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說建國初東北三省GDP佔據全國85%,真的有這麼高嗎?

因為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媒體從來沒有告訴我們東北在1920年代到40年代工業曾經攀上亞洲之巔。


東北在918前城市化率11%多,45年前是20%以上,而中國直到90年代才剛達到20%。

劉強東說建國初東北三省GDP佔據全國85%,真的有這麼高嗎?

東北工業曾經佔比中國8成。中國整個工業完全是東北哺育下長大的。
民國時期東北人工是關內3,4倍,沒有饑荒的東北是天堂一樣的存在。

東北富裕是東北前輩自己創造的,利用大豆貿易敲開世界市場,有了資金帶動了其他工農業全面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

1925年,奉系軍閥在第三次直奉戰爭勝利後佔領上海,這背後的基礎就是東北工業化水平已超過長江流域,張氏父子的新政使東北的民族工商業成為日本滿鐵附屬地經濟的威脅,這成為9.18事變的經濟誘因。

劉強東說建國初東北三省GDP佔據全國85%,真的有這麼高嗎?


東北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和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而直到1949年,關內中國可憐的的工業還只是侷限於幾個大城市。

20年代末,北平、上海派發到歐美的電報需轉經瀋陽。
東北易幟前夕,東北擁有了中國最強大的海空軍,易職後全部移交南京政府。哈爾濱,34家外資銀行在哈埠開設分支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埠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達 1809個。
1928年,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坐全國六大海關頭把交椅,成為全國最大的麵粉生產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 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臺——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成立並開播。1928年5月,哈爾濱車站已經可以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客票。

1924年1月,張作霖又召集東三省軍政官員討論經濟發展計劃,決定三省聯合集資2000萬元,一年內開辦10個官辦工廠,20個採礦業等等。 相當於現在流行的“經濟開發特區”。

張作霖還成立了東三省交通委員會,負責統一建設和管理東北鐵路。鐵路交通和工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對內的商業往來和對外貿易。

短短數年間,東北飛躍進步,淩駕關內各省之上。

劉強東說建國初東北三省GDP佔據全國85%,真的有這麼高嗎?


隨著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也隨之增加。一九二六年,稅收合計六千一百五十三萬元,輿論評論說:“東北財賦之嵗增額,有如幾何之累數,庫入之豐,允稱奇蹟。”
跟華北的艱苦生活比起來,東北宛如天堂。一九二一年一名在奉天工作的苦力每個月可掙十八元,在山東的農民只能掙四元。


王永江鼓勵華北移民到東北,給他們土地產權和賦稅優惠,直到一九二七年,每年有二十至四十萬移民來東北。
隨著人力和資金的大量湧入,東北在中國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東三省在民生、經濟、社會安全等方面優於關內各省...........這一點,即便是深具愛國心的中國知識分子也不得不承認。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前夕,四川實業家盧作孚到東北考察,寫出《東北遊記》一書........

劉強東說建國初東北三省GDP佔據全國85%,真的有這麼高嗎?


東北電力供應和上海對比。

1931年東北 22.18萬千瓦設備容量。而3年後的1934年上海才達到18.35萬千瓦。
而且,上海是外國企業,東北是民營,日資佔比1比3。雖然弱勢,但在民族電力發展史維度講足以俯視上海了。

1931年,東北居民用電人數:4,402,636‬ 人:1931年,4百四十多萬東北人使用居民用電。而1934年上海是8萬戶居民使用

這個數字對比顯示東北人生活水平在20,30年代是超過上海的。

經過十幾年的建設,東北成為了亞洲數一數二重工業基地。
東北已經建立了鋼鐵、冶金、機械、汽車製造等各種工業,擁有非常完備的工業體系,從瀋陽到大連,沿途工廠林立,城市密集,工業化水平直追日本本土。

劉強東說建國初東北三省GDP佔據全國85%,真的有這麼高嗎?


1945年,東北的鋼鐵產量高達150萬噸,機械、水泥等工業品產量更是佔到了亞洲的一半以上。儘管東北地區工業實力和日本有一定差距,但二戰後期由於日本本土遭到盟軍的狂轟濫炸,本土資源也已經枯竭,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急劇下降, 東北地區因此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
不過蘇聯出兵東北後,把東北的機械設備和物資搶掠一空,連鐵軌都沒有放過,使得東北的工業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不過即使如此,東北仍然是中國基礎最好的地區,這是建國後東北能夠成為我國重工業基地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