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方言听起来好像很土,但很多词汇的读音都是从古音转化而来

天水自古就称秦州,和陕西三秦大地有很多相似的风俗习惯,秦人的祖先发祥地就在天水。天水和陕西都有特色小吃“肉夹馍”,我小时候不太明白,明明是馍夹着肉啊,为啥不叫“馍夹肉”?我爸爸的解释是,这应该是从“肉夹于馍”的古语演变而来,似乎有点道理。

天水方言听起来好像很土,但很多词汇的读音都是从古音转化而来


  其实天水话作为方言听起来土气,但细想一下,很多词汇的读音都是从古音转化而来,有迹可寻。比如我小时候上学,我妈就说走学堂(上学校),学习叫“念书”,写作业叫“写字”。我的笔她叫“笔砚”,笔记本叫“笔砚本”,都是从笔墨纸砚演化而来。相对于毛笔、铅笔、粉笔、蜡笔,我妈把钢笔叫“水笔”,圆珠笔叫“油笔”。我隔壁的爷爷是赤脚医生,村里人都称呼他“先生”,以前对学校老师也叫先生的。
  说到称谓,对父母的称呼在彼此之间说到第三人称,都是说阿爸、阿娘,但第一人称却叫“大”和“妈”。同辈的人互相尊称第二人称,倒也不怎么说“NIU”,而是说“他爸爸(叔叔)”,“他丫丫(阿姨)”。“大大”或者“爹爹”指大伯,第一个大发一声,是大小的大;第二个大发轻声,是爸的意思。“爷父俩个”,说的是父子俩;“娘母俩个”,则说的是母女俩,其实娘和母是一个意思啊,不知道为什么能指代母女俩。一般家里老人的名字都是不能随便叫的,说到别人家的掌柜的,都是说“谁的大大”,“谁”当然是老大孩子的名字。我刚到上海听同学说“我”为“WU”,发音非常轻,和天水话其实异曲同工。天水话说“我”,并不是经常说“AO”,或者像县城说“CAO”、“GE”等等。老汉是老爷爷,老婆子是老婆婆,老爷是老公,老婆还是老婆的意思,但念NA婆。女婿和媳妇都是本义,但说媳妇子,则是老阿公(公公)或者阿家(婆婆)对儿媳妇的称呼。

天水方言听起来好像很土,但很多词汇的读音都是从古音转化而来


  你在天水如果听到有两人说他俩是“意大利”来的,你可别想着人家是从欧洲来的绅士,只是说他俩是一起的,一搭里的罢了;听到谁说他是“刚果”人,也别以为人家是从非洲来的兄弟,只是天水甘谷县的。我小时候去秦安,他们管上厕所叫“CAO走圈里去”,把杏子叫杏zi,我听着真的很奇怪。礼县以前也归天水管辖,那里的盐官镇是西北有名的骡马市场,我小时候爷爷和村里其他会看牲口“牙口”的人经常去那里买骡子卖马。我大哥耕地用的骡马,我二哥结婚时待客的牛羊都是从盐官集市赶来的牲畜。我看到前一段报道画家刘小东和陈丹青都曾去那里蹲点写生。
  我和同学小时候经常说到关于礼县人的笑话,说是有个礼县人在外地,人家问他是哪里人,他说“GE是NI县人”,人家一听就来气,好心问你是哪里人,怎么张口就说是“你先人”,这不是侮辱人吗?既然先礼不成,那就后兵呗。暴打一通再问,“你是哪里人”,回答还是一样。再打再问,“你到底是哪里人?”“你把GE打死,GE还是西和礼县人。”哎,这真是鸡同鸭讲,一个说的城门炉子,一个说的他爷胡子,压根说的就不是一码事啊。我们同学间开玩笑说“那是当然”,哈哈,人家可能会来一句“屎BA到裤裆里了,裆粘(粘读RAN)。”你说“就是”,“旧屎是夜个BA下的(是昨天拉的)。”简直是遇到搅屎棍了,怎么也说不清楚。

天水方言听起来好像很土,但很多词汇的读音都是从古音转化而来


  我大学的厦门同学去我家,从我妈嘴里说出来,就是SA门,好像“厦”只有高楼大厦的“厦”一个读音。我的厦门同学无法听懂我妈叫的“碎后人”是什么意思,“碎”当然是“小”的意思。在我家土语里,只有儿子才配叫传宗接代的“后人”, 姑娘就是“死女子”而已。我给同学翻译,我妈见我同学听不懂,又急得解释说“碎后人”就是“老孙台”,这就更让我同学糊涂了。好不容易明白“后人”是儿子带着封建色彩的称呼,怎么又冒出“老孙台”了,这其实也是说最宝贝的小儿子。我们把婴儿叫“月娃子”,幼儿叫“碎娃子”,上海人把小孩叫“小人”,我觉得道理差不多。村子里有很多成年的“月娃子”、“碎娃子”,那都是他们的妈妈一直那么叫着宝贝孩子,多大了都改不了口,也就那么叫了。只要有妈在,永远都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