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吳曉求:找到穩定經濟的“錨”

穩定經濟這個“錨”,就在於信心和預期,“必須給我們的微觀經濟主體、投資者、消費者以信心,一個穩定的預期。”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吴晓求:找到稳定经济的“锚”

企業觀察報記者 張鬱

12月16日,在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的“2019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佈會”上,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在大會演講中表示,“對於試圖通過短期的刺激政策讓經濟穩定在6%以上的看法,我本人是不同意的。”

吳曉求認為,中國經濟在2020年會和2019年一樣,將面臨非常嚴峻的下行壓力。這其中既有經濟發展週期性、趨勢性的慣性,也有制度設計和政策方面的因素。

“我個人認為這種壓力70%來自於趨勢性、週期性的因素,30%來自於我們的理論認識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些問題。”吳曉求強調,不能夠簡單地把經濟下行的壓力歸結為趨勢性的週期性原因。

要讓中國經濟穩定下來,就需要找到穩定經濟的“錨”在哪裡?吳曉求認為,這個“錨”就在於市場化的改革,在於堅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在於尊重競爭中性的原則,在於尊重市場的決定性的作用。

“很多人,也有一些學者,試圖通過短期的刺激政策讓經濟穩定在6%以上,我本人是不同意這個看法的,因為這不是中國經濟的‘錨’。‘錨’的問題、基礎問題沒解決,短期的刺激是無濟於事的。”吳曉求直言,試圖通過貨幣政策,還有其他的政策,來解決中國經濟複雜的下行情況,“我認為是沒什麼效果,只會加重它的問題所在。”

在吳曉求看來,穩定經濟這個“錨”,就在於信心和預期,“必須給我們的微觀經濟主體、投資者、消費者以信心,一個穩定的預期。”

信心來自於哪裡?吳曉求提出,來自於安全的、來自於政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來自於堅持四十年來改革開放比實踐所證明了的一系列成功的經驗和做法。

吳曉求感慨,中國這四十年真正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那是有中國經驗的,是兩代人闖出來的一條路,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改革開放,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我認為這些經驗是要堅持下去,這是我們信心重要的來源。”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吴晓求:找到稳定经济的“锚”

那麼我們要繼承什麼,發揚什麼?

吳曉求認為,第一,必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比如說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這句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包含了非常多的元素;比如價格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這是其中必然的要義,而不是由其他力量來決定。”

第二,競爭中性。“如果還有所有制歧視,這很難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很難說這是現代市場經濟,我們的確要貫徹。因為只有建設競爭中性,人們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有信心,如果你有一些歧視,人們就會有不安,也會是不公平的,也會使我們資源配置效率下降。

第三,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政府的作用是有邊界的,必須要防止邊界的擴大,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這裡面很重要的是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這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所做的事情。”

吳曉求提到,為了讓“錨”起作用,就要讓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有積極性、創造性和活力,讓企業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創造財富之中。“要減少對企業的干擾,因為財富是企業創造的。”

“過去四十年的經驗之一,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起到了特別重大的作用,比如招商引資,有一位市長一中午吃五頓飯,這五頓飯不能把他看成腐敗,他為了招商引資的確要吃五頓飯,不吃的話這個資金就來不了。”

“我們真的讓企業和地方政府有積極性,少干擾他們。”

吳曉求還提到,要創造容錯機制,要創造和諧的環境。“我們有大量的比過去四十年更繁重的任務,更復雜的事情,你不容錯,他們就不敢幹。”他說,改革開放四十年,就是一批又一批敢想敢闖的人,才創出了深圳,才創出了今天的中國。

“提倡容錯機制,因為我們面前的路太長了,太複雜了。我們人均GDP才9000美元,離最發達的國家路程還非常遙遠,沒有這種環境,你怎麼去實現?”吳曉求直言,“不能幹對了九項,幹錯了一項,就追責。也有人說功不能抵過,這個話也是對的,就看這個過是什麼過,謀利的過,全權謀利不允許有,探索的過是允許的。這些都非常重要。”

提到國有企業領導的企業家精神,吳曉求認為主要有兩條。

第一,一定要建設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公司治理結構。

第二,一定要解決與他的權責相匹配的激勵機制,“沒有激勵機制,只有問責機制,就沒有動力。我們經濟生活要解決動力問題。

說實話,動力問題是很好的,只要他是在為國家做更大的貢獻基礎上,去獎勵他們一些,我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可以。”

“所以與權責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加上符合現代化市場經濟規律的公司治理結構,我認為這兩條是國有企業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難題。”

END

編輯|Bay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