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祖大寿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亮仔学史


祖大寿投降了清朝,但是,他本意并不愿意投降清朝。可以说,都是被崇祯皇帝给逼的。

祖大寿一直是明朝的一员骁将,他在李成梁的手下,在熊廷弼的手下,在孙承宗的手下,在袁崇焕的脚下,都骁勇善战,多次打败清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祖大寿剧照)

而且不仅仅是祖大寿为明朝立下了大功劳,祖大寿家族的人,包括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纷纷在明军中任职。

祖大寿跟随袁崇焕取得宁锦大捷后,皇太极把宁远及锦州攻不下来,就绕过那里,取道蓟门攻进长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没有办法,只好带着祖大寿等人,回援北京城。

那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不准军队进城。袁崇焕只好在城外驻扎和皇太极决战,把皇太极打败。皇太极打不赢,便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投敌;同时,与袁崇焕有矛盾的满桂,也诬告袁崇焕的军队炸伤他;接着,魏忠贤的余党也诬告袁崇焕。于是,崇祯命袁崇焕进去见他。袁崇焕带着祖大寿进去。刚进去,崇祯就把袁崇焕抓了起来。当时祖大寿吓得发抖。出城来后,没过几天,就吓得带着军队逃回了辽东。

当时,恰好满桂在皇太极的攻击下,全军覆没,因此,崇祯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让祖大寿的老领导孙承宗把祖大寿叫回来。可是,祖大寿怎么敢回去呢,于是他一直不动。

皇太极了解到这种情况,在大凌河城把祖大寿围困起来。祖大寿是仓促守城,粮草不足。很快粮食就吃光了,接着杀马吃,接着杀城中老百姓吃,这样一直坚持了三个月,皇太极也是反复不断地劝降他。不过,祖大寿都不为所动。

(皇太极剧照)

由此可见,他实在是不愿意当汉奸的。

后来,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祖大寿才决定开城投降。

皇太极这时候正在劝降明朝的那些将领们,所以,对祖大寿特别厚待。祖大寿一投降,他对祖大寿恩宠有加,极尽优渥。

不过,祖大寿依然不愿意投降,于是他说,他要回去把妻子儿女带出城来,并希望趁机夺取锦州。尽管皇太极知道祖大寿可能有变,但他还是同意让他回去。

祖大寿一回锦州,立刻组织人马抵抗清军。同时,崇祯皇帝也明白过来,不但不降罪祖大寿,还给祖大寿极大的封赏,把他封为左都督。

不过,崇祯显然并没有皇太极真诚,也没有皇太极有智慧。他三次下诏,让祖大寿回京。谁都知道,祖大寿要回京,就肯定没有活命了,他怎么敢回去呢?所以,崇祯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再一次逼迫祖大寿投降。

不过,祖大寿依然还在犹豫,还是不愿意投降。

皇太极不是这样做的。尽管祖大寿背叛他,但他一直没有对祖大寿动粗。虽然派兵围困了锦州,但却并没有让军队真打,而是一直派使者与祖大寿联系,并推心置腹地给祖大寿写信。甚至还对自己的军队曾屠城一事,表示道歉。但是祖大寿一直不为所动。不回复,也不投降。

(洪承畴剧照)

接着,皇太极加紧了进攻,崇祯皇帝派洪承畴带着吴三桂等人前往救援。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洪承畴不但没有把祖大寿救出来,最终还在被清军打败的情况下,投奔了清军。

这样一来,孤立无援,又弹尽粮绝的祖大寿,只得再次投降皇太极。

皇太极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皇帝,在处理再次投降的祖大寿的问题上,真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睿智。尽管祖大寿降而复返,但是,他依然没有为难他,还对他以礼相待。对他的家人,也是很好地保护了起来。

不过,皇太极当然不可能重用祖大寿。祖大寿和洪承畴等人都不一样,他其实一直不想投降,一直对自己投降一事感到羞愧。但是,他在明朝却又没有坚决抗战的决心,同时也明白他不容于崇祯皇帝,最终只能投降皇太极。

这样摇摆不定的人,皇太极是绝对不敢把他投入战场的。一旦投入战场,祖大寿随时都可能反叛。但是,皇太极也不会把祖大寿杀掉。只有留着并优待祖大寿,才会有更多像洪承畴、祖大寿这样的明将,投降清朝。

所以,祖大寿投降清朝后,虽然经历了14年,但一直没什么表现。


张生全精彩历史


岁数大了

祖大寿1579年生,1642年第二次降清,时年64岁。在那个时代,64岁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再在战场上厮杀显然不合适了。



手下无兵了

祖大寿坚守锦州,城中无粮,向崇祯求救。崇祯派洪承畴率十几万大军解锦州之围,结果兵败,祖大寿没得到一粒粮食。

祖大寿几次突围,没有成功,损兵折将。城中粮食吃光了,出现了人吃人现象,老弱病残士兵被杀死吃掉,祖大寿开城投降时,已经没有多少兵了。


失信皇太极了

祖大寿之前守大凌河时曾经投降过后金,他欺骗皇太极说,放他回锦州,后金进攻大明时他可以做内应。结果到了锦州,祖大寿杀了随行后金兵,坚守锦州,和后金对抗。祖大寿出尔反尔,皇太极上了一次当,不会再上第二次当,不可能把后金兵分给他一部分,让他带。



祖大寿年龄大了,手下没兵,皇太极不十分相信他,不愿给他拨兵,没有兵的将军还算什么将军。

一个武将不能在战场上叱诧风云,也就失去了作用,当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互关互动 ,互利共赢!


豫有得


祖大寿明末一代名将,从投降清军到病逝于北京一共15年,前半生战功彪炳,但是为什么后半生确实销声匿迹,没有任何消息传出呢?这与他的一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为抵抗清军的主要将领,在亲眼目睹袁崇焕因为崇祯帝的猜忌而被杀害,他的内心也是惶恐不安的,虽手握大权,但是都是当朝者给予的,他深知远离权力政治中心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在清军入关后,他选择了急流勇退,这是其一。
明末后期,可堪一用的将领没有几个,祖大寿作为骁勇善战的能人之一,多次被皇太极主动招降,但是他都不为所动,后眼见明
朝统治者的腐败,百姓长年深受战乱之苦,先后两次投降清军,第一个次诈降后皇太极也没有怪罪于他,对他算是仁至义尽,对于祖大寿来说,他肯定内心是矛盾和惭愧的,一方面他投敌叛国,另一方面对皇太极的内疚感。所以入关后,他也就不好意思去做清朝的官职。这是其二。


清军作为满人入关,统治阶级大多数都是满人,祖大寿作为投降过来的汉人,肯定也知道不能完全被统治者所信任,心中不免有些唏嘘。作为当权者虽说提倡满汉一家,但是伴君如伴虎,自己始终是一个外人,也许及时的置身事外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其三。

为人臣子,能够深得圣义固然是好的,但是能够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才是安享晚年的关键,所以祖大寿才会销声匿迹十几年啊!


一缕枫叶子


明末最出名的降将当非吴三桂莫属,而他的舅舅祖大寿也曾投降过清军,还是两次。那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清廷后消失人间,不为熟知?下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次投降

祖大寿是辽东宁远人,他是一个开挂般的存在。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祖大寿用火炮把他轰伤。不久努尔哈赤因伤势太重,卒。其子皇太极继位。

崇祯元年(1628年),祖大寿奉命镇守锦州。

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祖大寿在大凌河一战失利,终因弹尽粮绝被迫投降。皇太极终于抓到杀父仇人,大喜。祖大寿表明投降的诚意,愿意为皇太极效命。然而没过多久,祖大寿以妻子在锦州可帮助皇太极趁机夺取城池为借口,请求返回锦州。皇太极深思熟虑好几天,他打算赌一把大的,于是答应了祖大寿。然而祖大寿回到锦州后,立马翻脸不认人,干掉随身带来监视的清军,继续打着明朝的旗号抗击清军。

第二次投降

接上面说,被骗的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但都无功而返。就这样,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

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全国兵力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再次投降。意外的是皇太极仍然没有杀他,不仅原谅了祖大寿,而且封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当然这次皇太极没有那么傻了,自然不会放祖大寿再回明朝那边了。

祖大寿第一次投降是诈降,后来继续抗击清军,为人民群众歌颂。第二次投降后没有攻打明朝城池,而是退居二线,在清军入关后病死。祖大寿投降不像吴三桂、洪承畴之流,他被世人“接受”,所以人们对他日后的关注点也少了,他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就是销声匿迹了。


我是平常,如果觉得满意请顺手点波关注,谢谢!


读耕


祖大寿的一生,简直就是开挂的人生。第一次用火炮把努尔哈赤炸成重伤,第二次戏弄皇太极。但就算是这样,祖大寿仍然是皇太极眼中的“贵宾”,活得好好的。那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呢,原因如下。

其一,积阴德。祖大寿出生于1579年,到第二次降清是1641年,这一年的祖大寿已经62岁了。62岁,在当时已经算是高龄和长寿了。

要知道,随着年纪的增大,人就越想起自己前半生干过那些不好的事,就越想后半生进行弥补。祖大寿他没有对不起明朝,因为他力挽狂澜,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他降清了。投降就有骂名,骂名来自于那些活过来的明朝百姓,来自于史学家手中的笔。

所以,为了弥补自己“投降”这一污点,就算他被皇太极封为总兵,也依旧不出力,不办事,想积点阴德,以至福荫后代子孙。

其二,杀父之仇且反复叛变。祖大寿是明朝中抗清最为积极,也是对明朝贡献最为较大的一名将军,他的事迹被崇祯所赞赏,再加上祖氏一家镇辽的功勋,更是使得祖大寿的名声和威望空前的高昂。

他在第一次降清之前,就用火炮把带兵攻城的努尔哈赤给炸伤,最后重伤而亡。这一件事,在皇太极看来,祖大寿就是他的杀父仇人。但是想到祖大寿在明朝的威望,又是抗清中最为出力的人。

皇太极就像把祖大寿逼降,只要祖大寿一降,明朝的抗清势力就会被打压,那样一来,清朝的攻城就会容易很多。同时,也是利用祖大寿向其他抗清的明将表示,他皇太极对他们这些明朝将领抗清的行为过往不究,仍然会重用。

但皇太极没有想到祖大寿这么狡猾和无信,祖大寿降后又叛,逃到锦州继续拉起势力来抗清。最后被围城才又投降。因此,对于这么一个反反复复的人,就算皇太极再大度,也不敢轻易放松对他的监视。

所以,把祖大寿封为总兵后,便严格的派人监视他。也就是,名声是给了祖大寿,却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总兵,这也就是祖大寿后来难有作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三,退居二线。祖大寿在第二次降清后,也看清了明朝的大势已经无法挽回了,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但是,祖大寿也是被迫降清,在大事不可为之后,便退居到二线。

因为这样一来,祖大寿也不用再和明朝的残余势力相斗,让自己的双手染上明朝的鲜血,同时也不想让自己四世镇辽的祖传名声在自己手上被毁。

所以,退居二线是最好的选择,反正皇太极也不指望祖大寿能真正心向大清,祖大寿也乐意偷闲,安享晚年。


韶华倾梦


祖大寿是明朝末期的著名将领,明朝灭亡后投降满清,并随清兵入关。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自称祖逖之后,生平最伟大的一场战役是宁远大捷。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诈降之后逃往锦州。清朝曾多次招降祖大寿,但后者始终没有顺从,直到明朝无力回天,将要灭亡的时候,祖大寿才选择投降,不过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原因何在?

第一,祖大寿投降满清以后一直心有不甘

之前面对清兵的多次招降祖大寿都果断拒绝,而且为了抗击清兵用了浑身解数,可见祖大寿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哪怕后来迫于无奈投降满清,他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选择用销声匿迹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与无奈。祖大寿对明朝的忠贞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在明朝的待遇更好,最主要的是他内心深处对明王朝的向往,作为一个武将,他只能用实际行动去守护明王朝。祖大寿向清朝投降两次,一次是诈降,另一次是无奈之举,无论何时清朝都不能够真正降服祖大寿,在他的心里只有明王朝。

第二,祖大寿在清朝的地位一落千丈

这其实依然与祖大寿之前诈降满清有关,祖大寿第一次向满清投降,其实是“耍”了他们,祖大寿只是想要里应外合拿下锦州城,并不是真心投降满清,这一点在皇太极等人的意料之外,当然他们也对此非常恼怒,直到锦州城被攻陷,祖大寿无奈投降。祖大寿身为武将为了明朝不惜失信于清王朝,在展现出他对明朝的忠贞的同时,也难免会让皇太极等人恼羞成怒,因此祖大寿在清朝的地位一落千丈,待遇远不如之前在明朝,这也是祖大寿为何在清朝销声匿迹,甚至于隐姓埋名的原因。

第三,祖大寿年事已高,只能隐藏锋芒

祖大寿第二次投降满清时,已经64岁高龄了,打打杀杀显然不是他这样的年纪应该做的。而且他投降满清之后内心里会谴责自己,败军之将选择投降,祖大寿肯定是过意不去的,起码从明朝的角度来看,祖大寿投降的行为是错误的,可能祖大寿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投靠满清后战场上的事情他不再涉及,就算皇太极下达命令他也按兵不动,在祖大寿的眼里,他已经是一个民族罪人,更不会帮助消灭自己国家的满清,所以他选择销声匿迹,颐养天年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也有人说是因为杀父之仇,皇太极报复祖大寿,所以让他无法翻身,祖大寿销声匿迹是被逼无奈的,当然这种说法也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没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情况下,也不排除这种情况。

从祖大寿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武将对自己国家的忠贞,一次诈降,一次被逼无奈选择投降,祖大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明朝能够延续下去,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投降满清后,祖大寿依然不忘初心,选择用碌碌无为,销声匿迹来表达对明朝的怀念与对清朝的不满。


尚武菌


祖大寿,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当时关宁铁骑的领袖级人物。他曾是袁崇焕得力的部下,也是吴山桂的舅舅。1642年被皇太极兵围锦州一年多后,二次降清。

明末降清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吴三桂、毛文龙的两旧部尚可喜、耿仲明(耿精忠的爷爷),他们都被封王封侯。吴被封平西王,尚被封平南王,耿被封靖南王。这三人都是清兵入关后,率部随清军南征北战,对自己的同胞作战非常凶猛,很快就肃清了大明残部和农民起义军,为大清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被封王封侯。

而祖大寿降清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作为,好像是销声匿迹了,在降清15年后因病去世。这15年关于他的记载很少。那么,为什么名气更大的祖大寿降清后没有像上述三人一样为大清建立“不世之功”呢,我想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廷方面不敢用他。要知道,祖大寿第一次降清反悔逃走后,又足足和皇太极对抗了十年,这十年也是让皇太极吃了不少苦头。皇太极再次接受他投降后,不敢再给他拥兵的机会。

第二,祖大寿已没有军队,价值大打折扣。在锦州被围一年后才投降,手里已没有多少兵马,他仅剩下大明著名降将这面旗的价值。

第三,或许他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或许他不忍心亲手屠杀大明残部和大明的子民,也或许他已被大明的悲剧折磨的麻木了。

总之,祖大寿降清后,没有像上述三王及洪承畴一样调转枪头以屠杀同胞,也没有再次谋反,最终也寿终正寝。


艾瑞泽1


皇太极:“能久守者,读书明理之效。”

梁启超:“祖氏兄弟,大寿、大弼、大乐以督师裨将,遵其方略,犹能为睢阳之守着岁余,非洪承畴之降,锦州固未易下也。”

祖氏石坊:“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祖大寿本是明朝末年的将门之后,祖氏一族世守辽东,在抗击后金入住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明王朝延续了寿命,而祖大寿率军投降满清后,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曾经叱咤风云的祖大寿为什么在降清之后就鲜有人提及反而销声匿迹了?

炮击努尔哈赤,因诈降造皇太极记恨

天启六年(1626年),祖大寿奉命追随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努尔哈赤趁机带兵攻打宁远被祖大寿大炮击伤,不久伤势过度而亡。次年,皇太极继位,带兵前来为父报仇,被祖大寿打败,史称“宁锦大捷”。祖大寿一战成名,自然也让皇太极的满清王朝十分痛恨。

崇祯四年(1931年),祖大寿奉命修筑大凌河城以保卫锦州,城刚修到一半,皇太极又来寻仇了,祖大寿只能仓促应战,奈何粮草又准备不足,没几天就弹尽粮绝了,援军迟迟不到,粮道也已经被皇太极切断,饥饿难耐的大凌河守军就是开始杀战马充饥,很快战马吃完了,最后只能吃人了。皇太极自然知道大凌河城内的惨状,于是就落井下石,几次三番派人送信劝降祖大寿,一开始祖大寿是拒绝的,他深信大明援军一定会到,可等来等去,眼看手下的老弱病残都快被吃光了,援军还是不来,已经苦苦死撑了三个月的祖大寿再也撑不下去了,为了活命,为手下的众将士,他决定投降,并且还斩杀了拒绝投降的下属何可纲,与皇太极对天发誓永不相负。

祖大寿虽然投降了,但是他的亲属以及嫡系骨干都还在锦州城里,他就向皇太极要了一支部队,欺骗皇太极说去锦州作内应,帮助皇太极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居然信了祖大寿的鬼话,并给了祖大寿一支部队,谁承想,祖大寿一进锦州城就变卦了,马上组织力量开始阻击皇太极。皇太极“偷鸡不成蚀把米”,气不打一处来,但是又没法子,只能一边打一边继续劝降祖大寿,就这样两边打来打去一直打了十年,皇太极的清军居然没能占到一丝便宜。

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极再次组织兵力围攻锦州,这一次祖大寿重蹈了大凌河的覆辙,锦州粮道被切断,当时粮草储备严重不足,只能吃战马,战马吃光了,只能吃人,苦撑了一年多,可是最不幸的是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援军在松山被皇太极打败了,洪承畴兵败投降,最后救命稻草也没了,祖大寿只能再次投降清军。当然这二次降清,一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祖大寿的老上司被崇祯给咔嚓了,导致祖大寿对大明朝信心大减。祖大寿前后两次投降都是被逼而降,不是自己主动求降,再加上之前的降又复叛,清廷自然对他不够信任。

家族势力庞大,满清对其有所顾忌

祖氏一族经营辽东多年,其家族多为明朝将领,祖大寿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再加上他的外甥吴三桂等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辽东各城。为表彰祖氏一族世代镇辽的功勋,崇祯皇帝即位后,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鉴于祖大寿一族的庞大势力,以及其在辽东多年经营,清廷对他是有所顾忌的,不敢轻易重用他,以免未来祖大寿的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大,尾大不掉,那时候再想收拾他就难了,搞不好他再来一个降而复叛,说不定大清的天下就改姓了。

年事已高,清廷对其颇多猜忌

祖大寿跟随多尔衮、顺治入关后,此时的祖大寿已经是65岁高龄了,在那个年代这个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是高寿了。而同样降清的诸如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毛文龙等时值壮年,同时还有祖大寿的后代们。行军打仗是一件非常幸苦的差事,最为最高统治者自然是选择一些身强力壮、年富力强的人,而不会选那些已是暮年的老者,否则于战事无利。

其实清廷留着祖大寿未杀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想让祖大寿劝降他的外甥吴三桂,而这时候吴三桂早已投降,并且在中原西南剿灭李自成余孽立下赫赫战功,实际上这时候的祖大寿对于朝廷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反而祖大寿倒是落个清闲,安度晚年。

综上所述,祖大寿入关后销声匿迹是在正常不过了。

<strong>


古曲古风


祖大寿降清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算得上销声匿迹,主要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祖大寿并不情愿降清。

祖大寿在明朝贵为总兵官,有权势有地位,生活安逸富足。如果投降清朝,可以参考此前的李永芳,虽然混了个额驸的身份,但在八旗子弟眼里,还是跟狗一样,打仗要拼命冲锋在前,有了好处根本轮不上他。而且在入关之前,清政权也穷得要命,物质和文化都非常落后,好一点的东西都是从明朝那边抢的。

所以,明朝的武将除非到了绝境,极少投降的。

祖大寿先后两次降清,第一次是崇祯四年十月大凌河之战,第二次是在松锦大战时的崇祯十五年,两次都是在走投无路时投降。

崇祯皇帝对祖大寿不薄,甚至明知道他曾经降清,也不追究。虽然袁崇焕的下场让祖大寿寒心,他依然选择为明朝效力。所以说,他是明朝的忠臣,比其他许多总兵官强多了。

第二,皇太极、多尔衮也不想用他。

祖大寿第一次投降皇太极,原本约好里应外合,帮助夺下锦州。但逃回锦州之后,他并没有践约。

英雄爱英雄,皇太极很欣赏祖大寿,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容,没有难为祖大寿的侄子祖泽润、儿子祖泽洪、养子祖可法等人,赐给他们宅子,并给予官职。而且多次派人通告祖大寿,自己不会介意他背信之事。

但祖大寿两次被迫降清,很不情愿,皇太极肯定不会再重用他,也不会让他的地位超过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或者超过石廷柱这些人。

另一方面,祖大寿的侄子祖泽润已经是汉军正黄旗的固山额真,祖大寿的地位如果太低,也不合适。

所以皇太极安排祖大寿隶属于汉军正黄旗,仍然是总兵官。这是给汉人的一个职务,耿仲明、石廷柱都做过总兵官。

后来祖大寿跟着清军进了北京,最终死在顺治十三年。

第三,祖大寿实力强大,充实了清军的力量。

崇祯皇帝和皇太极对祖大寿这么客气,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实力强大,祖氏家族控制的武装在辽东举足轻重。

皇太极时代,建立了一支汉军军队,名为乌真超哈,由佟养性指挥,佟养性死后,由石廷柱接管。

松锦大战胜利之后,祖大寿带来大批将士,加上此前大凌河之战投降的祖大寿部下,数量相当大,而且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再算上三顺王、石廷柱等人的汉军,力量可观。

于是,皇太极把乌真超哈改成了汉军八旗,让祖泽润做了正黄旗的都统,祖可法、祖泽洪、祖泽远等人做了各旗的副都统。

所以,虽然祖大寿本人被挂起来,他的子弟和部下却成为清军的骨干,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且,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以总兵官的身份据守山海关,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做过总兵官,正在北京,祖大寿曾几次劝说吴家人降清,这对吴三桂后来的选择还是很有影响的。


于左


在我看来,“移民”加拿大的祖大寿简直就是幸运神兽,死了死了还能漂洋过海去旅游,最后“定居”在加拿大才安生下来。其一生多少次遇难成祥,当真让人瞠目结舌。

比如,崇祯绝不是个大度的人,但他偏能忍祖大寿,袁崇焕第三次平台召会被抓,祖大寿大军开拔,走了!崇祯被吓得肝颤,这也让袁崇焕在大牢里都不得清静,一个人来劝不行就一群人来劝,最后袁崇焕烦的不行,也是碍于面子终于修书一封把祖大寿调回来了。

捋一捋,皇太极兵临城下,祖大寿“临阵脱逃”,没事......这算是把崇祯摆了一道。

首次降清跑回来,崇祯还信任他,就像这事从来没发生过一样,不仅没有降罪,反而升祖大寿为左都督,领锦州。崇祯真的那么幼稚么?当然不是,我觉得所谓的升官其实就是打消祖大寿的戒备之心,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三次京师召会,祖大寿自带幸运神兽的光环,不去!

再说皇太极,祖大寿初次投降,皇太极高兴疯了,与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一齐隆重迎接,并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对其十分信重,哪怕祖大寿假意内应,返回锦州,皇太极还就同意了,祖大寿刚到锦州反手就把监督他的清兵杀了,直接撸起袖子,一如既往的大战清军。

皇太极不太急,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的写信给祖大寿,让他守诺,祖大寿嘴上还找着借口,手里可没闲着,大刀猛砍清军,即便这样......后金军营中的祖大寿之子祖可法等人不单没事,一群人还被以礼相待。

皇太极真的奈何不了祖大寿?当然不是,大明式頽,不是一两个名将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明崇祯十五年,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粮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无奈开城出降。

祖大寿被抓后,自己还没找借口,皇太极就找了一大堆漂漂亮亮的光鲜理由给他:

“你上次背叛我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我曾经对大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真不知道明清这两个皇帝到底欠了祖大寿什么^_^

曾经有一句很矛盾的话:祖大寿既对得起大明,也对得起大清。

历史上最不象汉奸的汉奸,虽然不能摆脱汉奸的定位,但如果排名汉奸挨骂榜的话,如无意外,祖大寿铁定垫底,连个露脸的机会都没有。两次降清的祖大寿挨骂真的比较少,我是说比较......大多数人对他抱以同情的态度,祖大寿真尽力了。

出于什么原因只是投降,而没有殉节,这我们不知道,他本人也没深入剖析过自己的心理历程,但作为降将,至少他不似洪承畴、吴三桂这类超级汉奸。您想吧,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都能混个王爷当当,凭祖大寿的能力,真的尽心当奴才会比这三块料差?

在历史上,祖大寿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因为销声匿迹才能少缺德。皇太极那么器重祖大寿,祖大寿降清后没有任何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

大明颓势已不可逆、崇祯傻疯了也不会再相信他第二次、器重、照顾自己的袁崇焕“无辜”被杀、等待支援锦州?援军覆灭、亲人充当人质留在敌营、城内的一切资源殆尽,两次降清都是锦州城内已经开吃人肉的时候,他才开城投降,他是汉奸,这没错,但他保全城内绝大多数人,为了全己名节牺牲全城真的好么,而城都没了,寻死于事无补,殉节何益?已然不能为国,那便为家吧。

1656年(顺治十三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葬于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大约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英籍皮货商克罗夫茨在中国采购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显爵墓葬,克罗夫茨最终选择了祖大寿墓,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认可后,克罗夫茨掘墓后整体倒卖给了加拿大。

本文并不是祖大寿的翻案文,对他持基本同情和有限程度理解的同时,我们要知道,他的降将身份并没有变,而其后来也曾写信给吴三桂,劝其投降,同时也献计方略,议计攻取关外四城。

不单祖大寿,他的兄弟祖大乐、祖大弼,在满清入关后,也基本都销声匿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