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在中國幾乎每10箇中國人就有一個被診斷為糖尿病,5個被診斷為前期,這樣的數據,代表你可能也是糖尿病的潛在預備役;以及你的身邊一定存在著糖尿病患者。

我們一直在強調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但是根據全國目前的大數據醫療回饋的消息,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糖尿病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溫和,糖尿病患者併發症的數據正在不斷壯大,併發症控制已經刻不容緩!

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糖尿病併發症

在很多醫生的眼裡,糖尿病是個不折不扣的“溫(和)病”,但事實上這是個“萬病之王”,非常的危險。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很容易合併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等等。並且併發症在早期毫無預兆,難以察覺;而一旦發作,幾乎就難以治癒,難以逆轉。

雖然慢性併發症不像急性併發症那樣一下子致死,但是對患者而言確是備受折磨,無數的患者在長期的治療中失去了對抗疾病的信心,在糖尿病中,合併抑鬱症的人數非常多,這進一步加重了治療難度。

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2型糖尿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

為什麼在今天糖尿病患病人數如此龐大?這和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係,比如運動不足、食物攝入嚴重超標、睡眠不足(熬夜)等等原因有關。仔細瞭解糖尿病的歷史,你就會發現這和過去30年全球暴增的肥胖人數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要想預防2型糖尿病,生活習慣入手可以讓我們離他遠一點。

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1型糖尿病

相比如2型糖尿病還有跡可循,1型糖尿病就是一場免疫系統的疾病,兩者的原因完全不一樣。我們一般知悉的就是2型糖尿病是一種胰島素相對不足的代謝疾病,而1型糖尿病就是胰島素絕對不足的疾病。為什麼會如此呢?人體免疫細胞錯誤攻擊了正常的胰腺beta細胞,導致胰腺beta細胞大量死亡,造成能降低血糖的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居高不下,最終形成糖尿病。所以我們才說1型糖尿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

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檢測糖尿病空腹血糖並不靠譜

很多人會自己測空腹血糖或者專門去醫院體檢查空腹血糖值,但是卻不知道其實空腹血糖很多時候並不靠譜,有超過70%的糖尿病前期的狀況,光查空腹血糖根本測不出來,“糖耐量檢查”更為準確:空腹狀態先抽一次血,然後喝下高濃度的葡萄糖糖水,此後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分別抽血看血糖水平。

所以每年一次的體檢,別忘了把糖耐量檢查加上去。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家族有糖尿病史或高血壓高血脂歷史、超重尤其是腹部肥胖者、血糖雖正常但已經偏高的人群。

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逆轉糖尿病的時期

稍微對糖尿病有所瞭解的就知道一個常識——糖尿病是“不治之症“。意思就是糖尿病是不能被治癒的。但是不必完全一棍子打死,患者如果是處於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恢復健康的。因為此時患者的胰島細胞凋亡還不足一半,胰島素分泌還足夠處理血糖問題。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真正到來前,身體對我們發出的預警信號。患者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窗口,及時作出調整,阻止自己滑向糖尿病。

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怎麼預防糖尿病

現在有個說法是中國全世界糖尿病人口最多是因為我們的高碳水飲食導致的,大米飯、白麵等精細糧食是我們主要的能量來源,這很可能是我們引發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飲食上,多吃粗糧取代細糧,多吃蔬菜,少吃甜食,少喝酒等,儘量保持健康飲食。

除了要管得住嘴,還要邁得開腿。建議每天花點時間進行鍛鍊,哪怕是每天5分鐘也好,慢慢開始,最重要的是做到堅持,到後期每天花30分鐘時間鍛鍊。不要小看運動能夠帶來的好處,不僅能夠幫助控制體重,還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

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藥物“治不好”糖尿病

從藥品誕生以來,藥物治療就是控制糖尿病的主要手段。這方面,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誕生於1922年的胰島素是首選的第一藥物;而2型糖尿病則是首選二甲雙胍。但是將近百年時間過去了,儘管藥物不斷更新,但是大部分還是治標不治本,有的藥品(比如二甲雙胍)人們甚至連它為什麼能夠降血糖的原理都不清楚(科學很多時候就是偶然發現的),今天研究還發現二甲雙胍能夠抗癌?延壽?但是原理還是一個謎。未來的5年,10年,甚至更久,相信還會不斷有新的藥品面試,但是能不能夠徹底治癒糖尿病?我們拭目以待。

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真相(建議收藏)

這是一份關於糖尿病真相的文章,帶你瞭解糖尿病。糖尿病其實很兇險,更可怕的是離我們太近,所以瞭解它來實現預防是必須的。如果你已經不幸患上糖尿病或者你的親戚朋友中有人得了糖尿病,建議你將本文轉發給他們,並且學習並瞭解預防糖尿病的方法。期待我們未來可以等到逆轉或緩解糖尿病的可能。 血糖總是反反覆覆,如何根治?高血壓高高低低,怎麼根除?最近我們新建了一個互助的慢性病友群,病友可以互相分享控糖經驗,專業的主任醫師會從旁指導。想諮詢,學習,問問題的病友,記得看留言,添加時記得寫上“慢性病加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