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房地產冬季:買房人、賣房人都是乙方

直面房地產冬季:買房人、賣房人都是乙方

內容摘要

生活向左,房地產向右。這些年,不管對個人還是房地產而言,運氣都不算太好。

當我們暗自慶幸,限價政策頻出時,卻突然發現自己不滿足購房條件連入場券都拿不到。當手裡有多套房,想趁機在這輪房地產尾巴上抓緊套現時,卻發現二手房市場已經涼涼。當房企想還債時,人們才真的看出這個行業已經進入了凜冬......

不管你承不承認,在房地產行業的這個冬天裡,買房人和賣房人都是乙方。

在山呼海嘯中狂奔多年的房地產,突然安靜下來的時候,置身其中的人似乎有些茫然,買還是賣,這是個問題。但這場遊戲中最大玩家的房企們,更加“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這麼說並不為過,以往我們都在大呼房地產涼涼了,然後給出一堆房屋交割數據和國家政策來佐證。但這次卻來自房企本身,到今年10月30日,已經有410家房企破產,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企倒閉。現在的房企,陷入回款難、找錢難、找便宜錢更難的“三難”境地。

時隔一年,萬科“活下去”這三個字如猶在耳,頭部的萬科活的到是還可以,但其他的小房企們早已喘不過氣來。

01

有錢是你,缺錢也是你

直面房地產冬季:買房人、賣房人都是乙方

過去的這十幾年,不管是王健林、許家印,亦或是碧桂園的楊惠妍都是中國首富榜的常客,房地產大佬們是過去負債最多,也是賺錢多多。對於立個小目標便是1個億的房地產來說,彼時的字眼裡,沒有“缺錢”二字。

可昔日繁華已去,由於2015年-2017年全國房價的快速上漲,眾多房企為了搶佔市場不惜巨資拿地,全國各地也是頻現地王。但快速的擴張導致房企的債務量在這幾年激增,這其中包括不少週期為三年左右的短期債。如今,這些債務將迎來集中到期,導致了地產行業對資金的需求迅速上升,大家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恆大研究院的報告顯示,

2018年下半年開始,房企逐步迎來償債高峰期。截至2018年6月底,除民間融資和類金融機構貸款,房企有息負債餘額約19.2萬億元。從兌付規模來看,2018年下半年到2021年到期規模分別為2.9萬億元、6.1萬億元、5.9萬億元和3.4萬億元。

這顆炸彈,終於在2019年開始引爆了。房地產牛市時,房企們四處拿地擴大規模,因為在規模效應下才能拿到更低成本的資金,比如恆大、融創、泰禾,四處買買買。

只有好的排名才能講出好的故事,不管是一級市場也好、二級市場也好,可以增發、可以更好地圈錢。牛市時鼓勵地王、鼓勵負債。可市場歸於平淡的時候,高負債就是一個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炸。

新手死於追高,老手死於抄底,高手死於槓桿就是這個道理。再厲害的操作、再大的規模都抵不過兩個字:時間。趨勢為王。

但房住不炒之下,大家開始都以為房價會跌,可是並沒有,因為房價綁架了太多,包括金融。於是在漲跌之外,出現了一個長期的不漲不跌的行情。可這個時間最難熬,想買房的人怕死於抄底,想賣房的人又出不了手。

可能怎麼樣,日子還得過,飯還得一口口吃,誰熬過這陣熬成了王八,誰就能活下來。房企們能怎麼辦?滿世界找錢~利息再高也得借!

02

找錢不易,找便宜錢更難

直面房地產冬季:買房人、賣房人都是乙方

瞭解地產的朋友都知道,房企借到最便宜的錢是銀行的開發貸款,利率成本相當於按揭貸款。特別是頭部的那些房企、國企,很多都可以拿到低於基準利率9折的貸款。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在過去幾年敢當地王的原因,因為成本低。

但是金融去槓桿傳導到房地產金融去槓桿的深水區,監管的趨嚴下銀行的錢越來越難貸了。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前9個月合計的415次房地產調控,平均每個工作日有2次以上的房地產調控,刷新了歷史紀錄。房地產行業如今,情況變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複雜。

今年730會議,再提“房住不炒”,並首次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而就在7月31日晚間,央行直接“點名”房地產行業佔用了較多的信貸資源,旨在引導商業銀行轉變傳統信貸路徑依賴,合理控制房地產貸款投放。

截止到2019年6月31日,26家上市銀行對房地產行業提供的貸款高達29.7萬億元。史無前例的監管,意味著房企們正在失去他們最大的金主。

與此同時,監管對銀行違規貸款給房地產零容忍。據不完全統計,自2018以來,銀保監繫統已經因違規涉房,對銀行開出過億金額罰單。8月9日,中信銀行因違規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等13項違法違規行為被合計罰沒2223.7萬元。甚至有消息稱某省聯社要求嚴格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房地產貸款佔比高於20%的農商行,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房地產貸款。

拿不到銀行的錢,就只好找其它的錢,保不齊還可以發債,過去發債成本一般在6%左右,但在國內房地產風聲鶴唳的此時,國內發債也難。

房企最不願意的就是發信託和美元債,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上半年房地產信託募資規模為3634億元,平均收益率為8.33%,如果算上給銀行和信託通道費率,房企實際信託融資成本在10%以上。

可即便這樣,房地產信託融資的渠道在23號文之後也被把控得死死的。

2019年5月17日,銀保監會官網發佈了銀保監發〔2019〕23號文《關於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除了禁止銀行,文件特別針對信託公司,強調不得向四證不全、開發商/股東資質不達標、資本金未足額到位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直接提供融資,或通過股權投資+股東借款、股權投資+債權認購劣後、應收賬款、特定資產收益權等方式變相提供融資。

文件一出,房地產信託便開始斷崖式的下跌。根據統計,

7月以來我國房地產集合信託發行近250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近3300億元下降21.2%。值得注意的是,近四個月房地產信託單月發行規模持續下降,從7月的不到800億元降至10月的不到440億元。而我國68家信託公司每月發行的產品也從7月的544只減少到10月的270只。

是的,國內的渠道堵住了,只好發美元債,國外的錢再貴也得借,活下去要緊。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年內房企美元融資533.6億美元,同比上漲50%,雖然各種政策收緊,但房企美元融資的數量依然刷新歷史記錄。

樂居財經對今年上半年房企海外債利率做了個統計,平均利率就高達8.99%,最高的竟然高達15%以上。當代置業發行的3.5億美元海外債,利率高達15.5%;其次是泰禾集團、明發集團,分別發行的4億美元、2億美元海外債利率為15%;泛海控股、鑫苑置業分別發行的2.8億美元、3億美元的海外債利率超過14%。

大的房企能拿到融資已經很不錯了,像小的房企資質差、項目差想借錢都借不到。今年倒閉的這410家房企中大多都是三四線城市的小房企,樓市一遇冷,他們首當其衝。這也難怪,在18年年末就傳出,某房企總裁通知其財務總監只要利率不超過12%,不用上報直接借。

03

房企們的回款攻堅戰

直面房地產冬季:買房人、賣房人都是乙方

講到這裡,可能有很多人跳出來說房企今年的利潤數據很好啊,錢有的是!

Wind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A股115家房企合計實現營業總收入13800.40億元,同比增長22.25%;合計實現利潤1593.21億元,同比增長15.40%。

但房地產行業大家都知道,樓房項目開盤一般採取預售制,都是提前一兩年收款賣的期房,到交房後才能算成利潤,而今年交房的剛好大多是前幾年房價最瘋狂的時候賣的房子。所以這個增長裡面的錢早就進賬了,而現在危機的時候又弄很難從外部弄新錢來補。

好,外部借不到錢,前幾年拿的地和存貨儘快出手回款。但是現在這麼平淡的市場,哪有那麼容易出貨。當年攻城略地,特別在三四線城市拿地王的打法不頂用了,現在卻成了燙手的山芋。

高週轉怕的就是融資縮緊,與此一來,各大房企們紛紛打折賣房。但限價控制,不能漲價也不能大幅降價,地價也眼看著一天天的涼涼,上下都被卡得死死的。高地價的地王項目利潤被進一步壓縮,於是很多不是裝修減配就是綠化降檔等,許多項目就變成了維權盤,傳導到購房的C端,也是不好受。這也從側面說明,三四線的房子不是剛需還是少碰,尤其是地王盤。

現在相對於規模而言,安全更重要。為規避資金風險、擺脫當前融資困境,一些房企開始減少拿地、控制擴張規模或退出房地產業務;另一些房企加快週轉、降價促銷,以實現銷量提升。

整個行業都如此,從事房地產相關的人員就更不容易。對還在職普通的員工而言,薪資結構調整,獎金比基本工資高,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多賣房,快回款。

而商場上的孤寂涼薄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即使房企的高管們也因回款找錢的壓力如履薄冰,沒有誰比誰更容易。這一點兒在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劉森峰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10月15日上午,碧桂園集團辦取消了劉森鋒的總部大樓停車位,他的私車被趕出碧桂園集團大樓停車場。劉森峰在朋友圈悲憤說道:“在碧桂園工作8年多,第一次感覺到莫名其妙的失落”。人未走,茶已涼!

而劉森鋒的離開並非行業個例,據統計今年1-9月房企高管大概有百餘位職務發生變動,涉及碧桂園、陽光城、招商蛇口等30餘家企業,其中離職高管就達到70位左右,而這一趨勢仍在繼續。

整個行業鏈條上的人都在為過去的舉債買單,房企們都變得小心翼翼,這個週期性的行業還有漫長的冬天要過,不犯錯就已經成功了一半。老王所說的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已經成為歷史,萬科的活下去才是行業目前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