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胃癌:除了根除幽门螺杆菌,还可在这4方面着手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将胃癌的风险降低,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得胃癌,显然幽门螺杆菌只是胃癌发生的其中一个危险因素,仍有很多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人群,还有许多的预防胃癌的工作要做。那么哪些方法是证实有效且可行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研究结果的提示。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胃蛋白酶原(PG),是由主细胞合成。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PG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胃蛋白酶原PG I和II的血清学检测,可表明功能性胃腺丧失和低酸度的存在是选择高风险人群进行胃镜检查,在台湾马祖群岛胃癌筛查计划的研究中,该人群进行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初步结果显示,PG I和II阳性的患者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是比较普遍;其次,使用疾病严重程度和组织学胃炎分级。 炎症分布,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风险有关,其结果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胃镜监测。然而,PG检测并不能合涵盖各种类型导致的胃癌,其与胃炎基础上出现的胃癌似乎更密切。

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性,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分子方法上。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异常DNA的积累非癌性黏膜中的甲基化会产生癌变,因此测量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的表观遗传改变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研究发现对miR-124a-3,EMX1和NKX6-1甲基化的测量有助于预测内镜切除后发生异时性胃癌的风险。

除了进行血清学和组织学评估外,某些人口统计学因素还可以对风险分层。 基于健康保险研究台湾数据库(NHIRD)研究人员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年龄,性别,消化性溃疡部位,消化性溃疡并发症,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使用,与胃镜监测胃癌显着相关。 根据每个患者的风险评分得出的列线图每个预测因子都可以估算出两年内患胃癌的风险。

许多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表明,盐摄入量过多,并且吸烟和饮酒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而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减少这种风险。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预防胃癌很有帮助,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收益的大小也难以量化。

对于已经患有广泛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一些研究表明长期使用NSAID和阿司匹林可能降低胃癌的风险。 研究发现人胃癌组织中的环氧合酶-2(COX-2)过表达。体外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激活幽门螺杆菌诱导COX-2表达NF-kB,NF-白介素6和cAMP反应元件,涉及胃癌发生过程中的COX-2的过度表达。另一项研究报道幽门螺杆菌上调COX表达通过TLR2增强癌细胞的侵袭和血管生成,以及特定的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减弱了这种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COX-2表达与萎缩的存在呈正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无法检测到胃COX-2表达,并且没有肠上皮化生。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表明COX-2可能在在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癌中起关键作用,并且COX-2抑制可能提供化学预防作用。

对来自8个病例对照的2831例胃癌病例进行了荟萃分析, 发现使用NSAID可以大大降低患胃癌的风险, 阿司匹林(OR:0.73)和非阿司匹林的NSAID使用者也有类似的益处(OR:0.74)。获益似乎是剂量依赖性。但有研究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保护作用仅发生于肠型远端胃癌(HR:0.66),而非弥漫型胃癌。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与贲门癌无显着相关性。

真正限制应用的使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基于这些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使用NSAID /阿司匹林进行化学预防可能对预防随后的癌变可能有用。 但是,支持大规模随机试验的建议有限,这种治疗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例如胃肠道出血。 因此,必须谨慎考虑这种化学预防疗法的利弊。

总之,预防胃癌可以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短期抗生素治疗而获益。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一些人群患胃癌的风险仍然增加。饮食生活的注意可降低胃癌风险,长期实施有一定困难,使用基于血清学(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目前很多医院都可检查),组织学和分子方法检测的基础上进行胃镜检查可从中获益。 尽管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可能通过阻止癌前病变的进展,提供化学预防作用,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出血风险应在使用前仔细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