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中國金融的開放路徑和目標

11月5日上午,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發佈會”在文化大廈三層多功能廳隆重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發表了題為“中國金融的開放路徑和目標”的演講,分別對中國金融開放的現狀、開放的路徑和目標進行了闡述,並提出了下一步開放的具體建議。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开放路径和目标

(吳曉求)

觀點整理丨劉家琳

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未來可能會比2008年的不確定性更大。有五個重要指標說明了這個現象:第一,全球目前進入了低利率時代。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增長預期下降,IMF多次調低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由2019年年初3.4%下降到年中3.2%,到現在的3.0%。第二,長期國債收益率低於短期國債收益率。這表明全球投資者對未來金融存在不樂觀預期,金融發生較大波動的概率在增大。第三,黃金價格不斷上漲。黃金價格上漲與金融市場穩定是相反的,投資者正在追求更高的風險溢價。第四,投資者目前傾向儲備現金而不是金融資產投資。最新報道指出,在美國這樣一個長週期的市場增長過程中,本該加大對金融資產特別股票類資產的配置,但是現實例如巴菲特,卻是巴菲特在增加對現金的儲備,放棄對金融資產的配置。

第五,美國市場的金融資產價格不斷攀升,道瓊斯指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頂峰。

中國金融的開放程度比中國經濟開放的程度低得多。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全面融入了國際經濟體系。十八年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這種發展是實質性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金融體系則相對封閉。金融開放主要有兩個指標:一是,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比例。在中國這個比例只有2%,主要通過QFII、RQFII和滬港通、深港通等渠道進入中國市場。這個比例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匹配,也表明中國金融市場目前仍處在一個半封閉的狀態。二是,貨幣是否可以自由兌換。人民幣還沒有完全實現可自由交易,雖然經常項目下已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但資本項目下的關鍵項目還沒有實現。所以,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是一個重要任務。

目前中國金融開放的路徑目前主要是通過讓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來實現。這是總結受歷史經驗教訓的結果,與俄羅斯、印度、韓國和早期日本通過實現本幣自由化進行金融開放的路徑不同。2019年中國對所有外國金融機構(除商業銀行以外)放開了控股權限制。從金融機構對外資的開放來看,中國顯然是走在多數國家的前列。

貨幣自由化是一個國家金融開放的基礎和前提,但是貨幣自由化有可能帶來金融市場的動盪和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從而引起本幣的不穩定和匯率的大幅度波動。這就是所謂的“三元悖論”的基點。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和市場至今都難有起色。雖然大規模外資流入的國家經濟出現了短期的繁榮,但這種短期繁榮過早地透支了未來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一個持續性的問題,而不是短期繁榮的問題。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對外資的依賴程度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經濟脆弱性,一旦經濟增長的預期消失了,外資會大規模撤離,就極有可能出現以貨幣危機為先導的金融動盪。俄羅斯在貨幣完全開放之後經歷了發散式的市場波動,韓幣自由化之後雖然出現了大幅度波動,但是由於經濟的創新能力使這種大幅度出現了緩慢收斂的趨勢,日元的自由化,由於經濟的競爭力和規模性的影響,日元也並未出現大幅度貶值,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中國金融開放的第一步沒有走貨幣自由化的道路。這可能與我們對過去歷史的理解有密切關係。一個時期以來,我們過度地解讀了人民幣自由化和國際化對金融體系穩定帶來的潛在破壞性。我們一直將思維停留在小國經濟模式的研究上。實際上大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很大、韌性很強,足夠吸引大量的外資長期留在國內。由於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同,對風險的收斂時間和路徑也不同。我認為,即使中國進行人民幣自由交易的市場化改革,實行浮動匯率,中國也不會出現東南亞國家的那種狀況,而可能更接近於日本的情況,市場狀況會好於韓國和印度。

堅持推進中國金融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條措施:第一,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不斷提高經濟市場化程度。中國經濟雖然有很快增長,GDP目前已超過90萬億人民幣,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實際還要進一步提升。我們對現代市場經濟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我們首先要深刻理解什麼是現代市場經濟。它有幾個核心標誌,比如競爭中性。充分競爭、競爭中性這些原則並沒有很好實施。第二,進一步完善中國的法治基礎。例如知識產權保護、財產保護方面都要進一步改善。這些改善將會提升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第三,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連續性。中國經濟政策的連續性是不夠的,這也說明中國金融開放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完全符合現代市場經濟準則的政策若能保持連續性,金融開放就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大國競爭力的一個參考方面是金融的競爭力。中國金融的開放是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也是中國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基礎。維護人民幣的長期信用是中國金融具有競爭力的基石和前提。

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貨幣具有長期信用的制度和經濟基礎,這個國家的金融是沒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金融的開放需要紮實而穩健的金融基礎設施,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我們的金融基礎設施。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开放路径和目标

監製 朱霜霜

歡迎加入群聊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开放路径和目标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國際貨幣網:http://www.imi.ruc.edu.cn

理事單位申請、

學術研究和會議合作

聯繫方式:

010-62516755

[email protected]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