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小小嬴政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民国时期蒋委员长的心腹爱将刘峙,刘经扶。纵观其30多年的从军生涯,上半程是一代名将,下半程不知道得了什么病,成了著名的“常败将军”。

本着历史唯物论的原则,方城阙就把其30多年的从军生涯一一道来,让大家来评判一下。

刘峙,字经扶,生于1892年6月30日,卒于1971年1月5日,江西吉安人。

1913年,刘峙考入保定军校二期班学习,毕业

后受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刘峙南下广州到粤军服役。从连长到营长这几年时间里,刘峙的军旅生涯平淡无奇。直到1924年,经何应钦的介绍刘峙到黄埔军校任战术教官,人生进入了快车道。

新旧军阀的克星

在两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二营长刘峙跟随教导团团长何应钦出征,战绩显著。随后又接替何应钦任教导团上校团长。随着广州革命势力的不断壮大,教导团也扩编为第二师,刘峙也水涨船高成为第二师长,驻防广州。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以“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为人生信条的刘峙,随即扣押了第二师和海军中的共产党人。

北伐期间,刘峙在南昌击溃了直系军阀孙传芳的部队,乘胜进军浙江。经何应钦的举荐,刘峙成了蒋总司令身边的红人,一路高升。等北伐结束,刘峙已荣升第一集团军总指挥。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刘峙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统率顾祝同师、蒋鼎文师、陈诚师,水陆二军,沿江而上,首战告捷,直取武昌,桂军弃城而逃。同年12月,唐生智在河南通电反蒋,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态度爱昧,刘峙率第一军顶风冒雪出武胜关攻克确山,孤军阻击唐生智部8天,随后又暗中联络杨虎城断其后路,将唐生智打败。

1930年3月,中原大战开始。刘峙率部与冯、阎联军大战于许昌、新郑地带,激战数回终于从冯玉祥的铁桶阵中突围而出。7月在津浦线打败了晋军傅作义部,重新占领济南,扭转了整个战局。

从二次东征,到中原大战,刘峙三番五次打败新旧军阀。仿佛就是新旧军阀的克星,怎么打怎么有,人生像开了挂。这一时期的刘峙被军中同僚称为“福将”、“常胜将军”。

“五虎上将”之首

1935年4月,刘峙晋升二级路军上将,兼河南省主席,一时风头无二。当时军中有人把中央军5个二级上将并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刘峙名列五虎上将首位。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任命自己的心愎爱将刘峙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军北上抗日。至此一代名将刘峙从高峰一路跌落,成为人们讥笑、唾骂的“长腿将军”。

“长腿将军”的由来

抗战爆发后,刘峙率军从河南开封进驻保定。在此设立第一战区前进指挥部,在琉璃河南岸设置三道防线抵御日军进攻。以孙连仲军守平汉路,以万福麟军守固安,保障右翼安全,以孙殿英军守门头沟,保护左翼。刘峙则率中央军镇守保定。日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佯攻孙连仲军,双方相持一月有余。给坐镇保定指挥的刘峙造成了日军预在此中路突破的假象,突然日军主力突袭万福麟军,只用一天时间变打跨了万福麟军,兵锋直指保定。惊慌失措的刘峙,战意全无,福气不在,一口气跑到石家庄。期间连一次像样的阻击都没有,失地千里,蒋介石一怒之下解除了刘峙的军权。从此人们把战时跑的快、跑的远的“长蹆将军”称号授予了刘峙。

渎职查办的刘上将

1939年春,刘峙通过何应钦的门路就任重庆卫戌总司令。此时的大后方重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刘峙也不例外,一门心思全在捞钱、养小蜜身上。利用自己兼任重庆防空司令的身份,一边在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构建防空工事;一边利用防空工程大把捞钱。

1941年6月5日,日军从早上开始连续出动几百架次的飞机轰炸重庆。位于较场口的公共防空洞内聚集了上万人,加上天气闷热、洞内人多空气稀薄。原本在日军飞机轰炸飞走后,予备警报没有响起这段时间,人们是可以走出洞外透一下气。结果因为洞内人多,两个洞口中的一个洞门还被反锁,又没有专人维持秩序。造成洞内人员互相拥挤、踩踏,洞口被堵死,活活闷死了三千多人。

重庆隧道惨案发生后,群情激愤,人们纷纷谴责身为防空司令的刘峙。气头上的蒋介石下令组成特别军事法庭审理此案,刘峙一看形势不妙四处打点,托人给主办人送去大把金钱。最终刘峙只是被撒掉重庆防空军司令一职,安然渡过难关。

再获“猪将军”的美称

抗战胜利后,刘峙就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统辖陕西、河南两省军务。1946年6月18日,刘峙纠集30万大军悍然进攻我中原解放军,打响了国共内战的第一个枪。只有6万余人的中原军区部队分两路突围,并留下皮定均旅佯装主力拖住敌人。结果刘峙上当受骗,还被皮旅巧灵摆脱,让蒋介石大为光火。同年9月,刘峙亲自指挥会攻定陶的作战,结果被我刘邓大军将赵锡田整编第3师分割包围。只用了5天时间便歼灭第3师和支援部1.7万余人。一怒之下,蒋介石将刘峙撤职查办。

1948年6月,国民党江河日下,蒋介石也是无人可用,于是重新启用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9月,陈、粟大军解放济南,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

随着辽沈战役进入尾声,华北告急。蒋介石集团决定在江淮一带与解放军进行决战。在主帅的人选上,让蒋介石颇为踌躇。原本看好的白崇禧狮子大开口,要干就要华中、徐蚌两方面一肩挑,否则免谈。蒋介石对桂系、白崇禧历来是不放心,无奈之下便让刘峙任徐蚌会战总指挥。

此时的刘峙早已被解放军的气势吓破胆,连连推辞。蒋介石为了安抚刘峙,答应在给他找个好帮手,于是“救火队长”杜聿明便成为了刘峙的副手。“疯子”邱清泉听到刘峙就任的消息后,不无讥讽的对手下说:“徐州是党国的北大门,不找只虎来守着,也的找只狗来看门。现在倒好,让头猪来当司令。”

闲话传到刘峙哪里,刘峙也不生气,反而自嘲的说道:“猪有什么不好的,只要守住屁股,共军就拿我没办法。”

此话一出,“猪将军”的帽子变结结实实的扣在了刘峙的头上。

由于辽沈战役吃紧,刚到徐州报了个到的杜聿明又被老蒋紧急调回东北帮忙。进退无据的刘峙,白白浪费了二十天的时间。等杜聿明回来,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皆成了瓮中之鳖。刘峙一看情况不妙,找了个由头,将徐州方面的一切交给杜聿明打理,自己则跑到蚌埠去了。

“猪将军”刘峙以自己的忍耐,为蒋委员长背了个大大的黑锅。





方城阙


桂系大佬李宗仁从抗日战争爆发起,就一直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从台儿庄战役的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再到苦撑豫西,整整坚持中原抗战近八年之久。然而就在胜利前夕的1945年2月,李宗仁突然被明升暗降为“汉中行营主任”,实际被剥夺了军权。



转正接班的是战区副司令长官刘峙,李宗仁的汉中行营名义上是督导第一和第五战区的军队与作战,可胡宗南和刘峙两个战区司令都是嫡系,根本不听他的招呼。尤其是这个新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从抗战爆发起就一直是“常败将军”,意外的是,越败越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峙被任命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中央军和西北军各一部反攻平津,尽管关麟征、郑洞国等黄埔将领竭力苦战,然而由于刘峙指挥无方和率先逃跑,不仅反攻未成,日寇华北方面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占领了华北大部。刘峙被讥为“长腿将军”,遭到国民政府重多议员的“弹劾”。



结果打了败仗的刘峙,却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官还升了一级。在抓捕韩复榘的开封军事会议期间,他指挥的防空火力差点把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座机揍下来,虽然不是有意而为之,足已暴露他的无能,白崇禧对这个曾经的“福将”也是哭笑不得和大摇其头。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刘峙又被调往陪都担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任内发生了抗战三大惨案之一的“防空洞惨案”,举国與论一片哗然。然而在何应钦等人的包庇下,刘峙最终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仅仅被撤职了事,不久又被派往李宗仁手下担任战区副司令长官。



日本人也不给刘峙面子,他刚刚扶正,鬼子就对五战区发动猛烈进攻,一路攻陷了战区长官部所在地老河口。刘峙再次率先跑路,打着后退决战的旗号一口气逃到武当山下,幸亏日军已经是强驽之末,在王仲廉集团军的反击下,总算没有让日军进一步深入。

也就是说,刘峙在八年抗战期间,居然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胜利都没有。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日本投降后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第五战区改制),并统辖第一和第五战区所有在河南的部队,越败越升的奇迹达到高潮。



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就是以刘峙率领30万大军围攻我中原军区6万部队为标志的,具体时间是1946年6月。五倍的兵力优势,飞机坦克大炮的助阵,刘峙最后是一无所获,其中我伪装主力的皮定均旅,在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纵横捭阖,胜利到达苏中解放区几乎是全身而退,你都搞不明白刘峙是怎么指挥的。

三个月后的定陶战役,刘峙指挥的整3师和整47师被刘邓大军全歼,整3师师长赵锡田被俘。赵的夫人也是顾祝同的妻妹,跑到南京“国防部”连哭带闹,控诉刘峙见死不救,一时轰动京畿重地,这下子一直罩着刘峙的蒋某人也实在交代不过去了,一怒之下将其撤职,转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



清闲一年多,1948年6月刘峙又被起复,就任“徐州剿总”总司令指挥80万大军,几乎占当时国军机动兵力的一半,口号喊得山响:“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然而上任仅仅第九天,丢失开封,上任三个月时,济南失守,上任半年后,在淮海战役中丢光六个精锐兵团,甚至他自己都感觉无地自容,躲到印尼当小学老师去了。

黄埔军校教官,八大金刚之一,何应钦四大金刚和“哼哈二将”之一 ,第一个教导团的营长,军阀混战期间的“福将”,按说学历和资历都够。然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却沦为长腿将军和常败将军,并且还能够越败军职越高,有时候真的搞不懂,他当年的校长到底是怎么想的。


度度狼gg


号称“小委员长”的陈诚就是一个屡败屡战,屡败屡升的常败将军。

陈诚,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北伐东征时期,还有所建树,可在“宁汉合流”后追随了蒋介石,之后打仗却成了屡战屡败的常败将军,伴随他屡战屡败的战绩,他的官职却是越升越高。

陈诚结识蒋介石于黄埔军校。一天夜里,在黄埔军校当炮兵教官的陈诚夜读《三民主义》被蒋介石看见,觉得其精神可嘉,又得知其是浙江老乡,从此被蒋介石重用。

五次围剿红军期间,陈诚是主力部队参战,结果被我军打的溃不成军,其麾下王牌部队被打残三个师,比起薛岳的战绩还有所不如,但是就是这样蒋介石还能任命他为其中一路总指挥,并没有剥夺其军权,令人无比吃惊。



中原大战爆发时,他的第十一师作为主力部队与阎锡山的晋军作战,结果半个月里,连吃败仗,损失巨大,后阎锡山主动退出郑州,十一师开进郑州周边,报告蒋介石后,认为是他占领的郑州,于是对其奖励十万元,这也大大抬高了他的政治身价。

抗日战争期间,淞沪会战期间,他负责江防,可由于他调兵缓慢,布防不周,被日军在吴淞口轻易登陆,后来又因判断失误,没有合围登陆日军反而组织日军反登陆作战,使上海市区沦陷,淞沪会战失败。后来的武汉会战,又是以损兵折将告终,抗日期间他大大小小指挥战役七十多次,均无功而返。

解放战争中,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司令的陈诚曾妄言“三个月至五个月解决共产党解放区”。自己出任剿总司令、东北行辕主任,坐镇东北对我解放区发动进攻,可被林彪等劈头盖脸一顿揍,损兵折将,损失无比巨大。这还不算,离开东北后,他又跑去山东解放区跟粟裕将军交手,被人狠话不多的粟裕将军打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损失殆尽,他个人不断犯下低级军事错误,以至于国民党内部喊出了杀陈诚以谢国人的口号。



他所犯下的错都被蒋介石力保才能相安无事,解放战争后,他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并在蒋介石安排下成为“行政院长”,“副总统”等职,1965年3月5日,因病逝世于台湾。

陈诚的一生,我想他是很憋屈的。他这一辈子不停的为上级“背锅”。中原大战时,为刘峙背锅,围剿红军、抗战、解放战争时为蒋介石背锅,成为名副其实的“背锅侠”,虽然他也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官位、财富等等。终究,作为一个将领来说,他还是可悲的!


望风瑟瑟


我觉得不仅是历史上,而且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少的“常败将军”存在。比如说,让人爱恨交织的中国男足,比如说“愈挫愈勇”的民主先驱孙中山,他们都可以称之为“常败将军”!!!

今天,我们回归“将军”称谓的本质,从战争中讲一讲“败”的含义。让我们回到大汉王朝,看一看那个名将辈出的年代!!!

“飞将军”李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我说他是一位“常败将军”,你们信吗?

  1. 年轻气盛的王勃曾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感叹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什么历经三朝的元老,“飞将军”李广连小小的“封侯”都做不到?其实理由很现实,李广在屡次战争中并没有拿的出手的功绩,或者可以说,李广是一名“屡战屡败”的“常败将军”!!!
  2. 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之后,陇西成纪人。年少时便显现出非凡的个人才能,“猿臂善射,实负起能。解鞍却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这是很高的评价,所有人都认为他将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大汉帝国的将星。

  3. 年少成名的李广并没有抓住机会,赢下足够的战功。李广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一生与匈奴交手了七十多次,却以胜少败多收场。在他参与的五次大规模作战中,“三次迷路”,“两次判断错敌情”,导致无一胜利,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用军功选拔王侯的时候,李广难封了!!!
  4. 李广参与的战役中:马邑之战,李广担任护军将军,结果这次战争,整个大军无功而返,李广更是无用武之地;雁门关之战,李广带兵判断错敌情,一百人杀入匈奴大军之中,李广被俘,装死逃过一劫,(两个匈奴人将其置于马上,他装死突然反击,杀死两人,夺马而逃,赢得了“飞将军”之誉);右北平之战,因为李广错误的指挥,导致全军被匈奴包围,虽然奋勇杀敌,但全军几乎覆灭,只能博得一个“功过相抵”;漠北一战中,李广以老将之躯,出任前将军,因为立功心切,不听卫青的指挥,导致大军迷路,贻误战机,而自知永远翻不了身的李广选择了自杀,结束了“难封侯”的一生。

所以说,在历史上赞誉无数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飞将军”李广实际上是一名“常败将军”,他并没有获得显赫的战功,但我们更可以记住他勇猛的英姿!!!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历史馆长讲了三个人,其中清朝的胜宝将军与太平天国的战斗屡战屡败,一个原因是将帅无能,敌情、我情、军情不明就瞎指挥,二个原因遇到对手,太平天国里也有很多优秀的土军事家,比如石达开,
石达开剧照


曾国藩遇到他都吃败仗,其三上层无能,本来上面瞎指挥就够惨了,遇到个该听的反而自作主张,不该听的反而立即执行,这样的指挥哪有不败的道理?
石达开雕像

元朝的元帅脱脱,越打败仗越官运亨通,朱元璋的发迹就与他有关,当时朱元璋投靠义军郭子兴手下做士兵,班长还欺负他,在被脱脱大军围困时于是朱元璋主动请命出城侦查,班长也只好与他同往,朱元璋和老乡先把这个班长干掉,在脱脱大军的背后被发现拼杀了起来。



这时元朝下通知招脱脱回去复命,本来城里被重兵围困又无救兵,再攻就可拿下,再不行也能轻易把朱元璋这一小队人马消灭,
朱元璋与马夫人


脱脱能够取胜的战斗却因为害怕说他抗命不遵而下令撤退,兵将们搞不清什么情况,以为是受到两面夹击大势不妙呢?真是兵败如山倒,自相踩踏死伤无数。
脱脱元帅兵多还常败

结果这些功劳都记在朱元璋头上,他一时间成为传奇人物,回来马上升为队长,参与领导层的重大决策,后来娶了大帅的干女儿,成为郭的左膀右臂,人称“朱公子”。后来外派出去招兵买马,成为实力派,逐步掌握义军大权。


朱元璋剧照


黄蜂二师兄


说到“常胜将军”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赵云,赵云所经历的的大大小小的战争都是胜利的,所以大家撑其为“常胜将军。”

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无奇不有。既然存在着“常胜将军”,那也是存在着常“常败将军的。”那么“常败将军又有谁呢?”


李广利

作为汉武帝后期时候的最为信任得高级将领,李广利第一次西征大宛,长途跋涉,信心满满过去,可是刚一开战不就便大败归,带过去的士兵就只剩下了十分之一。

之后汉武帝又派李广利去对战匈奴,结果都是三战三败,最后他的七万精兵全都被匈奴打败,一生可以说是未曾打过胜仗,最后投降了匈奴。


李景龙

明朝朱允炆在位期间最草包的一个将军,他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所以朱允炆对他也是极其信任,导致朱允炆的江山很大一部分程度是败于他手。

在朱棣造反之后,李景龙率领了五十万的大军包围了只有几万守军的城池,可是李景龙在占尽风头之后,他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休养生息,导致朱棣有了大部分的时间来缓解。

后来大家也是知道的,朱棣势如破竹,屡战屡胜,而对手便是这个李景龙,屡战屡败,但是朱允炆对他是非常信任,直到失去了皇位。

黄祖

作为孙策和孙权的父亲,也是东吴的开创者,他在三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却被黄祖给杀了。

于是后来孙权就把黄祖作为仇人处处追杀,黄祖每次与东吴的对战中,都是吃了败仗,从来都没有赢过。但是黄祖每次都能诛杀东吴的大将,这可确实是孙权气的够呛。可是最终黄祖还是死在了孙权的手上。



其实常败只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厉害的人是会打胜仗的。大家还知道哪些常败将军呢?


司徒历史


胡宗南无疑是近现代出了名的常败将军!唯一的一次"胜利"是解放战争时期进攻延安,但这次被他大吹特吹,虚报战绩的"伟大"胜利却是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离而送给他的"军功"。尽管这样,也够让老蒋"扬眉吐气”,高兴好一阵子了。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中的"高材生",加上同蒋介石有同乡之谊,故而成为蒋介石最亲信人之一。他不仅为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而且拥兵四五十万之众,被人称为控制陕,甘,宁,青各省的"西北王"。在蒋介石的大将众臣当中,胡宗南是个自命不凡的人物。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铁肩担道义,

血手著文章。

从中不难看出他飞扬跋扈,好大喜功的本色。他死心塌地追随蒋介石,嗜血成性,好杀如狂的胡宗南不仅长期在西北积极反共,而且在败退台湾后还担任了一个光杆的"大陆游击总司令"职务,跟着蒋介石疯狂叫嚣反共复国,报仇雪耻的口号~过把瘾。

一,"西北王"胡宗南的由来

胡宗南原籍浙江镇海。三岁的时候随父,叔迁居于浙西孝丰县城西十里的鹤鹿溪。黄埔一期毕业以后参加北伐战役,曾在胡公冕部下当过营长。胡公冕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的时候,保胡宗南接任他的团长职务。胡公冕和胡宗南有长官部属关系,并且有恩于胡宗南。后来,胡公冕,胡宗南,章云三人结为金兰之交。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胡宗南接替刘峙任国民党第一师师长职务。其部队驻甘肃,师部驻天水,曾参与堵击北上抗日的红军,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8月胡宗南任第17军团军团长,在上海参战,吃了败仗退到河南信阳。日寇进犯时胡军一触即溃,信阳失守。自此以后,胡撤到陕西,名为扼守河防,拒阻河东,山西日寇,实际上是屯兵西北执行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对陕北构成数道"碉堡城",封锁陕甘宁边区。

二,在干部的任免方面,蒋介石赋于胡宗南有独断的人事权。凡胡以下各集团军总司令的去留大多决定于胡,蒋介石对胡的意见无不言听计从,所有军,师长家由胡报请蒋批准。胡宗南所用干部的标准是黄,陆,浙,一四个字即:黄埔军校毕业,陆军大学毕业,浙江人,第一师的老干部(他由第一师起家)。因为这个标准,胡宗南的军官很少有行伍出身的,大多都是科班出身的书呆子与关系户(不打败仗才见鬼了)。

总之,蒋介石在各方面蓄意培养胡宗南的势力,给胡宗南以各种有利条件,使其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坐大,成为嫡系部队中的反共王牌,因此在这一时期胡宗南声势显赫,反动气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蒋管区都称他为"西北王“。

三,结交朋党,培植势力

军统头子戴笠,浙江江山人,黄埔军校六期毕业。胡宗南在刘峙部任团长的时候,戴笠是胡宗南部的中尉副官。胡宗南认为他机警灵活有"异才",于是推荐给蒋介石。戴笠最初在黄埔同学会担任毕业生调查登记工作,由此四方拢络,渐露头角,为蒋介石所赏识。后来参加蓝衣社,一跃而成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因为这层关系,戴笠在蒋介石面前对胡宗南也是只讲胡的好话,不说胡的坏话,使胡的地位,越来越稳固,高升,戴自身也越来越得到蒋到信任。

中统头子陈立夫是浙江吴兴人,曾在湖州中学任教,是胡宗南的老师。两者之间原本来就有师生关系,陈立夫有意扶植自己的小同乡和门生飞黄腾达,拥有军权。以巩固cc系在整个国民党中的地位。因此,胡宗南黄埔毕业后在国民党军中一帆风顺,直线上升,掌握庞大的军队。这与中统陈立夫对他的上下各方面关照是分不开的。

四,常败将军

①,1944年3月,日寇出动五六万人进攻河南。蒋鼎文,汤恩伯的部队一触即溃。汤部主力13军等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郑州,偃师,洛阳,渑池相继失守。日寇沿陇海路西进,先头部队已达陕西,潼关告急,西安振动。胡宗南在抗日战争初期连吃败仗,得了恐日病,本来不想打。但这时一看老巢已受到战火的威胁,潼关为豫陕门户,万不可失。于是也顾不得与陈诚(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为副,不服气)之间的争权夺利,硬着头皮应战。这时的日军早已是强弩之末,战线又长,太平洋失利等等因素造成日军停止前进了。

这一仗,胡出兵不多,损失也不大(几乎没怎么打),因为时机凑巧了,侥幸占了个便宜。不仅贬低了汤恩伯的威风,抬高了自己的身价,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因此而改任陈诚为军政部部长,将胡宗南晋升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这样一来胡宗南自然是春风得意精神百倍。蒋用胡宗南的作用并不是要他抗日,这蒋介石是心里有盘算的,把他放在西北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住延安。

②,抗战结束以后,蒋介石打内战的"工作"又上马了。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主动推出延安!胡宗南占领延安,虚报战绩,获得蒋介石嘉奖,颁发一枚"河图勋章",并被晋升为陆军上将。这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青化砭战役,彭德怀将军歼灭胡宗南部3000人,活捉旅长李纪云。在此以后,第一野战军与胡宗南发生了好几次战斗,什么清涧战役,延安重新夺回等。1948年4月22日延安重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7月14日宝鸡解放,胡宗南率部逃窜汉中。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蒋介石,顾祝同仓皇向西逃之成都,胡宗南主力向西昌逃窜。蒋介石坚持要胡宗南死守成都,争议未决时,解放军已经由贵阳,毕节,泸州,宜宾,挺近乐山,浦江,截断了胡宗南南窜的去路。胡宗南留在成都附近的30万人几乎全部歼灭。数千残部逃往西昌,最后由成都乘飞机仓皇逃往海南三亚机场。最后由海南岛转飞台湾,在台湾因受陈诚的排挤而不得志。不久,死在台湾。

纵观胡宗南的军旅生涯,官至陆军上将,战区司令长官,却鲜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因反共卖力,深受老蒋青睐。作为军人,他常败将军实至名归。



BMLGGZSGCS秋水长天


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绝对符合“常败将军”。

陈诚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入黄埔军校担任教官并深得蒋介石的重用。东征和北伐,陈诚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是从中原大战开始,陈诚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中原大战时,陈诚的部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部队交火,损失惨重不说,连阵地丢了。中原大战之后,陈诚又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围剿”,陈诚的部队又大败而归,其土木系起家的部队第十八军也损失惨重。抗战时期, 陈诚也参与了不少大型的会战,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都以失败告终。解放战争时,陈诚调任东北行辕主任。陈诚一到东北就撤掉了打了胜仗的陈明仁,还将新一军和新六军拆分,结果在东北吃了败仗。


陈诚确实不太适合军事指挥,他擅长的是治军和政务,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就是陈诚带出来的。陈诚受到重用在于忠于蒋介石,虽然屡次打败仗,职务和地位反而越来越高。


历史军魂


刘峙真的是常败将军吗?挂着“常胜将军”名号总是打败仗的刘峙,其实有苦难言。

刘峙,是江西吉安县人,吉安县是我国十大将军县之一。同时刘峙的字经扶曾作为鄂豫皖苏区的一个县名,后来改为新县,也是将军县。刘峙的一生,始终和将军有着不解之缘。

刘峙年少时母亲改嫁黄小山,他自己也一度改名黄谊。可就是黄小山这个后爹,给他带到了日本涨了见识,又让他考了长沙陆军小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从此,刘峙就走上了从军路。

刘峙后来担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东征陈炯明时又担任第一团第二营营长,第一团团长,就是他的伯乐何应钦。陈炯明部队把刘峙错认为是自己人,让刘峙捡了便宜,随后刘峙又在何应钦团部遭袭击时及时救驾。第二次东征时,蒋介石直接夸他: “华阳一役, 为成败最关键, 刘团长能出奇制胜, 转危为安, 诚革命前途大幸也。”

刘峙长期在蒋介石手下工作,越来越发现,挨骂是一件好事,如果委员长能打你,你就福气更大了。一次阅兵,刘峙第一师军容不好,被第二师师长王伯龄批评,蒋介石也当众批评刘峙治军不严。刘峙忍了,在蒋介石看来,刘峙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可以重用。

中山舰事件,刘峙忠实地执行蒋介石的 命令, 与欧阳格一道逮捕了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 龙。当晚, 包惠僧质问刘峙为什么这样做, 他大言不惭地 回答说: “我也不完全了解, 我是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 校 长命令我干什么, 我就干什么。”蒋介石听说,对他更加信任。

何应钦手下有哼哈二将,一个是刘峙,另一个是顾祝同。二次北伐中,顾祝同听了何应钦命令裹足不前,刘峙则因为没有接到命令勇往直前,一举拿下了蚌埠,一举成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中原大战中,刘峙担任了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俨然是蒋军头号战将。

对苏区的围剿中,刘峙也基本保持了常胜记录。刘峙指挥张钫、陈继承、卫立煌、钱大钧等十一个纵队, 向鄂豫皖苏区大举进犯,第四方面军不得不离开鄂豫皖,转战川陕。为了表彰刘峙,鄂豫皖设立了“经扶县”,后来被解放后改为新县。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国军一路溃退,刘峙组织命令陈诚、周浑元等猛 烈进攻, 连克金溪、宜黄、进贤等各要点,扭转了不利局势。

全面抗战的爆发,对于刘峙来说是个转折点,大概还是那句话“国军军官官越做越大,军事能力越来越差”。抗日战争初期,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 集团军总司令, 率部由开封进驻保定, 防守平汉路沿线, 阻止日军南犯。当一线阵地丢失后,刘峙率军沿着平汉路一路逃跑,别人都说他不是防备日军,是和日军赛跑。保定沦陷之后, 刘峙率残部再次往南狂逃数百公里, 这样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等重地相继失守。从此得了“长腿将军”的绰号。

平汉路战役,开创了国军一触即溃的先例。以刘峙的表现,蒋介石完全应该把他就地正法,激励国军死战不退。可是蒋介石顾念刘峙之前的功劳和忠心,只是给他撤职了。自此之后,国军将领,尤其是黄埔系,不战而退、临阵脱逃、以邻为壑变得越来越多,但基本都没有被处理。

仅仅一年多以后,刘峙又复出了,担任了重庆卫戍司令。就在刘峙任职期间,发生了抗战三大惨案之一的重庆防空洞惨案(另外两个是长沙大火和花园口决堤),3000多人在防空洞中踩踏、窒息而死。刘峙成了众矢之的,老蒋骂他时忽然发问 : “ 你是不是当我是糊涂蛋 ? ” 刘峙唯唯称是已惯了 , 未加思索 , 当即答道 :“是 ! 是! ”刘峙忽然改口“委座当然不是,卑职才是。”

所以,刘峙最贴切的绰号,应该是”是将军‘’,只会唯唯诺诺称是。在老蒋看来,这就是忠心耿耿的表现。

很多人举例子说刘峙常败,就以中原突围战役和淮海战役作为例子,其实这两次战役,解放军最不喜欢的将领,就是刘峙这种的。

中原突围,往常的说法是,刘峙以30万重兵集团,用各种碉堡炮楼把仅有6万中原军区团团围住,最后还是让他们突围走了。可是实施情况却是,中原军区突围出去的解放军指战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刘峙的这场行动,算是基本成功的。中原军区保存比较完整的恰恰是执行声东击西吸引敌人的皮定均旅,李先念和王树声的两路主力,冲出去的人不比皮定均旅多。

淮海战役,刘峙受到最大的批评是采用了“猪战术”。骂刘峙的人,其实是潜伏在国民党国防部的郭汝瑰将军,所以,解放军最不喜欢让刘峙当国军指挥,因为刘峙当总指挥,国军很容易逃跑了。淮海战役后期刘峙驻扎蚌埠,手下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成了唯一保全的队伍。

刘峙是常败将军吗?刘峙只是比其他人更听话,更会保全势力罢了!

从战绩来看,刘峙是一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将军,更是一个“遇强能跑,遇弱能战”的将军。总的来说,刘峙比那些只会坚守最终被全歼的将领,实在是强太多了!


历史知事


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政府,不管是实力还是威望都达到了历史巅峰,因此蒋介石才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内战,企图以武力统一整个中国。面对国民党的来犯,解放军内部议论纷纷,因为实力差距太大。就连毛主席也预估,打败蒋介石要用60个月的时间。


可国民党的凌厉攻势,随着占据了广大地盘而偃旗息鼓,失去战斗力。更没想到,当战争才过了整整两年时间,就已经看出了国民党政权倒塌的迹象。而蒋介石重用的那些庸才,在战场上昏招不断,自以为是,常常使得整个战局被解放军一一击破。


(陈诚像)


蒋介石赖以起家的黄埔系,其中又分为三大派系: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而他们在战场上的指挥,加速了解放军胜利的脚步,因此也是导致战局失败的最重要的推手,作为手握重兵、位高权重,又是“常败将军”的他们,他们的存在,国民党政权焉有不灭亡的道理。


在他们三人中,陈诚是最得蒋介石信赖的,成为了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但是在打仗方面,早就失去了早年在广东时期的那股韧劲。辽沈战役以国军的惨败而结束,其中就有陈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好大喜功,不实事求是,任人唯亲,导致了国军在内战一开始就由主动陷入被动,直至被全歼,陈诚要负有重大责任,可是蒋介石也只是把他调走了事。


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更是一个笑话。手握30万重兵,在抗战期间,友军打得是你死我活,而胡宗南部却一枪都没有发,唯一做的事就是秉承老蒋意志,全力封锁陕甘宁边区。


看似一支庞大的军队,实则就是一个纸老虎。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的30万清一色的美械部队,居然被彭德怀的3万装备简陋的西北野战军打得晕头转向,哭爹喊娘。


青化砭战役,全歼第31旅2900余人,俘旅长李纪云。


羊马河战役,全歼第135旅4700余人,此战也是西北战场的转折点。


蟠龙战役,全歼蟠龙守军6700人,俘虏旅长李昆岗,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等,解决了西北野战军的燃眉之急。


沙家店战役,歼灭胡宗南整编第36师6000余人,俘虏少将旅长刘子奇。此战也是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


岔口战役,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


黄龙战役,歼灭国民党军7300余人。


延清战役,西北野战军共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收复延川、延长、清涧等广大地区,为以后转入外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龙山麓战役,共歼灭胡宗南主力1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部、5个旅10个团,计29480人,其中俘敌21960人,毙伤7520人。


(汤恩伯像)


这就是堂堂“西北王”胡宗南在西北的战绩,无一胜利,使得原本弱小的西北野战军通过历次胜利,变得强大起来,具备了全歼胡宗南和西北“四马”的实力。


汤恩伯,早年也是一个将才。可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汤恩伯,也是被粟裕打得怀疑人生。在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后,汤恩伯就成为了山东战场的主官。孟良崮战役的惨败,就有汤恩伯指挥不当的因素在里面。这也导致了汤恩伯被蒋介石撤职挂起来长达一年半时间,可见蒋介石对汤恩伯有多大不满。


后来的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国军指挥官就是汤恩伯。汤恩伯也先后夸下海口,说长江防线固若金汤,解放军的木船过不了长江,可一夜之间就被突破。


而上海战役更是蒋介石重点牵挂的,汤恩伯还是自信满满,说最起码可以防守三年,绝对能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可历时16天,上海就被攻破,汤恩伯狼狈逃走。最绝望的还是蒋介石,因为上海金库里还有几百公斤的黄金没有运出来。


他们三人都要为军事上的惨败负重要责任,因为他们的决策失误,导致了整个战局迅速恶化,可是他们的结局却不大相同。


蒋介石在第三次下野前,启用了赋闲在家几个月的陈诚,让他坐镇台湾,好好经营这最后一块净土。国民党政权迁台后,更是迎来了陈诚政治上的顶点,先后担任了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院长、台湾警备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要职。



胡宗南到了台湾后,虽不被重用,但还是赋予了名义上的职务,在1959年退休,1962年去世。


三位中最惨的要数汤恩伯了。逃到台湾后,就被束之高阁。除了失去蒋介石的信任,也背上了“欺师灭祖”的骂名,导致妻离子散,郁郁寡欢,在1954年查出胃癌,在日本医院治病期间去世,也说被日本医生谋杀,结束了高开低走的人生。


对此,你觉得三人中,谁最称得上“常败将军”的称号呢?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