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张仪是什么样的人?

史说散人


张仪是河东(今山西万荣)出身,从小能言善辩,长大了前去一位神秘名人——鬼谷子老师那里拜师求艺。

在这里他认识了早他几年的师哥苏秦,虽然进入门户的时间短,但是张仪这人学习本领比苏秦强,连师哥也承认自己说不过他。


苏秦先离开师门去了赵国,凭借一副伶牙俐齿,很快就成长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宰相。张仪听说师哥混得这么好,想着自己有关系啊,可以前去投靠嘛,于是收拾一下,很开心的去了,想着当个副相,俩人共同加油,完美。

可是到了赵国,师哥的冷漠让他无语又伤心。师哥知道这个张仪师弟本事比他强,怕他厉害起来取代他的位置,就决定雪藏他,让他搁在府上,也不向赵王推举他,而且张仪每天吃的都是下人们吃的粗粝饭食,一点油水都不给,张仪很心痛,想了半天,不行,我一定要争口气,干脆就跑到赵国的对头秦国那里,要打脸苏秦,坚决跟他对着干。

张仪也算是厉害角色,三言几句就把秦惠王给捧开心,给他了个客卿当当,很受礼遇,没过多久,秦国和魏国打起来了,魏国的蒲阳地带被秦国三两下就拿下了。

这时候张仪向秦王献出自己的计划,蒲阳这块地比较鸡肋,我可以给您更好的地方,所以自请出去喝魏国交流,让他们自愿让出地方,并和魏国疏通关系。


张仪来到魏国,魏王对于秦国来使心生疑惧,以为要开啥条件,毕竟自己打不过输了嘛,没想到张仪很客气,他说,蒲阳这块地虽然被秦打下,但是秦王仁厚,愿意放弃并且归还给你们,还愿意把王子带到您跟前让您放心,其实就是人质,但是希望您们对于我们的真心也给点好处。

魏王很开心,就把上郡的十五县城给了秦国,两国皆大欢喜。秦惠王发现这个家伙真心不错,就让他做宰相,张仪总算是混出模样来了。秦国在张仪和惠王的经营下,更加强盛。

其他六个国家害怕呀,秦国强大了,对于我们不是好事,苏秦眼见他们君王心理,就四处奔跑联系他们,总算给整合到一块,六国各出点兵打秦国。可是由于人心混杂,弄不到一块,就被秦国一次性击溃。

六国面对失败,不抛弃不放弃,反而更加抱团儿,惠王很是苦恼,这帮家伙联起手孤立我不好受呢。张仪在这时,又提出了经典的连横战略,就是勾连各个国家,先从最厉害的楚国和齐国开始运作,然后接着把其他小国逐个清理。

连横战略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破解苏秦当初提的合纵,可谓是师兄弟间的决斗,搅动了全天下的局势。


张仪先前去楚国,拜访楚怀王,上来就给出了一个巨大的诱饵,说我们秦国愿意给您六百多里地,但是只有一个请求,就是和我们联盟,切断与齐国的联系。

楚怀王当然很高兴,这600里地的大馅饼砸在脑袋上简直令人发昏,在突如其来的诱惑面前,还有明白事理的人,那就是屈原,可是屈原不管怎么提醒规劝楚怀王都没用。

而我们的主人公张仪则故意摔下车,骨折了要调养,怀王还挺心疼,又是好吃的,又是给看病,张仪其实就在等消息,果然齐楚两国一断交,病立刻痊愈,马上回国。

怀王就派人到秦要六百里地,张仪翻脸比翻书还快,六百里地?做梦去吧,我说的是自己家的六里封地。楚怀王气坏了,还没等他发兵攻打秦国,秦国早有谋划,和齐国联盟进犯楚地。

齐国在和楚国闹掰后,就得到了秦国抛来的橄榄枝,要拉他一块玩,齐国一看楚王这么不讲信义,而且秦国势力本身也比较大,干脆我俩一块联合,收拾楚国,这样胜率更大嘛。

果然,楚国在东西方两大国的夹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只好乞和,情愿割掉两座城,只要不打我就行了,齐国和秦国也培养了稳定的战斗情谊。

没过两年,秦国向楚国提出了新建议,我拿武关外面的地盘和你楚国黔中地来换,你是愿意啊,还是愿意啊?

楚王此时根本没有在意黔中地,白给都行,不用说是交换了,但是我只有一个请求,就是把张仪给我,我要折磨死他。


张仪一点都不怕,他自负舌头还在,还有好友靳尚在楚国当官,欣欣然去了楚国。刚到那里,就被下了监狱,张仪的好友靳尚来劝怀王的最喜欢的妃子郑袖,说张仪在怀王手里,他是秦相,秦国一定会来拿大量土地和美女来换他的命,真要是秦国美女一到位,一定会威胁你的宠幸地位。

郑袖赶紧去楚怀王那里,为张仪求情,天天唠叨,怀王耳根也软了,的确也有点怕秦国报复,就把张仪请出监狱,奉若上宾。

这回张仪连自己的口都没张,就能解救自己,简直是一次没谁了的神操作。

张仪得寸进尺,游说楚国与秦国结为联盟,破坏了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合纵大计,楚国这块骨头一经啃下,多米诺骨牌效应,立时显现,在张仪的游说下,赵燕魏纷纷改头换面,就这样,所有的国家联盟都破了,改认秦当老大。

张仪为日后的秦国统一天下,营造出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他凭借自己的口舌和对天下形势的认识,把各个国家君主的心理防线一一瓦解。

有人说他是好的外交家,他更像是一个深刻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家、谈判专家。


历来现实


自雕阴之战后,秦魏在河西的局面就呈现出对峙拉锯的形势,秦国对河西是志在必得,魏国的主力则部署在太行山以东,对河西的争夺力不从心。

在新的一年,公元前330年开春,魏惠王将阴晋城献给秦国,秦军亦退出焦、陕两座小城。

魏惠王做出以大换小的决策也是无奈,当时阴晋东西两侧全部控制在秦国手中,阴晋以南是华山,以北是黄河,阴晋完全是一座孤城,失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焦、陕两座小城,已经地处河东境内,如果秦国以此为据点攻打安邑,整个河东都危险。

权衡利弊,魏惠王没有办法,用战略要塞阴晋,换取焦、陕二座小城。

此时河西、上郡新的战略格局形成,秦国对魏国的河西上郡形成了北、西、南三面合围之势,秦国光复河西,指日可待。

图-前330年秦魏雕阴之战后疆域

随后魏惠王任命青年将军公孙喜为河西太守,接过老将军龙贾的重担。公孙喜就是那个在雕阴之战中,为魏国挽回尊严的青年才俊。

面对雕阴之战阵亡八万的残局,公孙喜迅速收拾河西这个烂摊子,他放弃过去全面设防的战略,以四万余兵力重点防御河西郡治所少梁,在周围各处要塞辅以两万余人的兵力,收缩防线,以一个郡不到七万人的兵力与数十万秦军抗衡。

经过一年紧张的调度和调整,公孙喜重新构建魏军在河西的部署。

秦军方面,也休整完毕,将士个个精神抖擞。雕阴之战获得爵位的弟兄,又准备争取更高的爵位,那些没有获得爵位的老秦人,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立誓要赢得一个爵位。

公元前329年春天,秦惠文王再次起三军,兵分两路,向魏国开战。

秦军北路还是公孙衍,领兵八万,渡过黄河进入河西。南路还是公子疾,领兵十二万,再次攻打焦、陕,欲打通“1崤函通道”,而挺进中原。

北路公孙衍军进入河西之后,没有攻打少梁城和其周边要塞,而是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在河东安营扎寨。

两年前攻打小小的雕阴,公孙衍军付出不小的代价,这回他来个避实就虚,弃坚城而不攻,直接进入河东。

到了河东,公孙衍军也并未寻找大城攻打,而是将岸门附近的汾阴、皮氏两座微型城邑拿下。

岸门是黄河边上魏军一个要塞,城不大倒也有几千驻军,而汾阴和皮氏,则是两座各只有数百守军的小小城邑。

秦军远道而来,缺少攻城器具,去攻打超过三千人的城邑,都会损失巨大。公孙衍早就计划好,秦军目的是建立两座大型兵营,等待魏军前来救援,再寻找野战的机会击败魏军。。

北路秦军进展不错,南路的公子疾军,也是非常顺利。

由于公孙喜采用重点驻防的战略,对“1崤函通道”的焦城和陕城,只派了当差的城守,各领一百人马,仅是行政上的统治。

公孙喜清楚,在这两个远离少梁城的小城,部署一百人和部署一千人,区别不大,都只有挨宰的份,索性就将损失降到最低。

当公子疾军浩浩荡荡开过来,两座小城的城守,一个自杀,一个跑路,秦军兵不血刃进入这两座小城。

一个多月下来,秦军便在魏国建立南北两处屯兵之地,时节还是春天。

两位秦军统帅,开始谋划如何从南北方向,合围河东的魏国旧都安邑。魏国河东的守军战力不如河西,两位统帅对拿下安邑踌躇满志。

然而在秦军顺风顺水的时候,秦惠文王的诏书到了,令两位统帅停止进击,就地待命。秦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就在两位统帅出兵之时,纵横家的鼻祖张仪,从魏国来到秦国,给惠文王灌输了一种不同的理念。

张仪是魏国宗室后代,家道没落,但高贵出身还在,又口出狂言宣称:“我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让魏国将河西和上郡剩下的领土拱手送上。”

此时的河西和上郡,仍然有一半的城池还掌握在魏国手中,像少梁这种重镇依然被魏国牢牢控制,秦国要是强攻,可能还要花上几年,付出数万生命的代价。因此张仪这个话,太有吸引力了,秦惠文王很快就接见张仪。

张仪这人,先不论他的才华如何,他有两个优势。

张仪出身非常神奇,他是魏国宗室旁支,没落贵族一个,虽然一贫如洗,但是与魏国一些宗室成员关系密切,与魏惠王有一种天然的亲情(虽然很淡,胜过没有)。

不但如此,张仪还是鬼谷子的高徒,庞涓和孙膑是他的师兄,苏秦则是他的师弟。

张仪如此传奇的身份,对他的仕途产生了根本性的作用。如果他不是魏国宗室,或不是鬼谷子的高徒,恐怕再有才华也很难有出头之日。

张仪的仕途并不是从秦国起步的,而是从楚国开始,留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张仪学的不是兵法,而是纵横术,魏惠王并没有重用他,张仪只好到魏国的敌对国楚国去碰运气。

在楚国,张仪拜在最高官职令尹昭阳门下。昭氏长期以来在楚国的深厚积累沉淀,昭阳权倾朝野,楚威王甚至把象征镇国神器的和氏璧赐予昭阳。

张仪投昭阳,选择非常明智,比直接投楚威王还要好,以张仪的才华,总有一天会受重用。可是世事难料,一个小意外,断送了张仪在楚国的前程。

一日,昭阳率众出游于赤山,四方宾客从行者数百人。

昭阳在众人的追捧下登上高楼,对楼下深潭旁的宾客致礼敬酒,宾客回礼,酒过三巡,有宾客求观和氏璧。

昭阳在高楼上爽朗地大笑几声,令从人去取随车携带的和氏璧。

几个从人将装有和氏璧的宝椟抬到跟前,昭阳亲手用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宝椟,然后解开三重锦袱。

只见玉光烁烁,照人颜面,昭阳很大方地递给身旁的宾客。宾客次第传观,无不极口称赞。

这时候一条五彩斑斓的大鱼从深潭中跃出水面,随即大小群鱼争相跃出水面,似乎也要一观和氏璧,非常壮观。众宾客的注意力顿时被鱼儿吸引过去,等到鱼儿停止表演,和氏璧却不见了!

昭阳是有范儿的人,表面并不计较,宾客的活动照旧,等回到昭府,立即召集人马查案。

张仪在楚国没有亲属,平时为人一般,朋友很少,再加上他生活比较清苦,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办案人员将在楚国没有靠山的张仪抓了起来,一顿拷打,直到遍体俱伤,奄奄一息,再到张仪的家中搜索,也找不到和氏璧。

当日张仪平躺在睡榻上,对其不离不弃的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其妻苦笑道:“还在。”

张仪道:“舌头是我的本钱,舌头还在,我终不会贫困。”说罢倒是闭眼,安心养伤。

张仪后来离开楚国,他特别恨楚国,把扳倒楚国作为人生第一大目标。

既然张仪有如此自信,秦惠文王决定让他试一试,他令河东的两支秦军停止进击。

接着张仪前往魏国,目的是让魏国将河西和上郡剩余的领土拱手奉送给秦国,再让魏国去攻打楚国。似乎是天方夜谭,除非魏惠王傻掉了,要不怎么可能放弃大片国土,而且还自损实力去攻打楚国。

可是张仪有他自己的逻辑,硬是办成了这“一千零一夜”神话一样的故事。

先看河西和上郡的形势,由于两年前魏国在这里损失八万大军,公孙喜在河西,要用几万人来抵抗数十万秦军,压力巨大。

最让魏惠王生气的是,秦国往往绕过河西,来进击河东,这让整个魏国西部不得安宁。如果秦国愿意停止对河东的骚扰,魏惠王倒是愿意做出一些让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秦国拿什么筹码与魏国交换。

张仪第一次与魏惠王谈交换,为秦国谋取的不是河西和上郡,而是南部的上洛之地。

从地缘上看,“1崤函通道”被秦国占领之后,上洛之地成了魏国的一块飞地,这里比河西和上郡更容易让魏惠王放弃。

张仪与魏惠王谈的条件是,秦国与魏国结盟,秦军退出魏国,并将新占领的魏国皮氏附近青壮年一万人,外加车百乘,送给魏国,帮助魏国攻打楚国。另一方魏国,则将上洛之地交给秦国。

张仪为魏国开的条件,隐含着自己的私欲,让魏国去攻打楚国,这不正是张仪要报私仇么。张仪与楚国的矛盾世人皆知,魏惠王会出兵攻打楚国吗?

魏国与楚国,其实冤仇结的很深。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就在中原进行了几百年的争霸战争。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继承了晋国的部分领土,与楚国继续那段恩怨。

此前楚国的历史上,要找出一个长期从楚国攻城略地的诸侯,唯一就是魏国,而且魏国从楚国夺取的领土非常广袤,以大梁为中心向南部拓展。

楚国人没有一天不想反攻魏国,收复失地,魏楚属于那种永远不可能结盟的死对头。就在几年前,魏惠王与齐威王“徐州相王”之后,楚威王还不服气,出兵攻击魏国。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魏惠王同意放弃上洛之地,换取秦国兵车百乘和军队一万,去攻打楚国。

为了增加魏国获胜的机会,张仪建议秦惠文王派魏国人公孙衍去魏国当将军,帮助魏国作战。好狠毒的条件,支走魏国人公孙衍这个秦国现任相国,张仪才有可能登上秦国相国的宝座。

张仪凭一张嘴,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拿到了上洛之地,付出的代价几乎为零。因为秦国送给魏国的军队、兵车,借给魏国的公孙衍,本都属于魏国。

另外魏国也在名将公孙衍的帮助下,在陉山击败楚军。张仪支走政敌公孙衍,可谓一石三鸟,秦魏双方和他自己都是受益者。

区区一个上洛之地,自然不是纵横家张仪的全部目标,鬼谷子高徒张仪,目标是魏国河西全境!

第二年,秦军再次开拔,公子华统领大军,张仪作为副将,负责与魏军谈判。两军对垒,以实力较高下,谈判究竟有什么好谈的呢?

在常人看来,确实没什么好谈的,但张仪是纵横家,他的想法自然与众不同。张仪给魏惠王开出的条件非常吝啬,仅仅是秦魏结盟互不侵犯,没有任何实质的交换内容。只是在谈判过程中,张仪对魏国的形势做了一番新的解读,击中了魏国的要害,迫使魏惠王就范。

张仪本是魏国人,他自然清楚魏国与秦国上百年的纷争,自张仪懂事起,他身边就一直充斥着各种河西传来的战报,有的是真实战况,有的是造谣生事。不论张仪听到的是胜是败的消息,魏国东部人对河西的状况都非常担忧,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后,就不得不用约三分之一魏国的兵力,去抗衡整个秦国。

如果秦国不再加兵于魏国西部,这对魏国东部人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

魏国人还耿耿于怀一件事情,那就是每次河西有战事,两个兄弟国赵国和韩国都作壁上观,等待秦魏互相消耗,互相残杀。

深入细致地考量后,张仪找到了说服魏国人的突破口。只要魏国放弃河西,秦国将不再出兵魏国,而是转而出兵赵、韩两国。

换句话说,只要这次谈判成功,魏国将把赵、韩两个兄弟拉下水,让他们尝尝老秦人的厉害。一旦赵、韩被秦国纠缠住,魏国在中原的扩张的压力会减少许多,毕竟魏国的主要对手楚国,在魏国面前负多胜少。

再来看魏国的河西,由于秦国拿下北部的上郡以及南部的阴晋,河西处于三面受敌的状态,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魏国当年从晋国继承半个河西,另半个河西则是从秦国手中夺取而来,那么今天放弃河西,从心理层面讲,也只是放弃晋国的那一半河西,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把握到这些微妙的心理,张仪居然以三寸舌头,就让魏惠王将河西和上郡之地拱手相送。

图-前328年秦国收复河西后疆域

从秦穆公占据河西开始,到秦简公失去整个河西,再到秦惠文王收复河西,历史在拉剧中前进,河西这块要地,从此再没有离开秦国版图。

纵横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事情结束之后,秦惠文王大喜,对张仪进行了三重封赏。

首先是启用张仪为秦国相国,至于原相国公孙衍,就让他留在魏国了。

同时封张仪为列侯(军功爵位制的最高级),号武信君。秦国历史上只有四位是带武字的封君,分别是武信君张仪,武安君白起,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

最后封五座城邑给张仪,作为食邑。

这一次张仪收获非常大,但其他秦军将士却没有寸功,也没有任何人加官进爵,秦军上下对张仪非常不满,尤其是公子疾、司马错等秦军青年才俊,求功的心情非常迫切。


地图帝


历史上的张仪确实如问题所说是一个纵横家,而且与苏秦齐名,在后世,苏秦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主张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被人称为: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
苏秦、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桑弘羊)

按照太史公在《史记》中的说法,苏秦还故意羞辱激怒张仪,然后又暗中资助张仪入秦求官,这么说的话,那就是苏秦出道较早,但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说法,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秦还没踏入仕途,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从张仪主要活动于燕易王(前333―前321在位)年间,而苏秦主要生活在燕易王的孙子燕昭王(前308-前279在位)时代,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总之,两人并非同一年辈的人。

至于张仪、苏秦是不是鬼谷子的学生,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谈古论金



战国地图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这是对战国纵横家最贴切的描述。而在战国群星璀璨的天空中,张仪无非是最闪亮的那一颗星。连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都自认为不如张仪的才华。那张仪如何在战国的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张仪生于魏国长于魏国,而且还是魏国的贵族。师从于鬼谷,学习纵横之术,学满下山,为天下谋划。


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魏王老眼昏花不识匣中瑰宝,张仪赴楚以求名。没想到被楚相当成偷和氏璧的黄毛小贼。鞭苔数百受辱被人抬回了家。面对老婆的奚落,还能笑呵呵的说,嘴有舌头,天下我有。看来要成功都得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了。在养伤期间终于想明白了要到哪里去,那就是秦国。无他,秦国地势偏远,一直不被东方六国所接纳,急需寻求国际政治地位。于是向天下发出求贤令,广邀天下英才齐聚秦国,共同开创秦国美好未来。所以张仪便由函谷入秦,从而也遇到了赏识他的秦惠王,张仪的一生也都几乎奉献给了秦国。


张仪戏楚

张仪在秦国提出了他安身立本的杀手锏——纵横。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张仪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间谍活动。他首先来到自己的祖国担任相国,游说魏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为打齐国,以六里之地破齐楚联盟。身囚楚国而不惧,化险为夷还不算,还促成秦楚结盟。之后辗转韩国,齐国,赵国,燕国,对各国君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六国纷纷割地事秦以结好。秦国不费一兵一卒,收获了大量土地,成为七国最强大的国家,张仪的功劳居功至伟。

在那样一个战国纷飞,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张仪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仅仅依靠一张嘴,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得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重的一笔。也为秦国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假如我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君主,我希望得到像张仪这样的人。以国托负,得之则国重。如果得不到,那就把张仪杀掉吧,因为他有窃国之力,也有窃国之心。这不是贬低,而是对张仪的最大肯定!


绿色的蜗牛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2-3分钟,谢谢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摘自某社区文摘

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张仪这个人。

一、当时无双的口才和综合能力

当时各国诸侯都吃到了合纵的便宜,非常清楚大家联合起来抵抗强秦应该是长期有效的国策,可张仪通过自己的一番辩论就就扭转了局势,我举一个例子。

秦惠王派兵进攻魏国,楚,赵,魏,韩,燕盟国联军打不过秦国,大败而归。张仪趁热打铁劝说新继位的魏襄王,“以魏国的实力,还是别硬撑了,无论是地理位置、疆土面积还是兵力秦国都完胜我们,别看这几个国家表面合纵,其实私底下各有算盘,一旦惹怒秦国,秦国发兵,到时候可谁也救援不了我们!”

另一方面,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这么一说,魏襄王连忙宣布退出合纵联盟,并邀请张仪返回秦国替自己求和,正好达到了张仪让魏国屈服秦国的目的。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张仪蜜汁自信地回到了秦国继续担任国相。

张仪连横策略得以实施,绝对不仅仅是口才而已,必须要有足够的军事判断力、政治敏感度、心理洞察力再加上极强的口才辩论极强来施展的,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张仪如果在那个时代说自己是第二,只怕没人能称第一。

二、张仪性格诡谲多变,性格“滑不溜手”

张仪这个方面都特质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张仪游说楚怀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楚怀王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可是张仪矢口否认交付六百里土地的承诺,只答应给楚国自己私人的六里。

再剖析张仪的策略,他往往能够在事先有针对性地多做预案,很快地在不同的场景,针对不同的对象,拿出使人怦然心动的东西来。始终像厨师一样抓住对方的胃口,取得双方交往的主动权。

当然张仪性格的多变,也造成了许多人对他的不信任,小事情,如同发迹之前被人怀疑偷东西,惨遭毒打,到后来秦国大臣争相诋毁,秦武王不信任,最终逃回魏国。张仪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路。

三、拥有超人一等的包括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鬼谷子作为师父对张仪的训练一定围绕两个方面,其一,特别注重全面素质;其二,特别重视在纷繁头绪中抓关键的能力。

张仪在遇到困难时,总能显示出过人的自信和超强的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己事业不顺的初期,即便蒙羞受辱,他也没有灰心,更没有一蹶不振。面对挫折,他有一股超越常人的韧劲。这的确是他的过人之处,也应当是作为一名超级间谍的基本素质。

四、家国意识淡薄,性格自私而刻薄

张仪是魏国人,但是在说服各国的过程中,张仪没少让魏国吃亏。为自己的官位荣辱去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在张仪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对。

他在晚年迫不得已又返回魏国,能借魏王和故土的荫护苟且度完残年,是他的侥幸罢了。张仪这种忠贞信念的缺乏,导致了即便他的能力冠绝当时,可是他的人生高度非常有限。

和孟子同时的景春曾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息。”

而孟子则认为,只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配得称为大丈夫,张仪顶多可算是“妾妇”之类的臣子。

孟子的观点有些绝对,但是却是一语中的,这也是为什么张仪曾身居多国相国,可是他的人生成就还是敌不过四海飘零的孟子的真因。

和孟子相比,张仪是顶尖的小人聪慧,而孟子是绝顶的君子智慧。

以上是我的回答,个人见解,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

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一起学习历史。


鱼包同学


历史上的张仪就是这样厉害的人,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多次让自己死里逃生,做成了很多大事。那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张仪的传奇人生吧。

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是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鬼子谷,学习纵横之术,苏秦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张仪。

张仪学成之后,有一次陪着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玉佩,楚相的门客说:张仪这个人很穷,品行不端,一定是他偷的。于是,楚相就让人笞打了张仪几百下,张仪始终不承认。

张仪回到家,他的妻子看到了张仪这个样子,又伤心又气愤,说:你要是不学纵横之术,也不至于这样呀。张仪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在不在。他的妻子被逗乐了,笑着说:在的。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成功说服了赵国合纵,他担心东方诸侯国合纵还未成功,秦国就出兵攻打其他诸侯国,所以就需要有人去秦国去做这个事情,于是他派人去说服张仪来投奔苏秦。张仪开开心心的去找苏秦,却受了冷遇,张仪一气之下就去了秦国,苏秦就派人暗中帮忙,一路照应张仪,最后告诉了张仪实情。

秦国想要攻齐,但是齐楚有盟约关系,于是张仪前往楚国出任国相,他对楚怀王说,只要楚与齐解除盟约,秦王答应把商于一带六百余里的土地献给楚国,然后秦楚结盟。楚怀王一听,这是个好事呀,不费一兵一卒,白拿了六百余里土地,所以不听从大臣的劝告,就答应了张仪,还送给他很多礼物。

楚国这就样与齐国解除了盟约,楚怀王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接收那六百里土地,张仪回到秦国,假装从车上摔下来,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想,是不是张仪觉得楚国与齐国断交不够彻底吧。

楚怀王于是派人到齐国去骂齐王,齐王一气之下就跟秦国结交了。张仪这时候就跟楚国的使者说,我带你去接收那六里土地吧,那个楚把这个事情汇报给楚怀王,楚怀王一气之下就率军攻打秦国,可是被秦齐联军打败,损失八万士兵和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再次出兵,又败了,又损失了两座城池。

秦国想要用武关的土地去换楚国黔中的土地,楚怀王说,我不愿意换,只要秦国交出张仪,我就把黔中的土地送给秦国。秦王想要答应,但不好意思开口,张仪主动说:我去楚国,我认识楚国的靳尚,他可以帮我,没事的。

张仪到了楚国,楚怀王就立马把张仪抓了起来,想杀掉他。靳尚就向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说:秦王为了救张仪,打算把秦国的美女送给楚怀王,到时候楚怀王就不会再宠幸你了。郑袖一听,就跑去为张仪求情,说楚国要是杀了张仪,那么秦国就会发兵攻打楚国,那么楚国就危险了。楚怀王一听也是,就把张仪给放了,还厚待张仪。

你说张仪的口才是不是很厉害?


历史简单说


张仪,历史上最不势利的势利小人。也是把一生献给秦国的第二个商鞅,也是鬼谷子高徒。

相信很多人看过《大秦帝国》,其中喻恩泰饰演的张仪可以说是非常的成功了。关于张仪,本人了解不多,所以仅评价影视作品里面的。

秦国能够迅速稳定的发展起来,惠文王和张仪功不可没。一张巧舌如簧,进退自如。纵横家的特性一览无余。收河西,打败魏国。丹阳之战大败楚国。最后不受秦武王待见,退居魏国为相,也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这就是张仪。


盛世打杂


最近大火的历史剧《芈月传》和《大秦帝国》两部剧,都充分展示了张仪的能力和风采,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张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上真实的张仪,一个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七国之间跑断了腿,一生奔波,成为我国先秦时期较为成功的外交家,其外交策略为秦国东出称霸提供了良好的外交环境,也为后世提供了诸多的外交借鉴。

张仪本是魏国人,传说和苏秦一起师出鬼谷,当然鬼谷子本身就扑所迷离,而且还有史料证明苏秦和张仪不属于一个时代,但是这都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张仪是连横,苏秦是合纵,历史上二人都是真实存在的。

从种种资料来看,在得到秦国重用之前的张仪,应该是挺落魄的一个人,在魏国和赵国都没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的时候,张仪到秦国做客卿,并且和赢华一起去魏国,用武力震慑魏王。张仪劝说魏王将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由于张仪靠三寸不烂之舌就取得了大片的土地以及与魏国的外交关系,于是任命张仪为相,主要就是管理外交活动。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去魏国担任相国,打算渗透魏国,让其臣服于秦国,其实就是秦国派在魏国的奸细。在张仪和秦国军队的里应外合之下,秦国得到了魏国大片的土地。

后来三晋联合燕、齐一同伐秦,结果被秦国打败,这是第一次东方列国的合纵计划,张仪在战后,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而和秦国交好,在张仪的努力下,稳定了东方局势,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张仪和司马错开始在秦国西面吞并蜀国和巴国,得到巴蜀之地的秦国成为彻底的强国。

当然要说张仪最出彩的外交活动,当属“六百里戏楚”,当时战国可以说秦、楚、齐三大强国鼎立,秦国想要削弱齐、楚之间的关系,于是派张仪去麻痹楚国,张仪和楚怀王说:只要楚国和齐国解除盟约,秦国就拿出商於六百里土地割让给楚国。楚怀王非常高兴,于是答应了张仪,并且和齐国废除了盟约。等秦国与齐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后,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把六百里直接变成了六里地。

后来楚怀王一怒之下去攻打秦国,结果秦国和齐国两国共同打楚国,楚国大败,又割让许多土地和城池才结束战争。

当然,张仪作为秦国的“外相”,游走于各国之间,可以说,秦惠文王时期是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后的称霸时期,张仪为秦惠文王的频繁的军事行动取得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

张仪和苏秦同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的政治主张是连横,就是秦魏齐三国连横以图霸业,苏秦则是主张三晋与楚国合纵防止秦国的扩张,虽然后来他们都没有太好的下场,但是他们的合纵连横之策,的确影响了战国时局的发展,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外交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