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清帝国有多强大?

用户67600538


清朝之大,一个是版图大,一个是武力强盛(前中期),再一个就是人口。

首先是版图大,康乾时期,国家发展达到顶峰,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统治了五十多个民族,为今天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当时清朝的版图达到1284.65万平方公里,快要超越元朝(1372万平方公里)了,拍中国历史上第二。只可惜后来的统治者治理不当,让我们的国家渐渐衰落。

其次是武力强盛,极盛时期的清朝,依靠文治武功,向南西北发展,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三是人口多。 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2019、8、27榆木斋


榆木斋


清朝的强大最直观的表现在于,东亚地区已经没有敌手。

对比一下,中国历代大统一王朝同时都有与自己对立的大帝国:

秦隋晋是短命王朝,汉朝对匈奴 唐朝对吐蕃 明朝对北元 ,元朝对蒙古其他汗国 唯独清朝,把自己已知世界的全部势力都打服了,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扩张,一直到乾隆时攻灭准噶尔达到顶峰,就算被英法联军打开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东亚这块,清帝国还是老大,最后是甲午战争才被打落神坛。连续称霸东亚将近150年,清朝不亏是封建帝国的巅峰。

但是清朝再牛逼也是封建农业国,你经济在发展就是粮食产的多,人口在增加也全是种地的,文化在繁盛也是四书五经。一次洋务运动也改不了这个老大帝国的面貌,面对着工业国的蒸汽机,战列舰,洋枪洋炮,民主共和新思想这些异世界来的东西,农业国毫无还手之力。

随便说下,日本为啥就能明治维新成功,因为日本那不叫维新,叫革命!从南打到北,幕府都推翻了,这才开始维新。清朝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太强大,太稳固了,如果早点灭亡或者立宪,由恭亲王奕忻,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放开手脚为搞洋务运动也许会更好。(太平天国就算了,还不如满清呢。)





狗哥说奇葩


1370万平方公里的大雄鸡



大明亡了吗


康雍乾三朝盛世130多年的时间里国泰民安,经济蒸蒸日上。康熙帝平定三番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论武功,清朝开疆拓土,四面扩张,国土面积一度曾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时期也有 1135万平方公里,这在中华民族史上是史无前例的。1685年,清军分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沙俄 军队,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线,有效震慑了沙俄帝国侵略中华的野心,保持了北疆线 170年的太平。大清藩属国多时曾有19个,包括朝鲜、琉球国、尼泊尔、不丹、阿富汗等。有些 小国家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两航海大国之海盗袭扰,惶恐不安,要求加入大清藩属,乾隆帝尚嫌 路途险远,下诏不许。可见当时的的大清如此强盛,清朝还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全国性徭役制度的朝代,人丁兴旺、物产丰富。仅广州一个名 叫伍敦元的资本家,据2001年《华尔街日报》统计,属1000年来世界最富有的50人之一,净资产 高达2600万银元,比同时期富有的美国第一位垄断贸易巨商约翰·亚斯特的700万两,多出好几 倍。就是到了清朝晚期,北洋水师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瘸哥说史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1175份耻辱条约,自夸自雷的番薯盛世,所谓的盛世和俄罗斯签订耻辱的《尼布楚条约》,认日本人当祖宗,冒充日本清和源氏,晚清就剩个紫禁城,还是人家老朱家的,这就是满清的强大。😂😂😂😂😂


仇满灭满史前巨炮


封建王朝的顶峰,无人可及!!

如李中堂所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清朝能接触到的就只是农业文明,只有儒家那套之乎者也,所以清朝就只能继续沿着农业文明的轨迹发展。这不是清朝的过错,因为清朝只能做到这些,把中国带入工商业文明的轨道这一历史重任需要清朝的继承者来完成!


sjtuer\n


这个问题并不严谨,因为大清的强大只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强大,也就是说,大清只是在中国古典时代是最完美的王朝。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其表现方式,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是几千年来古典中国的经济生产方式。清朝由于历史惯性,不可能去改变这种经济生产方式,也没那个能力去改变这种经济生产方式,也就是把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到西方的工商业文明。这个尝试元朝曾经做过,但是结果就是元朝百年而亡。因为工商业文明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而元朝却因为过于宽松导致无法集中资源赈灾,最终导致民变,而元朝也因此灭亡。

话说回来,清朝只能按照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轨迹发展,这也是应了李中堂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这一说法,所以清朝的多项举措和成就,都是建立在把农业文明的经济生产力发挥到极致的基础上。

清朝入关后,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发展经济生产,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鼓励开垦。康熙把明朝留下的王庄官田都退还给百姓耕种,并鼓励民众开垦因战争而抛荒的土地,并规定新开垦的土地三年内豁免赋税。老百姓有了土地,劳动积极性自然会提高。乾隆年间为了应对人口爆炸,乾隆甚至规定新开垦的土地用不升课。

第二、解放农奴。明朝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且官府不向官宦士绅课税,大量的农民为了躲避田赋不得不投充到士绅官宦名下,成为依附农,也就是农奴。同时,这些大户人家还大肆买卖人口作为农奴,大点的甚至僮仆数千。这直接引发了明末清初的江南奴变,大量的农奴造反索要身契,并杀死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瓜分他们的财产,比如徐霞客家族就因为对农奴过于苛刻导致衰败,替徐家索还财产的还是清朝官府。所以,康雍乾三代帝王不断的禁止豪门大族典买农奴,并将农奴改仆为佃。此举既缓解了社会矛盾,也发展了生产力,同时由于改仆为佃的农奴获得了私有财产以及人身自由,自然会对清室感恩戴德,并且积极劳动。与此同时,清朝官方档案对农民反抗的称呼,也从明朝的恶奴、奴弑其主变成奸民、顽佃了。

第三、改良税收制度。清朝康熙朝后期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就是废除丁税。所谓丁税,也就是人头税,历朝历代为了稳固税源,都通过收取丁税的方式控制人口流动,以稳定税源。清朝康熙年间废除丁税,将其摊入田赋之中,也就是摊丁入亩,这表明清朝彻底放弃了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这也就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因为丁税往往是老百姓巨大的经济负担,很多百姓为了躲避丁税,往往会把男丁上报成女人。其次,清朝在雍正年间还废除了前朝官绅不课税的特权,也就是官绅一体纳粮。而且清朝只向土地要税,谁家土地多就多收税,土地少就少征税。同时,清朝也废除了火耗,也就是耗羡归公,也老百姓不用交火耗了,因为火耗没个定数,很多官员往往会抬高火耗,增加老百姓经济负担。所以,清朝这一系列举措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缓解了社会矛盾,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就引用民国一位云南老农对清朝田赋的评价吧:

清代田赋,征率极轻,名虽本诸古代什一之征,实则不及百分之五。全国田赋征率,在比较上,三江、两湖较重,若西南各省,实只征至二十分之一也。云南田赋更轻而又轻,吾家有田十亩,年仅纳一两二三钱银,尚是包括一切附征款项及平色票费种种陋规在内。与今之征实、征购、征借等项合并其数而相较,实有霄壤之殊。

同时,建国后的田野调查,一位浙江老农也曾经说过,清朝农民过得最好,到了民国就完犊子了。

第四、蠲免。清朝蠲免额度往往非常大,康熙蠲免赋税至少一亿两白银,乾隆至少蠲免了两亿两白银,其他的历代帝王我还没有统计过。清代知识分子王庆云就曾经热情讴歌过清朝诸帝蠲免赋税:本朝丁田赋役素轻,二百余年以来,未尝增及铢黍,而诏书停放,动至数千百万,敛从其薄,施从其厚,所以上培国本,下恤民依,岂唐、宋以来,所可同年而语?这也是为什么云南和浙江农民都会说清朝时候农民过得好。与此同时,清朝田赋税率也低,只在 2%到4%之间,因为清朝人口众多,开垦的耕地也多,所以即便是赋税低也会有巨大的财政收入。

第五、发展工商业。清朝放开对人口流动的控制也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同时清朝废除了明朝户籍制度对人身自由的控制,废除了军户和匠籍,对于工商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明朝的军户可以当工匠、可以当农民、也可以当厨子,就是不适合当兵;而匠籍则把工匠从手工业者变成了国家农奴,不管干多少活都只能拿微薄的死工资,所以工匠也没有了劳动积极性,也没有了创造精神。

所以,清朝促进了工商业发展,也使得清朝工商业市场化。而且,清朝还通过皇家园林、公共工程以及开疆拓土的战争将银钱投放到市场促进货币流通,而货币的流通反而可以促进商品流通,从而刺激消费。同时,放出去的钱还能通过商业税再收回来,而且还可以带来财富增值。

另外,清朝虽然对海外贸易谈不上鼓励,但是也不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还设置海关对海外贸易进行鼓励。清朝鼎盛时期,海外贸易总值达到了三千六百多万两白银的收入,而以清朝海外贸易税率的平均值3.9%的数据来看,海外贸易每年可以为清朝带来一百多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

所以,清朝这五项举措加在一块,既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也降低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这也是为什么清朝诸帝敢于大把的蠲免赋税,也能大把的花钱开疆拓土、大兴土木,因为清朝国库存银在鼎盛试试维持在六千万两白银以上。如此巨大的财政储备,历朝历代都没有过。

因此,凭借巨大的国力,清朝可以打服周边同清朝并存的强权,清朝也因此开拓了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虽然过程有时候磕磕绊绊,但是结局堪称完美。所以,清朝达到了古典王朝的极致,也就是最完美的古典王朝。

但是清朝已经做到了极限了,就是清朝已经把小农经济的生产力发展到了顶点,不可能再会有新的发展,所以清朝也不过是古典中国的落日余晖罢了。

如李中堂所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清朝能接触到的就只是农业文明,只有儒家那套之乎者也,所以清朝就只能继续沿着农业文明的轨迹发展。这不是清朝的过错,因为清朝只能做到这些,把中国带入工商业文明的轨道这一历史重任需要清朝的继承者们来完成,不过这个历史重任最终由共和国完成。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