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的這些“坑”,大家千萬別跳


學鋼琴的這些“坑”,大家千萬別跳

學鋼琴,就是要在正確的方向上走正確的路。但是,當下一些現象就是,很多家長和學生們既沒有選擇正確的方向,也沒有走正確的路。

希望下面列舉的這些常見的“坑”,能為同學和家長們提供參考。


01

妒忌眼紅,跟風學琴

“人家孩子學鋼琴,我家孩子也得學,要不然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有些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喜好和接受能力,看到周圍同事朋友家的孩子在學琴,自己也蠢蠢欲動,看到人家的孩子能現場一曲,就更加眼紅心熱,攀比之心極具膨脹,再加之長久以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毒雞湯的影響,就更是要“我的孩子也必須學琴,還比他們的孩子都學得好,就是要碾壓他們。”

於是,家長們購名琴,尋名師,付出高價學費,強制孩子學鋼琴,卻不知目的為何。家長們滿足了,心理平衡了,還能時不時地發個朋友圈,秀個娃彈琴。但是孩子不快樂了,每次上課和練琴,都會抱怨,消極怠工。

長此以往,得不償失。孩子不願彈琴,必定逆反。一旦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日後就很難改變。相反地,很有可能會從一開始的對練琴和學琴的逆反,發展為對鋼琴、對音樂的逆反,並最終發展為對家長的逆反,並且是對家長說的任何事都逆反。

家長妒忌攀比,跟風學琴,卻搞得不但琴沒學好,還鬧得家裡雞犬不寧,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02

盲目追求考級級別高,不顧基本功

現在,有那麼一類家長,每天急得火燒眉毛。急著學琴,急著考級,急著趕進度。他們雖然很多自己並不懂彈琴,但卻要求孩子“秒懂”彈琴。更有甚者,不僅要求孩子在課堂上“秒懂”老師講解的內容,還要“秒識譜”、“秒練熟”、“秒考級”、“秒成功”,這樣才能“秒殺”別人家的孩子。

人只要一急,便顧不得其他了。

上課時,家長在孩子背後,火眼金睛,盯著孩子和老師上課,生怕出一點錯;回家練琴,家長化身為怒目金剛,彈錯一點,便暴力打罵;課時進度上,只要老師在一個技術點上多加要求,或者多教了孩子樂理和音樂知識,便認為老師是在故意拖慢進度。

一切都是:快點,今年要考高級別;快點,人家的孩子都彈到了××級;快點,今年就彈考級曲,別的不用學。

於是,便顧不得手指基本功,顧不得理論基礎,顧不得知識全面性,顧不得孩子彈琴興趣,更顧不得溫故而知新了。

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火急火燎地往前趕,急功近利,才是真的害了孩子的學琴。


學鋼琴的這些“坑”,大家千萬別跳


03

用電子琴代替鋼琴

這個問題實在是老生常談,但還是要談。

因為還是有很多孩子,上課在老師那裡彈的是鋼琴,回家練的卻是電子琴或者電鋼琴。這根本達不到練琴的效果,也學不到鋼琴的精華。

電子琴和鋼琴,雖然長相差不多,卻是兩種不同的樂器,是不能混淆的。

電子琴,可以換音色,鋼琴不能。但這並不是兩者的主要區別。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演奏方法是不同的。無論是手指彈奏的技法,還是音樂的編配,都不相同。

另外,用電子琴代替鋼琴來練琴的最大問題是,電子琴的琴鍵配重較輕,無法與鋼琴的琴鍵配重相比擬。因此在練琴時,無法達到在鋼琴上練琴的效果,也無法學習到演奏鋼琴的手指基本功。長期用電子琴代替鋼琴練習,會使手指綿軟無力,基本技能缺失。

手指基本技能的缺失,雖然在初學階段表現並不明顯,但只要孩子進入中級難度的學習,例如849、299練習曲的學習時,這種缺陷便會一下子凸顯出來。

此時,孩子會進入學琴的瓶頸,表現為無論怎麼練、花多長時間練,都會不停地錯音和漏音,節奏也不穩定,怎麼練也練不出來,彈得磕磕絆絆、力不從心。這就是基本功缺失的後遺症,而且這種後遺症很難改正,即便改正,也要付出“從頭再學一遍”般的艱辛。

因此,強烈反對用電子琴代替鋼琴練琴。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4

頻繁換老師,學習不成系統

很多時候,孩子頻繁換鋼琴老師,是由於家長“不上心”的態度造成的。

一般找私人鋼琴老師和去正規少年宮或正規機構學琴的孩子,很少出現頻繁換老師的情況。會出現頻繁換老師情況的,大多是在不正規琴行和培訓機構學琴的孩子,他們通常不是主動換老師,而是被動地“被換老師”。

一些家長自己不做功課,對孩子學琴,提前沒有了解,也懶得學習,盲目相信琴行和培訓機構的招生廣告。

但現實情況是,各式各樣的琴行與培訓機構遍地都是,魚龍混雜,教學水平更是參差不齊。在一些不太正規的機構裡,很大一部分鋼琴教師是兼職教師,說穿了,就是今天想在這裡教課就在這裡,明天不想在這裡教課了就可以立刻走人。

比如說,兼職的A老師準備離職,一部分家長覺得孩子跟A老師學得還不錯,就會一直跟著A老師學琴,甚至跟到A老師家裡上學費昂貴的私人鋼琴課也在所不惜。另一部分家長覺得孩子不適合再跟A老師學琴,選擇讓孩子繼續留在琴行,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老師。於是,A老師離職後,琴行給孩子安排了兼職的B老師。

但問題是,每位老師的教學方法和風格各不相同,且任何一位想要長期從事鋼琴教學的老師,必然會建立自己的一套教學體系。這就造成了孩子跟A老師學一套,沒過幾天,又要跟B老師學另一套。若是B老師也離職了,換成了C老師,可能又是一套。

於是,孩子就這樣東學一套,西學一套。剛剛在A老師那裡學到知識點,還沒夯實,到了B老師這裡卻不學了。在B老師這裡學的手指技能,到了C老師那裡卻被改成了其他的樣子。

孩子沒有了完整的學習體系,也就沒有了判斷的標準,不知哪種正確、哪種錯誤,學無所得,倒成了“朦朧派”,對什麼曲子都模糊不清,對什麼技法和知識點都一知半解,好像會一點,卻又不知道確切的意思。

在孩子初學鋼琴的重要階段,家長們一定要為孩子擇一位良師,並長期學習。所謂良師,不一定要這個老師多麼有名氣,不一定要音樂學院的教授,不一定要二三十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但求一點,就是合適自己的孩子,有責任心,能夠引領孩子入了彈鋼琴的門。

若是家長不在意、不上心,覺得送孩子去學琴就已經是盡到了家長的責任,故意把孩子留在一個動盪的環境裡,孩子自然會變成一副業餘的樣子。

現在網絡上信息這麼豐富,渠道這麼多,家長只要對孩子的學琴上心,就一定能夠學習到如何為孩子選擇良師,也一定能夠找到這位良師。家長可以選擇送孩子去正規機構學琴,也可以選擇去上私人鋼琴課。因此,造成孩子學琴不成體系的原因,全在家長的“不上心”。


學鋼琴的這些“坑”,大家千萬別跳


05

“彈琴機器人”:只出手指練,不出腦子想

“彈琴機器人”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許多孩子彈琴,根本不出腦子,彈對彈錯全然不在意,如同機器人一般,只一味動動手指,每天練琴,做出一副努力的樣子,實際毫無進步。

既然“機器人練琴法”是不對的,那麼怎樣練琴才真正有效呢?

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推薦“思考練琴法”。

“思考練琴法”,首先要明確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學習一條新的練習曲,首先要明確最終要達到多快的速度,並且在那樣的快速下,手指要清晰地彈出每個跑動的音符。

其次,是要制定學習計劃。例如,用第一週的時間完成識譜,第二週練熟,第三至第四周開始刷速度,並制定好速度進階。

第三,按照計劃實際執行。該練什麼速度,就把節拍器調到什麼速度;該練某一個片段的手指技能,就單獨去練這一片段;該用耳朵去校正錯音或者該糾正彆扭指法的地方,就迅速改正,不能出現屢彈屢錯的情況。

要認真對待每一處錯誤和技術上的不足,這樣才能有準備、有目的性地改正。只有改正了,才能有進步。


學鋼琴的這些“坑”,大家千萬別跳


最後有很多朋友給小編留言說推薦學鋼琴的APP。現在輔助練琴的app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啟蒙教育的,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和鋼琴考級效率的輔助練琴app的話,小編推薦一款:好多曲譜

無論是考級還是練琴都能有很大的幫助。

它能在哪些方面幫助到琴童和家長呢?

對於家長:

怎麼解決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孩子練琴沒效果?練琴不規律?進步看不到?

好多曲譜可以記錄每次練習,孩子的進步看得見!家長還可以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孩子規律練琴!

對於孩子:

1.6大考級機構的曲譜全覆蓋,再也不用帶厚重的紙質書了

(覆蓋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學院 ,中國音樂家協會 ,中央音樂學院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2.每首曲子配備了標準化的示範音頻,練習有參照

3.曲譜跟隨翻頁,再也不用擔心翻頁問題了

4.更擁有節拍器,分段練習等功能,滿足孩子的練琴需求


想做這個「好多曲譜」app 的也是個琴童家長。因為給學鋼琴的女兒當陪練的鬱悶、痛苦的經歷,讓作為AI智能領域創業者的他,決定做個app 來代勞:咱自己不怎麼懂鋼琴樂器,app能聽懂琴聲也行啊。於是,就有了好多曲譜 app!

學鋼琴的這些“坑”,大家千萬別跳


快快下載給孩子全新的練琴體驗吧,讓孩子從此愛上練琴!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蘋果的APP store搜索[好多曲譜]下載iPad版本,或者去華為/聯想/豌豆莢應用市場搜索[好多曲譜]下載平板使用。

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讓我們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