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文史砖家


三国演义中,徐母被曹操扣押,徐庶为了老母安危,不得不离开明君刘备,前去许昌,解救老母。徐庶接到的老母书信是曹操谋士程昱模仿的,可是他方寸已乱,没有辨别真伪,就拜别主公刘备,前去曹营。他的这一鲁莽之举,被徐母狠狠骂了一顿,还连累徐母上吊自杀。

而正史上,徐庶也是因为母亲被抓,才辞别刘备,投奔曹操的。不同的是,徐庶老母亲是在当阳长坂坡被抓的,而不是演义中徐母被扣押,也没有程昱模仿徐母笔记,骗徐庶来到许昌的事情。原来长坂坡刘备逃亡,没有做好家眷安保工作,不只丢失自己的两个女儿,还丢了徐母,导致徐庶不得不改投曹操。

那么,徐庶离开刘备,进入曹营后,结局如何?后来诸葛亮伐魏期间听闻徐庶的消息后,为何叹息不止呢?

弃武从文

徐庶,字元直,出身寒门,颍川郡长社县人。徐庶本名徐福,中平六年(189年),徐庶给好朋友报仇,快意恩仇,杀了人,用土白粉涂在脸上,披散着头发想要逃走,没想到还是被官吏抓住了。当官的询问徐庶姓字名谁,徐庶不敢说实话,于是一言不发。当官的恼羞成怒,把徐庶绑在柱子上,准备行刑,还下令让周围看热闹的人来辨认。后来,徐庶的好朋友将徐庶救走,改名为徐庶。徐庶重获新生后,不再舞枪弄棒,弃武从文,四处求学。

后来,徐庶和同乡的石广元来到荆州求学。他们两位在荆州,遇到了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谈天论地,评论时事。其中,司马徽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识人之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超级谋士。而崔州平是太尉崔烈之子,议郎崔均之弟,曾任虎贲中郎将,迁西河太守,也是名门之后。

辅佐刘备

徐庶在荆州求学期间,听闻“仁德之君”刘备在新野,于是前往投奔。徐庶的到来,大大增强了刘备集团的实力。他为刘备训练军队,出谋划策,排兵布阵,弥补了刘备阵营缺少军师谋士的空白。六年后,也就是公元207年,徐庶将好朋友诸葛亮推荐给主公刘备。两人本想齐心协力,一同辅佐刘备,匡扶汉室江山。仅仅过了一年,曹操大举南侵,徐庶南下,而荆州牧刘表病死,刘琮在蔡瑁的劝说下归降曹操。刘备势单力孤,依靠的老大投靠了敌人,不得不逃亡。

刘备只是安排赵云保护自己的家眷,没有安排足够多的兵力保护自己下属的家眷,导致徐母被曹军所俘虏。此时,徐庶听闻自己老母被擒,方寸大乱,如果再留在刘备身边,也只是一个行尸走肉,无所作为,还不如来到曹营,护佑母亲。徐庶是一个大孝子,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他选择了“孝”,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在离去时,刘备也没有过多为难。《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如下: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曹魏仕途

徐庶离开刘备后,就来到了许昌,面见曹操,并出仕。或许因为徐庶曾辅佐过曹操的敌人刘备,他进入曹营后,事迹很少,只有零星记载。至于赤壁之战,徐庶看出庞统的铁索连环计策,并找了个借口,和臧霸一同从赤壁撤出,来到西凉防备马超。这只是演义而已,正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曹操也不会对从敌营被迫投奔而来的徐庶委以重任的,起码不会给予兵权,让他管理礼仪、教育之类的工作就可以了。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上表曹丕,“以魏代汉”的劝进表中还有徐庶的名字,只不过他是以本名“徐福”上表的。这说明徐庶来到曹营后,又改回了自己的本名。这很好理解,徐庶本来就是因为杀了人,逃亡在外,怕别人认出,这才改名的,现在回到曹营,他的罪责也被免除了,自然就改回本名了。

又过了三年,大概公元223年,徐庶升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算不小的官职了。可是在诸葛亮的眼里,徐庶还是屈才了。

到了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听闻自己的好朋友徐庶、石韬仅仅为郡守、典农校尉之类的官职,都不太高。他于是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魏略》)

三国时期,能让诸葛亮佩服的人不多,而徐庶就是其中之一,在诸葛亮的心中,徐庶的本事是能和自己相差不大,而现在却仅仅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明显是屈才了。因此,他才感叹,中原果然多人才,不是偏僻的益州所能相比的。他也因此对自己的伐魏前途感到灰心,认为很难夺取最后的胜利。

如果徐庶没有改投曹操,而是一直辅佐刘备,成就不会低于诸葛亮,可惜造化弄人,徐庶为了“孝”,为了自己老母亲的安危,不得不辞别刘备,来到曹营。幸运的是,徐母上吊自杀,仅仅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杜撰,正史上,徐庶来到曹操身边,徐母也就得救了,应该能够安度晚年。徐庶去世时间,大概和诸葛亮病逝时间相差不大,死后,葬于彭城。

总体来说,正史上,徐庶结局还算不错的,在刘备那儿受到厚待,离开时,也没有受到刘备的刁难。在曹魏那儿虽然没有受到重用,也是一方大员了。


魁哥说历史


徐庶,原名叫徐福。

年轻时,徐福帮朋友报仇,打伤了别人。

为了躲避抓捕,徐福用土白粉涂到自己脸上,披头散发逃跑。

被抓住后,官吏问徐福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

官吏将徐福绑到柱子上,佯装要把徐福肢解;

官吏不断打鼓,号召周围市场里的人过来辨认,但是,没有人说认识徐福。

徐福的朋友们一起赶来,将徐庶救走了。

徐福非常感激,一面把名字改成徐庶;另一面不再舞枪弄棒,彻底改变自己的爱好,转而去求师学道。

交友诸葛亮

两年后,董卓在京师作乱,中州战火不断。为了躲避灾难,徐庶和同郡老乡石韬一起南下荆州。

在荆州,徐庶与诸葛亮结为朋友。《隆中对》记载如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举荐诸葛亮

刘备驻扎在新野时,徐庶认为刘备是汉朝王室后代,而且非常讲信誉、重道义,所以,直接投奔刘备。

刘备看见徐庶一表人才,非常高兴,特别器重他。

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感人故事。

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曹操。

被迫投奔曹营

刘备带着徐庶、诸葛亮一起逃跑。在当阳长板坡,被曹操大军追上。曹军把徐庶母亲俘虏了。

非常孝敬母亲的徐庶,不得不对刘备说:母亲被曹操抓去,我已经方寸大乱。我对将军没有任何帮助了,所以,特请求告别将军。

刘备念及徐庶孝敬母亲,没有挽留。

徐庶和石韬一起投奔曹营,保护母亲。

再次效力刘备

后来,曹操准备进攻刘备。谋士建议曹操,先劝降。曹操便派遣徐庶去奉劝刘备投降。

了解刘备的雄心壮志,徐庶根本没有任何劝谏,而是告知刘备,曹操大军很快要来攻打,请刘备早早做好准备。

刘备很想把徐庶留在身边,可是,徐庶不愿丢下母亲而遭人笑话。

徐庶对刘备说:有诸葛亮辅佐将军足够了;我到曹营不会献上一个计策。

徐庶回到曹营,没有针对刘备献上任何计策。但是,徐庶还是为曹魏做了一些贡献。

官至御史中丞

魏国先任命徐庶为右中郎将,官阶属于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后来改为御史中丞,负责纠正百官上朝礼仪、为弹劾官员整理文字材料,俸禄与右中郎将基本相当。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得知徐庶与石韬二人官职都不太高,便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之所以发出这番感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为魏国人才真多而感概

在诸葛亮看来,徐庶、石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按才能,他们两人担任将军、大将军、甚至丞相,是完全胜任的。

他们那样有才能,只是担任了职位不高的官员,在他们之上有很多官员。

可见,魏国比徐庶、石韬本事大的人才有很多,所以,魏国人才真是很多啊!

第二、为二人没受重用而惋惜

当年,几位好朋友都是才智超人、胸怀志向的人才。

徐庶、石韬虽然没有诸葛亮才能卓越,但也都是出类拔萃。

现在诸葛亮已经身为蜀汉丞相,仅仅位居皇帝之下,可是,徐庶、石韬在魏国都只是排不上名次的官员。

徐庶、石韬怀才不遇,才能被埋没了。

第三、为朋友之情而叹息

听说了徐庶、石韬的情景,诸葛亮想起年轻时,几位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一股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几位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时,30岁不到,风华正茂,转头一瞬间,20年过去了。

20年间,日月变幻、风水轮转,多少事情历历在目、令人浮想联翩。

当年的好朋友,现在却处在敌对的阵营中,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再过20年,我们又会是什么模样?

我们还能再过几个20年?

诸葛亮发出感叹之后,没过几年,徐庶就生病去世了。

现在徐州有一块徐庶碑;湖北省南漳县城东北角有一座徐庶庙。


数学张教员


徐庶者,治世之能臣也,非谋世之雄才也!

所以,当刘备有一席之地,便来投靠,辅佐。甚是君臣得洽,游刃有余。

刘备宣德重义,立身之本也,确实需要有人佐之,然,使君之谓,恰如其分,当有守身之能,驾驭郡州之位也,不管以后谁能做得大统,只要能够守住一隅,便能长远。

徐庶便是看到这点,抛头露面来与刘备称臣,精心经营产业。如是挡得乱世之守,静待顺势之立也,也避免当出头鸟。

这样以来,就有人不愿意了,便是江南众才,独不得徐庶胡。以后便引来了诸葛孔明,非天时地利人和不佳,实徐庶势单力薄,出身低微,猛虎虽雄,架不住众狼。

此其一也!

兵来兵挡,将来将挡。其母来信招之,不遵,便是不孝之名,弃备而去,便是不义之实,自毁前程。

真是出头便遇棒喝!这时,徐庶就观察刘备了,他又不是不认识曹操,却是无所作为,有仁德之广名,无担当之实行也。

所以,徐庶来来回回,不忍舍弃看好正确的事业,

刘备,有德,砍去树林之小德。徐庶有才,尘世来回忙碌之碌碌之果也。

刘备,皇叔,天下之尊谓,走马山水,一跃之骑。众人欲推之做旗,图谋深远,非徐庶能较之。

徐庶怨刘备不忿,怒其遇实恨,就回马一将,走马荐诸葛,遂众人意耳?诸葛岂能不起。

其二也!

徐庶见而其母,其母正是福裕,受用其间。说徐庶以孝而称世,是说是时也,这里却是徐母断其立世之本,徐庶还之立身之托耳!徐母便羞愧自尽而亡!

徐庶心在曹营,点卯而勤,不出一策,实穷而独善其身也!

不让徐某出力,得名利,立与乱世,累死你丫的!

其三也!

山下梅果葱郁,柳风飘絮,众者皆拼争死较,天不垂物,皆强取山顶砾石矣。


真书门


刘备拜徐庶为军师

公元202年刘备败走投靠了邢州刘表,但是刘表对备多猜忌。令屯军新野。然后曹操先锋军攻刘表,战于新野。徐庶闻刘备仁义天天前去投靠,后被拜为军师。曹仁攻打新野的时候徐庶识破了他的八门金锁阵。曹仁兵败不上报,反急功近利趁夜偷袭。徐庶并趁此机会攻下樊城,彻底打败曹仁。由此可见,徐庶还是比较有才能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为救母进曹营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三国志·诸葛亮传》: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亮北伐闻好友徐庶石韬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北伐,出击陇右,听说好友石韬的官位只不过是郡守、典农校尉,徐庶的官位只不过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感叹道:“难道是魏国谋士太多了为什么不重用他们两人呢?过了几年徐庶就去世了。徐庶在魏国只是做了右中郎将,而右中郎将相当于是什么官职呢,就是相当于一个郎中令的下属,而郎中令就是负责朝廷禁卫军的官职。徐庶的官职完全和对外的军事行动不沾边。比如曹操的赤壁之战、平定凉州、相争汉中、襄樊会战这些战役都没有徐庶进鉴的影子,我们可以从这首诗去挖掘徐庶的性格和志向。《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徐庶 》宋 · 林同 不胜方寸乱,岂暇二心持。 忍矣王陵将,贤哉徐庶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庶的志向,徐庶能够全身而退,在胶南帽子峰上修炼、隐居,也不失为智者风流。


徐庶的经历

1.少年就抱有一股英雄之气。他行侠仗义,为人报仇被官府抓了。

2.逃出来以后学习儒家学问,刻苦钻研亲过了几年的沉淀,精通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其中结识了诸葛亮,石韬等学识之人。

3.刘备逃往荆州,听说刘备的是一个仁义之主主动前去投靠。

4.生母被擒,为就母亲向刘备辞别,举荐了诸葛亮。

从综合角度分析

我们从徐庶的经历看出了徐庶他的性格是比较直爽敢做敢当,他喜欢结识一些有学问有志向的人。他想辅助那些仁义天下的英雄,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志向并不是追求那些功名利禄,我们从以上的诗句《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徐庶 》中能前后呼应,儒家思想是以礼以仁以孝安天下。而乱世之中汉献帝是个傀儡根本不能治天下,曹操又是打着汉的旗号谋天下,而徐庶是一个直爽的人和陈宫一样不欣赏曹操的所作所为,而且还是以胁迫母亲的手段来劝降的。从此次接触来看他的内心并没有被曹操征服。诸葛亮劝降姜维同样采用了曹操的方法也是胁迫他母亲,他们出发点不同,徐庶和姜维的结局也截然不同,姜维后来成了蜀国的核心人物。而徐庶只是一个小小的右中郎将。曹操出发点只想削弱刘备的力量从而胁迫徐庶的母亲劝降,而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识得姜维的才华,他孝勇双全,由于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相继去世,蜀国的人才匮乏,诸葛亮一直想培养接班人正好遇到了姜维,在姜维投降时诸葛亮握住他的手说:“我遍求贤良,你正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无论到哪里都会带上姜维,把毕生所学的都传授给他了。姜维后来成了蜀国的核心人物。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是不缺人才的。像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等才华不在徐庶之下,曹操征服大半天下后,人才聚集于曹魏,所以他出发点只考虑剿灭刘备,而且在曹操多次战役中都没有徐庶的声音,这也呼应徐庶其品德和志向并不安于朝堂之上,后来他过着归隐仙岛的生活,他的独特性格也就成为了三国演义文学创作的典型人物,后来被世人赞扬。



奇幻我的故事


我们平时理解的徐庶,大智大勇,德才兼备,忠义无双。

初事刘备便大显神威,让刘备也体验了一把打胜仗的感觉。之后因家中老母被抓,遭到了曹操的威胁,徐庶泪洒当场,不得已向刘备请辞,只身奔赴曹营救母。临走前为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并对其承诺到,终生不为曹操出一计一谋。

赤壁之战期间,东吴大都督周瑜,刘备的军师孔明,以及凤雏庞统,三大顶级谋士精心策划了一出“火烧赤壁”的计谋。却被曹营角落里的徐庶一眼瞧出了端倪。但他并没有当着曹操的面拆穿庞统。

因此!徐庶贤臣不事二主、忠义无双、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深受后世肯定。经过民间传说,以及各大舞台、电视剧的演绎。“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被后世传为了佳话。徐庶也因此圈粉无数,仿佛成了三国时期的一尊真神。

但是!以上所说的都是演义中发生的事,正史的徐庶,完全是两码事。

接下来,浅聊历史上真实的徐庶,以及诸葛亮发出感叹的原因?

徐庶一开始并不是走的谋臣路线,他是一名锄强扶弱的游侠剑客。

一次因为人报仇,被朝廷官吏抓住,当街绑在大柱子上,差点被这群人肢解了身体。幸得其党羽相救。被救出后的徐庶,一改任侠风格,决定弃武从文。

公元192年,董卓独揽大权,荼毒天下,徐庶与同郡的名士石韬【石广元】避难到了荆州,由于志同道合,结识了诸葛孔明、庞士元、孟公威等当世名士。

公元201年,刘备脱离袁绍,聚合刘辟等盘踞于汝南。曹操亲自领大军讨伐,刘备全军溃败,投奔了荆州刘表。

游荡在荆州境内,正在四处访寻明主的徐庶,一眼就看出了刘备非等闲之辈。徐庶深知刘备是一支潜力股,便主动的加入了刘备集团,刘备也因徐庶之才而倍加器重。

后来!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多年好友诸葛亮,并建议刘备亲自去拜访。最终刘备以三顾茅庐的方式,请到了诸葛亮。从此,刘备麾下有了诸葛亮、徐庶两大顶级谋臣。

可惜好景不长。曹老板基本统一北方后,迅速将战略矛头对准了荆州。

刘备只不过客居荆州,终究是寄人篱下。荆州新主刘琮迫于曹军的威势,背着刘备暗中投降了曹魏。

刘备得知后,往江陵撤退,不料在长坂坡附近被曹军追上。一番激战之后,刘军大败亏输,刘备丢妻弃子,与张飞等十余人仓惶逃走了。

徐庶与诸葛亮等在撤离途中,遭到了曹军的袭击,混战中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所俘。徐庶为了保全母亲,遂向刘备请辞,主动投靠了曹老板。原文如下: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

徐庶投曹营后,并没有亮眼的表现,终其一生,只混了个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北伐期间,听说自己曾经的好友徐元直在曹魏竟然混成了这样。不禁感叹道:

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

石韬跟徐庶一样,也混的不是很好,官拜典农校尉、郡守。两人都没有挤入到曹魏的核心谋臣团队。

诸葛亮早年与徐庶、石韬等交情甚厚,深知徐庶、石韬的才能,如今见这二人在曹营不被重用。诸葛亮的感叹,更多的是为蜀汉的一种悲叹。

像徐庶、石韬这样的大才,奋斗多年,尚不能进入曹魏的核心谋臣团队。曹魏的人才库该有多么豪华啊!诸葛亮听说后,只好无奈的感叹,为蜀汉往后的道路艰难而感叹,为自己肩上的任务艰巨而感叹。


爱尚文史


历史上徐庶是刘备最早的军师,并且还是徐庶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才有诸葛亮辉煌的未来。那么,历史上徐庶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为何诸葛亮得知真相后不停地叹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本是一个游侠,喜欢舞枪弄棒。后来,他为人报仇,被官府抓获,后被同伙救出,改名为徐庶。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荆州,拜师求道,并且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成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后来,刘备被曹操击败,就南下依附了荆州刘表。徐庶知道消息后,就主动跑到新野投奔了刘备,成为刘备帐下的谋士。


这个徐庶不仅自己来了,而且还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也介绍给了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这个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琮直接投降,刘备是独木难支,就南下撤退。在长坂坡,曹军追上了刘备的撤退大军,徐庶的老母亲也在撤退的百姓中,并且被曹军虏获。徐庶为了保全自己的母亲,辞别刘备,跟着自己的同乡石韬前往曹营。

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谋士程昱献计,骗得徐庶进入曹营后,当徐庶见到了母亲后,他被母亲痛责,并且他的母亲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于是,从此之后徐庶一言不发,不向曹操献一个计谋。特别是在赤壁之战时,他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却一言不发,更是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他自己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从此之后,他销声匿迹了。

以上是演义,并非是历史。在历史上,徐庶救母亲,进入曹营是事实。但在徐庶进入曹营后,他很低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出场。只是在20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伐时,诸葛亮听说徐庶与石韬在魏国的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诸葛亮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实际上,徐庶进入曹营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那么,徐庶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们先说“右中郎将”,这个官职是一个武官官职,在东汉末年,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一个官职,是一个权力比较小的武官官职,甚至称不上将军。而“御史中丞”显然是文官官职,属于监察官员,也就是后来的言官,专门用来打小报告,官职低微,权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较独立,动动嘴皮子,打打小报告,这与演义中的“一言不发”完全是两码事,绝对的一个话唠。



徐庶和诸葛亮本是好友,并且他们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间,然而20年后,诸葛亮成为蜀国的丞相,权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国的一个无名小卒,默默无闻。于是乎,诸葛亮才为徐庶的命运而叹息不已!那么,他们到底谁更幸福的呢?显然是徐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为丞相,但是天天劳心劳力,最后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头来终是一场空梦。而徐庶虽为魏国小吏,但是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美滋滋,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当年,诸葛亮北伐之时,听闻徐庶和石韬官职都不高时,感叹道:“难道魏国这么多人才吗?为何不重用他俩呢?”

诸葛亮这番话,既有替二人惋惜之意,也有借机讥讽之意,更有显摆之心。


当年,诸葛亮、石韬和徐庶是荆州好友,经常一起喝茶下棋,纵论天下,三人都喜欢读书,石韬和徐庶喜欢逐字逐句地读,细细揣摩,认真领会,而诸葛亮则不然,他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诸葛亮对二人开玩笑说:“别看你们读书读的这么认真,你们最多干个刺史罢了!”

徐庶呵呵一笑,反问道:“那么你呢?”诸葛亮笑笑,不答!

不久之后,三人拿着简历四处找工作,最终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徐庶首先选择了创业初期的刘备。刘备这个老板很不错,脾气很好,体贴下属,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公司实力太过弱小,要资金没资金,要人脉没人脉,就连办公地点都是临时租来了,已经欠了好几个年的租金,随时有可能被撵滚蛋。

徐庶觉得再这样混下去,最后说不定会跟着刘备一起下地狱,为了保命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刘备,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老娘在曹营,我要去尽孝。

听说徐庶去了曹魏,石韬也跟着去了,他也觉得大公司对个人发展更有利!

与他俩不同,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刘备,不过这种选择颇有些无奈。


三顾茅庐,刘备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之后,恳请他出山辅佐,但诸葛亮拒绝了,“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但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哭个不停,诸葛亮心软了,同意出山。

然而此时是刘备创业初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行业巨头曹魏虎视眈眈,随时要扑过来,后来,诸葛亮临危受命,孤身一人前往东吴,通过哥哥诸葛瑾牵线搭桥,见到了东吴孙权,并成功促成孙权与刘备联合。

若干年过去了。三人混的咋样呢?

徐庶做到了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上面还有正部长御史大夫。

石韬做到了典农校尉,相当于刺史,与徐庶大体相当。


诸葛亮混的最好,北伐中原之时,他已经是一人这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了。

诸葛亮开头的那番话,虽然不是当着徐庶和石韬面说的,但这话迟早会传到他们耳朵里,所以这番话等于回答了当年的问题:

“你们做了刺史,御史大夫,而我已经是丞相了!哈哈!”


一半秋色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假的,那时年青打家劫社,被官员抓住游街示众前,用泥巴把头发脸都抹黑成鬼的模样,不让人家认出来,自己也一言不发,差点就被官家砍了。是朋友们又劫牢,又上下贿赂,把他放出来,他被迫逃离家乡,也在漂泊在江湖。

刘备投靠刘表成为外藩,为刘表保边时,招兵买马,他在荆州结识的崔州平,孟公威,诸葛亮,庞统成为一个团体,相互赞美。都相互说他人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识,对社会时局形势有敏锐地观察判断力。和独到的治国用兵才能,相互商议干些事业,更吹嘘自己,有管仲乐毅的战略。让他人有事干也为自己找到适合主子。

徐庶最早在刘备那里找到事干,也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深入北方打击袁绍的残余势力时,刘备也想东山再起,在曹操背后捣乱,出兵掠地,军队打到了北边叶县附近。

曹操的大将曹仁带于禁李典来了,刘表有很多军队,确是隔河观火,无动于衷,拒绝出兵相助刘备。刘备兵少将微,眼看又要全军覆没徐庶建议放火烧了营寨佯装退兵,暗中埋伏,待曹仁带兵来赶时,刘备埋伏的军马齐出,曹仁伤亡惨重,刘备却反败为胜。从容收兵胜利回到新野。

徐庶的大才,被刘备所喜。很是重用。过度盛赞徐庶,徐庶乘机却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说诸葛亮如何如何,比自己强多了,使刘备更想要诸葛亮。

曹操南下征刘表时,刘表病死了。儿子刘琮投降。荆州成曹操的地方 。刘备也有只有南逃,徐庶却要离开刘备,说曹操把他的母亲迎接到许昌,事实是却是他要离开刘备时看见曹操军队猛狠。看见刘备在当阳被曹操精锐骑兵打得只有数十人。前途叵测,离开刘备,自行找出路。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亮成功了。他却成为隐士 在海岛住了下来,不问人间红尘,诸葛亮听说徐庶当了隐土。叹息说魏国的人材就是多啊,徐庶那样人材都得不到重用,太可惜了。实际徐庶在离开刘备没有进曹营, 被曹军打得丧魂失魂。心灰意冷起了退隐江湖 与世无争的念头。想归隐山林,一路出大散关 ,绕长安,游嵩山,回颖川老家在住了一时,又上泰山 走青州,访莲莱,想象如秦始皇那样求仙拜神。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就住在琅琊台,看汹涌澎湃的大海无边无际,听脚下是云遮日暗,松涛鹤鸣,风来雨去,令他忘了血雨腥风的战场。更不愿意勾心斗角中社会生活创业斗争。留下当了隐士,到了最后在晋朝为吃饭,才当了中郎将御史。诸葛亮那里懂得魏晋时那些当隐土人们心里哩了。


ww3721王建文


都别抢,我来答。

刘备属实可怜,自己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谋士,结果还被曹操这个家伙使用阴谋诡计给抢走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刘备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手底下谋士太少了,他也属实倒霉,到了后期好不容易有一个庞统,一个法正可以拿来撑场子。

结果这两人寿命都不长,搞的整个蜀汉集团就只有一个诸葛亮在唱独角戏,诸葛亮也确实挺辛苦的。相比较于曹操手底下谋士如云,刘备一比较就显得非常可怜了,甚至连孙权都不如。由于曹操挟持了徐庶的母亲,刚刚投奔刘备的叙述迫不得已只好只身赴宴,去解救成为人质的母亲。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三国志·诸葛亮传》

但是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徐庶当时离开刘备的时候曾向对方许诺自己到了曹营之后不会向曹操献上任何计谋,这个属于《三国演义》的改编,所以诞生了一个歇后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但当时的情况时徐庶救母心切,所以只能被迫前往曹营,徐庶对此向刘备做了解释,但并没有承诺说不会向曹操献上任何计谋。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诸葛亮传》

所以后期徐庶到了曹营之后表现平平,应该是出于对曹操的厌恶,所以不愿提他出谋划策。

另外说一下徐庶原来的名字叫徐福,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搞不好就是从秦始皇时代就活到现在的徐福喲。徐庶到了魏国以前,遵从自己的约定,从此再也没有替曹操献过一个计谋,但这一波曹操也不亏啊,至少有力打击了刘备。

徐庶到了曹操那里后官职并不高,被授予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一职,实际上这也主要是因为当时徐庶到了曹操那里几乎没有给曹操献过什么计谋。没有功劳,曹操自然不可能给他太高的官职,后来曹丕篡位以后,徐庶的名字还被列进了《劝进表》里。

在曹丕一朝,徐庶还是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沉默,所以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在太和年间就病逝了。徐庶的才能究竟如何因此无从揣测,但是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公元228年的时候,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

当时徐庶还活着,诸葛亮听说他的官职并不高,因此叹息说:

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魏略》

意思就是大概是因为魏国的谋士很多吧,不然为什么会不重用徐庶和石韬(字广元)呢?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于徐庶的能力还是非常认可的,后来他回想起徐庶的时候,常常叹气说: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

意思就是如果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和(字幼宰)那样勤恳职事,忠于国家,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少多了。可见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才能是非常不错的,只可惜刘备运气不好,手底下谋士实在太少,这也确实为难诸葛亮,毕竟靠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弱的。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围炉谈史


我们中国有句歇后语叫作“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历史上徐庶为什么要投降曹操?投降到曹操手下后,他的结局又是怎么样呢?

对待母亲孝顺。

徐庶本名徐福,颖川郡长社县人,家境贫寒,却为人慷慨,侍母至孝,深受乡邻敬仰。徐庶年轻时替友报仇而被官府抓捕。后受朋友帮助出狱至荆州避难,并在那里结识了诸葛亮。


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来到荆州后,被刘表安排到新野。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且重义气,便投奔于他。六年后,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徐庶引荐诸葛亮后,与其共事刘备,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在荆州袭败刘备时,抓获了徐庶之母,并胁迫她写信给其儿子离开刘备。为了母亲,徐庶只得离开刘备而投降了曹操。

不与好想友为敌而避之。

赤壁之战前,徐庶知道曹操必败,于是听从庞统之计,向曹操请求领兵防守关中,在那里避难。

在曹魏右中郎将等官职。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得知徐庶在曹魏官拜右中郎将(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史中丞(掌管纠弹百官朝仪等事务)。

孔明叹徐庶人才得不到重用。

在诸葛亮看来,徐庶有王佐之才,凭其本领完全可以胜任宰相之职,唯此才不负其平生所学。诸葛亮想到徐庶如此的遭遇时,不禁为之连连叹息,不过仔细一想,作为归降的人员,能不能做到这等官职,也算是不错的成就了,何况中原是人才众多之地。所以诸葛亮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徐庶辞官后隐居在胶南帽子峰,曾多次造福于当地,由此被百姓们建庙祭祀。他任御史中丞数年时间,最终病逝于家,并葬在彭德城。

期待您的关注,请赐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