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战争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

Hybrid_B


有据可查的是,到1945年12月,蒋军基本完成了13个军共39个师的“美械化”,虽然美械部队总数只占全部兵力的1/8左右,但大多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是解放战争时期蒋军的核心战斗力所在,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各种军事文章中,出于各种目的总是用“美械王牌”来形容这些部队的强大。

(蒋军的卡宾枪)

果真如此吗?美式武器轻巧、火力持续输出性能较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举例来说,东北蒋军的核心是曾经的“驻印军”和“远征军”系统,美械是主流,包括龙云的滇军因为地利之便也获得相当数量的美械。然而我东北野战军却是以日械为主,除了在战争初期“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之外,自1947年以后就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林罗刘的指挥能力高于对手当然是重要因素,但是武器装备和弹药补充的细节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其一是美式武器耗弹量的巨大,其二是蒋军轻武器口径的纷杂,其三是所谓“美械部队”在武器配备上的编制缺陷,这些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造成的后果是在大多数战斗中,美式武器反而“中看不中用”。

(驻印军的汤姆逊)

首先,美式轻武器的强大火力是建立在充沛弹药补给的基础上,在解放战争时期,蒋军在美械弹药的生产方面始终不得要领,没有形成美制榴弹、火箭弹、宿射炮弹和轻重机枪子弹的批量生产能力,因此大部要依赖从美国进口。而从1946年到1947年,美国政府曾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的武器禁运,一度使蒋军美械和半美械部队的弹药补给出现极大困难。

比如1948年12月3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关键时刻,率领三个兵团南逃的杜聿明突然接到老蒋空投的亲笔信,命令他掉头去救黄维,杜聿明与邱清泉等人会商后,复电南京表示执行命令,同时要求空投粮弹。而老蒋回电的原文是:“无粮弹可投,着迅速督促各兵团向濉溪口攻击前进”,邱清泉气得破口大骂:“国防部”混蛋,老头子糊涂,没有粮弹,几十万大军怎能打仗?

(美式山炮)

也不是一点没有,实在是“联勤总部”掌握的美械弹药储备太少,再加上蒋军有“运输大队”的绰号,在各战场败退中炸毁、损失和遗弃的数量巨大,到淮海战役后期连嫡系中央军的弹药都难以满足了。因此可见,军工生产和弹药补充的细节问题,困扰蒋军的时间段,贯穿整个解放战争时期,

其次是口径不统一的问题,美械和半美械的部队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蒋军部队使用的仍然是国械和接收来的日械,比如在羊山集顽抗一周有余的宋瑞柯整编第66师,虽然是“土木系”的系统内部队,仍然是一水的日械。因此蒋军的后勤部门同时要提供各类不同型号、口径的弹药,互相之间难以通用,极大影响了作战效率与效能。

(国产重机枪)

实际上,当时“国防部兵工署”一些有眼光的技术人员,曾经提出过修改美械武器的口径、统一以“国械”制式为准的建议,但由于军政高层的腐败和不干正事,以及一些接受美军培训的将领之反对,此事终于不了了之。蒋军将领们严重的“崇美”思想,则为自己的联勤部门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自做孽不可活也。

然后是武器配备的编制问题,美国人当初援蒋武器,主要目标是对付日本侵略军,而当时中国军队最吃亏的不是轻武器,主要弱点体现在缺乏反坦克武器和炮兵支援火力。因此蒋军的美械部队大量装备了战车防御炮、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枪等武器,虽然反坦克能力有较大提升,可问题是解放军以轻步兵为主,那些玩意起到的作用反倒十分有限,在辽沈战役解放沈阳时,东野缴获了整整一个高射炮团,你都不知道是用来干嘛的。

(国产轻机枪)

附加原因自然是蒋军战斗力的低下,大批美制武器在自己手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被缴获后却极大提升了我军的火力,比如马励武的整编第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覆灭后,一次性送给华东野战军28门美式榴弹炮,从而让华野随即成建制组建了特种兵纵队。至淮海战役打响时,华野已经拥有79门大口径榴弹炮和野战炮,220门美式和日式山炮,火力丝毫不弱于对手,打碾庄时每日发射炮弹达到30000发。

从宏观解析军史,从细节品读战争,我是军史创作者度度狼,欢迎指正和关注。

(美式冲锋枪)


度度狼gg


1948年秋,林彪在牤牛屯一个姓金的寡妇家中,完成了对辽沈战役的指挥。

而最初东北野战军的指挥部选址并不在牤牛屯,是在不远处另一个屯子的地主家里,房子即宽敞又多,指挥部的人员住在那里,都觉得条件还不错。

可住了两天,林彪觉得不满意,要求搬家。

许多人对此疑惑不解,有熟悉林彪的人推测,可能是地主家的儿媳妇太漂亮了。大家注意一看果然如此。

许多人觉得林彪小题大做,更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借题发挥。

后来终于有人悟出了其中的原由,两年前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设在一个叫梨树屯儿的地主家里。

四平保卫战失利,林彪指挥部队撤退时,发现作战科长王继芳失踪了,他带着东北民主联军的实力统计,以及整个撤退计划等绝密情报,投降了杜聿明。

得到确切情报的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穷追猛打,东北民主联军损失惨重。以至于后来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黄克诚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惊呼:东北民主联军有遭遇西路军危险的可能。

东北民主联军付出数万人的代价,一路撤退到松花江以北才安定下来。

与此同时,王继芳返回梨树屯,把房东地主家那个面容娇嫩,漂亮非凡的女儿带走了,在沈阳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同时被授予国民党少将参议军衔。

王继芳用战友的鲜血,为自己换了个双喜临门。给林彪留下无比深刻的记忆。


花近高楼1


在历史上,有很多场战争战役,由于一些细节,最终导致胜败易手。下面我就试着举一些例子。

青树坪之败

青树坪惨败,是解放军在渡江之后,少有的败仗之一。虽然对手白崇禧是一个难缠的主,但当时的解放军,无论是人员还是火力都完全占有绝对优势。毛主席在获知战败后,更是异常震怒。这里有两个细节,决定了结果:

  1. 钟伟未得到上级对方案的复核批准,就孤军冒进;

  2. 还有更细微的一个细节,就是,突进过程中师部的电台坏了,无法联系上军部。

金门之败

金门之败,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一直在陆地上打仗的解放军,不了解潮汐规律,导致,第二梯队的部队,根本无法靠岸,造成第一批登陆的解放军,只能孤军奋战。

法俄战争

在拿破仑和沙俄战争的中,曾经发生过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但最后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是这样的:法国的一个将军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由于铁匠的疏忽,漏钉了一个钉子,导致在战场上马失前蹄,将军很不幸从马背上跌了下来,被俘虏了,导致那场重要的战役法国失败,也间接导致了拿破仑最终失败。

而下面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军事家对细节的重视,获得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在占有绝对优势之下,为什么会失败?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战役,解放军夜袭垛庄,是此战能够成功的关键。垛庄的关键,其实张灵甫是知道的,但他认为:

  • 垛庄在自己身后,解放军要去占领它,必须的经过他的防线,鞭长莫及;

  • 张灵甫认为垛庄左右两边是李天霞和黄百韬在拱卫着,故只派了一个辎重连在守卫;

  • 其实,粟裕也早以盯上了这个点,早在月前就已经悄悄地把6纵隐藏在垛庄的不远处,最后才有了奇兵飞渡,奇袭垛庄。

四渡赤水

红军为什么在十数倍的敌人包围之下,如苍鹰一样飞出了包围圈?其中细节是,

  • 朱总司令之前常年在云贵川一带作战,对那里地形非常熟悉。

  • 而有一个细节就是,当时中央电讯部门,关节时刻破译了国明党的电码。

这两者一结合,是四渡赤水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细节很可能影响整个战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惨痛的教训。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点评~~


弹史遇见你


二战时 盟军轰炸机对西特乐后方工业基地进行轰炸 但对方防空系统使盟军空军损失很大 于是技术人员决定从参加实战幸存飞机及飞行员身上寻找答案 以便改进飞机 他们对空袭德国后又飞回的飞机上发现除了飞机头部 其它部位都有中弹 这个意味着要加强除机头外的整个防护 这将极大增加重量 加上幸存飞行员建议增加发动机防护 如果这样根本飞不起来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 一位数学家说了从中弹概率来算飞机上每个部位一个样 为什么没有头部中弹的飞回来说明了什么?。。。很快改进了的飞机投λ使用极大减少了损失!!

同样也是二战 大西洋运输线被德国潜艇袭击 损失极大 英国一个数学老师发现 无论船队规模大小 损失都一样的 于是他建议扩大船队规模集体通过潜艇出没海区 为解船队航速问题(船队航速也是有木桶效应)他提出建造船速差议极小的自由轮!!!

盟军在西欧准备开辟第二战场时 面临远近问题 适合登陆的加莱地区尽管海峡在这里距离短 但离英国🇬🇧主要港口远且是敌重要布防地区 而诺曼底尽管海峡宽但离英国主要港口最迈且兵力薄弱 于是盟军决定在诺曼底登陆!!

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 为了对付越南游击队 美军集中重兵对游击队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美军很快发现效果不佳游击队反而越战越强 美国🇺🇸经过分析发现主要是大扫荡之前需要长时间集中兵力 很容易被发现而提前应对 于是美军改大扫荡为小出击 极大的打击了对方。。!!


军统60


傅作义在国军全面溃败迹象显露无遗时,想出其不意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当作战部队刚走到半路时,我方的报纸已经登出了他的偷袭计划,这让傅作义骑虎难下,功败垂成。而消息的走露,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所致。

1948年,辽沈战役形势渐明,国军高层不断摧促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出兵增援,无奈之下,他只好派出92军前去驰援。10月,太原被我军围攻,傅作义怕又被分兵,情急之下想出来一个“围魏救赵”之计,组织“援晋兵团”,妄图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以令围攻太原的我军分兵回援,重要的是,如果能偷袭西柏坡成功,那他将名垂国军史册。

傅作义信心满满,自认棋高一招,定能取得令人振奋的战果,他精心准备偷袭计划,务求严密细致,万无一失。

一切准备就绪后,国军94军军长郑挺峰率4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从河北涿县向偷袭目标挺进。部队在沿途倒还算顺利,基本上没遭到大的抵抗,但路上遍布的地雷,也让队伍颇为头痛。而且经过的定兴、徐水,竟然成了空城,这让郑挺峰有.一种不祥之兆。

这支机械化部队,走了三天才走了130公里,到达了保定,驻守保定的是傅作义的101军,军长李世林见到郑挺峰,劈头就问“你们干什么来了?”郑挺锋神秘的说“闹不大清楚,明天总部来人再做部署”。

李士林说“你不知道,我倒知道的很清楚”,说完拿过一份报纸,报纸上的大标题十分醒目“傅作义派郑挺峰妄图偷袭石家庄”。

惊诧不已的郑挺峰不仅倒吸了一口凉气“怎么刚走到半路,对方就知道了我们的偷袭计划”?

在傅作义的司令部里,有一个专门刻蜡板的人叫甘霖,凡是不发电报的文件都由他刻印下发,这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工作,也是文件下发过程中一个环节。这天甘霖接到一份需要刻印的文件,内容是部队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的作战计划。在刻印完了这份文件后,甘霖告假,此后再也没有回来。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他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解放后,甘霖出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不仅报纸登出了敌人偷袭计划,我最高领导还撰写了广播稿,表达了对偷袭的蔑视,并且号召华北人民“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彻底粉碎傅作义的偷袭梦想。并把偷袭的部队番号、将领姓名和行动日期交代的一清二白,而且还告诉傅作义,偷袭行动的后果造成了北平的空虚。这下令傅作义非常尴尬,这样的仗还怎么打?还谈什么偷袭,相反倒被对方抓住了要害之处。

这位久经沙场的悍将,这次真的是弄巧成拙了,一个不经意的工作流程细节却让他未战先败,骑虎难下。但样子还是必须要作的,郑挺峰也只能继续前进,冲杀一阵,在遇到我军主力后,便转身打道回府了。

精心设计的的偷袭行动草草收场,但傅作义已经顾不上弄清楚这件事了,因为他发现他的华北战区将要面对的是东北野战军的百万大军,他现在急需考虑的是该走哪一条路,是撒退还是和谈?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我个人认为历史上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成功,完全归结于美国人自己粗心大意造成的珍珠港事件!

日本人在偷袭珍珠港之前,制定了完美的规划,派一个叫吉川猛夫的间谍到珍珠港内部收集套取所有情报,吉川猛夫的公开身份是驻外外交官,享有国际上共同认可的外交豁免权!

当吉川猛夫开始进入珍珠港时,他在珍珠港里到处搜集情报,曾引起过美国人的怀疑,但没有把他赶走,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所以美国人还是没有日本人精灵,导致吉川猛夫把珍珠港的军事布暑摸的一清二楚,为偷袭成功作好了良好的准备!

细节决定成败!怪美国人粗心大意,导致日本人愉袭珍珠港成功!





青依yy


历史上每一场战争都是由细节决定的成败,无一例外!

说抗日战争吧!

以当时中日两国力量的现实状况,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思想,那一个能说他的战略不正确呢。

然后他故意“节节败退”,一再放弃“空间”,退到了山城重庆,站住了脚跟。

然后,蒋介石在重庆开始积蓄力量,积蓄了八年之久。

等于是说他争取了八年的建设时间。

但是,八年后,他和他的国民党最后却没能回去以前的空间,事实上等于空间和时间全失去了,以至于胜利=失败!

为什么?

细节没有做好的缘故呗!

细节在那里呢?

就要说到另一战略思想了——论持久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仔细研究下,“论持久战”和“以空间换取时间”两个理论差不了多少的,简直可以说大方向是一样的。

用老百姓语言来说,都是一个意思:现在打你不过,你小日本等着瞧......。

不一样的就在于细节!那么两者的细节区别在那里呢?

在于拿牺牲空间换取来的时间去干了什么!

国民党以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等损失巨大的几次正面抗日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之后,又故意损失了能损失的所有力量在武汉会战中使日军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迫使日本进入了和中国的战略相持阶段。成果不可谓不大,牺牲不可谓不多。

然后蒋介石又开始了征召士兵,组织生产,国军数量从抗战前的220万增长到了420万,西部工业建设也获得了不俗成就。在国际上也积极联系广交了美苏英法等国朋友,用心不可谓不尽心,努力不可谓不够努力。

战略实施不可谓不说成功了。

但是,国民党缺少了两个细节:

  1. 一是文化教育。

  2. 二是清廉组织。

不开展文化教育,治下人民不知因何而战,以致于没有抗日意愿,于是国民政府“被迫抓壮丁”强迫人民抗日,失去民心。

然后各级组织还做不到清廉,抓壮丁的过程中间出现了种种惨无人道的恶行,导致壮丁反抗逃跑,或者进入军队也不安心打仗,失去军心。

你看,做着好事,得罪着人皆是因为细节没做好呀!

我党就不一样了,大踏步地从城市退入乡村,开展文化学习运动,恢复组织生产,增加人民的经济收入,夯实了一切基础准备打持久战,最后才开始组织军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