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中國爲什麼出不了巴菲特?

吴晓求: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巴菲特?

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總市值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資本市場本身也存在著一些急需突破的問題,是哪些因素制約著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吳曉求教授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分別從三個方面為我們解讀了是什麼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他認為,只要中國經濟是健康的,中國居民的收入是增長的,它這個增長的收入,用於銀行儲蓄的比例增長速度減少,這才是正確的。這意味著它有一部分開始投入到證券化的資產,包括股票和債券。首先主要是股票,這是一種積極的信號,這是推動中國金融結構變革的重要趨勢。但是在政策解讀上,必須要採取措施,讓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速不至於下降。如果這麼下去,中國資本市場永遠不會得到發展。“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去推動資本市場發展,是因為金融的結構變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資本市場發展。”

企業不透明

部分企業在上市之前的賬目都是不清楚的,它會有意地規避稅,它對稅務局是一套賬,對股東是一套賬,管理層可能還是一套賬,以至於董事長、財務主管都不知道哪一個是真實的,它想從這裡面,尋找它的利益最大化,而這種行為,這種心理特徵,這種文化和資本市場是牴觸的。而資本市場,它的靈魂就是透明,你必須透明,因為大家拿錢來買股票、買債券,他一定是基於你的信息披露,一定是基於信息的判斷,我來做出投資決策,當發現你給我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和事實相違背的,甚至是相反的、錯誤的、滯後的,那這個市場是沒法發展。

但是,這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通過無數的案例,無數的事實,我們發現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人人受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有利於經濟的發展。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推動社會透明度的提高,我認為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部分法律欠缺

當然中國的法律結構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也有某種約束。中國是一個大陸法系的國家,它的這種靈活性相對是不夠的。讓什麼樣的企業上市?我們一般會選擇它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贏利能力很強、它沒有權屬糾紛、它的規模很大、它為就業做了很大的貢獻,當然這些東西都是很好的。

而資本市場要求你及時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在法律上的某種特點,比如說我們有些很好的企業選擇到海外去上市,是因為它有很多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它的一些企業的特點,不符合我們的法律要求,可是企業非常好,包括早年的騰訊,後來的阿里巴巴,也包括京東,包括現在小米等等,這些都是我認為最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但是如果說按照它當時的狀況來看,它顯然不符合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要求上市公司的那些要求、那些標準,於是乎它達不到,它就不選擇在這兒上市,它就走了。在這方面,我們應該說是相對滯後。

獨特的文化心理

中國人幾乎很少認為在股市上掙錢是光榮的。有人在股市上掙了錢,他都說他賠了錢,因為他掙了錢,大家對他很嫉妒,他的朋友會越來越少,明明掙了錢他說賠了錢,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多,因為同情你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經常說,在這個文化裡面,巴菲特很難產生。因為你要掙那麼多錢,大家總覺得你有問題,你這個人有點不勞而獲,憑什麼你買股票掙錢,你掙了誰的錢,他會有這樣一個疑問。而且我們很多人不認為股票是一種基礎性的金融資產,很多人潛意識裡面認為這是一種投機的工具,所以很少有人說買完股票,我要一直看它未來的成長,他買完以後晚上睡不著覺,看看第二天是不是漲了,漲了趕緊把它賣掉,這種行為特徵非常明顯。這個潛意識裡面想說明什麼呢?說明他把股票本質上沒看成是資產,他倒是把房子看成資產,我們對資產的一種物理形態的要求是非常強烈的,是看得見摸得著。那房子買了,雖然在那頂峰買的,雖然也套住了,他不著急,說股票說套了他著急,實際上這都是一種文化上的一個特質、一個特點。

這些實際上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的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某種約束作用。當然資本市場的發展會把這種約束慢慢轉換過來。所以這就是在中國發展資本市場,你會發現為什麼不容易。這個不容易還體現在我們很重要的制度設計、政策的實施,它有時候和發展資本市場的戰略目標是不匹配的,是相悖的。

作者 |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

本文刊於8月3日“IMI財經觀察”

原標題《制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