的大山,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拉開了建設第一個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汽車製造廠——第二汽車製造廠(東風公司前身)的序幕。

然而,相比一汽、上汽等其他大型汽車企業,二汽的故事最為曲折,其發展歷程也更為艱難和多變。在中國特有國情背景下,二汽的建設項目遭遇“三上兩下”的漫長波折從紙上落到現實。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那個物質匱乏、裝備簡陋的年代,老一輩東風人克服了道路涉水及橋樑受限等重重困難,通過人拉肩扛,樹起了一座座鐵塔,建起了一座座廠房,運來了一臺臺幾十噸、上百噸的設備。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蘆蓆棚、乾打壘、馬燈,那時的我們不止有青春、有熱情、有熱血,也有很多智慧,用各種土辦法戰勝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老一輩東風人用青春熱血鋪就了東風50年蓬勃發展的基調,創造了東風人“馬燈、乾打壘、蘆蓆棚”的精神象徵,孕育了傳承至今的“馬燈精神”。

於是,在東風的第一個十年裡,通過“聚寶”“包建”和特殊條件下的自力更生,一座初具規模的汽車製造廠,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嶺中崛起。

1975年6月,二汽首款車型兩噸半越野車EQ240定型投產,其中“EQ”代表“二汽”。同年,第二汽車製造廠生產的汽車正式命名為“東風牌”。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到來,民用汽車的需求突飛猛漲。而東風也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審時度勢及時完成了產品“軍轉民”的重大突破。

1978年,東風開發出了民用卡車EQ140,隨後迅速推出了改款車型EQ140-1,一舉奠定了東風商用車國內領先的行業地位。

進入80年代,東風公司自籌資金3.3億元,闖過了“停緩建”難關,開始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轉變。先後自主研發了系列改裝的大客車、自卸車、半掛車、垃圾車等60多個品種。二汽從一個深山裡瀕臨停緩建的“三線”建設企業,迅速成長為行業的排頭兵。

1991年4月9日,第100萬輛東風車下線。東風人用不到16年的時間,創造了第一個百萬輛。

此後的十年裡,東風又順利挺過體制轉軌、市場轉型的陣痛,2000年銷量再次突破22萬輛,整體扭虧為盈。

新世紀的頭十幾年,東風公司緊緊抓住汽車市場快速上升的重大機遇,銷量接連跨過200萬、300萬、400萬輛臺階,經營效益大幅提升,實現了量的跨越和質的飛躍。

半個世紀後,隨著一輛天龍KX緩緩駛出生產線,東風公司實現了自主第1800萬輛、商用車第600萬輛的下線。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1800萬,既是東風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面向未來的一個新起點。”東風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李紹燭在下線儀式上表示。

誕生於十堰的東風商用車,是東風自主事業發展的起點,是東風品牌的重要基石;面向人民出行的乘用車事業則寄託著幾代東風人的光榮與夢想,承載著國家、社會等多方面的厚重期待。

從第一款產品S30的問世,到H30、A60、AX3,再到明星車型AX7、E70、奕炫的陸續推出,東風風神實現了轎車與SUV並進,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蛻變。

50年間,東風公司累計產銷汽車4500萬輛,累計納稅超過4800億元,是國家投資16.7億元的287倍多,為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享有汽車生活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天的東風公司,已經形涵蓋乘用車、商用車、新能源汽車、關鍵總成、汽車零部件、汽車裝備及汽車金融、共享出行等業務在內的全產業鏈,業務已經擴展到武漢、十堰、襄陽、廣州等全國30多個城市。

數據顯示,全國每賣出100輛汽車,就有14輛是東風汽車;平均每天生產的汽車,首尾相接綿延100餘里,可以貫穿十堰百里車城。

在武當山下,老一輩東風創業者開創了東風基業。如今,蘆蓆棚、乾打壘、馬燈這些老物件承載著早期艱苦創業的記憶,早已化作一代代東風人抹不掉的“精神胎記”,成為東風人的傳家寶。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928新長征”再造新東風

然而,歷史已成過去,站在這一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節點上,東風將如何應對世界汽車工業的革命性鉅變,再造一個什麼樣的新東風,是擺在東風公司面前的難題。

2018年,在我國汽車行業銷量28年首次下滑的大背景下,東風公司以383萬輛銷量和行業排名第二收官。這個數字未達預期目標。

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當下,公司還面臨許多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市場微增長負增長下、提質增效的考驗,體制機制不活、市場反應靈敏度不高的考驗,自主品牌在行業分化淘汰中艱難突破的考驗,開放合作新趨勢下、防範化解合資公司各種風險、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考驗,產業大調整大轉型中、把握並引領行業發展的考驗。”

在東風公司建設50週年暨科技創新大會上,竺延風毫不避諱東風目前面臨的困難,“今天我們總結奮鬥歷程和寶貴經驗,不是要沉浸在歷史的悲壯與輝煌中,而是為了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接好、跑好歷史的接力棒。”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面對巨大的壓力和充滿風險的挑戰,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在慶祝公司建設50週年暨科技創新大會上正式發佈了“928新長征”東風公司未來十年科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中主要包括協調發展9大重點技術領域,重點圍繞2大核心戰略以及實施促進科技發展的8項舉措。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按照“928新長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東風公司將力爭通過5到10年的努力,到2023年打造自主領先的研發事業,新能源汽車研發及資源掌控能力行業領先、智能網聯汽車形成領先優勢;2025年夯實全球技術競爭力基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技術平臺;2030年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發事業,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

尤崢強調:“東風公司將堅持‘改進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的方針,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握與掌控,走好東風新時代的長征路。”

其中,自主發展是東風公司的中心任務。未來10年,東風將投入2000億元以上,大力推進研發能力建設,加快形成國內一流的乘用車研發中心和世界一流的商用車研發中心。要緊緊把握“五化”趨勢,加強對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重大技術、重要資源的研究與掌握,搶佔競爭制高點。

“沒有自主就沒有未來,就沒有更廣泛、更深入的開放合作。要構建強大的自主發展能力,要讓自主成為東風最鮮明的特徵,全面推進技術、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自主事業是全體東風人的事業,我們要舉全集團之力,發展自主品牌。”竺延風表示。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唯變不變 向上突圍

在上世紀70年代摘掉“最大虧損戶”帽子,在80年代闖過“停緩建”關口,在90年代國企改制中起死回生,率先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源於這份艱難的歷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東風的變革更為徹底,率先實行生產經營承包責任制,率先推行三項制度改革,率先實現了海外整體上市。

成立50年來,“改革”二字已深深根植於東風的歷史基因之中。面對世界汽車工業的革命性鉅變以及宏觀經濟複雜多變和汽車行業競爭加劇態勢,東風也拉開了新一輪改革的序幕。

2018年,東風公司在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建設卓越東風的新階段使命和未來五年“三個領先、一個率先”奮鬥目標。實現這些目標,歸根結底還是體制機制改革的問題,為此,東風公司正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加快構建支撐卓越東風和世界一流企業的體制機制。

一方面對體制機制進行大規模改革,重點方向是現代企業制度、人事制度以及技術研發體系。另一方面是好的發展規劃和思路,全面推進汽車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佈局。

體制機制改革重點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對歷史遺留問題的深化改革,目前已到收官階段。二是,對國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將國有企業的獨有優勢和現有體制機制更好地結合起來,建立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形成最高效的管理配置關係。

改革之路道阻且長,竺延風也很清楚改革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但改革目標依然堅定:“歷史遺留問題,從形式上今年就能解決,最多到明年。但要把改革真正完成,可能還需要5到10年時間。”

在通往世界一流汽車企業的道路上,東風的改革步伐從未停止:重塑商用車領先新優勢;提升自主乘用車核心能力;搶佔新能源車制高點。

在山巔看世界 | 東風汽車五十年

目前,東風公司輕量化技術路線不斷優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商品加速推出,共享化平臺“東風出行”運行良好。

在“五化”引領下,L4級自動駕駛汽車Sharing-VAN、東風RoboTaxi,以及明年即將量產的搭載L3級的風神奕炫等系列新品,開始駛向示範園區、開放道路和高速公路。

“今天,在中國汽車工業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把一個什麼樣的東風帶進未來,我們必須回答,我們已經做出了階段性回答,這就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把東風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卓越汽車企業,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使東風成功躋身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行列。”

在慶祝東風公司建設50週年大會上,竺延風帶領老、中、青三代東風人已然開啟了面向未來發展的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