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萨摩藩和长州藩要选择倒幕呢?你怎么看?

Unbelievable93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其一还是权力的争夺。

萨摩藩和长州藩是实力非常强大的两个地方大名。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私下从事对外的走私贸易。

其中萨摩藩为了走私,甚至武力攻占了琉球国,由此可见它的实力强大。


在黑船事件后,美国人用武力轰开了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大门。

最初,萨摩藩和长州藩也是坚决的反洋人派,曾经同洋人激烈开战。

1863年7月初,英国军舰从海上袭击了萨摩的炮台和大名驻地鹿儿岛,史称“萨英战争”。

几天之前,长州藩封锁了马关海峡,并在没有事先通告的情况下炮击美、法、荷诸国的船只。为此美、法、荷、英诸国海军与当年和次年先后两次对长州发动攻击,史称“马关战争”。

战争结果是,萨摩藩和长州藩惨败。

萨摩方面未能击沉英军一艘军舰,但鹿儿岛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长州的海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且在下关设置的炮台被悉数占领和破坏。


由此,萨摩藩和长州藩开始意识到,闭关锁国不能保证日本,也不能保证萨摩藩和长州藩的生存。

到了这种时刻,国家存亡危在旦夕,只能主动进行西化改革,追上列强的脚步。

当时的日本是个小国,无法和满清相比。而满清尚且在鸦片战争中,被洋人打的屈膝投降,割地赔款,何谈日本。

但当时德川幕府表现保守,试图尽一切能力阻挡改革,以保护幕府对日本的控制。

于是,国内的在野政治力量、财阀、知识分子,都认为幕府的行为是自杀,会让日本毁灭。

于是,这些力量都开始支持萨摩藩和长州藩。

更重要的是,洋人也支持萨摩藩和长州藩推翻德川幕府。在洋人开来,改革的日本会有自由市场,更利于洋人在日本捞钱。


于是,萨摩藩和长州藩其实是在全国倒幕实力支持下,才出兵的。

其实,当时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实力很强大。

作为地方实力派大名,他们一直保留自己的武装力量,通过走私有着强大的经济和兵力。

列强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由中间人出面,卖给两个藩大量先进武器。

比如1865年,萨摩藩的蝴蝶丸就运给长州藩1万多支先进的步枪。

战争中,倒幕派装备的大量洋枪大炮,基本都是在英国默许下运来的!


萨沙


美国东印度洋舰队司令马休·卡尔佩斯·佩里率领的舰队,1853年跨越太平洋来让日本打开国门。在佩里的武力威胁下,1854年德川幕府被迫签署《日美亲善条约》12条,祖宗家法被外部压力彻底碾碎。

开放国门还是锁国攘夷?日本国内的态度一分为二,有人支持打开门做生意、有人主张武力驱逐外国人。毋庸置疑,幕府对外国人的退让,导致威望严重下跌,尤其相继与美国、俄国、英国、法国、荷兰签署《安政五国条约》。当时的孝明天皇,拒绝批准这些条约,尽管权力受制于幕府,他还是下达“攘夷行动”的诏书。

“攘夷”的前提是“尊王”,天皇是日本的人间神,名义上高于幕府将军。黑船来袭暴露出幕府体制的弊端,一直被封杀政治权利的下级武士开始蠢蠢欲动,攘夷是1个极好的情绪发泄口……萨摩藩、长州藩闪亮登场……

萨摩藩、长州藩是日本实力强大的藩国,他们的共同秘诀是“靠海吃海”,通过私下支持海外走私贸易发家。不过,这两大强藩的情况还是有相当不同,萨摩藩大体上算是铁杆倒幕派,长州藩属于“浪子回头”。

萨摩藩民风剽悍、桀骜不驯,军队的战斗素质又高,历代幕府仅仅是靠铁腕压服。随着朝廷声望日渐恢复,德川幕府实力下降,憋屈几百年的萨摩藩的“尊王反幕”情绪高涨。不过,刚开始萨摩藩表面上会适当打击激进分子,毕竟跟幕府的政治游戏还是要玩的。

长州藩是攘夷的积极分子,其本身对幕府到没什么大的反感,一开始只是“尊王攘夷”。很多事情很难预料,长州藩要坐攘夷第一把座椅的愿望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频频招惹外国人,无视幕府的警告。一系列变故后,长州藩发生根本改变,从“尊王攘夷”变为“尊王倒幕”。

1863年是1个值得关注的年份,长州藩、萨摩藩相继与西方舰队发生海战,结果自然是日本人全输。

长州藩的事件叫“马关战争”,源于长州藩擅自袭击美国商船,结果招来英、法、荷、美联合舰队的严厉报复,马关海峡的海防炮台被悉数摧毁。后遗症很严重,长州藩内演化出“激进攘夷派”“恭顺幕府派”,两派人马内斗不止。后来,掌握权力的激进攘夷派,遣兵到天皇家门口与萨摩藩火拼,此事下文再叙……

萨摩藩的事件叫“英萨战争”,源于1862年萨摩藩发生斩杀英国商人的“生麦事件”,英国舰队付出60多人的伤亡击溃萨摩藩。见识到英国军舰的实力之后,萨摩藩长年从事外贸的机灵劲就显示出来,他们立刻同意接受2.5万磅赔款,并积极改善同英国的关系,甚至打通购买英国武器的通道。

萨摩藩、长州藩在天皇家门口火拼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幕府无能,长州藩刷存在感,派兵进入京都,连天皇的御所大门都归他们守卫。你强藩,我难道不是强藩?倔强的萨摩人不干,他们联合会津藩,派出使者结盟朝廷公卿,将长州藩的势力赶出京都。

长州藩的激进人士掌权后,誓要挽回颜面,由此“禁门之变”发生。天皇御所门口喊杀震天,更有炮弹射进御所,长州藩败兵甚至引发京都大火。自古“胜者王侯败者寇”,长州藩既然是斗败的公鸡,那么一切的脏水都倒了过来,孝明天皇大怒之下宣布“长州是反贼”。

接下来,长州藩可就吃尽苦头,曾经风光无限的攘夷急先锋,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一方面,英、美、荷、法四国认为长州藩顽固坚持攘夷,派出强大的联合舰队将长州藩揍成狗。另一方面,幕府遵从天皇的讨伐诏书,组织各地藩国军队来进攻长州藩,长州藩心里苦啊……

萨摩藩的西乡隆盛,担任讨伐长州军队的参谋,他在关键时刻拉了长州藩一把。他提出的议和主张,被幕府、长州藩所接受,眼看和平的曙光就要降临。

可惜祸不单行,长州藩在面临幕府讨伐的危机时刻,居然藩内爆发内战。不得已,西乡隆盛亲自跑到长州,游说各方人士,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消除危机。停战协议签署,意味着长州认罪,幕府讨伐长州的军队也随之解散返回各自藩国。

西乡隆盛凭借一己之力,帮助长州藩解决存亡之大危机,让充斥在萨摩藩、长州藩的敌意大大减弱。历经波折的两大强藩意识到:攘夷根本是白日梦,日本人压根没这实力。只有开国通商,日本才能富国强兵,避免沦为西方鱼肉。而他们的联合,就很可能推翻幕府统治,引领日本走向新生。

于是,萨摩藩、长州藩秘密订立“萨长倒幕同盟”,随着幕府对长州的再次压制,这个同盟日益紧密起来。长州藩也是有些作,之前带头攘夷被西方痛揍,这时明着反幕府让德川氏记恨。还好,长州藩的帮手是萨摩藩,后者利用自己与英国人的武器贸易通道,帮助长州藩走私多达7300支新式线膛步枪以及1艘蒸汽船。

1866年,幕府派军舰炮击长州藩的大岛地区,由此拉开第2次讨伐长州的序幕。多达10万的幕府军攻击5000长州军,人数再多有什么用呢,幕府的“战国部队”被长州的“西式部队”打败。这次征伐的失败,幕府威望降低到最低点,终于敲响幕府灭亡的第1声丧钟……第二年,萨摩藩、长州藩、芸州藩制定倒幕举兵方案,换言之萨摩藩、长州藩正式宣告倒幕,他们现在唯一缺的就是大义名分——天皇下诏。

然而,德川幕府突然提出交权力交还给天皇,搞得萨摩藩、长州藩失去开战口实。但对他们而言,武装倒幕已经是无路可退,两大强藩争取到天皇的支持,公开以“新政府军”的身份举行倒幕……


子屠龙


先来说一下日本历史上的”倒幕运动“是则么一回事

倒幕运动是江户幕府(德川幕府)末期,各方倒幕势力(以萨摩藩、水户藩、长州藩为首)为了打倒幕府而发起的政治运动。从狭义上来说,讨幕运动”是指以武力打倒江户幕府的革命运动;从广义上来说,倒幕运动”是指避免军事冲突、借”王政复古、大政奉还“等政治口号以及通过谈判迫使幕府同意政权和平过渡的一项事业。

附图,日本江户幕府第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内大臣、贵族院议员,德川庆喜

为什么会有”倒幕运动“?

就德川幕府内部而言,其在晚期面临前所未有的体制危机。江户时代早期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农业收益低,一到天灾的时候,农民就会无视将军的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贸易人口的大规模增长逐渐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工商业群体,他们拥有足以抗衡旧政治贵族的强大势力。幕府根本无法解决随之而来的财政恶化、通货膨胀、农村土地兼并以及城市无业人口增加等问题,这导致幕府的威信逐渐下滑。

在地方上,随着18世纪中叶水户学、国学等思想的兴起,一些人认为幕府把持朝政没有根据,尊王攘夷、支持朝廷、推翻幕府的倒幕理论也随之产生。“一君万民”等皇国主张的兴起,使得已经没落数百年的京都朝廷的声望逐渐抬升,不再像过去任意受幕府的任意摆布。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以及俄罗斯帝国海军军官普提雅廷先后来到日本,威胁江户幕府开国。江户幕府拙劣的应对使得各藩志士(以萨摩藩、水户藩、长州藩为首)十分气愤,幕府的威信直线下降,借由复兴朝廷来推动日本国内的改革成为各藩志士的想法。

附图,下关战争

与西方势力的最早接触的西南各藩受到坚船利炮的强烈刺激。最初,倒幕派思想保守,但在与西方列强有过交涉甚至短暂的交战经验(如1863年萨摩藩与英国之间的萨长战争、1864年长州藩与英美法荷四国联军之间的下关

战争)后,其攘夷想法逐渐改变。这些不受幕府节制的西南外藩(如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与肥前藩等)实行改革成功后,其政治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成为足以与幕府抗衡的强藩。因此在幕府末期,已从幕府统治的一元政治体系逐渐转为由朝廷与幕府并立,行政上幕、藩二元的体制。

附图,萨英战争

在外部局势上,西方势力到来刺激了已经“锁国”两百多年的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一直是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儒家学说在日本更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然而幕府后期发现西方文明更为优越,清廷的腐败与被列强蹂躏使得日本的“大中华思想”发生了动摇。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相继取得在中国的贸易与通商权力,日本的压力大为增加。

1853年黑船事件爆发,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舰队直入江户湾,强迫幕府与之谈判;1854年1月,幕府无视朝廷下达的攘夷要求,与美国签订《日美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最惠国待遇,锁国政策正式结束。此后与英法等列强也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不但造成尊皇论主导的舆论不满,与列强的不平等贸易也加速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动荡以及与朝廷关系的恶化。

附图,黑船来航,1853

“倒幕”成功

最先接触西方文明以及具有倒幕思想的西南藩士们(长州、土佐、萨摩等藩),在1866年开始结成军事联盟并尝试与天皇接触,主张武力倒幕,逼迫德川庆喜交出实权。1867年,新继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许可倒幕的密诏。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转移矛盾提出“大政奉还”,但他无意交出实权。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一切权力重归天皇。愤怒的德川庆喜于是发动跟新政府的战争“鸟羽伏见之战”,随后倒幕派在新式军队的帮助下击退幕府军的进攻,并决定乘胜攻打德川幕府的中枢——江户,新政府军、旧幕军双方在决战江户之前达成协议:以国家为重,一致对外

1868年5月3日,江户和平开城,德川幕府正式瓦解。倒幕派推举明治天皇领导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从而完成了讨幕的事业。

为什么是萨摩藩和长州藩?

幕府末期受到所谓“西洋的冲击”,以水户学等华夷思想为基础,国防意识高涨,国家民族主义兴起。德川幕府所支配的幕藩体制也走向解体,国内政治势力面临重组,处于政治中心的是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肥前藩等西南雄藩。幕府在坚船利炮的威胁下放弃了“锁国”政策,被迫开港与外国实现自由贸易,从而卷入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国殖民主义的浪潮之中。

附图,戊辰战争中的萨摩藩武士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只针对问题本身,不做过多解读

他们之所以倒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和德川家族有世仇,另一方面也是利益。

长洲藩和萨摩藩起源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岛津和毛利两个家族,这两个家族地处日本西部,岛津在九洲岛,毛利在本州岛的西部。他们都是显赫一时大势力,尤其是毛利氏,曾经拥有称霸天下的实力。

在关原之战中,这两个家族加入了西军,对抗以德川家康为首的东军。关原之战以德川的胜利而告终,战后他们被德川处罚,失去了大量的领土,还被移封。在德川幕府下,窝窝囊囊地存在了两百多年。估计其中也受够了幕府的气。

因此在倒幕运动开始后,他们自然就加入了倒幕派,再加上他们有相当数量的军队,自然也是倒幕的主力了。

倒幕成功之后,由这两个家族为底子,成立了日本陆军部和海军部。陆军部就是岛津发展出来的,海军部则是由萨摩藩发展出来的。这也是日本陆军和海军相互不服的源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