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一定要警惕「以價換量」的陷阱

快遞,一定要警惕“以價換量”的陷阱

“快遞的服務和時效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如果快遞價格再降一降就更好了。”

“發一件快件,以前是多少錢?現在是多少錢?您認為快遞價格降到多少比較合適?”

“現在發一單要花三四塊錢,價格嘛,自然是越低越好了……當然了,快遞也要能夠掙錢才行。”

……

站在電商的角度,我們不難理解電商希望“快遞價格越低越好”的想法。畢竟,他們為每一件快件支付的費用,都影響著其運營成本和最終收益,儘管他們在商品定價中就已經核算了快遞成本。真正為快遞費買單的,是消費者而非商家。

電商和快遞之間關於“快遞價格能不能再降”的爭論,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當快遞企業通過優化運營和管理,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等手段降低運營成本,降低快遞價格,讓利於商家和消費者,這樣的降價是合理的,也是應該的。但是,不考慮快遞運營成本的實際,一味要求快遞低價格並提供高質量服務,無疑是有害的,也是不切實際和不可持續的。

在現階段仍糾結於是“電商發展促進快遞業發展”還是“快遞業撐起電商跑起來的腳步”沒有任何意義。

“電商和快遞要協同發展”已經成為行業中有識之士的共識。二者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兩條腿,不可偏廢,缺一不可。

不可否認,快遞業在服務現代農業的實踐中開闢了有別於傳統電商件之外的新市場,這是一個龐大的、穩定的、可持續的業務增長極。在這個新市場中,任何一家快遞企業都希望分得一杯羹,以鞏固其市場地位和影響力。

但是,如何來爭取市場?是堅持質量和效益第一、以優質的服務贏得市場芳心,還是以價換量、以低於成本價格的不正當手段來迎合電商的需求,從而換取市場?理性的選擇,當然是前者。現實是,出於各方面考慮,部分快遞從業者擇後者而行之,做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荒唐事”,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讓自身一步步陷入困境。

在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的實踐中湧現出一批快遞業務量數以百萬件、千萬件計的示範項目。成績固然喜人,但我們也要認真地考量,快遞業務件量背後的快遞業務收入,是否與行業為之付出的人力、物力資源相匹配?快遞業務收入是否足以支撐快遞服務高質高效穩定運營?快遞企業是否有持續不斷進行後續投入的信心和實力?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於推動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創新價格監管方式,引導電子商務平臺逐步實現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平臺商家,對推動此項措施的積極性並不高。

消費者所支付的商品價格中究竟包含多少快遞費,仍是一筆“糊塗賬”。若能推動商品價格和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讓快遞從業者付出的勞動在商品交易時得到明確的體現,也有利於進一步釐清平臺、商家、快遞企業的關係,讓消費者有一個更明確的認知。

當然,我們並不贊同快遞價格越高越好,我們只是希望,在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的實踐中切勿陷入“以價換量”的陷阱。一個能夠正確反映市場供給、體現快遞從業者價值的快遞價格,才是良性的、理性的、可持續的。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更多有關優質物流信息、物流時事,發貨技巧知識等資訊,歡迎搜索關注“物者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