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我們的中學教科書裡面,在介紹道明末清初思想家時,不論是黃宗羲,還是顧炎武,亦或是王夫之,在書中給他們的配圖裡面,他們頭上都統一戴了一張黑色頭巾。

我當年在讀中學時就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他們的畫像上都出現了這麼一種"帽子",這種"帽子"又叫什麼?所以我就去問老師,老師說——這個,這我也不知道啊,估計就是那時候很流行吧。直到長大後我才知道,原來這種黑色頭巾,實際上還有另一個文雅的名字——幅巾。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教科書中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人的畫像 他們頭上都戴了一種黑色頭巾

今天我就結合明末清初文人的畫像,向大家介紹"幅巾"這一漢人冠帽及其背後的文人故事。當然了,如果你的孩子在讀中學,那你也可以把你今天讀到的內容解釋過給你的孩子聽。

清初文人頭上裹的"頭巾",其實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叫做"幅巾"

幅巾有一個特別土的名字,叫做"帕頭",所以我們當代人稱之為"頭巾"似乎也是可以的它的製作很簡單,就是整一塊長寬各三尺的布料,直接蓋在頭頂,然後將兩個邊朝後打結,另外兩邊在頭後自然下垂至肩膀,從而形成一個簡單的帽子。

由於製作簡單,所以在古代下到布衣百姓,上到公卿貴族,一般都喜歡戴。只是製作的材料不同而已。比如,貴族可能用絲綢絹布,布衣可能直接用麻布。所以儒生尤其喜歡戴這種帽子,因為成本低,戴上也還不丟面子。

除了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畫像,明代的湯顯祖也有頭戴幅巾的畫像傳世: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湯顯祖畫像

但是,這幅畫很可能是清代人畫的。也就是說,目前根據我的觀察,真正大面積出現頭戴幅巾的文人畫像,是在清朝。

尤其是清初,比如清初文人吳偉業,也就是寫《圓圓曲》怒斥吳三桂"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清初著名詩人吳梅村,他也有一幅頭戴幅巾的畫像傳世。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吳偉業畫像

除了吳偉業,還有清朝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呂留良,他也喜歡頭戴幅巾: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呂留良畫像

從這裡我們也能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頭戴幅巾畫肖像畫,在當時很流行;尤其處於明清易代的明代遺老們,尤其喜歡戴幅巾。

那為什麼會在清初大面積出現這種頭戴幅巾的情況呢?這自然是有原因的。

清初文人之所以喜歡戴頭巾,一方面是標榜自己遺老的身份,其次也是無可奈何

明清易代,大家也都知道,滿清政府在"平定"江南之後,開始大力推行"剃髮易服"。本來江南在清軍的恐嚇之下幾乎已經傳檄而定了,但是"剃髮易服"的政策,直接導致了江南地區的抵抗和暴動。

之後起義失敗,明朝遺老們也都認清了一個現實——想恢復明朝,幾乎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包括黃宗羲等人在內的遺老們,都剃了頭,換了滿族服飾。但他們內心是很排斥這項政策的。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剃髮易服

在這之後,作為中華衣冠一部分的"冠",實際上就已經不能再戴了。包括幞頭、四方平定巾、東坡巾,等等,都不能再戴了。

在這場災難中保留下來的"帽子"只有兩種。一種我之前介紹過——六合統一帽,也即後來的瓜皮帽。一方面,六合統一帽和滿人戴的圓形小帽很像,所以漢人給它改造了一下、結合起來設計成了瓜皮帽;另一方面,六合統一帽的名字有著不錯的政治寓意,很符合滿清統治者的口味。

關於瓜皮帽,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

另一種保留下來的帽子就是今天講的幅巾。因為幅巾製作太簡單了,也太不起眼了。包括我們當代的許多地方,還有人喜歡戴這種類似的簡單的"頭巾":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現在許多地區農村還有很多老人喜歡戴類似的頭巾

所以,這種帽子你想禁是禁不掉的。

包括各個朝代的起義,實際上老百姓也都是拿一塊三尺左右的布料,往頭上一裹,扛著傢伙就上戰場的。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影視劇中的紅巾軍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當代人繪畫中的太平天國

所以,遺老們之所以能帶這種帽子,是因為它太簡潔,太不起眼,不容易禁。

另一個原因是,遺老們想通過它來表明自己的氣節,表明自己明朝遺老的身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幅巾是中華衣冠的一部分,其他的衣冠幾乎都被取消了,既然只有這個可以戴,那為什麼不戴呢?

而且,剃髮之後的文人們也很嫌棄自己的"髮型",戴上幅巾,彷彿頭上也就有了頭髮。所以,這是明志,同時這也是一種自我安慰。

幅巾歷史悠久,而且女性也喜歡戴

幅巾並非是明代人的"專利"。實際上在很早之前就有四周巾,一般武士、壯士、民兵等都會戴,它和幅巾基本上是一樣的。

甚至在遼國的壁畫中,也出現了幅巾的身影: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契丹壁畫

這說明幅巾在遼朝也受到部分青睞。

除了男性戴幅巾,女性其實也是戴幅巾的。在一些繪畫中,也出現了許多女性頭戴幅巾的角色: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古代繪畫中出現了大量女子頭戴幅巾的情況


再比如柳如是,就有一幅頭戴幅巾的畫像存世: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柳如是畫像

但是,這幅畫很可能也是清朝人畫的。因為明清的幅巾似乎稍有區別。到底哪裡有區別呢?

明代的幅巾要高一點,也要更接近帽子的形制,清初的幅巾和頭巾區別不大

明代是中國傳統審美的高峰。許多文化、器物、服飾等等,發展到了明代,都變得更加美觀。

所以,我們現在能從一些明代文人的肖像畫中看到,明代的幅巾不僅僅是"頭巾",它更像是帽子,而且五花八門。比如這款幅巾,就不是簡單的用一塊布裹在頭上。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明代的幅巾樣式很多,這種幅巾似乎是幅巾+帽子,或者直接改裝成了帽子

類似的繪畫有很多很多。再比如: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類似的明代肖像畫有很多

也有簡單一點的,比如下圖左側的幅巾,它的形制比右側的稍微簡單一些: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左側的幅巾比較簡單,右側的複雜一些

從上面的圖片資料裡我們可以發現,由於古代漢人王朝漢人都是要束髮的,頭髮需要被高高地紮起來,所以,明代的幅巾要比清代的高很多。

相應的,清代由於要剃髮,它的幅巾就更加簡潔,更加平矮。我剛才提到的六合統一帽,其實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黃宗羲的畫像就很容易能比較出我剛才所得出的這些結論。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相比之下,黃宗羲頭上戴的非常簡潔,而且也比明代的矮

那明代的幅巾是不是在明朝滅亡後就完全絕跡了呢?

也並不是。李氏朝鮮也繼承了幅巾,並且將其延續了近三百年。我們現在依然可以從韓國的一些繪畫中發現幅巾的聲影。


清初文人為何喜歡在頭上裹頭巾?作為明朝遺老,他們以此方式守節

說了這麼多,關於幅巾,我基本上也都說清楚了。

我們當代人之所以要去認識幅巾,就是要記住那段歷史中文人的無奈和掙扎。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讀中學,可以把這裡面的道理和故事解釋給你的孩子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