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历史茶坊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降魏后,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封信,写于刘禅降魏,姜维深陷敌营之际,姜维诈降图谋恢复汉室,这个胆略放眼蜀汉谁人可及?诸葛亮没有选错接班人,蜀汉虽然亡了,但姜维也做到了“忠义两全”。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集相父、丞相于一身,总揽蜀汉军国大事。诸葛亮很早就想到了接班人问题,他的儿子诸葛瞻虽然少年有为,但没有尽通诸葛亮之所学,所以诸葛瞻注定没办法成为接班人。而诸葛亮培养的第一个接班人就是马谡,对马谡的才学诸葛亮非常赏识,对他也是各外重视,把他放在身边做参谋,每有军国大事都让他参与。但马谡是一个赵括式的空谈家,理论讲的头头是道,实际打仗经验几乎没有。但诸葛亮力排众议把街亭交给他把手时,马谡还给自己下了军令状,结果街亭还是没有守住,才有了之后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见当时诸葛亮对接班人问题已经感到很忧虑。


要找一个文武全才,品行端正、忠心耿耿有大将之风能统御三军的接班人并不是件易事。五虎上将相继故亡后,魏延成为蜀汉实际上的第一大将,但诸葛亮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魏延培养成接班人。直到蜀汉建兴二年(228年)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才于天水郡用计降了姜维,经过他多年栽培,授以毕生所学,终使接班人之事得以尘埃落定。




姜维以一个魏之降将得到诸葛亮的重用,成为继承他遗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接班人,而且年龄资历威望都很一般,蜀汉上下当时都对这个敌国降将抱之以不信任和质疑。因此诸葛亮对姜维并非一步到位让他执掌兵权,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掌兵权的是大将军蒋琬,直到延熙十年(247年)姜维才以卫将军身份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这一年姜维还大破背蜀降魏的羌人。不过,费祎在时,姜维多受他掣肘,难以施展他的才能。延熙十六年(256年)春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姜维开始正式走向政治前台,掌握兵权主持北伐大计。




姜维是坚定不移的北伐执行者,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成绩也是胜多败少,不过姜维虽然总揽兵权,但长年领兵在外,对成都朝廷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且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张翼等人都反对他连年北伐,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又不能杀之,反而还要躲避黄皓的报复屯田沓中,由此可见蜀汉上下对姜维依然怀有一定的戒心,他要除黄皓,举朝上下几乎无人与他同声相气,最终逼得他单独入宫面见后主求诛黄皓。




蜀汉景耀五年(263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等人为将,五路大军大举伐蜀。钟会被姜维拦在剑阁,而邓艾却偷渡景谷小道兵进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邓艾引兵进入成都外,后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败局已定,姜维不得不率军向钟会投降。姜维既降,但他窥知钟会有反叛自立之心,顿觉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决定离间钟会和邓艾等将军的关系,钟会一边率先派人向司马昭密报邓艾有谋反之心,邓艾父子被押解往洛阳,另一边与姜维秘密商量举兵反叛,结果事机不密,钟会、姜维和张翼全部被诛杀,邓艾父子还没到京也被田续处死。一场政变未雨绸缪即被迅速扑灭。姜维重建汉室的希望也落空并为此以身殉国。


姜维的密信写于他密谋举事前,句句真切,字字忠心。诸葛亮没有选错接班人,姜维真正实现了他和恩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平生所愿。虽然蜀汉最后仍逃脱不了灭亡的结局,但姜维为兴复汉室所做的努力天地可鉴日月昭辉。诸葛亮、姜维都可以瞑目了。


大国布衣


姜维本是魏将,先是叛魏归蜀,后又叛蜀降魏,又唆使他人叛魏,导致身败名裂,为世人所不齿与痛恨。以上是千百年来对姜维的差评。

然而,在姜维死去82年后,一本密信的现世,给姜维正了名,平了反,昭了雪。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降魏后,给刘禅写了一封的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原来姜维是古代版的《无间道》,是为光复蜀汉的诈降,降是假,借钟会的刀,除邓艾,再除钟会是真。

据东晋孙盛在《晋阳秋》中交代:“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据《世语》记载,姜维被魏军刨开肚腑后“胆如斗大”。姜维之忠勇,自此天日昭昭、日月可鉴。



姜维死于264年,到永和初年345年,已将近82个春秋。孙盛本人虽然对姜维很反感,但还是良心公正的地帮姜维平了反。

诸葛亮泉下有知,终于可以心安了,因为他没有看错姜维!


小熙为人人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姜维是蜀汉后期蜀国的大将,也是当时人才凋敝的蜀国唯一能够与魏国相抗衡的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其继续北伐的遗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结果也基本如诸葛亮一样,都是无功而返。

从客观来说,蜀国是当时国力最弱的一国,在灭亡之时人口也就94万多人,同时期的魏国有500多万人,吴国也有200多万人,以这样少的人口还维持着大约10万左右规模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是穷兵黩武的境地了。

蜀汉的灭亡还要从公元262年说起,当年姜维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遭遇邓艾之后大败而归。实际上到了后期,邓艾就成了姜维的克星,基本每次遇到邓艾,姜维都会失败。

262年的那次失败之后,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认为姜维无能,这个时候的姜维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会被朝中的反对势力给弄死。所以他上书刘禅,在沓中吞并,刘禅也接受了。

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沓中临近魏国,远离蜀国政治中心成都,一来可以避祸,二来也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御来自魏国的进攻。

当姜维在沓中屯兵的时候,他也不忘国事,上书刘禅要注意几处险要的地段,要刘禅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于声色之中的刘禅根本没当回事。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三路大军16万人进攻蜀国。一路是邓艾部,从临洮出发进攻沓中方向的姜维部;一路是诸葛绪,从临渭出发策应邓艾,从背后进攻姜维;一路由钟会领军,是进攻蜀国大军的统帅,从长安出发,进攻汉中。

很快魏军就拿下了汉中,而姜维此时正在沓中方向和邓艾对峙。发现情况不妙的姜维很快就调转部队,与汉中撤下来的部队集结在了剑阁,与钟会对峙。

而邓艾则带领一支奇兵,绕过了剑阁险道,翻山越岭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如梦初醒,连忙打来姜维的上书,发现只要按照姜维所说在险道上分兵把守,邓艾也是不可能会出现在成都平原上的。但为时已晚,不得已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军在绵竹大战邓艾大军,结果绵竹大战蜀军战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双双战死。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刘禅选择了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在剑阁收到投降消息的姜维仰天长叹,但他并没有放弃。当时的姜维已经59岁,看人看的非常地准,他根据自己的了解,认为魏军统帅钟会实际上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不会甘于人下。于是他选择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计划就是诈降钟会,怂恿钟会反叛,然后乘乱恢复蜀国。那么这个计划可行么?可行。在姜维投降钟会之机,他写了封秘信给刘禅,内容如下: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也证明了他的真实想法,诈降钟会,扰乱魏国,乘乱复国。这封密信是在姜维死后82年,公元347年恒温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发现的。

姜维刚投降钟会,就向钟会献策:除掉邓艾,控制住蜀国境内的全部魏军,然后和他率领的蜀军一同进攻长安,如果成功可以夺得天下,即便失败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个土皇帝。

姜维果然没有看错,钟会确实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会甘心居于人下,他是个一心只想当老大的人物。这个计划钟会会接受么?肯定会!为何?因为钟会这一生如果想当老大,也只有这次机会了,统帅了16万大军的兵团,但是还差一个因素,就是蜀中势力的支持,现在有姜维的大力支持,所以这个因素也成立了。

钟会当然会掂量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万魏军再加上姜维带领的至少5万蜀军,一起有21万人之多,是当时三国最大的兵团,而且没有之一!

魏国500万左右的人口,军队人数最多50万人,除去他带的16万人,还剩下34万人左右,而这些部队中,有20万人要防守东吴,10万人左右要在全国各地驻防,还要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在长安地区的魏军也就5万人左右,顶多能凑上10万人。而他一旦实行了这个计划,能够进攻长安的部队可以达到20万人,当然是胜算极大的事情!

钟会和姜维可以说一拍即合,姜维很快又献出了一策,除掉邓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截下了邓艾回复朝廷的信件,把给朝廷的上书改的极为傲慢,尤其是对司马昭,充满了鄙视之情。同时他们又上报魏国朝廷,说邓艾有反叛之心。魏国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邓艾,于是他们拿着圣旨来到成都,拿下了邓艾,当然还没等邓艾被送到长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邓艾。

此时钟会和姜维要做的就是准备谋反了,但是这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国将领,要逐步地换上钟会自己的亲信,把不服从钟会的一个一个地除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昭察觉出了钟会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问钟会。钟会和姜维收到信函之后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组织了成都的军官召开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布反叛的事情。由于计划仓促,当时成都的很多军官都对钟会的这个想法表示了反感,从而引发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双双遇难。

虽然说姜维的复国计划没能成功,但是他在临死之前除掉了钟会和邓艾,也算是为蜀国报了仇了吧。


老威观史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讨伐成汉,三战三胜,攻下成都。将军孙盛发现一封密信,交给桓温。桓温看罢,感慨诸葛亮在天之灵,可以瞑目了。这封信内容如下: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本来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第一次伐魏之时,归降曹魏。他在归降蜀汉后,恪尽职守,作为蜀汉的中坚力量,每次征战都冲锋在前,被诸葛亮称之为“凉州上士”。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他没有参与长史杨仪和魏延的争斗,保全了蜀军。在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掌权后,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限制了姜维的军事行动。姜维只能憋屈地率领不足一万的偏师进行局部战争,骚扰曹魏边境。

公元253年,在一次宴席上,掌权的费袆被降将郭循刺杀,姜维这才开始掌权,掌握了蜀汉的大部分兵权。姜维独掌军权后,开始了新一轮的伐魏之战。他此时才真正继承了“恩师”诸葛亮的遗志,开始了“克复中原,复兴汉室”的征途。

演义中,姜维九伐中原,而正史上,姜维一共进行过十一次伐魏。姜维经过十一次伐魏,虽然总体上胜多败少,可是蜀汉和曹魏相比,国力差得太多了,改变不了魏强蜀弱的被动局面。姜维改变了魏延的“重门之策”,全面收缩防线,企图通过诱敌深入,大量歼灭曹魏有生力量。然而,事实证明,姜维的失策了,他主动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导致曹魏钟会大军长驱直入,越过汉、乐二城,直接西出阳安关。钟会对汉、乐二城不理不睬,只是分兵围困并绕城而前,姜维精心设下的防线名存实亡、不攻自破了。

此时,姜维不得不退守剑阁,把益州门户汉中拱手让给钟会。此时,钟会和姜维在剑阁对峙,邓艾率领偏师,偷渡阴平,越过七百里原始森林,来到蜀汉腹地,逼迫刘禅投降。刘禅见自己的精锐御林军被邓艾消灭,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战死。他惊慌失措,在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开城投降。

后主刘禅投降后,给剑阁的姜维下了一道诏书,让姜维放弃抵抗,投降曹魏。姜维手下将领们非常不甘,刀砍座椅板凳,想要决一死战,最后还是姜维劝阻,率领大军向钟会投降。当时的人们非常不解,觉得姜维如此轻易地投降了曹魏,就对不起当年栽培他的丞相诸葛亮,对不起他这么多年的矢志伐魏,克复中原之心。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志·姜维传》)

时隔82年之后,姜维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密信才揭开姜维投降曹魏之谜。原来姜维归顺钟会是诈降,想要离间伐蜀的两个主将钟会和邓艾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火并,渔翁得利。

姜维的构想很成功,他先向钟会投降,在和钟会接触的过程中,得知钟会有反叛之心,并对邓艾灭蜀取得头功有很大的成见。钟会和邓艾两人本来就互看不顺眼,一个是第一次独自带兵,另一个是常年和蜀汉姜维作战,结果灭蜀主帅却是没有带兵经验的钟会,久经沙场的邓艾,还得听从钟会的命令。

因此,姜维挑拨离间,先鼓动钟会,除掉居功自傲的邓艾,然后假借郭太后遗诏,号召魏将讨伐权臣司马昭,实际上是钟会怕功高盖主,想要割据蜀汉。事情败露,姜维和钟会都被曹魏乱兵所杀,当时成都血流成河。这封书信的出世,彻底揭开了姜维那么痛快归降钟会的谜底。姜维作为蜀汉大将军,长达十一次伐魏,和曹魏有着解不开的仇恨,多半不会因为后主刘禅的一封诏书,而放下仇恨,抛弃自己一生的追求,投降钟会的。

现在终于知道,原来姜维暂时归降钟会,是“曲线救活”,他并没有放弃复国,没有放弃“恩师”诸葛亮的嘱托,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于是,他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信,希望陛下暂且忍耐几天侮辱,我很快就可以恢复蜀汉,把入侵者邓艾、钟会赶出去,重整蜀汉江山。

82年后,东晋桓温在读罢这封姜维写给后主刘禅的书信后,由衷地为诸葛亮感到欣慰,觉得诸葛亮可以瞑目了。姜维不愧为“凉州上士”,没有愧对对他有栽培之恩的诸葛亮,是蜀汉的大忠臣。


魁哥说三国


姜维

姜维最大的特点便是忠心,当然其能力也尤为出众,曾经在和诸葛亮对阵的时候居然可以识破诸葛亮的计策,而当时的诸葛亮也是一惊,比起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作为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可以说是为诸葛亮争气了的,在诸葛亮死后,姜维还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战绩更是赢多输少,但是无奈后主刘禅太过昏庸,根本没有进取之心,而武将怎么用心也不能违背主子的心愿。



多次无功而返就不多说了,而且刘禅还听信小人之言,姜维很多次明明可以再进一步,但是却无缘无故被刘禅的圣旨召回,无奈圣旨不可违逆只能听从。很多人都说姜维生错了时代,的确,遇到这样的后主神来帮他也没有用,扶不起的阿斗,从姜维的才智上就很明显的反应出来。

误会

姜维这个人开始就说了最大的特点便是忠心,就算是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他也从来都没有萌生一丝一毫的造反的想法,当时钟会大军进军蜀国,姜维带兵和钟会在剑阁相持不下,此时的邓艾萌生奇计,带人翻山越岭直捣蜀国的老巢,原本的邓艾走的就是一步险棋,在路上就死伤无数,如果刘禅死不投降说不定蜀国真的很难灭亡,但是吓尿的刘禅见邓艾兵临城下,直接投降了。



而当时的姜维得知自己的主子都已经投降了,蜀国的士兵更是毫无战斗力,于是姜维便选择了投降钟会,并且和钟会结拜为兄弟,所以当时的世人就以为姜维和刘禅一样贪生怕死,为了自保选择了投降,甚至还有人说是姜维见钟会有谋反魏国之心,想要一起谋反平分天下。

伯乐和千里马

诸葛亮就像是姜维的伯乐,姜维的一身才华被诸葛亮所识并且收为自己的弟子,但是因为当年的姜维投降钟会的事情,被世人所骂,直到姜维死后的82年,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信一览无遗的表达了姜维的忠心。原文简短但是精辟,如此说道:


愿陛下人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意思很多人都可以直接看懂,当初的姜维并没有责怪刘禅投降,并且表达希望陛下可以忍受屈辱,我的投降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在发现这封信之后作为姜维恩师的诸葛亮世人也觉得可以瞑目了。



投降真正的原因

在开始已经说了世人对于姜维的误会,认为姜维的死因是和钟会谋反未遂,但是事实正是姜维给刘禅的信中所言,姜维为了最后一搏,不惜和钟会结拜,其实姜维心中别提有多么难受了,而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反钟会,但是并不是和钟会平分天下,而是在利用钟会打败魏国,之后再杀死钟会,然后兴复汉室,这才是姜维的真正目的,但是结果并没有随人愿,姜维见策反无望之后便自杀而死,还被人取胆,可以说很惨了。


史中醉


瞑目的不仅是诸葛亮,还有姜维本人。因为这封密信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密谋——姜维是忍辱负重的忠臣良将,诸葛亮是识人任人的大师,只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回天之术。

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

姜维原本是魏国将领,但他在魏国不受重用,身怀绝技的姜维,一心建功立业,却没有用武之地,甚至被怀疑有异心,于是他干脆选择跳槽,投靠了当世奇才诸葛亮麾下。

诸葛亮是识人用人的大师,他一直在为缺乏接班人而烦恼——蜀汉虽不乏优秀人才,但能替代自己,充当中流砥柱的人才,经过短暂接触,诸葛亮认定姜维就是理想人选。

诸葛亮是把姜维当作接班人培养的,所以他对姜维毫不保留,放手大胆地锻炼培养,不吝提拔重用。在诸葛亮看来,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远胜蜀汉其他文臣武将,一定可以继承自己衣钵,成为蜀汉未来的中流砥柱。

姜维遭遇的困境

诸葛亮死后,以姜维之才,本应成为蜀国梁柱,但费祎、诸葛瞻等人对姜维并不完全信任,反而处处制约,让姜维不得尽情施展才华,尽管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数次率军北伐,但由于蜀汉内部的争权夺利,姜维作为外来户和魏国降将,北伐未能取得更大成功。

魏国的钟会、邓艾率军对蜀汉采取攻势,姜维是唯一能堪舆匹敌的对手,但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对带兵在外的姜维不予信任,黄皓甚至谋划废掉姜维,夺取兵权,愤怒的姜维向刘禅上书,请求砍了黄皓这个奸臣的脑袋,糊涂的刘禅非但不听,反而听信黄皓谗言,对魏军的全面进攻不以为然,依然醉生梦死。

关键时刻,还是姜维统兵抵御魏军,他率军退守剑阁,试图凭借天险御敌,但无奈邓艾兵出亲谋,偷渡阴平小道,出剑阁之后,率军击破绵竹,大军直抵成都城下。


关键时刻,刘禅置姜维固守成都或东面投吴的意见于不顾,露出逃生怕死的本姓,亲自开城投降,还亲自下令并让姜维投降。

姜维原本要率军拼命抵抗,全体将士闻讯愤愤不平,拔刀砍石,发泄不满,但皇帝的话不得不听,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忍辱负重

蜀汉灭国后,刘禅得到魏国礼遇,过得乐不思蜀,姜维却没有老老实实,他投降魏国后得到钟会的礼遇,却唆使钟会起兵造反,但因谋划不周,事情败露,姜维、钟会、邓艾等都被杀害,换来了一个三方皆输的结局。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姜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本是魏将,却叛魏归蜀,后来又叛蜀降魏,投降之后却又唆使他人叛魏,如此反复无常,最后身败名裂而死,不仅引起蜀国方面对他的鄙视,也招致百姓的痛恨。

但到姜维之死80年后,一本密信的发现改变了姜维的命运,为他彻底正了名。

这封信的名字《密书通后主》,是姜维投降魏国后,偷偷写给刘禅的密信,信的内容是:“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华阳国志》)



由此可见,姜维奉刘禅之命不得已投降魏国后,发现魏国高层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便想要来一“反间计”,自己忍辱负重,跟钟会混到一起,然后利用钟会的野心和与邓艾的矛盾,挑拨钟会谋反,再浑水摸鱼。

东晋的孙盛一直不喜欢姜维,但他后来也见到了这封密信,不得不承认姜维“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

可以说,这封密信的发现彻底洗脱了姜维朝秦暮楚的叛将之名,见证了他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面,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识人水平,足以让他瞑目,可惜姜维摊上了刘禅这个平庸之主,“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姜维,先为魏将,后在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投降于诸葛亮。之后,姜维一直受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逝世于五丈原后,姜维成为了当时蜀汉将领中最为出彩的一位。而后,掌握军权的姜维,前后展开了九次北伐,但最终还是未能夙愿,甚至因为生前的一些举动,还被灌上骂名。直到密信曝光时,姜维才得以平反。而恒温看到密信,感叹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的原因,如下。

其一,诸葛亮生前赏识和重用姜维,有名义上的“师徒”情分。

在建兴六年(228年0,诸葛亮为了把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实施了北伐计划,兵出祁山。而姜维,当时就是天水郡的参军,在第一战线上。因为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军队,气势如虹,使得周边的郡县都望风而降。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就遭受了太守马遵等魏国官员的排斥。

<strong>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姜维只好投降于诸葛亮。诸葛亮看到姜维的才能后,十分欢喜,并有了让他传承衣钵的心思。因此,姜维被诸葛亮带在身边,每逢遇到战事,姜维都会在诸葛亮的身旁听从指导。

甚至,诸葛亮还把自己以前整理和学习过的一些书籍都赠送给了姜维,严格要求姜维把它们看完,学完。而姜维也不负所托,军事才能一路增进。到诸葛亮逝世时,姜维已经被提拔到卫将军的头衔了。

因此,在两人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下,姜维的一举一动都会带上诸葛亮的影子。在蜀汉被邓艾和钟会所覆灭时,姜维就假投降于钟会,想忍辱负重而找机会为刘禅复国。但是,因为当时所知道这件事情的,就只有刘禅,以及姜维身边的几个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手握军权的姜维投降,就会被不知情的人谩骂,连带着,把诸葛亮的“识人不明”也骂上了。

其二,诸葛亮的夙愿就是“光复汉室”,不负所托。

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自加入刘备集团后,就为了“光复汉室”这个理想而不停的奔波。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诸葛亮的重要一步,就是“北伐”。

在诸葛亮前后五次的北伐中,有占据上风的,也有被打压的。而最后,劳累成疾的诸葛亮,也逝世在五丈原。而当时,诸葛亮最理想的军事接班人,就是姜维。但是,姜维接手后,却被费祎等人限制了发挥。

直到费祎被刺杀死,姜维才真正的独揽军事大权,有了权力自由。之后,姜维恪守诸葛亮的遗言,不断地训练和发展士兵,才展开前后九次北伐。但是,所谓十次成功不抵一次失败。姜维的所有努力,在姜维假投降之后都付之东流。

不知情的人士,一直对着姜维谩骂,认为他辜负了诸葛亮的重用,认为他有负于蜀汉的栽培。长期下来,使得诸葛亮这位生前被人敬重的丞相也蒙上了羞耻布。直到密信的揭发,才平反过来。人们也终于知道姜维的用心良苦,也知道了姜维自始自终没有忘记诸葛亮的夙愿。

可以说,姜维在政治上或许有些不足。但是,在军事上,对于蜀汉,对于刘禅,甚至是对诸葛亮,姜维是可以拍着胸脯说,他对得起他们的。

<strong><strong>

韶华倾梦


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以蒋琬辅政。蒋琬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旧部,也算蜀汉勋臣,是诸葛亮临终时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任费袆为尚书令,以为副手。蒋琬和费袆执政后,力撑危局,一改诸葛亮在时穷兵黩武、倾国伐魏的做法,采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保国安民,对外结好东吴、防备曹魏的政策,基本上维持了诸葛亮身后蜀汉的稳定局面,在军事上再也没有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


蒋琬并未忘记恢复汉室的使命 。他曾计划训练水军,再顺汉水东进共伐曹魏,这本是值得一试的新思路,但因为朝议时遭众臣反对,没有得以出军。蒋琬本是颇有才干之人,可惜身体羸弱,执政仅几年便身患重病,遂由费袆担任大将军,执掌军政,而当时蜀汉直接统军的大将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原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归降蜀汉。姜维能文能武,足智多谋,深得诸葛亮的青睐与器重,赞誉其为“陇西奇才”。他归附蜀汉后,诸葛亮先封其为将军,后来又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死后又晋封为卫将军。

公元246年,蒋琬病殁,由费袆接替其职,执掌朝政。费袆继续执行蒋琬罢兵息战、保国安民的政策。姜维自以为文武兼具、才略过人,又熟谙陇西地理民情,总想继承恩师诸葛亮的衣钵,继续大举出兵北伐,但每每受到费袆的掣肘,并严格限制他的兵力,使其麾下所统之兵从未超过万人。姜维饱受裁抑,总有壮志难酬的憋屈感。


253年,在一次欢宴中,费袆被曹魏降人郭循刺杀,军权遂全部落到姜维手中。郭循因何刺死费袆?因史料记载含混闪烁,且语焉不详,遂成三国蜀史上的一大谜团。

姜维独掌军权后,便开始出兵向曹魏发动频繁的进攻。诸葛亮六伐中原的故事脍炙人口,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令人感佩;姜维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后比恩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九伐中原,虽取得过局部胜利,但总体是胜少负多,丝毫改变不了魏强蜀弱的被动局面。为了谋求军事上的胜利,改变久战无功的尴尬态势,姜维绞尽脑汁,加紧了对战略、战术的创新研究,随后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军事变革”——撤掉前汉中守将魏延在(汉中)外围精心部署的军事据点,全面收缩防线,企图通过诱敌深入,快速反击,实现一次性大量歼灭魏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

实际证明,姜维的军事变革不但没有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反而因为轻易放弃外围防御,给长于骑战的魏军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可乘之机,不但很快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还为之后的曹魏灭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后来,魏国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率军灭蜀。蜀军按姜维的战前部署,全面收缩防线,退守汉、乐二城。而钟会则对二城视而不见,只命偏将分别率军围困,自己率大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直接西出阳安关。魏军对汉、乐二城不理不睬,而是分兵围困并绕城而前,一旦越过这两座据点,姜维精心设下的防线也就名存实亡、不攻自破了。

随着汉、乐二城这两道互为犄角的防线被魏军撕破,钟会屯兵剑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就可以从容地率奇兵寻找入川的捷径了。如果不是姜维擅改魏延将兵力集中在汉中外围、且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守御法,汉中就不会失守,邓艾也绝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偷渡阴平,假如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平原,蜀汉凭借山川之险,也就不会迅速房倒屋塌了。

见邓艾率军突然兵临成都城下,蜀二世刘禅方寸大乱,意志崩溃,在投降派譙周的劝说下,刘禅献城投降。这年是公元263年,建国43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姜维先是继承恩师诸葛亮的遗志,九次出兵攻伐曹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国家灭亡、山河破碎之际,后主刘禅已经献土降魏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初心,还一门心思图谋恢复蜀汉。他企图通过诈降曹魏,再结好钟会,撺掇他起兵谋反,再寻机除掉钟会,实现自己灭掉曹魏、匡复汉室的最终理想。

姜维骗取了钟会的信任,又劝说钟会起兵谋反。他试图利用钟会的力量反戈一击,推翻曹魏,然后再杀掉钟会,帮助后主刘禅复国。

最后姜维功亏一篑,兵败身亡,常使后世英雄为之扼腕垂泪。但最近也有人说,姜维降魏是真降而非诈降。

依据是:蜀后主刘禅都已经放弃抵抗,举国投降了,姜维早知大势已去,且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他还会死脑筋般心怀前朝、并忍辱负重、煞费苦心地策反钟会、迎回后主吗?这等曲折离奇且令人感动的情节,只会出现在演义小说中,在真实历史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他是真心归降曹魏的。后来钟会之所以铤而走险,意欲谋反,实属手握重兵被司马昭猜忌而百口莫辩,只得举兵造反,但最终被司马昭的政治攻势和内外夹击之策给彻底击灭了。司马昭为了彻底消灭蜀汉残余力量,就把降将姜维也给罗织进去了,于是诬陷他伙同钟会造反,再将其一网打尽。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姜维被杀83年(一说82年)后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公元346年,东晋名将桓温再次率大军伐蜀,目标是消灭盘踞西蜀的成汉政权。晋军入蜀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攻陷了成都,灭掉了成汉。桓温的部将孙盛进成都后,在宫殿内存放档案的密室中发现一封尘封已久的密信,打开一开,发现竟是前蜀汉大将姜维写给后主刘禅亲笔信,只有寥寥23个字。孙盛将信交给桓温。桓温看罢很是感慨 ,喟叹道:“诸葛亮可以瞑目矣”!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短短23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很明显,姜维投降钟会是诈降,目的仍是走“曲线救国”之路,以图恢复蜀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迎回后主刘禅。到此人们才知道姜维之用心良苦。他劝刘禅忍几天屈辱,他一定说服钟会倒戈,举兵击魏,使社稷转危为安,让黑暗归于光明。很显然,若钟会起事后不愿逢迎刘禅为主,姜维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诛杀他。姜维对蜀汉的忠心可鉴日月,不禁让天地动容。难怪桓温看信后为之唏嘘感叹“武侯可瞑目矣”!

姜维的军事能力如何暂且不论, 他对蜀汉的忠诚却毋庸置疑,他一直没有忘却诸葛亮的遗愿,以恢复蜀汉为己任,虽然最终功败垂成,和钟会双双殒命,他的道德操守似乎并不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动古今的诸葛亮差许多。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看的很准,他确实可以瞑目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虽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倍受世人赞叹;但他“错用马谡守街亭”的决策,则又是他一生的最大诟病。

因此,当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失败后,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并灭亡蜀时,有人在指责姜维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的同时,又将矛头指向了诸葛亮“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

但是,姜维死亡82年后,随着东晋恒温灭亡成汉政权,无意中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不但使诸葛亮“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得以洗刷,而且也让姜维的“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的冤情大白于天下。

所以,有人感吧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那么,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对于诸多蜀汉文武几乎都没有提及,却唯独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显然,刘备非常担心诸葛亮重用和自己关系密切的马谡,从而造成难以想象的败局。

然而,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街亭守将、王平为副将,以拒张郃的曹魏援军。不料,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相劝,并未于街亭要道扎寨,反要在街亭道旁的侧山上扎营。结果,被张郃团团包围,断其水源,造成军心动摇,进而使马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破敌之策化为泡影。

接着,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才突然想到了先主的临终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此,诸葛亮失声痛哭,悔恨不已。也因此,“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便成了诸葛亮一生的污点。

后来,于公元238年至262年间,姜维继承武侯遗志,先后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但是,在当他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后,遭到了蜀汉幼主刘禅的亲信宦官黄皓和佞臣阎宇的陷害,只好改变蜀汉的用兵策略。由原来的主动出兵北伐,变为被动固守待敌。同时,他还将魏延、王平曾经一直延用的“分固守险”策略,变为了“敛兵聚谷”之策,关键自己又躲去沓中屯田以避祸。

对此,有人说姜维如果没有改变魏延、王平的“分固守险”策略,钟会、邓艾的大军又怎么可能顺利占据。但是,也有人说,以蜀汉的地理和人口劣势,就算采用“分固守险”策略,也只是苟延残喘,并不能改变蜀汉的灭亡命运。而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却是主动将曹魏主力大军放进来,并深沟高垒以拒,然后断其粮道,便可将曹魏的主力大军消灭于险恶大山之中,进而为蜀汉冲出“偏安一隅”扫清最大阻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改变蜀汉无法冲出“偏安一隅的牢笼”。

公元263年,身在远沓中屯田的姜维,闻知钟会正在关中治军,随上书刘禅应当提早防备钟会入侵。遗憾的是,刘禅却在黄皓的蛊惑下,不予理睬。结果,造成钟会入侵蜀汉时,远在数百里外的姜维无法及时布防,终致“敛兵聚谷”的千古奇谋胎死腹中,而蜀汉也因此被邓艾灭亡。

同时,姜维接到刘禅的投降诏书后,随“投降”了曹魏主将钟会。次年初,姜维诱导曹魏主将钟会叛魏,失败后姜维和家人一同遇害。

事后,有人将蜀汉灭亡的矛头直指姜维,认为他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作为招降姜维的诸葛亮,对姜维寄予厚望的诸葛亮,则连带受到了这些人的指责,说诸葛亮眼光太差,无识人用人之能。

然而,姜维死亡82年后的公元347年(永和三年),东晋安西将军恒温灭亡李特建立的成汉政权时,部将孙盛在成汉的宫廷密档中,偶然发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因而,证实了当初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也非不忠君殉节,而是“假意投降”,直到死亡的前一刻都在为重立蜀汉而殚精竭虑。期间,姜维确实取得了钟会的信任,钟会也已打算拔给姜维5万大军,意图割据蜀汉之地自立为王。而钟会拔给姜维的5万大军又正好是姜维的原班人马,又有地利和人和之利,完全有机会废掉钟会,重立蜀汉。结果,钟会不听姜维相劝,未能暗中处死关押的曹魏高级将领,最终反被这些脱困的将领杀死。

所以,或许诸葛亮在重任马谡的问题上存在感情用事的诟病,但是他在发现姜维这个大才上绝对是独具慧眼的,若泉下有知,又岂能不深感欣慰呢!


祥子谈历史



诸葛未亡犹是汉,姜维不死尚为刘。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曾率蜀军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诚了。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不战而降。随后姜维也投降钟会,正是姜维投降,深受非议,认为姜维不忠。然而姜维死后82年,东晋桓温平定成汉政权,其部下孙盛却找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而这封信却证明了姜维的清白,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书信为何能证明姜维清白。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后,即刻要求姜维放下武器投降,姜维也深感自责,有负诸葛亮重托,便向钟会投降。而八十二年后,孙盛在属地发现的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上面这样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大概意思是说,让刘禅投降后先忍辱负重,姜维自有办法重新振兴蜀国。这一句话充分表明,姜维是中心耿耿,即便是刘禅投降了,他对匡扶汉室依然不死心,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是别有用心,并非是真心投降钟会,而是想寻找机会再次复国。那么这封信是否属实,姜维又如何复国?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次分析姜维信中为何所言属实。姜维所说的话是肺腑之言,而其对蜀汉也是一片赤诚,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可以得出结论。演义中曾这样描述。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而是想借钟会之手复国。姜维也正是看出钟会和邓艾有间隙,二人都想争夺功劳,表面和谐其实勾心斗角。可以说姜维对邓艾也是恨之入骨,毕竟是邓艾灭掉了蜀国。姜维于是离间邓艾钟会,而邓艾灭蜀后,居功自傲,钟会也是坐立不安,他并不想让邓艾在蜀汉位高权重。


于是姜维便让钟会上书司马昭,谎称邓艾在蜀汉笼络人心,私自阔军,意图佣兵自立。司马昭虽不苟同,但他也深知,邓艾也是志向远大,很有可能成为司马家发展的障碍,于是就命卫灌前去收押姜维父子,回到洛阳后,邓艾父子刘备处决。邓艾死后,司马昭也对钟会起了疑心,亲自率军十五万驻扎长安,声称欢迎钟会凯旋,然而钟会也不是傻子,如果司马昭真的是为了欢迎自己的,又为何率大军前来?


姜维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告诫钟会:这是司马昭在怀疑你,主上怀疑臣下,臣下也会不久将死。钟会便询问姜维如何应对,姜维乘机让钟会在成都谋反,至少也可以像蜀汉一样称霸一方,钟会欣然答应。显而易见,姜维意图利用钟会复国,因为钟会不是姜维的对手,只有钟会带领二十万大军谋反,姜维才有机会复国。


再次姜维死于乱军之中,加上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能验证这封书信的真伪,姜维的清白。姜维策反钟会后,便召集随军官员商议谋反之事,但官员们因家眷都在洛阳,不愿谋反,钟会便商议将官员们全部杀掉。只可惜不幸走漏了消息,监军卫灌星夜率军杀到,钟会被射杀,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以姜维的聪明才智,他断然不会参与曹魏谋反之事,又何必牺牲自己的生命呢?显而易见,姜维是想匡扶蜀汉,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演义中第一百一十九回,毛宗岗对姜维所做之事,也有这样的评价: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然而艾灭而卫灌不灭,则天下未可强也。

显而易见,毛对于姜维投降是持认可的态度,他更认可姜维是为了复国,并称赞姜维用心良苦,而82年后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也与史料中记载的姜维之行为不谋而合,由此足以证明两姜维的忠心,说明姜维的清白,因此世人才认为,姜维真正的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而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维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