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書中法度?

中國的書法藝術就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有的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無定,或是疏落,或是緊密,但都嚴整莊重,顯出古樸多姿的情趣。

書法,書中法度?

甲骨文

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字裡行間,多有書法之美、古典之美。 從甲骨文到金文,漢字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由於金文是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與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為了把甲骨文、金文書法以藝術形式呈現給大眾,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而今,以甲骨文、金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甲骨文、金文書法作品已成為書法藝術的奇葩。

書法,書中法度?


書法,書中法度?

西周《大盂鼎》銘文拓片

書法,書中法度?

王福廠金文書法

金文發展到周朝,形成篆書。但當時各諸侯國(春秋戰國)的文字都有自己各自的寫法,這些文字,稱為“大篆”,直到秦統一中國後,才將漢字書寫統一規範起來,此時的文字稱為“小篆”或“秦篆”。 小篆以前的各種書體,筆畫多作圓弧形狀,象形圖案的裝飾味很濃,相比之下,文字的符號性較弱。今天習慣上把這類除甲骨文以外的文字統稱為“篆書”。篆書的形態有特別的魅力,講究的是迴風要圓潤,筆畫粗細要一致。左右要一致要對稱。

書法,書中法度?

趙之謙的書法

到了漢代,漢字筆畫進一步簡化,最終形成當時通行的書體——隸書。漢字發展到隸書,才真正成為具有抽象符號性質的文字。到了東晉時期,漢字在隸書的基礎上,又發展出楷書。到唐代,楷書逐步確立為漢字的標準規範書體,至此,漢字基本形成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模樣。 隸書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隸書蠶頭燕尾的風格特色體現在“起筆蠶頭”,起筆藏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雁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隸書的直筆具有明顯的波動性,由衷柔滑的曲線美,更加富有生命力。

書法,書中法度?

蔡邕隸書

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又演變出草書、行書。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狂草筆勢狂放不羈,在狂亂中感受優美,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

書法,書中法度?

象皇章草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創立了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較大的一宗。

書法,書中法度?

大眾眼中的中國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視覺藝術,是幾千年來大眾能接受、會欣賞、能理解、可傳承的大眾藝術。雖然漢字幾經演變,卻給中國書法藝術提供了無限的創意空間,無數藝術家為此大膽探索,勇於創新,融入了書法家審美情趣以及對藝術的追求,用完美的線條、優雅的造型、輕快的節奏,開創了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又一個新紀元。書法藝術不僅極大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而且還詮釋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文化的內涵。

初來乍到,請多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