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羌姆石窟,在历史和艺术两个领域有什么看点?

重返西藏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密不示人的羌姆石窟》

西藏地区的佛教石窟,几乎全部具有几个相同特点。

首先,石窟寺院(遗迹)的初始多为僧人修行的洞窟,具有修行和生活双重属性。

其次,后世民众多以石窟作为生风挡雨的住所,或放牧途中的休息地点。

因此,西藏地区的石窟保存多不算完好,经常可以看到烟熏、刻画等人为损坏的现象。

羌姆石窟周边环境

1、羌姆石窟的位置和现状

羌姆石窟也是如此,这座石窟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琼孜乡羌姆村南3公里处,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尼边界的果美山南北向山脊东侧的崖壁上。

由于此石窟在藏文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和临近的乃甲切木石窟寺一样形成了寺院的规模。

但从目前保存下来的洞窟数量说,具备形成寺院的条件,或至少足以成为一处有影响力的僧人聚集修行地。

羌姆石窟群目前残存的石窟数量为105座,呈南北向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支流给曲左岸,距水面约11~105米的岩壁上。

经日喀则地区文物普查队,于2008年8月的考察测绘数据,羌姆石窟群南北长约863米、东西宽约65米,总占地面积56096平方米。

根据当地百姓对石窟从属关系的观念、地势变化及不同区域石窟群的实际功能,现在将羌姆石窟群自南向北划分为1、2、3三个区。

其中,1区有洞窟29座、2区有35座、3区有41座。

1968年以前,给曲上游的雪山堰塞湖和冰湖的湖岸尚未坍塌时,羌姆村的全部人家都住在羌姆石窟里,牛羊等牲畜也关在专为牲畜开凿的大型石窟里。

因此,对羌姆石窟中的壁画造成了一些人为生活性的损坏。

目前只有1区的3座洞窟保存较为完整,泥塑佛像存留有头光、背光、基座以及壁画、贴壁擦擦等。

2区因岩体坍塌严重,几乎没有留存完整的洞窟,只有部分剩余岩壁上有残存彩绘和泥塑背光。因此,推测2区过去应曾有礼佛窟存在。

3区的洞窟目前保存较好,但多数为生活窟,不少窟门的正前方砌有石院墙,文物研究价值不大。

2、羌姆石窟的年代判定

考古专家通过参阅极其有限的文献和对留存壁画的研究,基本认定羌姆石窟开凿的年代为9世纪至10世纪,其年代的上限不早于8世纪中叶,下限不晚于11世纪。

此推论的依据为,羌姆石窟中壁画和塑像受藏传佛教密宗金刚乘影响很大。而藏传佛教的密宗传承,与8世纪中叶入藏的莲花生大师紧密相连。

作为传说中莲花生大师入藏、出藏途径的线路,羌姆石窟所在的周边地区一直流传着有关莲花生大师的各种传说,比如我们之前写过的曲登尼玛寺。

以羌姆石窟群的规模、密宗仪轨设计如此完备的金刚界神众礼拜窟推测。在当地必须具备相当数量的密宗修行者和信众资源,否则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工作量。

因此,只有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期间,佛教大规模宏传期间才有可能。即西藏佛教界经过长期斗争,将原本占据宗教思想主体的苯教逐出后,从吐蕃王朝上层社会到民众都普遍信仰旧密和供奉大日如来及其神众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藏传佛教“前弘期”。

作为吐蕃王朝时期(藏传佛教前弘期)开凿的礼佛洞窟,羌姆石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尤其是金刚界曼陀罗石窟里,处于五方佛及众菩萨的背龛之间的大量供养人壁画。

这些供养人成组出现,多为主仆,且均着身着三角大翻领的吐蕃长袍,佩带弓箭或者长刀。

这种明显的吐蕃服饰特征,可以和唐朝《步辇图》中禄东赞的形象,以及艾旺寺彩塑人物形象相呼应,对研究吐蕃王朝时期的服饰特点具有极高的价值。

羌姆石窟的吐蕃供养人服饰

步辇图中禄东赞的服饰

艾旺寺吐蕃服饰风格的塑像

其实羌姆石窟所以如此重要,并不全因为年代早,还在于它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3、羌姆石窟的文化黏合剂

九世纪中叶,吐蕃进入了动荡期。公元842年,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因灭佛被杀,辉煌豪劲200余年的吐蕃王朝轰然崩塌。

西藏社会和藏传佛教都进入了一段黑暗期,僧人和信众们在动乱中被迫离开寺院回家修行。

这就是藏传佛教“前弘期”与“后弘期”的分界点,随后公元十世纪下半叶,佛教开始在阿里和安多复兴,这就是所谓的“后弘期”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而羌姆石窟所处的位置,恰好在阿里与卫藏的结合部,同时它还是向南连接尼泊尔,向北连接南疆于阗的节点。

在佛教联系的大通道上,西部的阿里和东部的岗巴县、康玛县、拉孜县等地,都有与羌姆石窟同样题材的金刚界神众壁画彩塑出现,而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尼泊尔的北部山地,现存的诸多石窟、寺院在文化上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在藏地的壁画和造像出现了非常典型的于阗风格(于阗样式)。

这种典型的于阗风格,表现在佛塑像的衣纹,从犍陀罗风格中的轻薄流畅,变为了厚重繁复,与一度在中原流行的“曹衣出水”样式极为类似。

艾旺寺塑像于阗风格的曹衣出水式样

羌姆石窟壁画中人物的衣着

同时,衣纹装饰出现了典型的中亚团花图案。但服装的形制依旧保持了,吐蕃王朝时期的大翻领特点。

这种明显不同于,之后西藏绘画流行的印度波罗艺术特点的风格,可以清楚的看出,远在南疆于阗的艺术,已经翻越了巍峨的昆仑山脉,渗透到了西藏本土。

而作为比卫藏距离更近的羌姆石窟,可能是便是这种艺术融合的触发地域之一。

因此,羌姆石窟发现的意义,并仅限于扩大了西藏乃至中国石窟的分布空间。

而是透过羌姆石窟的壁画,可以让我们看到西藏佛教艺术早期变化的脉络,并可以在更宏观的视角上,审视西藏文化与周边地区的相互依存与不断交融。

文中所有羌姆石窟壁画的照片均来自于摄影家赵春江先生,向羌姆石窟发现第一人致敬。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①羌姆石窟的发现,在考古界、藏传佛教界等学术界的价值非常大,羌姆石窟位于西藏南部距离珠峰只有百公里左右的偏远荒凉之地。千年之前,这里并不荒凉,它曾经是“于阗样式”向西藏腹地寺院传播的重要一环。多数洞窟保存不够完好,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尤其是金刚界曼陀罗石窟里,处于五方佛及众菩萨的背龛之间的大量供养人壁画。壁画里的供养人成组出现,多为主仆,且均着“吐蕃装”,佩带弓箭或者长刀。这种戎装打扮的供养人形象,在西藏早期的佛教壁画中十分少见,但在夏鲁寺初建时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这是判断羌姆石窟开凿于11世纪的重要证据。

②从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开始,也就是11至12世纪前后,卫藏地区寺院中的彩塑或壁画,佛教人物的造型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样式,后世将这种样式称为“于阗样式”——佛菩萨身穿如同厚重呢绒般的衣服,衣服上有典型的中亚风格的团花图案。藏南康马县的艾旺寺和夏鲁寺早期的彩塑,以及现已不存的藏南萨玛达乡的姜普寺彩塑、西藏中南部的扎囊县扎塘寺的壁画,都是这样的造像风格。奇怪的是,在这一时期与西藏艺术密切相关的印度波罗艺术中,却找不到这种风格。卫藏地区这种独特的佛教人物造像风格,不可能是空降的,源头来自于哪里,长久以来都是一个谜团。

在西藏艺术研究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中,终于发现了一点线索:在藏南康马县艾旺寺的壁画题记中,画家说他遵奉了“于阗样式”。于阗是佛教自印度向东翻越帕米尔高原的第一个传播地,是中国最早接受佛教的地方。于阗有很多隐秘的通道与印度相通,比如古代于阗人熟知的一条道路是从于阗经莎车,再翻越昆仑山,就可以到达印度。于阗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个信佛的地方,对于中原来说,于阗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因为它被赞誉为“小西天”,是向中原地区源源不断传输佛教思想和经典的神圣之地。因此,在于阗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佛教绘画样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于阗样式”的佛教绘画,在绘画工具、创作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原佛教绘画。





一一闲云旅画一一


羌姆石窟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琼孜乡羌姆村南约3公里处。石窟发现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尼边界的果美山南北向山脊东侧的崖壁上。2011年8月,初步考察了石窟群总体分布和保存状况。经粗略统计,整个石窟群有洞窟,其中,Ⅲ区有41座。

羌姆石窟的发现,扩大了西藏乃至中国石窟的分布空间,特别是I区主要3个窟内存留的泥塑、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极其重要的资料羌姆石窟鲜为人知,因为它位于西藏南部距离珠峰只有百公里左右的偏远荒凉之地。但本文作者谢继胜和摄影师赵春江,却通过他们的文字和图片告诉我们:千年之前,这里并不荒凉,它曾经是“于阗样式”向西藏腹地寺院传播的重要一环。



羌姆石窟鲜为人知,因为它位于西藏南部距离珠峰只有百公里左右的偏远荒凉之地。千年之前,这里并不荒凉,它曾经是“于阗样式”向西藏腹地寺院传播的重要一环。

以拉萨为中心,包括西藏南部的山南地区,这片位于西藏腹地的地带被称为“卫藏”。这一地区不仅是西藏,也是藏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日喀则北部、那曲西部广阔的藏西地区,被叫做阿里地区。阿里地区北界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南界喜马拉雅山与尼泊尔、印度及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西藏北部,也就是藏北,是指安多地区。藏北和昆仑山北麓的新疆于田、和田与甘肃的敦煌相距较近,因此在西藏佛教的后弘期,藏北成为弘法者进出西藏的必经之路。



我们大致可推断羌姆石窟开窟的时代可能早至9世纪至10世纪,其年代下限至迟当不晚于11世纪。根据对I区1号和3号窟内泥塑及其壁画的观察,羌姆石窟泥塑及壁画的创作年代上限不可能早于8世纪中叶。因为根据旧密宁玛派文献提供的线索,这一区域最早受到密宗金刚乘影响的时间当与8世纪中叶入藏的莲花生大师紧密相连,尤其是开凿如此规模、有如此完备密宗仪轨设计的金刚界神众的礼拜窟,只能出现于8世纪末至9世纪后,即藏区从上层社会到民众都普遍信仰旧密和供奉大日如来及其神众的时代。值得一提的是,羌姆石窟壁画人物的三角翻领长袍具有明显的吐蕃服饰特征,倘若壁画的创作年代真能早到9~10世纪,那么羌姆石窟将是西藏考古史上极其重要的发现。



羌姆石窟的出现并不孤立。从宏观的地理位置看,羌姆石窟正处于西藏西部的阿里与卫藏腹心区域的连接地带。西部的阿里和东部的岗巴县、康玛县、拉孜县等地都有与羌姆石窟同样题材的金刚界神众,南部的尼泊尔北部山地出现的诸多石窟、寺院也与此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空间的关联,当与当时的某一支特定社会发展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解答这个问题尚需更加深入的工作,但羌姆石窟所处的地理单元内存在一个相互依存、不断延续且富有活力的文化互动空间是毋庸置疑的。

羌姆石窟的发现,扩大了西藏乃至中国石窟的分布空间,特别是I区主要3个窟内存留的泥塑、壁画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极其重要的资料。


Andy冬鸿


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的几种艺术风格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展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丰富多彩的历史艺术文化风貌。


河北一级雕塑企业


羌姆石窟的发现,扩大了西藏乃至中国石窟的分布空间,特别是I区主要3个窟内存留的泥塑、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极其重要的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