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深時意氣平——樑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梁文斌,1971年11月出生於浙江新昌。幼承庭訓,受外祖父啟蒙學書。1986年就讀新昌中學高中,隨“海派”傳人孫正和先生習書。1990年就讀紹興師專(現紹興文理學院)英語系,師從鮑賢倫、章劍深、趙雁君、沈偉諸先生。2003年,進修於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導師王冬齡先生。2008年,復入中國美術學院就讀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陳大中先生。2011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文學博士學位,導師胡抗美先生。

現為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助理,藝術學院書法系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壇“蘭亭七子”、全國七十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全國代表性中青年書法名家個案研究會成員。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草書·元人詩句四條屏138cmx23cmx4

書法作品入展第二、三、四、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五屆獲三等獎);第八、九、十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十屆獲最高獎);第六、七屆全國中青展;第三屆行草書展最高獎;第二屆中國書法百家精品展最高獎;首屆全國扇面書法展二等獎;中國書協優秀會員作品展;浙江省第二、三、四、五、六、七屆全浙書法大展(第四、七屆獲金獎);浙江省第二、三、四、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第五屆獲金獎);西泠印社首屆手卷、扇面、楹聯展最高獎等重大展覽數十次。獲中國書壇第二屆“蘭亭七子”第一名;《中國書法》中青年實力書家60人提名;《書法》全國書法百家“十佳”、紹興市魯迅文學藝術獎等。論文發表於《中國書法》《美術觀察》《藝術時空》《書畫世界》等專業雜誌。出版專著《狂草藝術表現形式》《梁文斌作品集》等。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胡抗美(中國書協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四川大學碩士、博士生導師):

文斌以江浙書風征服評委,多次在全國性大展中入展獲獎,故而也走入了“展覽體”的行列。全國性書法展覽是新時期書法的產物,它的誕生一方面受西方展覽方式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是在上世紀上半葉平民展覽基礎上發展完善起來的。其中,“全國展”、“中青展”和“蘭亭獎展”影響最為顯赫。在這三個展覽中,“全國展”和“蘭亭獎展”基本屬於一個系列,“中青展”屬於一個系列。前者強調“正大書風“,後者強調改革創新。文斌獲獎幾乎都在前者,說明他的書法一開始追求傳統工穩一路。文斌40歲前一直生活在江浙書風的氛圍中,早年受地域傳統教育,早期受國美名家教育,這些確定了他獲獎的範圍侷限於” “全國展”和“蘭亭獎展”之中。文斌雖然屬於“全國展”系列,但他很多方面又有別於這個系列,從他的獲獎作品中可以感覺到,總有那麼幾分不安分,表面上看,都在追求那種唯美風格,不同的是,文斌的點畫結體及整篇呈現出一種左顧右盼的信息。也可能,迫於獲獎的需要不得不約束自己的筆墨,但看得出約束自己的委屈和不安。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 草書-元詩二首》 42cmx42cm

文斌40歲晉京北上,他帶著一身江南傳統和過硬的基本功,冷靜地坐在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的教室,這是他對自己委屈和不安的慰籍,更是他企圖找到一個真實的自己而開始的“長征”路。如果把文斌北上的目的簡單地理解為取得博士學位,恐怕過於片面,因為對他來說,取得博士學位的高校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之所以捨近求遠,是他反思自我的重大舉措。如今,文斌博士畢業了,成為了北京高校的一名副教授,證明他的反思是促進他各方面變化的動力。身份的改變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書法觀念的變化。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楷·曹操詩二首》280cmx140cm

朱以撒(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梁文斌的草書效法二王、懷素等草書家,清瘦圓勁。以線行,簡之又簡。於迅疾簡便中行,寫得心手相應,愈往後愈放開,使人看到他書寫時的忘情陶醉。首先是整幅作品的氣息清新而不浮薄,點畫細緻,瘦石新花清笙幽磬。清簡相尚故能筆墨不奢侈多費。從作品的點線可以推測書寫速度很快,快而不浮躁、不散亂、不破壞,也就不能簡單歸功於手上技能,而是這個作者的審美嚮往、要求等內在體現——一個人的情性是需要滋養的、磨練的。閒中稽古靜處觀心,和技能共同發展。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草·珂雪齋文選156cmx104cm

其次是其作品中的貫串之氣,表現出開合擘劃的力量,搖曳多姿其蔓不絕,往往一蘸筆就走龍蛇,多字一氣寫出。這當然和用筆熟練有關,手上功夫熟了,也就熟門熟路,不至於遲滯、錯過,總是脈絡清晰,有舉首高歌之得意狀。其三是章法之變。如前所說一行下來,大概字數相近,大抵五六字,易於雷同。但在梁文斌筆下卻是波瀾開合,每一行有不同姿態、意趣——斷續有別、長短各異,時而貫穿頭尾,時而大量留白,且讓人感到自如,非刻意為之也。整體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不著眼於字群、字組的寫好,而關照整體,這的確很重要。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書·抱甕》23cmx138cm

鄭利權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美術館學術策劃):

縱觀梁文斌的諸多作品,有一個核心特徵值得注意,就是在精緻的二王筆調之下,隱藏著可貴的寫意精神。書法是心靈的藝術,心畫就是書家心裡面流出來的線條,只有用心書寫,他的作品才摻進了個人全部的喜怒哀樂,形成了個人魅力,寫出的作品才有個性,才能打動人。梁文斌的書法作品不乏精緻性,貴於寫意性,他以自由獨特的書法線條,以文人的情懷,尋求著無拘無束的寫意境界,書寫著生活與藝術的關係、造化與心源的關係。因而其作品,具有廣闊的書法意象空間,從運筆結字的長短、曲直、精細、輕重、虛實、枯洇,字與字大小、濃淡、迎讓、斷連,行與行之間錯落、疏密、關照,到謀篇佈局、甚至有跡與無跡等等,都體現出書法家的寫意情懷。在當今書壇高度同質化的情境之下,梁文斌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書法之路,他以心靈與精神上的藝術抒發為依據,以筆參造化、筆寫心象為最高價值,因為“寫意”,所以不同。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草·司空圖詩品二則》25cmx139cm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好奇敏感的梁文斌

王偉(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蘭亭書會副會長)

沙孟海先生在《清代書法概說》一文中談及以趙之謙、徐生翁等為代表的紹興籍書家時說過的話:“紹興書法家多好奇敏感之士”,我認為沙孟海表揚紹興書法家群體於書法藝術所具有的天然的、超越常人的領悟力,這是對紹興人恰如其分的評價。聯想到好朋友梁文斌,紹興人,這些年來創作狀態極其良好。我認為,梁文斌也是好奇敏感之士。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草書-皮日休詩四首》35cmx180cm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草書-皮日休詩四首》(局部)

梁文斌的好奇敏感表現在法度的領悟上。僅以其創作的行草書為例,對於其中的草法,似乎具有天生的親近感、敏銳感。透過他的作品,我感覺到他幾乎“吃”遍了歷代草書大家的精髓,我不敢肯定他私下裡是否用功地臨遍過書法史上所有名家的草書,但有一點敢肯定,他不僅胃口好,能通吃,而且能巧妙地“吃”。看他近期的一些行草書和大草作品,草法未曾侷限於某家某派,面目紛呈之中,多以自己的筆調為之。如草書長卷《皮日休詩》其草法以懷素為主,然不全是懷素,而是十分協調地融入了二王、融入了張旭等等歷代草書大家的某些元素。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草書《放翁詩句》208cmx35cm

再如,草書條幅《放翁詩》,章法大開大合,嫻熟的草法,雅緻的帖意之中,融入了許些碑的意味,在單一的筆的中鋒提按中平添了幾處削鋒入紙的險勁,極似花樣滑冰時,運動員傾倒身體幾乎貼著冰面而又婉轉地躍起時的乾脆動作,時時造險,處處化險,不離法度,不囿法度。總結梁文斌這幾年來的書法創作,給我的感覺是:始終不肯離棄法度,從這一點上來說,他膽子很小,但正是這種膽子小,使他在創作中始終保持著對傳統經典有一種敬畏,使得他的法度很純、很豐富。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草書·張孝祥詞 200cmx42cm

他近期創作的全部作品,從未離開傳統的法度,然後筆下又全是他自己對傳統的理解在書寫著。我以為,敬畏法度,其實是真正意義上的膽大。由此,對照他的作品,完全可以說,梁文斌對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的臨摹一個也沒有漏掉,優秀的經典敏感地匯於腕下,去努力地編織不離棄傳統的、有著自己筆墨特徵的法度符號,我期待著梁文斌能將此更加融會貫通,也相信他能做到,因為梁文斌很聰明,取法而不作繭自縛,目前的創作狀態已經是不避碑帖了,好奇敏感的性格決定了書法史上的一切存在,不再強分優劣,在他的眼裡只有合適不合適。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草·石濤詩一首》280cmx192cm

梁文斌的好奇敏感表現在功力的發揮中。功力是法度基礎上的發揮,有的人自我感覺法度似乎掌握得很好,但一旦進入創作就表現不出來平時的功力積累,法度也早就跑到九霄雲外去了,那麼,我認為,這些所謂的法度充其量是偽法度,如唱歌老跑調一樣,不知他們平時是如何練聲的。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草·趙構白居易詞句二條屏138cmx23cmx2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草書·心經選句》240cmx240cm

所以說,功力能否充分發揮是創作作品成功的一個關鍵,我十分佩服梁文斌在創作時能將功力充分地發揮出來,下筆時,平時的筆墨積累能很自信地、很敏感地、很瀟灑地展現於宣紙上,我試從一些筆墨的細節上來分析他的功力的發揮:一是表現在對墨色的敏感。在創作中極其注重墨色的變化,雖然沒有王鐸那樣的大塊大塊的漲墨,但根據需要,一些作品仍作適當的漲(宿)墨處理,如草書《心經選句》通幅作品線條輕盈、暢達、潔淨,筆下那富有彈性的線條中仍加以枯潤變化,然個別字如“五”、“不”等漲(宿)墨的點綴,使整幅作品靈動之中平添了幾許衝擊力,給人以極強的畫意。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草-辛棄疾清平樂》45cmx54cm

他不喜歡平鋪直敘,書寫時隨時地、和諧地將其中的幾處作宿墨處理,行進中的線條也不時地作些與墨色一樣的漲與淨、枯與潤、粗與細的處理,如草書長卷《皮日休詩》線條、墨色枯潤相得益彰,極大地豐富了筆墨的情調。二是表現在對筆觸的敏感。梁文斌在創作上是多面手,整體面目不肯侷限於一偶,或者說一家路數。書寫過程中能調動平時所有的筆墨儲存,如同聲翻譯一樣,全身心地調動不同語言間的所最為恰當的相通的詞彙,準確、貼切地表達於句子之中,寫字則流暢於筆端,最緊要處是他能牢牢地抓住協調和和諧這個關鍵點。如條幅《放翁詩》,謹守懷素自敘的用鋒特徵的同時,他的用鋒還吸收了米芾的刷的意味。“早歲”兩字的重筆濃墨,極富篆籀意味,整幅作品的筆觸相當豐富,枯潤相間的筆與紙的摩擦,似乎能聽到蠶食桑葉聲,這反映了他對所用宣紙的敏感,使筆觸與紙質相適應。三是表現在對筆調的敏感。行書《沙老題跋》寫得寧靜雅緻,氣息平和,有董字的味道,又有聖教序的味道,是很純的二王一路的作品。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楷·宋詞二首 232cmx51cm

我以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當有多種本領,有些人說自己專攻隸書或者專攻草書,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如食物一樣,哪有專吃一種的,甲魚營養雖好,但如有人說,我專吃甲魚,那要吃死的;同樣,如有人說,專吃青菜,那也會營養不良,要健康生存,就需要吸收各種營養。書法同樣,需要各種字體相互生髮,相得益彰。他創作的草書條幅《心經》,章草意味極濃,依稀可見陸機《平復帖》的神采來,好就好在不完全是《平復帖》的用筆與結體,只是依稀可見,因為這幅作品仔細品味的話,你會覺得還有歷代章草經典在裡面,但只是都是依稀,我認為,依稀了,才是成功了。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書·李清照如夢令》138cmx23cm

梁文斌的好奇敏感表現在性情的表達裡。我以為類似的如“信手拈來”、“妙手偶得”等詞語較能貼切地描述某一領域裡的高手的創作才情。在欣賞梁文斌近期的許多作品時,我覺得他是在毫不著力、毫不做作的狀態下的信手揮灑。就以章法來說,不經意的安排之中突出一個整體的協調性的同時,又顯現出寬廣的路數,如行草橫幅《潘天壽詩二首》《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司空圖詩品二則》等作品,將《蘭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詩》等經典的章法都加以吸收,匯於腕下。還有的作品明顯地吸收了《裴將軍詩帖》的章法和筆意,如行草《裴處權詩》《王安石》。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書《王安石詩》70cm×130cm

我還佩服梁文斌能將日本書法的某些章法吸收在自己的作品,他曾有篇自述學書經歷的文章,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訂閱過1985、1986兩年的《書法》雜誌。空海、嵯峨天皇、藤原行成、藤原佐理、小道野風等日本書家的作品,便是那時從《書法》雜誌中看到的,這給當初還在讀初中的少年梁文斌留下了極深的影響,由於好奇敏感的性格,以至於二十多年過去了,還是那樣的不能忘懷,由此說明書法上的經典也是不分國界的。如,近期創作的草書斗方《歸去來兮辭選》《心經選句》有著深深的東瀛風味。概括來說,他近期的作品隨機生髮,性情所至,卻能將書寫內容與書寫風致、意境達十分吻合貼切的境地。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草書《歸去來兮辭選》32.5cmx26cm

在書法藝術上要取得很高的成就,天賦真的太關鍵了,古人對此就有深刻的認識,如,晉衛夫人《筆陣圖》中說:“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話語雖是籠統了一點,但其中的深意,大可體味,“通靈感物”即有好奇敏感之意。陸維釗先生在談到學書者成就之高下時,曾說過這樣極其透徹的話:“學問修養外,其初步條件有二:其一屬於心靈的,要看其人想像力之高下;如對模糊剝落之碑板,不能窺測其用筆結構者,其想像力弱,其學習成就必有限。其二屬於肌肉的,要看其人手指上神經之靈敏不靈敏;如心欲如此,而手指動作不能恰如其分,則其神經遲鈍,其學習成就也必受限制。此即所謂不能得之心而應之手也。”再來說及梁文斌,我覺得好奇敏感的他,再加上用功,是一定會更加出類拔萃的。我看過去,他極其自信,正行進在風格日趨成熟的大道上,成就無可限量!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峽深谷暗聯180cmx32cm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書·翰墨煙雲聯》105cmx17cmx2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花香燈影聯》280cmx35cmx2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草書·王冕秋山圖詩 55cmx700cm

學問深時意氣平——梁文斌書法寫意情懷

行草·陸游詩詞 42cmx33cmx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