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臊子面

陕西是面食大省,乾县人爱吃面是出名的,宽面窄面热面,擀面址面拉面,一天三顿吃面都有胃口。真是千面万面,最好的还是吃乾县臊子面。不吹不擂,走进乾县你就有大体会。

我的老家在乾县,自然要说乾县的臊子面。至于它与岐山臊子面有什么不同,没有考究过,只是吃过罢了。

飘香臊子面

乾县臊子面农家叫法颇多,浇汤面酸汤面哈水面,饭店多叫一口香和臊子面,听说很早还叫蛟汤面。从蛟汤面到现在的臊子面,经过了多少年代不知道,演变经历的过程不清楚,但都饱含着乾县人的聪明智慧。所以,乾县臊子面里还含着历史元素呢!吃臊子面就是赏历史学历史。

吃臊子面主要是吃汤的味道,臊子就是肉末或大葱白菜芯。汤是载体,臊子是漂在汤上面的颜色,吸引人的眼球和味觉,只有和面搭配,才表现出它的存在和身份。把汤舀到盛面的小花碗里,汤和面相混,面上带汤味,臊子漂上边,自然口感好味道香。来乾县没有吃到这一口,等于白跑没有来到乾县城。

臊子面的汤以酸、辣、香出头,酸是首位的。要酸就要有好醋,最好的醋是农家醋场里用粮食酿的大缸醋。用大麦、玉米、麸皮等做原料,传统工艺发酵,封缸四五十天熟化,一缸新醋才能酿成。打开缸盖,醋香的味道扑鼻而来,能把人香醉,酸中带香,酸香绵长,不舀一碗喝下都不行。如果封缸时再加点红糖,那醋味就更加香美,这就是做汤最上乘的醋了。至于辣味,只要把最好的辣子粉用食用油泼好,按各人口味调入酸汤中就行了。

飘香臊子面

据说最早醋是用来治病的,可追溯到周朝。相传武王伐纣,为了解决士兵水土不服和行军劳累提神,军师姜子牙责令其夫人专门做一种能醒神的药水,这种药水就被命名醋。被士兵带上,在人困马乏时,在鼻子上闻一下,立马神情气爽,士气大增。醋也有避邪的作用。由此,醋就流传了下来。

有了醋,汤才酸,酸香味是熬制出来的。要吃醇好汤的臊子面,首先要把大铁锅里要做汤的清水大火烧开,加入盐,尝到咸味后,再倒入一、两大勺醋,尝到酸味加少许糖,温火上慢慢烹煮半小时左右。加入汤量的四分之一煮肉汤或鸡肉原汁汤,煮沸差不多5分钟后,整个汤的酸香味就全出来了。汤也就做好了,这时放入提前切好的葱花鸡蛋饼漂菜、猪大油或熟食用油,臊子面的汤就做成了,想吃竦子汤的放些油泼辣子,就可以把汤舀到盛面的碗中食用了。

在乾县做臊子面,大厨有大厨的做法,小厨有小厨的门道,百人百味,众口不一,每家每户每个主妇,都有自己的调味心法。

记得小时侯,农村生活再困难,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些猪肉煮熟,留下原汁汤,练一些猪大油,待春节待客时使用。就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逢年过节待客,家有喜事宴请,都要吃上一顿臊子面,不吃心里缺点啥,不吃客就没待好。

吃臊子面是乾县人的生活习惯,就是在大堂大店,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果腹后,最后还要来碗臊子面。吃了这碗面,才是舒服舒坦,饭才是吃饱了,这客待的才算圆满了。好像《红高粱》电影中喝了咱的酒一样美。

当然,吃臊子面好汤是基础,臊子要好肉菜,面才是实惠人的。面有两种,有用挂面做的,有用压面机压面做的。挂面细如发,细白干净,一把一斤,长短30公分,好保存好送人,下到开水锅中翻起即熟。压面湿软把大,比挂面粗比粉条细,一把有3斤多,下入开水锅中滚开,间一、两次冷水滚起后,就要捞出。

两种面煮熟后,都要用笊篱捞出放入凉开水盆中冰一下,然后用筷子挑出小孩拳头大的面团放在笼箅子上。吃时一团一碗,浇臊子汤食用。吃着酸软可口,香酸有味,农家人逢年过节或过事,都吃这样的臊子面。好小伙一顿能吃30多碗,女客人也是10碗20碗。

汤都是酸辣香出头,汤煎油汪漂菜多,面少汤寬烧舌头。大酒店里做的与农家厨房做的有区别。酒店里的臊子面多用挂面,农家的臊子面多用压面。一个汤少面少,一个汤多面多,一个招待客人排场,一个过事待客实惠。但农家人过白事,几乎没有吃臊子面的,怕悲喜交加,伤人感情。臊子面也是很有情的,喜事它才大显身手,给主人挣脸面添喜庆。

飘香臊子面

在乾县,锅魁,挂面,豆腐脑是名吃三大宝,来过乾陵旅游的人,吃了都赞不绝口。臊子面虽然挂不上“宝”级别,但乾县人是十分厚爱的。游子远行母亲要做臊子面,学子上学要让母亲做,小孩过岁吃臊子面叫细细面,老人过寿吃臊子面叫长寿面,待客人多吃臊子面叫哈水面。春节第一顿,家家户户早饭都吃臊子面。好面挂年头,人寿粮果丰。乾县人爱吃臊子面名不虚传,确实独钟,好面再来一碗!

外地朋友来到乾县,只有在地道乾县人的引导下,才能吃到正宗的臊子面。在大堂大店或街面饭馆吃的臊子面,大多是挂面臊子面。只有坐在农家的庭院中,端上来的才是压面臊子面。挂面能以“宝”为荣誉,想必也有它的绝密之处,要想吃到“宝”,那臊子面绝对要吃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