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一代名師李經梧珍藏《太極祕籍》

一代宗師李經梧先生。自有愛習中華武術,受過很多武林高手的傳授。畢生鑽研太極拳,他不僅拳藝精深,而且武德高尚,為弘揚中華武術貢獻他一生,給後人留下很多財富。

他十七歲開始拜劉子源先生為師,習迷蹤拳。

三十年代又得到楊禹廷的指點和傳授,後又拜在楊禹廷門下,在太極拳推手方面又得到王茂齋大師之子王子英師叔的悉心指點,使以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太極拳基礎。

四十年代初,餘問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在北京傳藝,仰慕陳氏拳的“纏絲勁”,再拜陳發科為師,習練陳式太極拳和陳式推手。得到老師的厚愛,口傳心授,歷十數載,直到一九五七年陳發科大師仙逝而止。

師爺李經梧雖離開我們,但他的習武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

為了使更多人認識太極拳,瞭解太極拳,現將李經梧宗師珍藏的《太極秘籍》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

(一)三十七心會論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丹田為第一之賓輔,掌指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八字歌

棚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堅硬,粘連黏隨倶無疑。採挒肘靠更出奇,行人不用費心思;果能粘連黏隨意,得其環中不支離。

三十七週身大用論

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爽;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三要猴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如詢大用緣何用,表裡精粗無不到。

十六關要論

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不使氣流行於氣,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用於掌,足之於趾,斂之於膸,達之於神,疑之於耳,息之於鼻,呼吸來往於口,渾噩一身,全體發之於毛。

用功歌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能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

粘黏連隨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捨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頂偏丟抗

頂者出頭之謂也,偏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之謂也。要知此四字之病,不但粘黏連隨斷,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粘黏連隨,而不許頂偏丟抗,是所不易矣。

對待無病

頂偏丟抗失於對待也,所以為之病者。既失粘黏連隨,何以獲知覺運動?既不知己,焉能之人?所謂對待者,不以頂偏丟抗相對於人,要於粘黏連隨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無對待之病,知覺運動自然得也,可以進於懂勁之功矣。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歌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連粘隨意氣均。運動自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要用天盤從此覽,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病因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樣。雙浮為病,祗如飄渺,與輕不例外。雙輕不為病,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重,靈而不圓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為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出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治於外,氣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究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裡精粗無不到,則太極大成。

太極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為棚捋擠按也,初不知方能使園,方圓復始之理無。焉能出手隅之手,緣人外之肢體,內之神氣,弗輕靈方圓四正之功,始出輕重浮沉之病,則有隅矣。闢如半重偏重滯而不正,自然為採挒肘靠之隅手或雙實亦出偶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扶之,而歸圓中方正之手。雖然知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補其所以云爾。然後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須獲採挒,而仍歸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體而補缺雲。

太極平準要頂解

頭如準,故云頂頭懸也,兩手即平,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準,所謂輕重浮沉,分釐絲毫則偏,顯然矣。有準頭頂懸,腰之根株,下尾閭至囟門也。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變換尾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一懸搖又轉;心令氣為使,自然隨我便。滿身輕利者,全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即發去,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哈而之遠。口授須秘傳,開門中見天。

太極拳一代名師李經梧珍藏《太極秘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