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周末,我送小女儿去兴趣班学画画,在培训机构的大堂,我看到一个穿着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问女孩的妈妈:“你女儿叫小若吧,她不是学画画吗?怎么现在又去学跳舞了?”

那位妈妈有点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她突然说不喜欢画画了,吵着要学跳舞,我也拿她没有办法。”。小若瘪着嘴说道:“妈妈,你整天拿我的画和姐姐做比较。我再也不想画画了,反正我也比不过姐姐。”

原来,小若有个读初中的姐姐,姐姐画得一手好画,还常在画画比赛中获奖。小若每次画了新作品拿给妈妈看时,妈妈却只会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画相提并论,说多了,就变成这样了。这位妈妈表示很无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过想让她更加努力。”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这位妈妈的想法其实可以理解。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孩子越来越好,不过“关心则乱”,给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反而适得其反。

心理学上一个有名的效应,叫“篮球架效应”。如果篮球架的高度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那谁也投不进去;如果篮球架的高度和一个人一样高,百发百中,那就没意思了。太低没有挑战性,太高没有能投中。正是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合适高度,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必须设置合理的目标,目标不能过高,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不能过低,要让孩子跳一跳,发挥自身的潜力,才能够得着。并且目标随着孩子的能力不断的调整,孩子才能不断地进步。

忽略了“篮球架效应”,对孩子成长造成了干扰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目标的设置若忽略了“篮球架效应”

,将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成长干预。

1、目标过高,孩子丧失学习动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大量动物和人类学习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学习的三条规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准备律,也就是学习动机桑代克指出,只有在具备了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的情况下,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释。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目标的制定应切合孩子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不断获得满足感。只有孩子被接纳、关注、鼓励以及被他人认同的需求得到满足,他才会向更高的“自我实现”层级发展,激发更大的学习动机。如果目标过高,孩子无法从中得到满足感,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就像文首的小若一样,妈妈把她的画作和姐姐的画作做比较,对小若的能力一再否定,自然使她失去了学习的动机,干脆不学画画,改学舞蹈了。如果小若的妈妈只是拿小若的最近作品和之前的作品做比较,并肯定了孩子的进步,孩子得到满足感,自然有继续学下去的源动力。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2、目标过高,孩子丧失学习信心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他总结的学习的三条规律中,最后一条是效果律,即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态度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伴随着烦恼的态度时,联结的力量就会削弱。

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猫通过不断地试错,从迷箱中逃跑出来,结果迎接它的是一盘鱼。也正是这盘鱼,才使猫想方设法逃出来。可见,当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学习才会发生。

孩子这个时期的自我认知系统尚未成熟,家长就是他们心目中第一个权威的评价者,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来自父母的肯定,然而有时摧毁他们自信心的,也正是他们最信赖的父母。

有一位家长,把5岁的女儿送去学习书法,以此培养孩子对书法的兴趣。有一天,孩子兴冲冲地把书法作品拿给妈妈看,这位家长看到后火冒三丈:“你写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可是花了不少钱给你学书法,你能不能长点心?”孩子当场就把作品给撕了,表示再也不写了。

孩子明明已经尽力了,在父母看来,却没有达到十全十美,忍不住严加苛责。反而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目标过多,分散孩子的专注力

现在的父母都普遍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位妈妈为孩子报了5项兴趣班,有钢琴、舞蹈、毛笔、国画、唱歌,简直是见缝插针,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这位家长说:“我也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身边同事、朋友的孩子都报名了各种班,所以干脆都报了,总能找到真正的兴趣,再不济,也能让孩子增加气质。”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中一组顺利完成工作,另一组未能完成工作。没有完成工作的孩子,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且有加剧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在现实中,第一组的情况很难发生,因为只有当被试者一次性把所有任务都完成时,他们才能完全放松下来。如果孩子的目标过多,则孩子的专注力就极易分散。

比如,孩子在学钢琴的时候,想着一会儿还有一节毛笔课,上毛笔课的时候,脑中想的却是下午的舞蹈课,孩子就无法专注于正在学习的项目,影响学习效果。

孩子在各种兴趣班切换,疲于应付,时间一长,自然会滋生逆反心理。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巧用“篮球架效应”,使孩子持之以恒

只要家长因材施教,对孩子的要求适度,循序渐进并及时加以鼓励,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1、第一步,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也有人说:"兴趣是毅力的门槛"。所以,希望孩子能持之以恒,找到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有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对音乐特别敏感,在广场上一听到音乐就会随着节奏跳了起来,而且动作很灵巧,可是她最近又爱上了打鼓,去哪都带着自己的小鼓。我真的不知道这是孩子的兴趣还是爱好。“

首先,兴趣不等于爱好,家长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爱好比较感性,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更高层次的需求。家长这时就要区分,哪些是孩子的兴趣,哪些是爱好。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瑞雪对兴趣是这样定义的:兴趣是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迈出成长第一步的重要标志,所有母亲都可以发现,孩子出生后就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高度专注。

  • 对绘画的兴趣

有一天,同事对我说,她女儿小时候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把墙上画得五颜六色的,一气之下,她把那些颜色笔都扔了。我说,你可能错过了她的绘画敏感期了。

通常,3-5岁的孩子进入绘画敏感期。在此阶段,往往会通过涂鸦和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你发现孩子某个阶段对对色彩特别敏感,经常会吵闹着要买水彩笔等画具。并且家里的墙上、沙发上、地上甚至衣服上,都有孩子画画的印记,这个时候是培养孩子绘事兴趣的最好时期。

  • 对折纸的兴趣

有些孩子看见纸的乐西就会尝试着折出很多东西,如果遇到折纸书或有老师指导,他们会学得很认真,并且很快就能学会,折叠得一丝不苟,边角整整齐齐。

我有一个堂弟,从小对折纸无师自通,他妈妈给他买了一本折纸书,有些很复杂的折法,他居然看一遍就学会了。

  • 对制作的兴趣

我家大宝在七八个月的时候,很喜欢从地上捡细小的东西,比如头发、大人不慎掉在地上的牙签,从上幼儿园开始,她的动手能力就很强,喜欢制作和粘贴,甚至一张普通的纸巾、不织布,在她的手里,都能变成芭比娃娃身上的衣裙。

以上这些只是抛砖引玉,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观察,并有意加以培养,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2、第二步,循循善诱,渐入佳境

中国著名学者苏东坡将自己读书和研究问题方法归纳为“八面受敌”,他主张将学习对象分为多个方面,各个击破。即把学习目标为为不同的水平和层次,然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加工,这样既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精力,又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比如,在阅读的时候,每次只把精力集中在一个专题,只到把问题弄透为止,再进行下一个。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也可以将目标拆解为不同的水平和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手段,诱发孩子产生对某种兴趣的好奇心。

一位妈妈发现女儿的身体先天很柔软,但也知道舞蹈需要恒心和不怕吃苦,才能坚持下去,所以她有意带女儿去看一些舞蹈剧,知道女儿喜欢在网上刷视频,她总是调出一些孩子跳舞的视频,让孩子观看。周末,孩子的奶奶要去跳广场舞,也让孩子跟着奶奶去。

同龄的许多孩子都去报了舞蹈队,只有这位妈妈无动于衷,终于有一天这位孩子坐不住了,要求自己也要去学舞蹈。这位妈妈就说,舞蹈很苦的,天天练劈叉、下腰,你能坚持得住吗?

孩子坚定地说,我能坚持下去。妈妈说,光说是不行的,要不,我们观察一段时间,你在家里坚持一个月,天天学横叉、竖叉、还有下腰、倒立,如果你能坚持下去,我就给你报名。

孩子果然接受了挑战,并且不言苦不言累,这位妈妈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帮她报了中国舞。孩子去到兴趣班表现优异,成为最刻苦的那个。

3、第三步,继续激发,引爆梦想

有一位妈妈,她发现孩子对音乐很敏感,就算搭积木的过程中,他也喜欢反复敲击积木,并嘴里念念有词,脸上表情很丰富。有一次在商场时本来牵着妈妈的手,后来听到一段喜欢的音乐,居然站在原地,听得十分入迷。

自从知道孩子对音乐抱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位妈妈便开始给孩子创造音乐环境。她在孩子休息时,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进餐的时候放一些节奏明快的音乐,让他边吃边听。

这位孩子的音乐造诣也越来越高,最后他主动提出要学钢琴和小提琴。因为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进步比同龄的孩子更快。后来他去市里参加钢琴比赛,孩子学习钢琴的劲头就更足了。

看到孩子对钢琴有这么浓厚的兴趣,这位妈妈找了在国际上颇有盛名的钢琴家的表演视频,有空就给孩子播放,孩子耳濡目染,越来越不满足现状,萌生了要当钢琴家的梦想。

兴趣变成梦想,使孩子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孩子的每个阶段的选择都是自愿的,但都离不开家长的刻意引导。最终孩子不但坚持了学习,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4、兴趣不能贪多,坚持一样就行

孔子在《论语》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贪多、贪快,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速度,最终一定是“不达”,与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做了无用功,百害而无一利。

  • 不能贪多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更不要说孩子了。一位孩子考上清华美院的家长说,兴趣不能贪多,让孩子找到最感兴趣,最有成就感的一项,一直保持下去就可以了。否则孩子和家长都太累。

  • 不能贪快

孩子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耐心,不能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成绩,就放弃了。只要家长抱着平常心,言语间就不会对孩子过多的苛责,孩子也能心态平和地应对每次的学习。

我从小就培养大宝的画画能力,大宝的画画水平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下课后她在画画的时候,常引得一帮同学围观。每次她最期盼的课程就是美术课。而班上每次出黑板报,老师都指定她参加,有一次还被班主任委派去别班帮忙画黑板报。

大宝原来是比较内向的孩子,如今自信心强了许多。她的自信就来源于美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从这个角度来讲,兴趣真不能贪多,只要坚持下来就可以了。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人生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旅行,不要为了比较,让孩子承受焦虑和不痛快。教育中充满了无数选择,高明的父母从不盲目跟风,而是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爱为前提,跟着孩子的节奏走。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如果您觉得有用,麻烦点个赞再走呗!我是人鱼海棠,关注我,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