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財經聲音」吳曉求:經濟低迷時財政政策應擴大支出

吳曉求:經濟低迷時財政政策應該擴大支出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18日表示,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時過於注重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忽視了對經濟的有效調節。面對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應該起到逆週期的調節作用,這一點上,貨幣政策做得比較好。 他指出,當經濟低迷的時候,從財政政策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擴大支出,推動擴大內需,擴大內需並不一定是以收入的增長為前提。一味追求財政收入的增長,甚至比GDP增長還要快,這並不一定是一個積極的財政政策。

劉尚希:以稅收增長批評不是真減稅顯然錯了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7月18日晚間在新浪微博表示,以稅收增長批評不是真減稅,顯然錯了。劉尚希說,對減稅與稅收快速增長迷惑不解,主要還是對減稅的政策含義理解有誤。可從如下公式來分析:稅收=稅基x稅率。減稅主要是針對稅率的操作,各種優惠、降法定稅率、擴大扣除抵免等。而稅基取決於經濟發展狀況,增值稅的稅基是增加值,企業所得稅的稅基是利潤,個稅稅基是居民收入,等等。“當稅率下降速度小於稅基擴展速度時,就會出現減稅的同時,稅收也在增長。但這並不表明減稅是假的。”他強調

賈康:軟預算約束是央行和財政部“互懟”的核心問題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在《新京報》撰文指出,央行和財政部“互懟”反映我國宏觀調控的兩大政策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出現了較明顯的問題,這背後深層難題是軟預算約束。所謂軟預算約束是指企業一旦發生虧損,政府對其追加投資、增加貸款、減少稅收、並提供財政補貼。 在他看來,從中長期計,財政、央行和相關各方,必須共同努力治療地方、企業的“軟預算約束”頑症,近日兩個綜合部門與其公開互懟攻訐不如加強磋商協調,這樣才符合當下的現實意義和全局意義。

黃奇帆:要從融資結構和體制考慮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日前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主辦的論壇上指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不同角度能得出不同原因和結論。比如,是金融機構不夠努力?還是地方政府不夠積極?在他看來,這都不是問題的核心。他表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方面要在宏觀上轉變每年新增融資債權比重過高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在微觀運行中通過產業鏈金融體系促進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擴大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降低小微企業貸款成本,有效控制小微企業融資風險,形成小微企業貸款的商業性、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祝寶良:未來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要把GDP穩在6.3%左右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近日接受《中國改革報》採訪時指出,未來幾年,對中國一個重大的挑戰是要把GDP穩在6.3%左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又要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穩定宏觀槓桿率。他建議,應把握防風險和穩增長的平衡關係,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定不移地加強金融監管。對中美經貿摩擦可能產生的影響,要做出預判和預案,儘量管控好分歧。

白明:上海是中國提高對外開放整體水平的“探路者”

針對上海日前公佈的擴大開放100條措施,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界面新聞撰文指出,“上海擴大開放100條”的出臺要面向上海,但看起來更像是為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去積極探索。在廣度上不難看出,未來上海在國際化環境下的觸角會伸得更遠,在深度上,相對於其他方面的內容,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方面的舉措佔32條之多,而這32條在“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之中可以說是最重頭戲。他表示,2018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40週年,而此時“上海擴大開放100條”的推出意義重大,不僅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濃墨重彩一筆,更為中國提高對外開放整體水平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

李迅雷:消費能否提振經濟的前提是財稅改革的順利推進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日前撰文指出,從2011年至今,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下行,消費對GDP的貢獻相應回升,儘管消費增速也在回落,但回落幅度明顯小於投資。外界普遍認為,在傳統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消費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不過李迅雷則表示,擴大消費內需仍面臨兩大障礙,一是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潛在內需下降;二是收入結構問題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這都凸顯了財稅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