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心理學上講,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自三個方面:沉浸式的流體驗,基本的物質保障和滿意的人際關係。

私以為沉浸式流體驗的實現對絕大部分人來講太過艱難,而基本的物質保障又實在不足為奇以至常會使人難以覺察。於是乎,滿意的人際關係就成了大部分人追求幸福的首要目標,尤其男女間的親密關係,更是享有絕對的優先級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所謂親密關係,按官方(心理學流派)定義說,是指任意二人之間融洽和諧的關係。而在現代人們心中,親密關係則大多是指男女間的融洽關係,即親密的兩性關係或夫妻關係。

不過相比之下,我最欣賞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裡的闡釋。他表示,親密關係並不該侷限在男女愛情關係上,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體驗著各種親密關係,只不過男女間的親密關係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同時衝突也是最大的。

今天我們來講講男女間親密關係(下簡稱親密關係)的兩個影響因素,以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01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①外貌與親密關係

儘管外貌對親密關係的初建立舉足輕重,但很多研究也表明,相比絕對的漂亮,我們其實更青睞相互的匹配度。

心理學家羅森菲爾德曾提出過一個現象叫“匹配偏好”,它是指每個人在尋求配偶時的確會傾向高顏值,但在實際行動中,我們卻又習慣尋找那些和我們自身條件差不多的人。也就是說,儘管好臉蛋是優勢,但這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會去選擇。我覺得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到現在人類依然還有美醜之分,而不是清一色的美帥。畢竟一個蘿蔔一個坑,相互的匹配度或許才是外貌對親密關係最大的影響。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一見鍾情是盡人皆知又人人豔羨的男女行為,而在觸發它的因素裡,外貌又佔了多大比重呢?

心理學家唐納德·達頓曾完成過一場有關一見鍾情的經典研究,它揭示了場景誤讀對一見鍾情的關鍵作用。

實驗地點選在了因險峻而聞名的卡皮拉諾吊橋上,達頓令美麗的女助手站在吊橋中央,去採訪路過的遊客,並在結束採訪時以方便後續實驗的跟進為由,將電話留給了對方。隨後在不遠處另一座毫無危險的石橋上,女助手又用相同的方式採訪了同樣數目的遊客,並留下了電話。

達頓對回訪的遊客人數進行了統計,兩次實驗中,同樣面對性感可人的異性,來自危險吊橋的遊客回訪數目遠超石橋。達頓最終得出結論:所謂的一見鍾情,不過是特殊場景下的偶然行為。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在我看來,男女間的諸多情投意合,也就如一見鍾情裡的場景影響一般,看似是外貌的作用但其實遠不止這麼簡單。

很認同莎士比亞的一句話:沒有德性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而擁有一顆美好的靈魂,美貌才是永存的。我認為外貌就恰似精美包裝的食品,縱然它的優越外觀能夠博人眼球,帶來更多被挑選的機會,但說到底這終究跟食品本身的口感沒多大關係,哪怕它已經腐壞了,你從表面也無法辨明。

②親密關係中男女的不同訴求

親密關係裡,男女的訴求大相徑庭。

復旦教授沈奕斐曾從社會學角度分析過女性對愛情的訴求轉變。相比於幾個世紀前《呼嘯山莊》與《哈姆雷特》中那種對愛情強烈的道德約束感,現今的女性愛情更傾向於對“自我認同感”的追求,也即是為了凸顯獨特自我的需求。

於是乎,為了體現自我的價值,女人期望穩固美滿的愛情,因為這彰顯了自我的獨特,證明了自我的優越價值。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有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在近些年來屢屢大火的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發現女性尤其喜愛那些身處強勢之位的男性人物。

女性對“霸道總裁”的執著,絕不僅僅是愛錢那麼膚淺的緣由,這仍是她們在潛意識中對追求獨特自我的強烈需求。畢竟霸道總裁意味著萬里挑一,也只有獨一無二的女性才能享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代社會當我們發現男人出軌時,最恨往往不是出軌者,而是小三。出軌意味著背叛,但在現代女性思維裡卻也是對“自我價值感”的否定。

反觀男性,不同於女性對獨特自我的追求,男性則更在意自我氣質的外在呈現。

如巴爾扎克所言:即使是世界上最天真的男人,也免不了要向情人表現自己的偉大。從過去在家庭中的絕對權威到現今的“小鮮肉”、“型男”,男性總習慣強調自我的外在氣場。

如前文所說,外貌對親密關係常有著較大的影響,而更進一步講這其實主要作用在了男人身上。男人總樂意擁有一個貌美的妻子,這同樣也反映了男性對自我外在的張揚需求。

另外,不同於女性訴求在隨著時代改變,男性則是相對簡單粗暴些,始終在追求自我男性氣質的外顯或外揚。

總結來說,在親密關係中,女性總是訴求向內提高,而男性總是訴求向外發展。

拿心理學舉例,有學者曾做過類似研究發現,在學習或研究心理學的人群裡總是女性偏多,同時兩者研究的動機也大相徑庭。女性更傾向於通過心理學進行自我完善,男性則更樂意通過研究心理學搞定人際關係。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除此外,親密關係中男女的認知也有很大差異,像對不同類別忠誠的不同權重就是最為明顯的例子。相比之下,女性更能接受男性“情感上忠誠,身體上出軌”,而男性則更能接受女性“身體上忠誠,精神上出軌”。在婚姻關係裡女性更強調穩定,而男性更強調佔有。

02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剛剛過去的19年,有一則數據曾引得大眾熱議,19年前三季度全國離婚率高達43.53%,最高的天津甚至達到了恐怖的70.56%。與此同時,自03年開始,我國離婚數量已持續上漲了15年,今年更是直接飆升至300萬。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於是乎,雖不想用平淡無奇來形容親密關係的破裂,但現代婚姻的失敗概率的確變得越來越高了。

仔細分析,高離婚率的背後,其實間接反映了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日漸提升,因此人們對追求獨立自主生活的意識越來越強,再加上相差甚遠的情感訴求,關係破裂自然難以避免。

有句話說的好: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我認為對現代婚姻來說,破鏡重圓也不見得是個另闢蹊徑的例外,既然在如今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高離婚率的魔咒都將伴著我們,那麼及時瞭解和掌握親密關係的重建技巧,自然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①親密關係的重建需要心靈療愈

有時在婚姻裡,即使關係破裂、分道揚鑣,依然會忍不住火速踏進同樣的混沼。

《家有喜事》裡,人老珠黃的程大嫂一出場就在忙著家務,直到被老公嫌棄,被罵黃臉婆,甚至被小三逼著卷卷鋪蓋走人,她依然自嘲著說:“我嫁他十多年了,哪怕換個人,也不一定能習慣。”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如程大嫂所言,親密關係中的“慣性”往往相當致命,它會致使一個人雖然表面看似想脫離了苦海,但內心仍然卻遷就於現實。

這樣的男男女女在親密關係中比比皆是,他們屢敗屢戰,不甘成為感情或婚姻中的失敗者。因此不論新歡還是舊愛,他們總習慣性抱守著老一套。

在我看來,坦然面對失敗,沉心靜氣並給自我一段內心療愈的時間顯然更加重要。親密關係裡相比屢敗屢戰地倉促重開,及時療愈心靈的創傷才是根本手段。

在社會學家諾克斯及其同事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親密關係裡療愈情傷的兩大元素:時間和新的戀情,並進一步證實二者能夠明顯改善因情傷所導致的負面感受。

這本身很好理解,時間可以沖刷一切,也能改變一切,而新戀情則能緩和失敗戀情所帶來的精神折磨。但問題是,相比於時間的徹底性效果,新戀情帶來的情感緩和更像是一針麻醉劑,一旦藥效結束,異常劇烈的陣痛就又會捲土重來,並且甚至比之原先更加猛烈

。因而可以說在親密關係的療愈裡,最好的方法就是付出足夠的時間成本。

不過假如你想盡快走出陰影,除了單純地付出時間,還可以通過羅列“美好”清單來加快進度。

依據心理諮詢的行為療法,我們可以嘗試在關係破裂後為自己羅列一份清單,這份清單需要寫出你過往經歷過的、沒有前任存在的美好回憶,且這些回憶最好伴有詳細的場景和內容。當你再次陷入情傷痛苦時,依靠這份清單來轉換心情,往往事半功倍。

然而不管是時間還是新戀情,分手對人最大的傷害,不是動輒一年半載的撕心裂肺,而是它可能形成的近乎永久性的後遺症。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一些人在親密關係破裂後,由此產生了對自身的錯誤認識,這進而導致了其在今後感情中出現過度偏激行為,“愛無能”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自我否定,認為“我不配”或“我不敢”。所以在時間療愈的過程中,我們的底線至少是要避免陷入這樣的愛情困境,除此外偏多偏少的時間成本反倒不足掛齒。

②親密關係的歷史,沒誰能繞過

在經歷了內心療愈後,重建嶄新的親密關係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深入瞭解自身對待親密關係的特點,將大大提高重建的成功性。要想進一步瞭解親密關係,離不開對個人童年經歷的觀察。如《親密關係》中所說:“我們每個人尋找配偶的動力都是源於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歸屬感和重要性的需求。”一個人的童年在其對待關係的影響中舉足輕重。

提起童年對個人親密關係的影響,就離不開要談及“依戀理論”。自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心理學專家約翰·鮑比先後經由三篇論文闡述了這一理論。

所謂依戀就是能誘發人正向或負向情緒的一種社會關係模式,簡單來講就是令人變得高興或傷心的情緒誘發機制。一個人在童年時或多或少會對父母產生類似的依戀,而由於這是每個人最初的社會關係紐帶,所以到了成年以後大多數人也將延續此模式的一部分。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一般來講,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形成的依戀關係有四種類型(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混亂型),而在此後經過十多年的成長,兒時不同的依戀類型則又會演變為相應的親密關係類型,即安全型、關注型、冷漠型、恐懼型。

其中安全型是最良性的親密關係類型,這類人在幼時就形成了良好的自我肯定,對伴侶往往充滿信任且安全感十足,是人人都期許的優質戀愛伴侶。而相比之下,其餘三種關係類型則伴隨著諸多苦惱。

簡單來講,我們可以通過對自身和他人不同的評價水平,將剩餘三種依戀類型加以區分(如下圖所示)。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關注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最為幼稚,他們習慣低看甚至貶低自己,而對另一半唯唯諾諾,這類人常容易成為戀愛裡的“跟屁蟲”或“巨嬰”,由於過度關注另一半的動向,此類戀人總是渴望伴侶頻繁地認可,容易獲得滿足但卻強調反覆性。

冷漠型的人則剛好相反,他們習慣做愛情裡的“獨身者”,認為誰都不靠譜,只有自己才靠得住,他們很吝嗇輸出真情實感,對深度交流常常呈現迴避態度。感情裡常見的“大男子主義”或“大女子主義由是而來。

恐懼型是親密關係中最為焦慮的類型,此類人不僅對自我評價不高,對外界也呈現消極態度,這類人在戀愛中極度缺乏安全感,且不同於關注型的人會從另一半那裡汲取力量,恐懼型的人則認為外人並不能帶來安全感。《和莎莫的500天》裡的女主莎莫就是這一典型,她渴望親密,卻又害怕親密,過分的焦慮和不信任常導致其在戀愛中非常痛苦。

上述四種類型基本涵蓋了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所有可能情況,正可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瞭解了自身在親密關係中的特點,將有利於我們在重建親密關係中發揮更佳表現,比如即使是最棘手的恐懼型戀人,如果能在下一段戀愛中積極尋求到安全型戀人,也可能慢慢獲得圓滿的關係。

結語:

男女關係裡,我始終覺得看透總比看破強。所謂看破更像是看穿,更帶著些破罐破摔的意味,而看透不同,它更多地帶有看開的豁達感。當情投意合的二人最終踏入婚姻,一段有關男女的漫長修行也就拉開了帷幕。在這漫漫修行中,不可能一直是風平浪靜,歡喜和矛盾總歸是接踵而來的。在人生幾十年裡,我們都得試著找一個彼此看透而不厭煩的另一半,這樣的親密伴侶才值得我們度過餘生。

淺析|兩個因素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及親密關係的破裂與重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