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快遞實名”成雞肋

【熱點梗概】

首部專門針對快遞業的行政法規《快遞暫行條例》5月起正式實施,寄件人身份不實快遞企業不得收寄件。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快遞業的行政法規,《快遞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於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共8章48條,對經營、使用、監督管理快遞業務作出了規範與保障,是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從業人員和用戶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

2016年6月1日起,快遞實名制作為國家行業標準開始施行,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有個別寄件人不願意配合快遞員查驗實名信息。

《條例》明確了寄件人交寄快件應當如實提供姓名、地址、聯繫電話等事項。除信件、已簽訂安全協議用戶交寄的快件外,企業應當對寄件人身份進行查驗,並登記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絕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實的,不得收寄。

此外,《條例》還要求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在寄件人填寫快遞運單前,應當提醒其閱讀快遞服務合同條款、遵守禁止寄遞和限制寄遞的物品的有關規定,告知相關保價規則和保險服務項目。

用戶最擔心的莫過於個人信息的洩露,目前各快遞公司均推行了電子面單,用戶信息均以數據形式儲存。不過,由於快遞在運輸過程中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個人信息安全仍是用戶關注的重點。

《條例》從多個層面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如禁止在快遞運單上記錄不必要的信息,減少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同時規定除有關部門依照法律對快件進行檢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非法檢查他人快件。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私自開拆、隱匿、譭棄、倒賣他人快件。

《條例》更規定了信息洩露時,企業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並向所在地郵政管理機構報告。如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出售、洩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由郵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並可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其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

“最後一公里”一直是快遞行業難啃的骨頭,普遍存在末端網點安家難、車輛派送難、快遞員上門投遞難。尤其是在“雙十一”等快遞高峰時段,仍會出現快遞爆倉的現象。

為了降低快遞企業發展經營網絡、佈局設點的成本,《條例》要求將快遞相關基礎設施用地納入地方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規定企業及其分支機構設立的快遞末端網點,無須辦理營業執照。

在快遞派送方面,《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快遞運輸保障機制,依法保障快遞服務車輛通行和臨時停靠的權利,不得禁止快遞服務車輛依法通行。同時,企業事業單位、住宅小區管理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與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簽訂合同、設置快件收寄投遞專門場所等方式,為開展快遞服務提供必要的便利。

在快遞運送途中,因快件損壞或丟失而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用戶在索賠時難免會遭遇個別快遞企業在索賠問題上推諉,或是對索賠結果不滿意的情況。

針對快遞網絡化服務的特點,防止採用加盟模式的企業在用戶索賠時推卸責任,《條例》規定用戶可以向商標、字號或者快遞運單所屬企業賠償,也可以要求實際提供快遞服務的企業賠償。

在投訴處理方面,《條例》要求企業提供統一的投訴處理服務,規定在7日內予以處理並告知用戶,並對不按照規定提供投訴處理服務的行為設定了行政處罰。《條例》更引入快件損失賠償商業保險,鼓勵保險公司開發相關責任險種,鼓勵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投保,讓用戶多一層賠付保障。

避免“快遞實名”成雞肋


【題目預測】

對於快遞實行實名制,談談你的看法?

【答題要點】

1. 表明對於快遞實名制的態度。

快遞方便生活,實名制是為了保障安全,快遞實名制遇冷實質上是個人信息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的衝突,但實際上兩者並不矛盾。從長遠來看,快遞實名制是一把社會進步的“保護傘”,而不是一副阻礙發展的“遮光鏡”,我們應利用好這一制度,讓它健康持續性的發展。

2.分析快遞實名制的目的意義。

(1)實施快遞實名制的初衷,主要出於保障公共安全的考慮,從源頭上避免“快遞包裹爆炸”“奪命快遞”事件的發生,從根本上維護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

(2)保障了用戶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通過多種索賠方式保障了用戶的合法權益,解決用戶的後顧之憂。

(3)有利於解決快遞行業“最後一公里”的難題,避免在“雙十一”等快遞高峰時段,仍會出現快遞爆倉的現象。

3.分析快遞實名制的不足或問題。

(1)對於快遞公司來說,實名制的實施增加了工作量,在規定不能有效落地的情況下,效率是快遞公司首要考慮的因素。

(2)制度尚未在供求雙方間達成共識,一些公司和個人對此並不“領情”,甚至存在牴觸情緒。

(3)制度的規定和相關部門的監督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

4.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政府方面應建立起更為嚴格的監管制度,讓相關的法律法規跑步跟上快遞行業的發展速度。

(2)要完善制度設計,建立一套更加科學完善的監管制度,把用戶、快遞企業和從業人員,以及監管部門的權利、責任劃分清楚。

(3)個人應加強道德修養,增強安全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