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走向黃州,走在他仕途及人生的低谷。此前,“烏臺詩案”讓蘇軾身陷囹圄,差點陷入滅頂之災。幸虧由弟弟蘇轍等人全力營救,最終倖免於難,以貶官黃州團練副使而告終。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曾經的蘇軾,才華橫溢,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前御試,軾入三等(宋開國以來,入三等者只有吳育和蘇軾兩人)。他向皇帝上書《進策》《進論》五十篇,洋洋萬言,大談治國之策。後來,鋒芒畢露的蘇軾,雖然也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為杭州等地方官,但畢竟還能有所作為。這一次打擊,對蘇軾來說,無疑是沉重的。

前路茫茫,他該走向何方?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貶謫之地黃州,長江邊上一個偏闢荒涼的地方。蘇軾在此掛名“團練副使" ,詔令“不得籤書公事"。蘇軾由此成了一名地地道道有名無實的閒官。他該如何放置那滿腔的抑鬱之情呢?幸好,這兒還有三國時赤壁古戰場上的英雄們可供憑弔,還有大自然的不老的山川風光可藉以寄情。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於是到了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人生低谷的貶謫路途上,蘇軾卻用文學創作迎來了他精神上的華麗轉身。“文章憎命達"似乎是中國古代許多文人不得不接受的宿命。李白、杜甫如此,柳宗元如此,蘇軾亦是如此。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兩次泛舟遊赤壁,先後寫下前後《赤壁賦》和《寒食雨二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這些字字珠璣的詩文,讓我們看到了一顆痛苦掙扎的靈魂是如何衝破精神的重圍、實現自我的超脫,從而擺脫塵世的羈絆的。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第一次遊赤壁。在皎潔的月光下,他寫下了: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此時此刻,他全然忘卻了世俗的煩惱。《赤壁賦》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位沉醉於大自然的天才文人的豪放與曠達。他擺脫了俗世的羈絆,寵辱不驚;他遺世獨立,高蹈世外;他的靈魂在月下自由地飛翔。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赤壁賦》中的貶謫文人蘇軾近乎完美,我們幾乎看不到貶官黃州給他內心造成創傷的痕跡。但是(後赤壁賦》卻讓我們感受到蘇軾內心複雜的思想它更真實地逼近蘇軾的內心世界。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三個月後,即這一年十月,初冬時節,蘇軾再次泛舟遊赤壁。這時的蘇軾是否已經完全擺脫了貶謫之痛而快意逍遙了呢?從《赤壁賦》來看,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讀過《後赤壁賦》,我們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初冬,霜露給山川抹上了清冷的色調,樹木枝條疏朗如寫意山水畫。明月皎潔,清風吹拂。這幅初冬月夜圖,恰如三個月前赤壁上那“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江上月色一樣動人。良辰美景觸動了蘇軾的心絃,激發了他故地重遊的逸興。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當然,還有客相伴,攜帶佳餚;更有善解人意的妻子備好珍藏許久的美酒。由此看來,蘇軾是滿懷欣喜之情走向赤壁,再次泛舟夜遊的。
距離上次遊覽赤壁,不過短短三個月而已。“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原本以為永恆不變的天地山川,面目竟然也會變得不可識。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這不能不讓曾經在此獲得精神上超脫的蘇軾感到些許的失落。心有不甘的蘇軾轉而登上高處,希圖尋覓別樣的風景:“予乃攝衣而上,履讒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尋覓的結果卻發現“高處不勝塞"。“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子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攝、履、披,踞、登、攀、俯”,寫奮力登往高處,不斷尋覓的情形。這一系列的動作,是身處逆境不甘沉淪的蘇軾的寫照;那聲“劃然長嘯",正是蘇軾敏貶黃州內心抑鬱不平之情的傾洩。可是這種對現實的抗拒不但無助於擺脫痛苦的處境,反而讓他心底升起一種“悲恐”之情。最終,隨遇而安的心態、曠達開朗的胸懷讓蘇軾從困境中找到出口。蘇軾選擇“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此時的放任自流,無所作為,不妨看作是蘇軾在痛苦糾結中的無奈之舉。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來到赤壁,蘇軾情感由樂轉悲,經歷了“失落一悲恐一無奈”的掙扎。表面看來是由於季節變換、風景殊異觸動了內心的傷感,實質上是被貶黃州的蘇軾難遺寂寞痛苦之情的真實流露。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赤壁賦》中,蘇軾縱情于山川景色之中,他認為大自然是永恆的。“流水”“明月”雖不斷地“逝去”“盈虛”,但最終沒有減少,沒有變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正是這種認識消解了他被貶黃州的巨大痛苦,從而讓他變得超脫、曠達起來。但是,三個月後,再遊赤壁,卻發現永恆不變的天地山川也禁不起歲月的流逝,改變了容顏。大自然尚且如此,更何況那渺小脆弱的個體生命呢?情隨境遷,此時的山川明月已然不能排遣貶謫之痛,蘇軾該如何放置這滿腔的愁緒呢?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面西也。"

“須臾客去,子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

苦網的蘇軾借孤鶴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託“出世”之感。與其說是一隻孤鶴轉移了蘇軾的痛苦與糾結之情,不如說是道家超塵絕世的思想讓蘇軾走出了思想苦悶的困境。這種“悟”雖不免虛無,卻讓他最終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贖。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赤壁賦》中的蘇軾看似從貶謫黃州之痛中走了出來,完全擺脫了精神上的俗世羈絆,走向了超脫與曠達,其實不然。《後赤壁賦》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蘇軾。在他身上,這種貶謫之痛仍是如此之深沉厚重(要知道,蘇軟此時被貶官黃州已經三年多了),它蟄伏在蘇軾的心底,是如此難以排遣。然而,愈是如此,愈讓我們看到這顆靈魂掙扎時的艱難與高貴。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只有把前後《赤壁賦》放在一起解讀我們才能讀懂蘇軾。在他那豪放、曠達的文字裡,我總覺得,他的卓然獨立、超塵絕世的身影,是帶著些孤獨與寂寞的意味的。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啟功之前一直在文史館工作,直到一九八九年四月,他七十七歲高壽,才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那麼,啟功在這個“升官”可喜可賀之際,為何臨寫這篇《赤壁賦》?

歷經沉浮的啟功,或許是在感嘆人世間的變幻無常,以此來勉勵自己勿以物喜,勿以己悲吧!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啟功77歲高齡書法《赤壁賦》,太美了

相關文章:寫歐楷,用什麼毛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