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推出Facebook Pay,美國移動支付市場為何總後知後覺?

臉書推出Facebook Pay,美國移動支付市場為何總後知後覺?

數字貨幣Libra計劃頻頻受阻,在支付領域野心勃勃的臉書近日又宣佈推出一項全新的支付服務Facebook Pay(臉書支付)。

該項服務未來將覆蓋臉書旗下主要四款社交/通訊應用。這被視為是模仿微信而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生態圈”。

擁有27億月活用戶的臉書,其支付功能未來也並非一片坦途。一方面需要面對來自PayPal、Google Wallet和Apple Pay的競爭;另一方面則面臨移動支付帶來的用戶隱私洩露風險的挑戰。

臉書推支付功能Facebook Pay

數字貨幣Libra之後,美國社交巨頭Facebook(臉書)在支付領域又有新動作。

北京時間11月13日(美國當地12日),臉書宣佈將推出支付服務Facebook Pay(臉書支付),未來將覆蓋公司旗下主要四款社交/通訊應用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和WhatsApp。

據臉書今年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該公司擁有全球人口數量(75.3億)的三分之一的用戶流量。其中,上述四款應用的月活用戶27億,日活用戶20億。其用戶體量超過同是社交巨頭的微信,後者的戶用數量超過11億。

消息公佈後,當日,Facebook股價漲逾2%,對手PayPal股價跌近1%,移動支付公司Square跌逾2%。

在此之前,Facebook已經允許用戶通過Messenger應用匯款,但在Facebook Pay上線之後,用戶將可通過Facebook旗下其他應用匯款。

據臉書介紹,這款名為Facebook Pay的新服務能讓用戶安全地向他人付款,並且接受大多數主要的信用卡和借記卡,包括Visa、Paypal及萬事達卡等,允許用戶直接從其銀行帳戶或信用卡轉帳。不過,前者不收費,也不在在線帳戶中存儲資金。同時還將支持PayPal、Google Wallet和Apple Pay服務。

用戶可通過臉書支付進行慈善捐贈,遊戲內購買、購票、用戶對用戶轉賬等。

臉書還特別指出,Facebook Pay與尚未推出的數字錢包Calibra是分開的。Calibra是Facebook加密貨幣項目Libra的一部分。

Libra是今年6月Facebook新推出的虛擬加密貨幣,其願景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然而,Libra的出現被認為將對各國的貨幣金融體系構成威脅,從而引發全球監管的擔憂。

因此,自今年6月Libra白皮書發佈以來,其一直受到全球監管打壓,七國集團(G7)、20國集團(G20)都認為Libra將帶來風險,在相關風險未解決之前不應發行。

Libra目前仍在等待監管回應與解決相關風險。

臉書推移動支付是後知後覺?

作為社交領域的巨頭,臉書此次宣佈進入支付領域,被諸多媒體群嘲是學習微信的支付。

其實,不只是臉書,縱觀整個美國,甚至世界上所有科技強國,在移動支付領域都被中國遠遠甩在了身後。

而在國內風生水起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到了國外卻水土不服,是因為各國的科技巨頭對移動支付領域後知後覺嗎?

記者以為,移動支付在中國境內外冰火兩重天有多重原因:

一是政策土壤。移動支付往往與一個國家的金融監管制度、監管政策有關。政府部門需要對移動支付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進行充分評估,防止出現由此支付方式形成對其金融系統造成衝擊的現象。這也是為何在傳統電子金融支付系統較為發達的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遠不及中國快的原因。

二是網絡覆蓋面。有手機而且能夠任意地,流暢地上網,這一點在許多歐洲國家都未必能夠做到,比如說英國地鐵沒信號,用手機就買不了地鐵票。

三是電商因素。如今國內的電商數量群體非常眾多,大家在網上購物已經逐漸成為了常態,這也帶動了移動支付的興起。電商的興起和物流業的發達,是移動支付能夠崛起的根本原因。

四是是應用場景。要有足夠多的支持移動支付的應用場景。

五是對個人數據安全和隱私安全的敏感度。這一點可能是美日歐的人民對移動支付唯恐避之不及的最重要原因。

西方人對隱私問題尤為敏感,傳統的信用卡或銀聯卡,POS機的終端連接的是銀行,個人信息只存在銀行的系統裡,銀行為個人隱私安全背書。

而在移動支付時代,所有通過電子錢包、電商平臺上的各類支付交易記錄和數據,包括所有個人信息,都會在互聯網上留下足跡,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且不說這些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僅就個人信息在互聯網上毫無障礙地被人任意獲取,這點就不能被美日歐等國民眾接受。

孫正義曾花大力氣在日本推廣支付寶,沒有成功;即便在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微信支付寶已經普及,但使用的人也多來自中國大陸,而微信和支付寶支付進入歐美國家更是屢屢受阻。

前些年,蘋果剛推出Apple Pay移動支付方案時,大部分美國人就對此表示擔憂,害怕自己的信用卡信息遭洩露。根據CreditCards.com網站的一項調查報告,當時逾六成美國人表示絕不、或幾乎不會使用手機進行支付。

臉書支付能否逆襲?

儘管美國在移動支付領域落後於中國,但實際上卻比中國先走了一大步。

1998年美國第三方支付平臺PayPal就已創立,隨後Apple Pay也接踵而至,由於涉及隱私安全等多方原因,移動支付一直處於“叫好不叫座”的狀態。

不過近些年,美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增長明顯。有數據顯示,美國目前有近8000萬人使用移動支付,佔總人口3.3億的24%左右。

其中,在中國市場不如意的Apple Pay用戶數高達3030多萬,佔總份額的47.3%左右;星巴克app點餐支付(僅在自家業務中使用)的用戶總量只有2520萬人;Google Pay用戶大約為1210萬;而Samsung Pay用戶大約為1080萬。

一向視隱私為生命的美國人為何又用起了移動支付呢?

與我們的二維碼支付不同,在美國和歐洲地區,移動支付稱為“近場支付”(NFC),零售商需要安裝了支持NFC的終端設備,利用移動設備上的NFC功能,用戶只要把手機在芯片讀取器上刷一下就可以付款了。

這比掃二維碼更方便,也使賬戶更安全。更重要的是,支付行為產生的個人信息只在終端廠家和相關交易方留下痕跡,不會完全暴露在互聯網上,而相關方必須確保用戶信息安全。

儘管蘋果公司等也被頻繁曝出信息洩漏問題,但蘋果並非是一家在安全保護方面表現不給力的公司。事實上信息安全問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比起微信支付寶等“舶來品”,美國民眾更願意相信本土企業提供的產品。

在當前,美國已有多家巨頭瓜分移動支付領域市場,而近年來深陷“數據洩露門”的臉書此時推出Facebook Pay,市場是否買單?

記者認為,儘管臉書近年負面不斷,但優勢仍在。

首先,最大的優勢就是它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截至目前,臉書擁有20多億用戶流量,是全球第一大社交巨頭,借鑑支付寶、微信及美國本土的移動支付模式,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的支付功能並不難;

其次,美國的移動支付市場空間還非常大。目前使用移動支付的人群只佔美國人口的24%左右,還有巨大的空間待挖掘;

此外,臉書的品牌光環也能為其帶來無限遐想的市場空間。

當然,臉書支付想要讓市場接受它、認可它,面臨的困難不小。

一方面,美國的監管環境嚴苛,這點在Libra的聽證會上,小扎應深有體會;

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殘酷。蘋果等巨頭同樣在美國擁有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其Apple Pay深耕美國移動支付市場多年,才爭取了3000多萬用戶,臉書支付不僅要面對同行的競爭,還要面臨美國民眾對隱私安全的質疑。

上述種種說明,Libra之後,Facebook努力做移動支付算是亡羊補牢,雖前途光明,但道路依然曲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