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的權力非常大,為何隸屬於封疆大吏?

繁華萬里


按察使這個職位出現在清朝,是清朝入關後創立的新型的管理制度。每省都會設封疆大吏,但封疆大吏並不只有一位,而是由四位組成。這四位分別是分別是巡撫、總督、按察使和布政使。其中,總督的品級最高而按察使的品級最低。雖然按察使的品級相對較低,但按察使卻有著特殊的任務和地位,下面我們來聊一下和按察使相關的知識。

清朝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者為從一品,另兼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總督可管理一個到三個省的事務,統轄政治和經濟大權,是實在的當家人。同時,總督也管轄相關省份的漕運河運(著名的兩廣總督),也扼住了所管地區的經濟喉嚨,清代共出現了十三位總督,有很多總督進入近代以後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巡撫又被稱作府臺,主管一個省份的軍事和民事,以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巡撫,一般為從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銜,則為正二品,品級略低於總督。總督起統管的作用,巡撫則處理一個省的大小事務。巡撫主要管理的是地方軍政大權,負責軍事的調動人員的調派。同時,在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社會,巡撫則是地方和中央的樞紐,各地區的巡撫每年都要入京城彙報工作,讓中央對地方瞭如指掌。

布政使,在清朝初建立時,每省有兩位,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康熙六年以後,裁撤一個布政使。布政使是巡撫的行政助手,主管省內的政治事務。布政使的品級為從二品,略微低於巡撫。布政使的日常工作是承宣政令,監督執行;管理屬官,發放俸祿;掌控財賦,徵收稅務。按察史,是正三品官員,品級略低於布政使。按察使同樣是巡撫的一個助手,布政使主管財政,按察使則主管軍事和刑法。平時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個省範圍的刑法之事,相當於現代的省級公、檢、法機關。按察使最初建立於唐朝,從建立起職責就是各地巡查和考核吏治。

按察使雖然是巡撫的助手,但按察使作為一個三品文官也具有直接上奏的權利。雖然按察使在封疆大吏中品級最低,但放在全國也算一個有權有名的高官。按察使可以直接管理部分的綠營軍,同時全省的官差和衙役也都在按察使的管理範圍之內。布政使雖然品級較按察使高,但布政使並不能拿按察使怎麼樣,反而還要受到按察使一定的制約,按察使掌管司法權,有權彈劾布政使等官員。同時,按察使的背後大多都有實力強大的靠山,或者軍機大臣或者某位親王貝勒,也許是總督都惹不起的人物。

當然,按察使的權利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清朝後期按察使成為了總督巡撫的屬官,不再擁有上奏權,實際權利在縮減。但“巔峰”狀態下的按察使,實力不容小覷。


小鎮月明




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明朝時期的“三駕馬車。”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以後,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進行了重新的改革。明朝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三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三者之間相互制約,形成了完美的模式。但是到了明朝統治的後期,出現了很多比較嚴重的問題,各個機關之間開始相互推諉,耽誤了很多事。因此,總督和巡撫先後出現。 請注意,明朝的總督和巡撫都是臨時性的官職,並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員。清朝入關以後,繼承了明顯的官員制度。



鑑於各個省份的實際情況,總督和巡撫成為了地方高級官員。此外,還出現了提督這一官職,類似於明朝的都指揮使。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和提督,都屬於封疆大吏。 其實,總督的地位最高,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一般掛兵部尚書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頭銜。因此,被稱為制臺大人或者部堂大人。總督負責管理兩三個省的軍務,同時兼管河道、糧道等方面的工作。在一個省中,巡撫屬於當之無愧的一把手。巡撫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包括軍務。一般掛禮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頭銜,被稱為撫臺大人或者中丞大人。



布政使的地位僅次於巡撫,屬於從二品的文官,負責全省經濟建設、民政推廣、賦稅徵收、人事任免等各項工作,屬於常務副省級。提督屬於從一品的武官,請注意是武官,由於文貴武賤的老傳統。雖然提督是從一品,但是需要接受總督和巡撫的節制。提督見到巡撫,一般都是畢恭畢敬的。在圍剿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四川總督駱秉章坐在大帳裡,提督和總兵們只能站在周圍。 至於按察使,則是正三品的文官。按察使負責全省的治安、司法和刑獄工作。按照現在的標準,屬於公檢法一肩挑。因此,按察使被稱為臬臺大人,布政使被稱為蕃臺大人。在巡撫大人面前,左右會有兩個座位,就是留給按察使和布政使的。



巡撫僅僅是布政使、按察使的半個上級,後兩位也擁有直接上奏摺的權力。由於需要管理全省的治安,按察使需要管理部分綠營軍。 此外,全省的官差、衙役等人員,也在按察使的管理範圍之一。言而總之,按察使也屬於高官,算每個省的封疆大吏之一。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江蘇按察使直接硬扛江蘇巡撫,並且說了一句:“我是朝廷正三品大員,誰敢動我?”當時,堂下的衙役們明顯猶豫了一下,因為按察使有管理衙役的權限。



一般來說,如果巡撫和正三品的武官參將發生了矛盾。巡撫請出王命旗牌,能夠直接斬殺參將,甚至斬殺正二品總兵或者從二品副將,都不是沒有可能。但如果對方是文官,巡撫連知府都不敢殺,因為知府好歹也是從四品或者正五品的文官。至於布政使和按察使,巡撫沒有處理的權力,因為大家屬於同僚,巡撫僅僅在職務上高了半級。 畢竟每個省的高級官員,都是軍機處和吏部商議決定的,每個封疆大吏的背後,肯定都有靠山,有可能是親王貝勒或者軍機大臣,這個臉不能輕易打。言而總之,按察使的品級雖然低於布政使和巡撫,但也屬於封疆大吏,在省內的實際地位明顯在提督之上。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按察使一職自古有之,最早設置於睿宗景雲二年,功能重在監察地方官吏之優劣與社會之治亂。到了明朝時期達到最高位置。明朝取代元朝之後,在地方行政之上廢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者分別掌管行政、司法和軍事。此時的按察使地位非常崇高,在行省中與布政使、指揮使並列為省中主官,三者互不統屬,各自獨立行使職權,直接對皇帝負責,受皇帝直接領導。

根據《明史·職官志》記載對按察使的記載: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糾官邪,戢奸暴,平獄訟,雪冤抑,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可見,按察使的主要只能就是掌管一省的司法事務,同時對行政官員進行監察與考核。

清朝官制承襲於明朝,但是清朝之時的按察使雖然與明朝同為正三品官員,行駛的智能也差不多。但是在省級行政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逐漸淪為督撫的屬官。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兩點。

康熙帝廢除藩、臬兩司定期朝覲的制度

藩、臬兩司指的就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兩大地方衙門。在明朝與清初之時,二者需要定期進京,向皇帝彙報工作,這樣就保證了二者之間的獨立性,直接歸屬於皇帝管理。當康熙廢除定期朝覲制度之後,二者就失去了這種獨立性。為之後成為封疆大吏的屬員提供了先決條件。

乾隆以後,督、撫 成為固定的封疆大吏

乾隆之前,總督和巡撫雖然對地方是統屬關係,但是仍然是欽差大臣性質的官員,由皇帝向各省派遣,代表皇帝統轄文武,屬於臨時性職務。乾隆以後,總督、巡撫完成了從監察官向地方軍政長官的轉變成為固定的封疆大吏,變為正式的長官,而藩、臬便則降為督、撫的屬員了。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