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不才讲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诗中的“飞将”即汉朝名将李广。李广长期镇守汉朝的边疆,使得匈奴畏惧,称其为“飞将军”,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终生未曾封侯,让世人替其惋惜。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的时运确实不济,相比于李广一辈子未曾封侯,比李广时期稍晚的霍去病,19岁时就已经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统领骑兵深入大漠立下了赫赫战功。难道真的是汉文帝不能够慧眼识珠吗?我想这其中的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所以接下来我想就李广与霍去病相比较。


二人带兵方式的不同

爱兵如子这四个字可以很好的形容李广的带兵方式,因为长期驻守边疆,李广和士兵们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常常是与士兵同吃同住,这就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1. 李广的部队军纪并不是很强,因为李广对于士兵过于宽容,甚至晚上军营当中都没有人放哨,所以这就导致了军纪的松懈。

  2. 李广的士兵都很感激李广,都甘愿为其去死,这也是李广军队战斗力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依靠这些信念的力量李广才一次次的守住边疆,但是大的建树也很少。

相比与李广,霍去病对于自己的士兵并没有过多的情感,因为霍去病和皇帝的关系很好,大军出行的时候有许多的车辆专门为他运送食物,最后食物太多吃不完霍去病宁愿扔掉也不分给士兵,但是这种方法却意外的获得了军纪的严明,士兵们都恐于霍去病的威严,所以才能够百战百胜。

所以综上所述,霍去病的军队更适合进攻,李广的军队更适合防守。但是想要依靠防守获得军功何其之难?!


李广自身的原因

公元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汉武帝看李广年老本不想让他出战,但是李广多次要求,汉武帝才任命其为前将军。本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但是李广却偏偏迷了路,没能够直接参加作战,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李广羞愧自杀。

虽然李广的数次迷路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是作为一个老将数次迷路延误战机,这其中自身的原因也并不是没有,所以皇帝没有杀了他已经是很给他情面了,更别说封侯了。


生不逢时

《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连文帝都替李广惋惜,李广确实是生不逢时,没有处于对匈奴的防守时期,前文说到李广擅长的是防守,而不是进攻。

但是李广的功绩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只是恰巧李广的这些缺点正好成为他不能封侯的原因,实在是可悲,可叹!


七七谈历史


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笔者认为当属以下人物:

一是康有为,二是白崇禧,三是诸葛亮。

为什么这样说?

康有为,在历史教科书被严重拔高的历史人物人物。

康有为作为变法的领袖人物,水平不怎么样高。

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大肆吹嘘自己的历史功绩,歪曲部分事实,借变法美化自己。

康有为借此骗取社会的对他的认可,借以敛财。

康有为在海外骗取华人与华侨的支持,花革命名义的钱,用来供自己挥霍和享乐,是一个被高估了的革命历史人物。

二是白崇禧。

白崇禧被誉为聪明的军事“小诸葛”。

可是白崇禧有无数次失误。

如:在解放战争中被林彪打的丢盔弃甲。

在中原大战中被蒋介石打败。

最终被蒋介石骗在台湾而没了实权,客死他乡。

白崇禧的小诸葛叫的名不副实。

三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历史上最智慧的化身。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通神。

但是,诸葛亮除了在前后出师表表达了一个臣子的忠心耿耿和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外,其实,做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被高估了。

毛泽东主席就这样点评诸葛亮这样认为:

在分析诸葛亮的蜀国失败的原因时,

毛泽东主席说: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主席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

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是益州荆州兵分两路,相隔千里之外,是开国的政权所犯的最致命的兵家大忌。

最终蜀国兵败于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败的转折点。





周易指南针


最高估的莫过于李世民

李世民的真实面目

谈到李世民,只要你认真地研究史书,从那些自相矛盾欲盖弥彰的字里行间,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被一道道“赞美”的“英雄” 的光环笼罩着李世民,被千百世人歌功颂德誉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其实是一种“虚伪”的假像:

一.军事上屡打打败仗。推过于人,夸功于已

史学家评李建成静若止水;李世民性烈如火。象火一样焦躁的李世民在军事上一败于薜举二败于李密三败于宋金刚四败于刘黑闼。据史书所载,第一次出战薛举时,李世民患了疟疾,卧病军营,将兵权交托于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嘱托他二人不可轻易出兵。.但二人不听嘱托,私自出兵,结果在浅水原被薛举偷袭而大败,士卒死亡竟高达十分之五六,许多大将被俘。李世民只得率残兵退回长安,以致“京师骚动” ……李世民在此次大败中,不管他是真病假病,骄兵致败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再说,以李世民治军之严,刘文静又长期做他副手,岂有不听将令而擅自出兵之理?

李世民大肆吹嘘的河东道打败刘武周、宋金刚,其实都是高祖李渊亲征的结果。当时李世民不但没有功绩还打了败仗,被撤去太尉之职。李世民纵兵四出抄掠血腥屠城使他名声极臭。

在镇压河北、山东刘黑闼叛军时,差点被刘黑闼叛军活捉。最后还是在太子李建成的恩威并进,太子“悉解囚俘,放其家属,慰谕遣之,人心始定”。一举平定山东、河北一带多年的反叛势力。武德七年,高祖令李建成出秦州,李世民出并州击突厥。结果,李建成大胜,而李世民败于突厥,丢了并州,张谨战死,被高祖一顿臭骂,以李元吉取代李世民陕道行台之职权。

很多人不了解史实,胡乱吹捧“秦王李世民打下了大唐天下……”其实,有史料证实:大唐的半壁江山是赵郡王李孝恭打下来,李孝恭横扫江南如卷席。玄武门事变后,军事天才赵郡王李孝恭也被李世民软禁了起来。

二.人格卑劣,品德下流.

李世民得国不正,逼父、弑兄、屠弟、夺妻、血腥篡权。李世民自知“以臣谋君是不忠;以子逼父是不孝,血洗两宫是不仁;以弟杀兄是不义”的行为,无论从儒家道德还是从法家观念来看,都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为了不被后人唾骂,他便责令当朝史官们编纂歪曲、掩盖历史真相的大唐史书,把自己打扮成圣明之君。为了给玄武门阴谋制造合理依据,就对父皇、兄弟和武德年间的多数功臣大泼污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罪过归于别人,竭力为自己贴金。

据史载:突厥退兵后,李渊命兄弟三人驰射角胜,李建成将一匹劣马付于李世民,结果劣马连蹶三次,李世民都适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

有史学者对此事提出四个疑点:

一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多时,如何会让李建成为其挑马,又如何会乘上此马?

二是李建成如何会在父皇面前使出这等拙劣手腕?

三是李世民久历沙场,骑术高超,如何不识蹶弓劣马?

四是即便碍于情面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如何三蹶?

另一桩公案是玄武门之变前两三天,据说也是决定性的事件。.史载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招李世民入宫宴饮,谋以鸩毒,结果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斗”。

引用史学者的话说:此事捏造之嫌恐怕比上例犹有过之。

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矛盾已然激化到无可收拾,两大阵营剑拔弩张,频频发生冲突,如何又有聚宴之理?即便聚宴,李世民又如何敢饮鸿门之酒?

更滑稽的是,喝了鸩酒又居然不死,难道李世民内功深厚到“吐血数升”即可的地步?

又或李建成一时糊涂,从黑市上买来了伪劣产品?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便是这个“吐血数斗”的李世民,两三天后在玄武门前生龙活虎,力挽强弓,一箭穿心,射杀了长兄李建成!

李世民设计杨文干兵变来嫁祸李建成。.李建成虽无作乱之心,但已陷于嫌疑之地。当时李世民在李渊身边,李建成自然会害怕自己孤身前往,一旦李渊听信李世民的唆摆,他很可能会有性命之忧。所以当时东宫僚属中有人提议李建成据长安起兵,但李建成若听从了这一建议,可就正中李世民下怀了。.因为这样一来,不管李建成最初是否有心作乱,他已造成了反叛的事实,李世民若领兵前往镇压,乘乱将之诛杀,那是名正言顺,不仅不存在“手刃亲兄”的诟责,反而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他就成了大义灭亲的功臣。.李建成受到李世民的诬陷时,他选择了遵旨前往拜谒李渊,一方面说明了他的明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他的确没有造反之心,所以胸怀朗朗,他有信心李渊会明察是非,查出他是无辜的。.

李世民中伤李建成跟父皇的妃子私通,却没有什么事实来证明。

倒是李世民把弟弟李元吉的妃子占为己有,并跟那个杨氏生了个儿子李明。.以后长孙无忌怕李明抢了他外甥的班,把李明给栽赃杀了。

李世民还杀了堂兄庐江王李瑗,杀夫夺妻,把堂嫂弄在自己的身边。

最能说明李世民品德低下的,也令大唐军民伤痛的一件事:李世民平刘黑闼兵败之后,他竟丧心病狂以大水淹冲洺州城。乘敌我两军交战时,决堤放水冲淹,洺水波涛汹涌,不仅淹死双方兵将无数;还冲毁农田民房,祸及无辜百姓。李世民这种“只达目的,不计后果”的作法,与玄武门血案是一脉相承的。玄武门血案更加卑劣残忍!李建成、李元吉何罪当诛?太子府、齐王府上下三千多人何罪当诛?妇婴何罪,必欲杀之而后快?!本来是约好到老皇帝面前对质的,李世民心虚胆怯不敢对质,恰恰说明李世民作的卑鄙事情见不得天日?!

三.治国无能,好大喜功

后世的人们总爱吹捧李世民“贞观之治”。其实,“贞观之治”是空洞无物的虚词。史学家王仲荤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其户口不足隋极盛1/2,部分地区仍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那些号称“正统”的史学者不断地为李世民歌功颂德,把没有事实的空洞无物的所谓“贞观之治”当金子一样装贴于李世民。殊不知,历经战乱的社会一旦稳定下来,就会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大凡处于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任何一个帝王,无论是王世民、张世民、赵世民,或者是你、我、他上台执政,只要不是混蛋当皇帝,都会坐收经济复苏之盛世和“XX之治”的美誉。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完全不能算作是李世民的功绩。

事实上,由于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一贯实施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关中农业大丰收。但是,在贞观初李世民上台不久,关东农业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人相食,丰裕的关中严重饥荒,李世民不得不率百姓到洛阳就食。

贞观政治进入中期,租庸调制实际上也废弃了。.农民劳役极其繁重,兄去弟还,道路相继,营缮不休,民安得息,虽加恩诏,使之裁损,徒有文书,曾无事实......甚而有春耕前服役至秋收仍未回家的......可他竟还提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逼得有些农民自断手足以避重役。

可李世民比隋炀帝还冷酷,竟下令凡自残者罪之,并继续服役,日益奢纵、大兴土木,徒起边衅,灭高昌,置西州、不听魏征言致使劳民伤财,以后更见骄纵。对谏言虚心接受,一犯再犯。正象魏征所说::“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李世民治国无能,还表现在任用奸相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生操纵了三代太子废立,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又失信于薛延陀, 耀武于高丽,西部屡屡征讨,以至兵祸连结。

收容野心家贺鲁并吞西突厥各部,结果却是唐军替贺鲁扩张势力,为以后贺鲁叛乱,唐与西突厥大战留下了祸患。

加上大兴土木,竞为奢侈,百姓水深火热。在四川、湘鄂西为李世民入侵高丽造船州,百姓死亡十分之七,其余大量逃散。重庆、阆中几乎成了无人区,历一百多年都未恢复。隋炀帝唯一未及残破的地区被李世民残破了。

李世民实在不比隋炀帝好。论功绩他还在隋炀帝之下。历代名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可略见一斑: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

综上所述,两下对比,李建成的仁德君子与李世民的卑鄙小人,泾渭分明。可是,中国作为儒教大国,具有儒家思想和观念的人民,竟然能容忍李世民这种“以臣谋君,以子逼父、屠弟杀兄、血洗两宫”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行为,并且还无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去美化李世民的行为!

美化李世民的行为

于是,就产生了奇怪的现象——本来,早就应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李世民,却被人们不断地罩上“英明神武”的虚伪光环!本来,早就应该从中国历史“明君”史册上抹去的千古罪人李世民,却依然被人恬不知耻地肉麻的吹捧。这是为什么?

一, 是强权理论。

就是“成者王侯,败则寇”。 李世民不择手段推行血腥强权统治,并且三次令史官修改历史。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就难免有歪曲、粉饰之处。往前推,司马迁拒绝修改历史,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最终汉武帝也没修改得历史。李世民首开伪史之先河,影响到后代修史的公正和真实。李世民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犯有不可饶恕的大罪。

二, 是无耻的吹捧。

历代许多所谓的文史学者,无耻地为李世民歌功颂德,把没有事实的空洞无物的所谓“贞观之治”当金子一样装贴李世民。这些无耻的吹捧者难道是想鼓励有更多的小人“祸国殃民”、“欺世盗名”吗?!

如果我们的民族一代代只顾成功不讲道德,像李世民那样毫无道德底线,阴贼良善,谋杀仁人君子,竟然还被千百代的人歌颂,那么,这个社会的奸诈小人就会越来越多,充满我们的社会,正人君子就无法生存。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李建成这样的道德君子,不需要李世民那样的卑鄙小人。一个民族不在于他一时之强大,而在于他是否有道德有灵魂。一个没有道德底限的民族,是不耻于人类的。道德缺失,是教育的失败。如果一个民族教育出来的人,个个都是虚伪、狡诈之徒,你能说,这教育是成功的吗?你能说这民族是优秀的吗?不管多么伟大的民族,都有深刻反思的地方。《大唐太子李建成》(天津人民出版社)带给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思考是非常沉重的!

历史已经发生的,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我们应当从胜利者写的史卷的字里行间,却解读、去深思,这才是现代人成熟的表现!作为史学研究者,我认为应当改变“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直线思维。应该坚持真实的原则和正义的原则。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抛弃道德、正义和法制这些个大前提,而枉谈什么历史功绩。





斯丹德


本以为胡宗南是因为“通共”才这么菜,没想到他是真的很菜。带着二十多万人去打延安,结果,差点把部队全都送给了解放军。

在国军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评价:“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看似是贬低胡宗南,但是细想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1947年,胡宗南率领25万野战军进攻陕北延安,号称要"三天占领延安"。结果,延安保卫战打了7天7夜,直到解放军撤出延安,胡宗南才在3月19日占领延安空城。而毛主席在撤走前,特意叮嘱彭德怀等人,一定要让部队把“房子、院子都打扫干净”再走。面对胡宗南二十余万大军,解放军还能如此安稳撤退,胡宗南真是“纸老虎”!

而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一时风光无二”,号称“俘敌5万”!结果,等记者来采访时,他找了一群老百姓充当被俘解放军。缴获的武器,也都是从各部队“抽调”过来的。

等青化砭,洋马河,蟠龙,沙加店,清涧,瓦子街,一系列战斗后,胡宗南的部队被西北解放军整旅、整师、甚至整军的吃掉。胡宗南手下二十多万人,15万机动兵力,愣是被彭德怀手下的3万解放军牵着鼻子走。

其手下的中将军长刘戡,少将师长严明、廖昂,旅长李昆岗、麦宗禹,等高级将领,不是死了,就是被俘。等到1948年4月,胡宗南被打出陕北的时候。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因为收编的俘虏兵太多,已经成了“南方部队”。

例如:第一三五旅少将麦宗禹,号称胡宗南的“四大金刚”之一。在被我军俘获后,经过教育,成了第一野战军(1949年,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俘处教员、步兵教员。

胡宗南这哪是去打仗啊,明显是去给彭德怀送兵源的。

1950年,胡宗南在台湾还被以“受任最重,统军最多,莅事最久,贻误军国最巨”为由弹劾过。不过,经过陈诚和蒋介石的调解,此事不了了之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近代历史被严重高估的当属张学良。



(张学良)

电视剧《少帅》的热播让张学良又火了一把,有观众表示看《少帅》就是冲着李雪健教科书式的演技去的,“大帅”皇姑屯丧命,整部戏已然乏味,对张学良提不起兴趣。

张学良为什么有如此争议?

1.虎父有犬子

绿林出身的张作霖,仅读过几个月的私塾,文化水平堪比盲流,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东北的发展。正如他所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张作霖能够在东北称王,这与日本人的扶植分不开。日本人扶植他是想让他做傀儡,进一步控制东北最后控制全国,日本人的技俩他再清楚不过。张作霖虽为草寇出身,但是不缺乏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他严词拒绝,最后命丧皇姑屯。

(张作霖)

日本人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对张学良来讲此乃家仇,而后少帅成了大帅,东北易帜。张学良的不作为,让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机,随时准备大干一票。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财务委员会:“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割地偿款已满足不了日本人的野心,他们痴心占中国、奴其民。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一万多东北军执行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原本的试探成了赤裸裸的侵略。短短四个月时间,128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沦为日战区,3000多万同胞成了“亡国奴”。



日本人占领东北军的军火库,里面武器弹药数不胜数。不知是张公子跑的太快来不及携带,还是怕这些锱重影响了逃跑速度。被日本人缴获的武器弹药本来是用来强我国防,可最终还是射在了我军民的身上,每思及此,痛心疾首。

国仇家恨也没能激起张学良的斗志。

2.花花公子

张学良的浪荡公子哥是出了名的,吃喝嫖赌毒样样精通。老子打江山,儿子享其成。张作霖死后,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剑拔弩张,可张公子依然我行我素,风流韵事人尽皆知。



(张学良与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当晚,日本关东军夜袭北大营,东北军高层就此事请示张学良,电话打了好多通愣是找不到人。战事正酣,张公子正在北平前门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的《宇宙锋》,兴趣颇高。看来张作霖的死对于张学良似乎已忘在脑后了。

总结

西安事变”使张学良名声大噪,被称为爱国将军。早年的不抵抗成了张学良一辈子的污点,至死未能回东北老家再看一眼。


(晚年张学良)


历史的发生


说起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我想张灵甫应该算一个。

不可否认,张灵甫曾经浴血奋战,参加过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但作者说他被高估,是因为他的抗战贡献被高估了,以他的贡献还够不上“抗日名将”的资格。

说起张灵甫,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孟良崮战役和整编74师。不错,其实张灵甫的知名度如此之大,很大程度是因为他被击毙的结局,而不是他的抗战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先后参加过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实话实说,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地一点都不怂,还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是一名值得尊重的将领。

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张灵甫更多是作为校尉级的中低级将领,率领所部参战,并未直接策划、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距离名将差距明显。

1944年,张灵甫被提拔担任第74军少将副军长,成为将级军官;1946年4月,张灵甫被提拔担任第74军中将军长;当年5月,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担任中将师长。

对照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履历和战绩,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远远称不上优秀。如果以张灵甫作为“抗日名将”的标准,那么国民党军队中称得上“抗日名将”的至少有上百人。

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和肯定张灵甫的抗日成绩,但他远不够抗日名将的标准。如今网络上对张灵甫的吹嘘太过,无疑是严重高估了他的贡献。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要说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关羽算一个。

关羽本是个卖枣的,整天推着个独轮车,走街串巷,“卖枣,新鲜的大红枣!”一个卖枣的,怎么练就一身杀人的本领呢!


有人说,打枣和取人项上人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想想,枣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般枝头越高枣熟的越好,关羽拿着一条绑着小刀的竹竿,对准树上的小枣,轻轻一抖,小枣就掉了下来。

取人项上人头也是一样,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到了敌将身边,用青龙偃月刀轻轻一滑,呱唧一下,敌将的人头就掉下来了。

好吧!我权且相信,关羽在打枣的过程中,学会了“挑人头”的绝技,那么《三国演义》中,关羽杀掉的那些名将是真的吗?


先看看关羽斩杀了哪些有名的大将吧?

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斩庞德,除了这四个响当当的名将之外,关羽还杀了诸如管亥、夏侯存、荀正等虾兵蟹将,当然这些虾兵蟹将不足以证实关羽的实力,咱们重点看看被斩杀的四个名将吧!

温酒斩华雄


华雄是董卓手下悍将,打的孙坚抱头鼠窜,丢盔弃甲,接着又一口气斩杀了诸侯两员猛将,一个是俞涉,一个是潘凤,众将莫敢近前,吓的瑟瑟发抖。

这时候,籍籍无名的关羽出场了,曹操给他斟了一杯酒,关羽说等我回来再喝,两分钟后,战鼓大振,杀声震天,关羽提着血淋淋的人头,大踏步走了回来,这时候酒尚温,关羽风头一时无二。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华雄是被孙坚杀死的。

斩颜良诛文丑


这两个是河北四庭柱第一、二位,当年在河北名头很响,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是袁绍引以为傲的爱将。

可是,这两人却都折在了关羽手里。当年关羽投降了曹操,为了报答曹操知遇之恩,决定替曹操出头。

关羽仗着艺高人胆大,骑着赤兔马,飞也似的直奔中军大帐,前面的小兵担心被赤兔马踩死,纷纷避让,这一避让就坏事了。

颜良在中军帐里,眼见前面乱糟糟的,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见一匹快马疾驰而来,颜良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关羽一刀砍了!


关羽不按常理出牌,一般大将一对一单挑,先要报上姓名,然后骂上一番,激怒了对方,这才抄家伙干。

关羽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上,颜良吃了粗心大意的亏,假如真刀真枪的干,鹿死谁手尚不知呢?

文丑死的也很冤。

两军混战,厮杀成一片,场面十分血腥和混乱,关羽瞧见了不远处的文丑,猛的抽了赤兔马一鞭子,赤兔马腾的飞起,一秒钟就追上了文丑,关羽趁着文丑不注意,施展“挑枣绝技”,一下子削掉了文丑的半个脑袋。


真实的历史是:关羽杀了颜良,但能杀掉他实属侥幸。而文丑是死于乱军中的,至于是谁杀的,无人知晓。既然功劳无人认领,罗贯中就把功劳“赏”给了关羽。

斩庞德

关羽斩庞德,纯粹是老天帮的忙。


第一天,两人一对一交锋,打了两百回合不分胜负,庞德越战越勇,关羽明显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关平担心父亲有失,赶忙鸣金收兵。

第二天,两人又打了五十回合,还是胜负不分,最后庞德放了一箭,射中了关羽的臂膀,这一战关羽败了!

这时候,老天出来帮忙了,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魏军地势低洼,成了瓮中之鳖,关羽划着小船,看到了淋成落汤鸡,又冷又饿毫无抵抗能力的庞德,不费吹灰之力就捉住了庞德。

你觉得关羽厉害吗?其实就那么回事,绝对没有罗贯中吹嘘的那么强悍!


一半秋色


由于《三国演义》的缘故,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认为诸葛亮是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而“熬死”诸葛亮的司马懿则是多么的厉害。其实,司马懿才是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相反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则更加的客观。

看看诸葛亮北伐强大蜀汉10倍的曹魏时,诸葛亮与“善谋奇策”的司马懿的对阵结果,便知谁才是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落了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的讥笑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当时,由于曹真病重,魏明帝曹睿任命司马懿为统帅屯军长安,率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将抵抗诸葛亮的入侵。

期间,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二将,并顺势收割了魏军的麦粮(《三国志·诸葛亮传》)。因此,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劳师远征,粮食补给困难,难以持久,随坚守上邽,拒不出战。不久,诸葛亮回军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

此时,是司马懿人生第一次与诸葛亮对阵,便畏其锋而不敢与战,只能靠坚守以拒诸葛亮的攻势。因此,诸将十分不满,便讥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同年五月,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并“斩获魏军低级军官首级三千多人,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

虽然,在此期间,《晋书》记载:“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但是,如此重要的大胜,却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并未提到。显然,魏军此胜,历史的记录对司马懿有粉饰之嫌。

同年六月,由于李严负责的粮草接应不上,刘禅随下令诸葛亮撤退。当诸葛亮退军之时,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蜀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

但是,司马懿却强令张郃领兵追击,从而导致张郃在木门道遭遇蜀军埋伏,并中箭身亡。(《三国志·张郃传》、《三国志·诸葛亮传》和《晋书》)

不难看出,对于战场局势的认识,似乎司马懿还不如张郃高明。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落了个“死诸葛走生仲达”之名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出兵斜谷道。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并在渭水南岸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扎下营寨。而司马懿则于背水筑寨,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草,并令蜀军自行撤退。

然而,诸葛亮却于渭、滨的百姓之间屯田生产粮食,并能与当地百姓和平相处,已完全做好与司马懿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天,由于武功水北发生水患,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驻军的联系。司马懿以为有机可趁,果断率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却已派工兵架好了桥梁,并埋伏好弓弩,造成司马懿无功而返。

之后,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拒长达100多天,司马懿依旧不敢接受诸葛亮的数次挑战。无奈之下,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巾帼妇人之饰”,欲羞辱司马懿,逼其出战。结果,明明可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司马懿,却借口需上表千里这外的魏明帝请战后方可出战。

因此,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此战,不难看出,诸葛亮是完全压着司马懿打,并且打得司马懿抬不起头来。

同年八月,当诸葛亮病重之时,司马懿才趁机“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

这也仅是司马懿与诸葛亮正面对战时取得的一点战绩。(《晋书》)

不久,司马懿闻报,诸葛亮已病逝五丈原,立即率军追击。结果,姜维按照诸葛亮生前遗言推出了诸葛亮的木雕像,而司马懿则以为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上当,因此急忙打马撤退数里后,并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皆说:“尚在!”。

当蜀军退至斜欲发丧时,司马懿才自嘲道:“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孔。”接着,当司马懿察看了蜀军遗留的营寨后,感叹道:“亮真天下奇才也!

事后,百姓谚曰:“死诸葛走生促达!

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司马懿是多么的畏惧诸葛亮,完全被诸葛亮压着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如果还有人认为诸葛亮是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那么司马懿又算什么呢?

或许,有人会说,司马懿有平定辽东之功。然而,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功绩却是足可相抵。因此,司马懿才是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祥子谈历史


赫鲁晓夫,被苏联资改派高诂的修正主义头子,拿月亮的暗光去否定太阳的光芒,踩到斯大林的肩上,抬高自己,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斯大林的功绩,动摇苏联社会主义根基,另搞一套,所谓的改革,无非就是走回头路,搞资本主义那套,被媒体标榜的至高无上,其实就是个跳梁小丑,


淡定287228557


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抗日名将——张灵甫

第一次知道张灵甫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孟良崮上火如潮”国民党整编74师被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消灭。后来啊,张灵甫的形象不断的被各种传记强化,天才英雄,抗日名将一个又一个的名头被加在他的身上。在抗日战争中有着出色发挥的李天霞因为孟良崮没有全力救援背上了“见死不救”的黑锅,被张灵甫粉丝骂惨。但是张灵甫真的如历史上那么神奇又出色吗,这个其实有待商榷。

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在一些书中他被描述成一个高颜值,高能力,高素质的将才。比如:淞沪会战中,他刚刚接手不到一年的新兵团305团就可以有着非常战绩,新兵团不仅在战争中成功抵抗了日寇的进攻,在日寇的连番进攻下张灵甫还能找出间隙,突然袭击给日寇以重创,张灵甫身先士卒,甚至跳出战壕作战。

历史上,淞沪会战在几个月前,王耀武在给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代理主任钱大钧(八大金刚之一)的信中说:

新兵团面临有兵无枪的困境,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修建战壕,在枪炮声中练习胆量。

王耀武的信件属实,不过如果国民党在短短几个月补齐装备,张灵甫短短几个月能将新兵带出手,倒是也可以称赞他的才华。

张古山奇袭被张灵甫粉丝鼓吹为他的成名战,当时刚刚升任153旅长,奇袭的策略据说也是张灵甫向王耀武提出的。王耀武为了保险起见除了305,306团之外又加派了302团给他。不少张灵甫的传记中说张灵甫亲自带队冲击敌方,并且将该地描写成深山老林,恶谷峭壁。然而在一些相关的回忆中却惨遭打脸:

后来参加过战役整编十二师的师长唐永良回忆,万家岭战场方圆约10平方公里,都是矮山丛林,只有几个小村庄。(万家岭是当时战役至高点)这个在地形环境上打脸。

吴鸢在回忆中也说,当时张灵甫并没有出现在战线前方,选择了在旅部指挥。305团的团长唐生海真正的与敌人肉搏重伤,团副于清祥阵亡。参战上打脸。

战后王耀武和俞济时的通讯和俞济时给蒋介石的表彰名单中皆没有明确点出张灵甫的名字。表彰名单上打脸

再一个就是张灵甫粉丝吹爆的上高会战,这个被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在上高会战中王耀武的74师可以说大放异彩,但是我们纵览整个战役的全过程其中罗卓英,王耀武,李天霞,王克俊四人是在战争推进中被提到最多了。张灵甫只是作为廖龄奇师部的协助者。战后,74师获得“飞虎旗”,张灵甫确实也受到了嘉奖,但是单独褒奖勋章的却只有总指挥罗卓英,另外还有王耀武和李天霞。可见张灵甫的战绩并不是如想象中那么强大,不过腿部受伤为他加了不少分。所以战后的很多报纸报道中以这个为题做文章,或许这也是张灵甫战功不打,却名声打的很响的原因。

长沙会战廖龄奇因婚假回家,张灵甫代替了廖龄奇。但是在此战中国民党军队表现过于差,最后廖龄奇被枪决。很多人借此为张灵甫扬名,说廖龄奇临阵脱逃,张灵甫临危受命,状态拉满。其实廖龄奇不过是做了长沙会战失败的“替罪羊”而已。张灵甫在这几次对他人生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战争中的表现并没有如传记小说中那么传奇,反而“背黑锅”的李天霞才是真正才华横溢的那一位。当然我们也并没有否认张灵甫的贡献,但是被粉丝和各种小说吹的太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