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打油詩”和學習永字八寫

學習書法“打油詩”

書法“打油詩”和學習永字八寫


學習書法並不難,難在筆法學不全

朋友若問學書法,執筆功用十居八

未聞執筆之真傳,鐘王學盡也枉然

一管分為上中下,真書小字靠下端

行書大字從中執,草書執上始能功

結字如何用筆難,執筆運碗最為先

五指齊力捏筆管,似有小物手中嵌

指節外實成弓狀,掌心空虛容蛋卵

五指用力不動搖,靈動之處徐捻轉

抬肘便覺力下沉,平碗才能毫不偏

縱橫牽制靠松肩,晃動恰似盪鞦韆

運筆全靠碗出力,全臂用力注筆尖

萬毫髮力平鋪紙,莫把筆毫揉一團

書法用筆貴用鋒,全部技巧在其間

提按頓挫是筆鋒,調鋒鋪毫靠碗動

逆入澀行與緊收,來往去回靜動中

智巧兼優善運筆,運筆之妙全在鋒

提按結合行與止,筆心全在點畫中

遲急擒縱盡其妙,豎曲實虛見書功

靜態書法皆在正,澀行筆筆用中鋒

動態書法中皆偏,枯澀濃淡八面鋒

筆毫圓周分八面,形同來字墊下邊

假想筆毫用刀剪,斷面觸紙是圓圈

鋒尖深藏不外露,彷彿禿筆手中掂

筆落好似拍皮球,觸紙起倒往又返

轉折即同筆另起,換法莫把意切斷

用筆之要貴提按,提按得宜性情見

字形在紙法在手,筆意在心意乃潛

分間布白巧安排,大膽落筆出自然

筆勢因人因體異,千變萬化不離宗

形體姿態均有別,俯仰映帶奇趣濃

平正險絕各有道,呼應照顧氣貫通

行間茂密直如弦,疏處走馬密擋風

大小錯落章法好,八面拱心向中宮

日臨日悟硯磨穿,紙過千張形乃見

臨帖入帖要出帖,筆用萬枝神漸現

心手兩忘高境界,勤練多悟始得全

書法“打油詩”和學習永字八寫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始於漢朝,並非晉朝。

永字八法,並不是由王羲之的《蘭亭序》中第一個字“永”字而來的,也不是對王羲之的盲目崇拜,當然永字八法也不是晉朝時候的事了。

“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王以下傳授所用八法概以萬字。”

——唐·張懷冠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

3、豎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

4、鉤為趯(ti)(躍的樣子,同躍)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策本義是馬鞭,這裡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6、撇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簷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啄不可緩,緩則失勢。

8、捺為磔(磔音窄,裂犧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這裡有兩層意思:

其一指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

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

八法結語,盧肇說:“永字八法,乃點畫爾。”但八法並非孤立存在,我們在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際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作者意圖,在想通過永字的剖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