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從1月下旬,大家就開始被疫情的恐懼支配,只能被迫自閉在家。是不是已經"瘋了"?


經過突擊,尋找到了4部不錯的咖啡紀錄片(綜藝),這次總結一下,讓大家在自閉的幾天裡,通過咖啡,帶給你們好心情!


1.《品味咖啡》


這檔節目,是由香港男明星陳豪聯合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捷榮咖啡製作的旅遊飲食節目。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陳豪可以算是明星裡最愛咖啡的一位之一,2016年他在荃灣開設自家咖啡烘焙工場及網店「Blooms Roastery&Craft Tea」,之前更搞pop-up store試水溫,為開實體店做準備;原來他已靜靜拓展其「咖啡王國」,首間實體咖啡店已落戶尖沙咀K11 MUSEA。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品味咖啡》一共9集。分別從咖啡的起源地、咖啡產地、以及不同地區給大家介紹了咖啡的種植、採摘等一系列知識。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又從不同國家、地區的咖啡文化、咖啡發展潮流講述各個文化、民族對咖啡的態度。


而通過拜訪各地區不同的咖啡店、咖啡達人,帶大家深入瞭解咖啡這門生意是怎麼做的,咖啡師又是怎麼煉成的。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這個紀錄片,是2009年上映的,充分展示了各地的咖啡文化,是一部極好的入門級咖啡紀錄片,值得觀看。


2.《澳帝焙咖啡之旅》


澳帝焙咖啡之旅,是澳帝焙咖啡創始人Robin製作的一檔咖啡紀錄片。

一共分為兩部:《澳帝焙咖啡之旅:重返墨爾本》,《澳帝焙咖啡之旅:美國西海岸》。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大家都知道,美國、澳洲是2個咖啡文化最濃的國家。咖啡早已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這兩部片子,可以帶大家領略這2個咖啡文化濃郁的國家,不同的咖啡理念與追求,瞭解與中國咖啡文化不同的地方。


3.《咖啡師-匠人精神》Barista(2015)


每位咖啡師都和手裡的咖啡豆一樣獨一無二!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如果說奧運,是國際上最高等級的綜合型體育賽事,那麼世界咖啡師大賽(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簡稱WBC)就是咖啡界中的頂尖賽事,可說是咖啡師的里程碑中最高殿堂。WBC每年都會吸引全世界優秀的咖啡師參賽,像是2016年,來自臺灣的咖啡師吳則霖摘下當年的冠軍,也成為WBC歷史上首位獲得冠軍的華人。


紀錄片《Barista》於2013年開始進行拍攝,追蹤五名參與WBC賽事的咖啡師,從賽前三個月開始,跟拍他們準備過程和心態變化,還有呈現最重要WBC賽事。


比賽過程中選手只有短短15分鐘的時間,要為4名評審製作3款咖啡,分別是濃縮、奶咖、及富有創意特色的咖啡。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在如此有限的時間以內選手要充分展演衝煮與服務技巧,比賽過程中的音樂也需要賽前準備,及評鑑手冊等…確保所有環節以最高規格的方式呈現,因此每位選手在競賽之前都得做好萬全的準備,在賽事舞臺上具備智力、體力、心力的三重考驗,哪怕在臺上露出微微顫抖的雙手之下,咖啡師也要屏氣凝神全神貫注地呈現最好的15分鐘!。


若對WBC賽制有興趣的讀者,可透過該片一探究竟咖啡師在賽前都如何做練習準備,他們又是如何不斷透過杯測來尋求最好的咖啡豆,只為了拿下WBC冠軍殊榮。

4.《一部關於咖啡的電影》A Film About Coffee.(2014)

如果想暸解近代咖啡發展的樣貌,看它就可以了!


片長一小時,透過採訪全球咖啡界知名人物視角,向消費者完整說明一杯咖啡背後隱藏的故事。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究竟一顆咖啡豆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讓平民百姓能享受咖啡美味,甚至將飲用咖啡視為每日重要的精神依託,有人則心存感激地靠著咖啡豆養家餬口,也有人當它生財之道,鏡頭下記錄產區農民採收咖啡果實的過程, 從運送到生豆到處理法加工,完整講述在咖啡生產鏈上的種植者、貿易商、咖啡師,及消費者之間的緊密關係,讓你徹底暸解「咖啡」是如何從一顆果實變成杯中美味的飲品。

自閉在家半個月,這4個咖啡紀錄片,給你帶來好心情

曾聽聞咖啡師前輩這麼說:「生豆處理法決定了70%咖啡風味關鍵,其他30%則仰賴烘焙、衝煮技術。」,因此小編特別喜歡片中採訪 喬治·霍威爾(George Howell)用了淺顯易懂的比喻來形容一顆咖啡果實到加工處理法影響咖啡風味的重要性。


希望這些咖啡紀錄片,可以讓你在寂寞的自閉中得到一絲愉悅,也讓你更加了解咖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