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案是什么?

心无止境ghyo


历史事件背景

光绪皇帝四岁的时候,就被慈禧太后扶上了帝位,由于过于年幼,无法处理朝政,遂由慈禧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十九岁后,慈禧名义上还政于光绪帝,但实际上执政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驾崩。然而在慈禧太后驾崩前一个小时,正当壮年的光绪帝也已经驾崩。


光绪帝

如此微妙的时间点,引起了人们的普遍质疑,认为光绪帝并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谁害死了光绪皇帝呢?这成为了清宫史、也是中国史上最大的迷案之一!

其实,光绪帝的死因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哪怕是在民间,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慈禧毒害说

清朝末期,西方列强依靠船坚利炮轰开了大清朝禁闭的大门,清朝屡战屡败,不是今天割地,就是明天赔款,清朝国力日子衰败,特别是甲午海战战败以后,清朝面临着建国两百多年以来最大危局,到了将要亡国灭种的地步。光绪帝继位以后,希望励精图治,中兴清朝,挽回落后挨打的颓势。


慈禧

1898年6月1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上书光绪帝,倡导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列强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富强大清朝,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局面。提倡进行资产阶级的这一改良运动,历史上称为“戊戍变法”,也称“百日维新”。这样的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光绪帝给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封了官职,并将这一变法付诸实施。由于这一变法运动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官僚群体的利益,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与瀛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海外,谭嗣同等六人愿意为变法流血,被清庭砍了头。这一事变,导致了光绪帝跟慈禧太后关系恶化,甚至于形成了敌对关系,慈禧太后临时之前害怕光绪帝重新执掌政权后,全盘否定慈禧的既定政策,重新走变法维新的道路,继而毒死了光绪帝,这样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戊戍六君子

二、袁世凯毒害说

光绪帝行将驾崩的那一天,载沣曾去光绪榻前看望光绪帝,此时的光绪帝已经病入膏肓,不能说话。光绪帝从床榻席子底下拿出了一张小纸条缓缓塞到载沣手里,载沣回去后打开纸团,写着两字,“杀袁”。顾名思义,就是要杀了当时的权臣袁世凯!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要杀袁世凯呢?很多人将光绪帝的死跟袁世凯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帝,因为有非常明显的两大证据,一个是“杀袁”的小纸条,还有一个就是,袁世凯逼清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因此,光绪帝的死,袁世凯自然就逃脱不了干系了。


袁世凯

三、病逝

清朝入关后,总共历经十二帝,除了康熙和乾隆比较高寿外,其余的皇帝都很短命。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在瀛台后,失去了自由,身心方面都遭受了重大创伤,在慈禧供给光绪帝的食物方面,也经常是冷饭冷菜。光绪帝长年累月关在了窄小的瀛台,心情日益暴躁,甚至变得癫狂,再加上历代帝皇身体素质历来羸弱,光绪帝体弱而亡,也是有可能的。

近年来,人们用现代科学医疗技术检测了光绪帝的遗骸和头发,发现了光绪帝是死于砒霜中毒,但是,又是谁给光绪帝下的毒呢?可能是慈禧太后,可能是袁世凯,也可能是其他人,甚至于连光绪帝他自己都不知道!事情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凶手是谁我们已经无从知晓,这个历史迷案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解开了,但愿清朝乱世不会再来临。


月夜读春秋


一个人失踪,造成一宗迷案,那么2000多人集体失踪,请问此等迷案大不大?

南京保卫团两千余人集体失踪

这个迷案发生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初的南京保卫战。当时国民党集中了20万军队布防在南京市周围,以便准备进行保卫首都南京城的防御战。在这场战役中,中日双方争战特别激烈,我军损失惨重。

其中远道赶来助战的川军某师损失尤为严重。 该师有一个团因担任阵地侧翼之对敌警戒任务,着重防御京杭国道之敌军可能突如其来的穿插分割,因此这个团一直未直接参战。

当警戒任务失利后,为保存有生力量,该团决定实行部队转移。全团2000多人急行军,向绵延数十里,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方的青龙山地区撤退。然而奇怪的是,部队进入青龙山地区后,就再也没见着出来了。



全团2000多人非常不幸的无一遗漏,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后来有人推测这支部队是不是分散突围出去了。然而仔细分析当时日军的战役态势和兵力布暑后,就没有突围出去的可能,因为当时围攻南京的日军总指挥就是发动南京大屠杀的陆军大将松井石根。他早早的就着手筹划对南京的包围战役。攻陷上海后,松井石根在没有报请统帅部最后批准的情况下,就令上海源遣军和第十军,乘中国军队溃败之机,分多路向南京追击,因此对围攻南京计划是非常周密,意图把南京围得水泄不通,日军采取的是撒大网大迂回包围战术。



在1937年12月1日,日军就出动了2个师团从上海以南的杭州湾登陆,沿路经嘉兴,湖州,广德,芜湖一路包抄中国防御部队的大后方,仅10天,这支日军一部就与沿无锡,镇江,句容一线围追而来的日军在南京东南部汤山镇连接了起来,从而达成了日军大撒网,大包围之状,形成了三面对南京围攻收缩的态势。

当时,中国守军只有邓龙光所指挥的93军一部趁日军尚未合围之际,幸运的从山间大道大胆地穿插突围了出来。此外就再也没有任何一支成建制的中国守军能够冲出日军密不透风的包围圈了。走进青龙山地区这支2000多人的部队如果突围出去,国民党军队应该有一星半点消息。但是1939年国民党军总部在统计作战情况时,就发现这一全团部队不知下落的离奇事件。最后,军部只好将这支部队列为集体失踪案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总部曾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这件迷案进行专项调查,可是查来查去,竟毫无所获,最后不了了之。全团2000多人马犹如神话般消失,就连当年日军也感到十分蹊跷,因为日军攻陷南京后统计战果时,独独缺少了中国守军一个整团2000多人未被歼灭或者生俘,而要设想跳出日军的2道密封圈,却总是不得其解。

历史上也有其他国家军队集体失踪之事,这是史上遗留下来的迷案,但不知你是如何想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公元1542年,大明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夜间,紫禁城内,发生了一起离奇的谋杀事件。

这一天夜里,嘉靖皇帝正在他的宠妃,端妃娘娘曹氏的宫中,安详的沉睡着。这时,有人悄悄地推开了他卧室的门,而且人还不少。据统计,这时有16名宫女悄悄的走到了大明帝王的床前,她们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绳子,轻轻的将绳子套在嘉靖皇帝的脖子上,这可不是为了给他量下,脖子有多粗,好做个项链,而是想勒死他。

兄dei,有没有搞错?宫女要勒死皇上。没错的,确实是!

话说,这些宫女将绳子套在皇上的脖子之后,七手八脚的,一起开始工作。也是因为嘉靖皇帝命大,也是因为这些宫女业务不纯熟。这么多人,非但没有起到壮胆的作用,开始场面更加混乱,慌乱之中,宫女们,准备勒死皇帝的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拉不紧。嘉靖皇帝就被这样勒着,在能喘气与不能喘气的边缘,翻着白眼又叫不出来。

宫女毕竟胆小,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十分慌乱,这时候有人叛变了。16名宫女中有一人叫做张金莲,她惊慌失措,跑去报告了方皇后。皇后得到消息,赶紧赶完,但仍将这些宫女全部抓获。赶紧将绳子解开,这个时候,嘉靖皇帝,终于缓了一口气,小命得救。

从他们进入皇帝寝宫,套上绳索,再到开始行凶,然后有一人叛变,报告皇后,皇后叫人赶来。这一过程,得过了多长时间啊!?嘉靖皇帝命大,竟然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勒死!


后来,这16名宫女,还有皇帝当晚睡在她房间的那一位端妃曹氏,还有一位宁嫔王氏,都被皇后下令杀死。

事后,嘉靖皇帝也是吓到了,吓得好长时间,没能说出话来。御医道之后,看到皇帝症状,也不知道该怎么开药。太医院使许绅,这时候给皇帝配了一副药,打算死马当活马医,许绅自己甚至已经做好了必死的打算,因为他也没把握,这幅药到底是能救皇帝还是害皇帝。嘉靖皇帝,吃了药之后,过了几个小时,吐血数升,竟然没有因失血过多死掉,之后反而慢慢的缓过来,没过多久又开始活蹦乱跳的炼丹。


一盘拉条子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历来是历史爱好者和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也使得蒋介石的前世今生都成为了被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由于一部《金陵春梦》的书,又使得蒋介石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成为了一桩悬而未决的谜案。


书中写到,蒋介石是河南许昌人,小名叫郑三发子,有一个哥哥叫郑发。由于家里大旱,母亲王彩玉带着郑发和郑三发子(蒋介石)去了开封跑亲戚。期间遇到了在开封做生意的蒋肇聪(蒋介石的父亲),于是就做了蒋家的女仆。由于郑发岁数大一点,没多久就离开了蒋家自己去谋生了。


后来由于蒋肇聪的原配去世,蒋肇聪就娶了王彩玉做正室,带着郑三发子回到了浙江奉化宁波,郑三发子后来改名为蒋介石。郑发和蒋介石也就从此成为了路人。



至于郑发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兄弟当上了南京政府的一把手,估计应该是在一次元宵节晚上,郑发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许昌县城里玩,看到了孙中山和蒋介石的画像,郑发觉得这个“蒋介石”跟自己很像,就问起了蒋介石是谁?后来又得知了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郑发隐隐感觉到这个蒋介石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弟弟郑三发子。


真正让郑发决心去找蒋介石,已经到了抗战时期,由于“水、旱、蝗、汤(汤恩伯)”,河南出现了百年一遇的饥荒。


历经千辛万苦,到了重庆之后,郑发还是见不到蒋介石。于是就请人写了好几封信寄到蒋介石的住所和办公地点,同时一起寄出的还有自己的照片。没多久,蒋介石的好兄弟、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接见了他,并且给了5000大洋,打发他回去。



可是郑发坚持要见蒋介石,蒋介石知道后,写了一个手条:“交由戴笠处理”。但蒋介石既没有承认这个哥哥,可也没有否认这个事实,戴笠很是棘手。


没法,一向心狠手辣的戴笠,居然伪善的对郑发相当客气,把郑发安排到了白公馆里养起来了,并且很快又把郑发一家人都接了过来,一直住到抗战胜利后,才送回了许昌。


回到许昌的郑发,不仅成为了当地的望族,更是成为了当地官员重点关照的人物。就连南京国民政府救济总署副署长郑道儒,也亲自来许昌询问郑发的生活,“生活有没有困难啊?”。


可是在郑发心里,一直没有放弃见蒋介石的想法,可是直到蒋介石逃到台湾,也没有如愿。



除了《金陵春梦》这本书之外,还有其他佐证似乎可以证明蒋介石的“真正”身世。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是蒋介石“十三太保”之一,被俘后回忆: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忙于指挥战事的蒋介石,居然忙里偷闲,跑到许昌某一个村子,找一个叫“郑发”的人,由于郑发正好在外,也就使得蒋介石扑了空。


写过长篇小说《刘志丹》的著名作家李建彤曾听过一个事,这个事也是自己的父亲李福顺亲耳听当时许昌最大饭店的老板说的:蒋介石有一天包下了他的饭店,要请一个人吃饭,好像叫什么“郑发”的人,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取消了饭局。为什么叫这个饭店老板能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自己开饭店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官来吃饭。


(晚年的郑发)


在卢汉发动的云南起义中被俘的军统特务沈醉,在写《我所知道的戴笠》时,也写过关于郑发的事。主要是郑发在重庆被戴笠“优待”期间,负责郑发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的正是沈醉。所以在这本书中,沈醉写的也很传神,别人一看就分不出真假。


在当时的战时陪都,关于蒋介石的身世传言传的满城风雨,大家都想见一见这位蒋介石的哥哥。甚至在许昌县志里,也有关于蒋介石出生于许昌的资料。这真的是叫人摸不着头脑,分不清真假。


即便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已成为定论,但是关于蒋介石是“郑三发子”的传言还是不绝于耳。所以关于蒋介石的身世,始终是历史学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蒋介石在处理郑发这个事上,太过于诡异。如果真是郑发假冒皇亲国戚,为何不将郑发逮捕起来呢?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优待呢?


(蒋介石和母亲王彩玉)


但本人还是认为蒋介石是奉化人。如果蒋介石真的念及兄弟之情,为什么不去台湾之前,把郑发接走呢?而是让郑发留在大陆接受批斗呢?至于批斗的原因,也是因为和蒋介石是亲戚的原因,似乎又印证了郑发和蒋介石之间说不清的关系。


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此,你觉得蒋介石是奉化人还是许昌人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觉得汪精卫投日是个谜,论地位他已经是国民党二把手,虽说当时有“抗战无前途论”,但无论输赢他都可以在后方享福,没有老蒋的压力山大。如果说他非要做老大,日本人扶植起来的傀儡哪有说话的份儿?看看溥仪就知道了,他难道不清楚这些吗?可还是毅然决然的公开投敌了。


莫言59086620


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都是迷,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就数他从篡位到当皇帝用的时间最短。不过,宋太祖赵匡胤的死才是历史上最大的谜案。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饮酒。次日的清晨,宫里就传来了赵匡胤暴死的消息,时年50岁。

从公元960年黄袍加身到976年离奇去世,赵匡胤只在龙椅上只做了16年皇帝。他的死是历史上最大的疑点之一,因为赵匡胤去世前,没有关于他任何得病的记载。

而且非常诡异的是,《宋史》对于赵匡胤的死记载得非常简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仅此而已。12个字的简略记载,根本没有说明太祖死的具体原因和其他事前的征兆。


所以很多人坚信,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其弟弟赵光义所杀,因为赵光义这个人(即后来的宋太宗)在历史上名声的并不好,毒杀过南唐后主李煜。而且,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芳与赵德昭也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统治时期离奇身亡,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赵光义有最大的嫌疑。

而在民间流传故事“斧声烛影”中,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到宋太宗借着酒意调戏太祖的宠妃花蕊夫人,结果被太祖发现。恼羞成怒的赵光义于是杀死了哥哥赵匡胤,然后借助宦官王继恩等人夺得皇位。

不过由于缺乏具体的史料佐证,这种说法也不见得完全可信,因此历史上对于宋太祖的去世之谜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宋太祖的过早去世确实对宋王朝影响深远,或者说祸害非浅。


历史的荒野


长寿老人李庆远

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能够活到100岁已经非常罕见了。但清朝出生的李庆远据说活了256岁。李庆远生于康熙十六年,死于民国二十二年,寿长256年,见证了清朝的兴亡衰败,可谓是个奇人。平生行医救人,靠着诊病和售卖草药为生,他先后拥有24位妻子。 在他100岁时清廷给他颁发奖品,奖励他在中医上的突出贡献。150岁时,还面色红润,身强体壮,只是牙齿和头发都掉光了。清廷还特意在他150岁和200岁时清廷举办盛大的千叟宴为他过寿。 登上过《时代》杂志,长寿事迹被英国百科全书收录。


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按照生物学的细胞分裂学说来分析是不太可能的,其次关于李庆远的记载大多是野史,并没有可靠的记载。

斧声烛影

宋开宝九年十月的一个晚上,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问。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一向颇有争议,到底是不是赵光义所杀,目前仍未找到确凿的证据。

建文帝下落之谜

朱棣在继位的二十年里,一直“惶惶不可终日”,这全是因为朱允炆下落不明造成的,别哪一天这臭小子突然冒出来抢他的皇位,毕竟人家是正统皇帝,你朱棣是个假货。

有关朱允炆的去向一直是个谜。朱棣派出去很多人去寻找朱允炆的踪迹,其中最出名的,有两个。一个叫胡濙,一个叫郑和。一个走的陆地,一个走的海洋。他们两个找了十多年,但到底找到没有可能只有他们知道了。


2009年8月27日下午,马渭源、潘群等明史专家在支提寺亲眼见到了一件明代的奇特袈裟,结合上金贝古墓疑是建文帝陵寝等考古发现,通过对这件袈裟的仔细认证,他们进一步地认定:建文帝最终去往福建宁德了!霍童支提寺袈裟也是建文帝的。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一结论是否赞同?


雁城流浪僧


要说中国历史上的谜案,其实很多,但是要说最大,确实难以下定论,我今天说一个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案件,到底算不算最大,由你来判断。


一、事件经过

1913年1月10日,袁世凯下达正式国会召集令,要求所有当选的参众议员必须在三月齐聚北京,3月19日,袁世凯宣布国会开会礼定于4月8日举行。

3月20日晚,作为大选的代表人宋教仁应邀从上海去到北京,打算与袁世凯等人一起商量国家大事。


3月20日10点,宋教仁到火车站去送别黄兴、于右任,10点40分左右准备进站,在几人的簇拥下走向检票口,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宋教仁腹部中枪,站台陷入混乱。

中枪后的宋教仁在黄兴的护送下去到站外,拦住一辆车将其送往医院,其余人留下来抓捕凶手。

3月22日凌晨,宋教仁经过几次抢救与手术后无效身亡,彻底离开人世。


二、案件审理

宋教仁去世之后,袁世凯发出悬赏希望尽快抓获凶手,就在悬赏发出不久后,一个名叫王阿发的人前去报案,声称自己认识上海滩黑帮大佬应桂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叫王阿发去杀害一个人,这个人的照片他看过,就是死去的宋教仁。


虽然王阿发的说法可信度不高,但是至少提供了一点线索,相关人员马上到应桂馨住处去抓捕应桂馨,结果在他的住处又发现一些其他秘密。比如当时应桂馨那里有一个神秘人物叫武士英,当时在火车站有目击人看到过是武士英开枪杀死宋教仁,这样一来武士英就在劫难逃。

可是应桂馨的住处还发现一些当时总理赵秉钧与洪述祖还有黄兴之间的秘密电报,电报内容有涉及到对付宋教仁的方法以及一些莫名的理财。因为这些电报,应桂馨与武士英都被带到租界关押在租界牢房。

1913年3月31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开庭预审,武士英承认自己在1913年2月来到上海认识陈玉生,3月19日陈玉生带领他到应桂馨家里,3月20日看完宋教仁照片前往火车站进行暗杀。事情结束后,应桂馨还给了他应得的报酬。

可是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因为武士英说话总是前后矛盾,后来4月4日,又进行第二次审讯,不仅没有结果,反而让这个案件牵扯的人越来越多,导致越来越错综复杂,还十分迷离。

最终经过7次的审讯,案件还是得不到最终答案,因为每次所说的那些人都无法聚集在一起当场对质,导致案件看似简单,实际复杂。最终只能不了了之,而究竟是谁才是幕后主使者,也就成为一个历史谜语。


三、事件分析

随着案件不断发展,武士英关在监狱里突然暴毙,而应桂馨不久也被人刺杀,赵秉钧被迫辞去总理一职,也难免在家中突然死亡的结局,而提到的洪述祖,也被抓捕判处绞刑,案件背后的主使者更是再也无法知晓。

有人说幕后黑手就是袁世凯,但是从整个案件的进展以及袁世凯的利益角度来考虑,袁世凯根本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去杀害宋教仁。换言之,即使袁世凯杀掉宋教仁,还有其他人选可以上任,比如孙中山、黄兴等,所以袁世凯杀死宋教仁根本无济于事,也不符合动机。


也有人说赵秉钧是幕后黑手,那就更不用解释了,赵秉钧作为一个名义总理,其实就类似于一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杀死宋教仁对他而言,一点好处没有,况且最主要的是赵秉钧最后在家中突然死亡,可以说明他这个咖位还不够,显然幕后黑手比赵秉钧更加厉害。


结语

这个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可是幕后黑手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不过宋教仁的牺牲,却换来袁世凯的退位,或许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吧,也可以说宋教仁先生死得其所!



嗔痴历史观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迷案太多,没有最大的迷案,只有无数未找到真相的迷案等待有缘人揭开谜底,我们来说一件发生在近代的一件迷案,这件迷案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南京保卫战,消失的2000名川军战士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中日双方30多万大军在南京城下决一死战,后由于局势突变,国民党军队大撤退,这个时候有一支川军部队在进入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我们知道1937年南京保卫战打的十分激烈,国民党不仅在南京布置了中央军也有不少从临近省份以及其他战区调动来的部队进行支援南京。

这个时候日军对南京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驻守南京的国民党部队死守南京,寸步不让,战况十分激烈,可以说你攻我守,阵地多次多次易主。

神秘消失

1937年12月12日,南京卫戎司令唐生智突然下达了撤退命令,因为没有准确的撤退计划,导致这次撤退十分混乱,这个时候有一支支川军一个团,由于其一直担任左翼京杭国道一侧警戒任务,他们并没有参战,在撤退命令发出后,该团长为了保住军队有生力量,率领全团2000人急行军,向距离南京东南15公里外的青龙山进行撤离,这支部队在进入青龙山后就再也没有出来,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

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迷

南京战役结束后,日军总指挥部对战果进行统计,发现了这支有2000人部队没有了踪影,这支部队没有进入难民区,也没有打破日军的包围圈,立马开始调查依旧没有找到这支川军部队踪影。

1939年国民当在统计状况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他们仅能知道这支部队团长叫伍新华,是川军首领刘湘部下,由于一直没有这支部队消息,最后国民当当局把他列为了“全团失踪”,日后无论国民党以及解放后调查均未查到这支部队消失的真正原因,并在英国媒体《观察者》杂志把这2000名国军失踪和法国士兵失踪案并列为世界军史上的一个迷。

各方猜测,始终没有关键证据

关于这支2000人川军部队失踪有人说是不是跟青龙山的溶洞有关,这支部队是不是逃到了某个巨大溶洞,最终给日军发现炸毁溶洞,导致军队窒息而亡,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有可能,日军在南京已经消灭了不少国民党军队,他们完全没必要这样做,有这样做,完全是有相关记载。

还有不少研究南京保卫战的学者有不少说法,他们认为,青龙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有不少溶洞,并且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有不少部队在南京进行激烈交战,能发现一些军备物质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支部队到底是什么情况也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说法实在太多,但是真正有说服力的并没有,这个团整个失踪的秘密到现在也是个未解之谜。


莫地方


中国悠悠几千年,历史二十四卷,有多少是末被记录而成了迷案。远的不说,说一个网上至今争论不休的历史公案--究竟是谁令东北军不抵抗而撤出东三省的?

九.一八事变突发,日军攻击北大营,进而攻击奉天(沈阳),一日破城,半年东北全部沦陷。而子承父业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手中掌握的东北军有40万之众,几乎没做什么象样的抵抗,就被初期只有3万多的日军赶出了东北,是东北军不能打吗?是士兵无抗争的战斗意志吗?不是,而是上峰下达的命令就是不抵抗,见到日军就撤退。一直到热河,才有了个失败的热河保卫战。那这个上峰是谁?

九一八事变当天,军营受攻击,自然会层层上报请示如何应对,东北军传自张作霖的奉军,军阀的特点是军队私有化,这个消息最终是请示到了正在北京率部队为蒋介石站台的张学良处。当晚张学良正在戏园子听梅兰芳的戏。得知北大营受日军攻击,下令不许抵抗的正是张学良。这点无论历史记录还是当事人都给予了确认,无可辩驳。可是如果仅是北大营丢了,张学良当负全责。可接下来近半年的时间不抵抗,坐视东三省全境沦陷,又是谁下的命令?谁应该负责呢?

一段时间,网上一边倒的骂张学良,如同九一八发生后,民国舆论一边倒的骂张学良“不抵抗将军”一般。可后来民国的舆论慢慢不一味骂张学良了,在租界内的报纸上开始直指下达不抵抗命令的正是蒋介石。碍于蒋介石是当时的最高领袖,众多证据无法获取,这事倒成了一个迷案!而当下无数证据确凿,可很多人却视而不见,更是刻意将此事搞成迷案,就不知这些人究竟是为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