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让人无语的“神操作”?

七追风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蒋介石政治能力很强,但是军事方面就真的是“瞎指挥”了。

北伐的时候,对付那些旧军阀,他的指挥能力还能应付。但是,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时候,能力就有点配不上野心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凡是有他指挥的战争,都会输,没有他指挥的战争,反而容易赢。譬如台儿庄战役、远征军入缅作战。

在我军中流传一个说法:蒋到哪里,那里的战争就好打。

连李宗仁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过: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敢说,蒋先生固不知彼,连自己也茫然不知。他的政治才能无非“金钱收买”和“分化离间”,而军事才能,既不能将将,亦不能将兵。

我个人觉得,这个评价还是蛮中肯的。

老蒋最喜欢做的就是“越级指挥”,这一点在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锦州战役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

辽沈战役,坐镇东北的是卫立煌;固守锦州的是范汉杰,但是老蒋还不放心,亲自坐飞机到沈阳进行部署。

部署完毕后,又坐飞机离开。原以为亲力亲为,已经固若金汤了。哪知道战役一打响,锦州就丢了,范汉杰被俘虏。

老蒋听到这个消息,又坐飞机跑过来做了一番部署,回去后还不放心,又派出杜聿明乘坐飞机在空中指挥!这不是瞎搞嘛。

老蒋严令廖耀湘速去收复锦州,卫立煌命廖撤回沈阳,而廖自己却想往营口方向撤。

在战局最为关键的时候,上位者的思想竟然不统一!

在廖耀湘看来,去收复锦州完全是痴人说梦,而老蒋完全不理会他的辩解,让杜聿明坐飞机过去,在空中指挥他去收复锦州。

卫立煌也认为往锦州方向过去,无疑是飞蛾扑火,他让廖往沈阳撤也是无奈之举。

而廖耀湘呢,也有他的小九九,去打锦州吧,那是自取灭亡;往沈阳撤吧,到时候老蒋怪罪下来,卫立煌肯定会把自己推出去顶罪。他自己是想往营口撤的,但是,他做不了主啊。空中那个杜聿明还在看着他呢。

廖耀湘就这么纠结犹豫,在最为关键的时候,居然一连七天不挪窝,等想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啦。

从旧军阀走出来的老蒋,心里是根本不相信任何人的。所以每一场重大战役,他都得越级指挥,亲力亲为才安心。但是战局瞬息万变,战机一闪就没了。你不把权利放下去,完全抓在手中,下面的人手脚放不开,又怕你秋后算账,就只得全部依赖你的指令行事,不败就奇怪了。

反观我军,大原则、大方向给你指出来,具体怎么打、怎么部署下面的人自行安排,报送上去批准。一线的领导行事就宽松多了,少了钳制,有了很多随机应变的机会。

小贱语录

其实,说小一些,把上面那一大堆总结成两个不同的公司模式,一下就明朗了。

有的公司,领导就喜欢亲力亲为,大事小事都要由他裁决,一般这种公司,对领导的依赖性特别强。没办法不依赖,一旦不听招呼出事,锅就砸了下来。

而有的公司,大方向给你指出来,你只需要作出具体可实施的方案,报上去审批过了,就按照既定的方向去行事。这种公司的领导通常不会过多干预,只需给你任务和时间,具体怎么操作那是你的事,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做事风格。


贱议你读史


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神操作”,不过历史上有很多事啊,在大情境下看起来挺正常,但是单独拿出来一看,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禁问一句:“这也能行?”
在美国独立战争正式爆发之前,北美殖民地的反英人士就进行过一系列针对英国和英国支持者的行动。其中有些行动在当时好像没什么,但在现在听来要多奇怪有多奇怪。

熟悉美国史的同学都知道“

波士顿倾茶事件”。但是把这件事说出来就很奇怪:英国议会决定要在茶叶上加税,我们殖民地居民不高兴,所以我们怎么做?我们强行登上运茶的船,把船上所有的茶都倒进海里。

参与的人可能觉得挺刺激的,但是这样做其实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一战的时候,由于大量的战斗都是围绕战壕发生的,因此在战壕中也充满了各种富有创造力的奇怪武器。一个来自美国的奇异设计是这样的。

上图里的是一把普通的春田1903步枪。它身上附加的那些奇怪装置是一个“潜望镜枪托”。说是枪托,其实根本就不是用来抵肩射击的。这个装置的作用,是让士兵可以不探出战壕就进行射击。这种东西没有被大规模采用,原因显而易见。它麻烦,打不准,笨重,带来的好处也不值它的价格,还白白占据这么大的空间和步兵宝贵的负重。

至于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操作的,有请澳大利亚轻骑兵给大家演示一下:


还有一件事也发生在独立之前的英属北美殖民地。随着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愈发不满,反英人士和忠诚派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于是在波士顿等大城市,一些反英人士决定对支持英国的忠诚派人士做点什么。

于是他们对英国支持者做了什么?趁天黑闯进支持英王者的家里,把他们抬出来,抬到大街上,在他们身上糊满沥青,然后贴上羽毛

感觉人在报复他人的时候,是最具有创造力的。



还有这个怪东西。这个玩意儿叫排枪。它的设计思路很简单:一个枪管能打死人,那一堆枪管是不是可以更容易地打死人

于是很多国家就独立研发了这种东西。这个东西其实真的很简单,就是装在炮架上的多根枪管,有些是独立发射的,有些是所有枪管同时发射的。

这种东西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竟然还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不过不少将军对它评价不高。因为这些指挥官喜欢把排枪当作轻型野战炮用,但发射枪弹的排枪在射程和毁伤能力上怎么可能达到炮的水平呢?真正适合排枪的位置,是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

还是不敢相信,这种充满了废土科技感的东西竟然在实战中起作用了。


史话戏说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公元前,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城邦叫斯巴达,那时的斯巴达三个字还不像现在这么无法直视,好吧,我承认其实他们也不说中文。斯巴达们到底多生猛大家可以看电影《三百勇士》了解。这事儿是发生在三百勇士守温泉关之后,干挺了波斯帝国的希腊城邦们开始玩自爆,互相之间抽来抽去的好不热闹。

而斯巴达们自然逮谁抽谁,控制了不少城邦,实行残酷的军国主义统治。之后自然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个叫底比斯的城邦出了位大神,叫伊巴密浓达,鉴于这哥们的名字实在太长,我决定叫他老伊。他出身底比斯破落贵族家庭,努力反抗斯巴达的统治,但斯巴达们实在太牲口了,怎么都打不过。老伊陷入深思,到底怎么能打得赢这群斯巴达,直到他见到了自己深爱的男人——阿萨格斯。

额...需要指出的是老伊也是个男人,基友光环笼罩下的老伊突然发现了爱的力量,他决定组建一个彼此深爱的基友军团来对抗强大的斯巴达。很自然的,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深爱的男人阿萨格斯,阿萨格斯又找到了深爱的另一个男人高吉达斯。好吧,我承认这段实在污的无法直视,实在不行头条君打马赛克吧...

然后搞基打死...啊呸..高吉达斯在底比斯军队中选拔了150对古希腊少年爱组成这支军队,他的选拔标准有三个:古希腊少年爱、特别能打、彼此深爱,所谓古希腊少年爱就是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一个青少年男子爱与被爱的关系。而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强悍的吓人,他们拥有其他军队永远不具备的、由爱而来的“团结”,对方杀死其中任意一个人,必然有另外一个人跳出来玩命,被称为底比斯圣队。

时间到了公元前371年,决定希腊命运的留克特拉战役打响,老伊带着爱人阿萨格斯并肩战斗,高吉达斯带着底比斯圣队开始突击。事实证明斯巴达真的干不过好基友,连国王克勒姆布罗托一世都被少年爱们干挺,底比斯就这样摆脱了斯巴达的统治,回归了智商正常,行为不正常的生活。

但底比斯圣队的结局并不美好,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出征希腊对阵雅典、底比斯联军,他用右翼部队后撤吸引了雅典军队追击,造成联军脱节。左翼上国王之子亚历山大(就是后来一路狂抽干到印度那哥们)直接率领骑兵撕破了雅典军阵,绕到底比斯军的后方将他们全歼。战后腓力二世看着相拥死去的底比斯圣队战士们,感慨道“无论是谁,只要怀疑这些人行为是不壮烈的或者经历是卑劣的,都应该被毁灭”,然后命令厚葬这群好基友。

不过话说回来,国王大人您这样做真的好吗?您就不怕在年轻的亚历山大心里种下某种不可描述的种子吗?在未来若干年后,当亚历山大大帝背负搞基大帝的美名时,不知道会不会深恨老爹当年的言行....


历史吐槽机


影响世界的神操作。

一战时,凡尔登战役开打。

德军火炮数量数倍于法军。

进攻的部队的人数,也远强于法国🇫🇷的守军。

德军炮声轰轰,炮弹如雨一般倾注在法军阵地。

法军渐渐不支,已经露出失败的端倪。

法军指挥部,为了防止战线崩溃。

断然下令,所有人员全部上前线,抵挡德军进攻。

有个后勤部门的小子,胆小如鼠,体单力薄。

被指派为炮手。

这小子,伙伴们协助下,糊弄八弄,将炮弹射了出去。

炮弹乱飞到德军阵地里的一片树林中。

随着炮弹爆炸💥,突然引发了震天动地、连续不断、浓烟冲天的大爆炸。

原来这小子撞了狗屎大运。

这一发乱飞的炮弹,击中德军凡尔登前线总炮弹库。

五十万发德军的炮弹,烟消云散。

没多久,与法军对阵的德军火炮渐渐哑了火🔥。

法军士气大振,一举扭转不利局面。

改写了一战的历史。

故,这才是真正的神操作。

亘古少有。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最牛的解救人质行动。

看到这个开头,很多人会想到以色列人在乌干达,或是德国人反劫机,甚至美国人在索马里海上的行动。

但我认为这几个虽然都很棒,但说不上完美。



真正干的漂亮的是很不起眼的秘鲁人。

1996年12月,日本天皇诞辰,日本驻秘鲁大使馆召开庆祝会,14名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劫持了460名人质。

之后秘鲁政府,日本政府和恐怖分子开展了长达4个月的谈判,恐怖分子陆续释放了300多名人质。

1997年4月22日下午三点,恐怖分子们按惯例把人质赶到使馆二楼集中看押,然后在一楼大厅中踢起了足球。

比赛正酣,祸从“地下”来,五名正挤在一起争抢足球的恐怖分子被炸开地道口的爆炸准确送上了天。

然后一群特种部队从地下涌出,把余下的“足球爱好者”撂倒。

于此同时,外部的秘鲁特种部队也开始突击,内外夹击,六名没有参加足球的恐怖分子在十五分钟后也归了西。

持续126天的劫持人质事件以全部人质获救,全部恐怖分子被消灭的完美结果而结束。

事后,纽约时报称整个行动为“营救行动的样板“。

秘鲁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挖洞。



请忽略事后围观人群。

在四个月的谈判时间里,秘鲁军警在日本使馆地下挖了五条地道,一条通向大厅,一条到餐厅,三条分别到花园中三个恐怖分子哨位。

地道最长的80米,有完善的空调,照明和生活设施,可以供特种部队士兵生活数天。

恐怖分子不是聋子,为了掩盖如此大规模”的挖坑“行动,秘鲁军方天天定时在大使馆外放节奏强烈、音量巨大的音乐,大家一起嗨皮一下,这甚至成了恐怖分子的一种习惯,到点就扭一段。

在耐心,坚韧和坚决的突击完美结合之下,整个行动干净利落的简直“不像话”。

当然还有那么一点点儿运气,最后炸开地道口时,多达五名的“足球爱好者”正好在爆炸点上方……

考虑到矿业是秘鲁最大的收入来源,所以这样的行动方案也算是“发挥特长”了。

整个行动中,秘鲁的日裔总统藤森指挥出色,完全不像是南美人那种“马马虎虎”的常态,而是环环相扣,完美配合。

不过,本案中的恐怖分子倒是很有南美人“大大咧咧”的传统。

人质中自始至终都有一名秘鲁情报人员,还携带有秘密通讯工具,所以恐怖分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长达4个月,十几名恐怖分子竟然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从来都没怀疑过。



还有一个细节,过程中秘鲁军方一直在严密窃听恐怖分子的活动,而窃听器并不全是事发后才安装的……。


史说清宫


1,历史上,拿“假照片”为自己做宣传的事,很常见。

可能是为了证明蒋公是孙中山“正统”,某些人放出一张蒋公和孙中山的合影。

然后,事实上,和孙中山合影的还有两人(左为何应钦,右为王柏龄,两人被有意删掉了)

当然,蒋公和孙中山也有单独合影,只是气质展现不好,没有采用。

不过,这在康有为面前都是小伎俩。康有才可是会“无中生有”的!

(中光绪帝,右康有为,左梁启超。)

当年,康有为就是拿着这张和光绪皇帝合影的照片,为自己大肆宣传。事实是,梁启超这辈子根本就没有见过光绪皇帝。康有为也只是和光绪帝见过面而已,没有拍照。

哎,这都行!

2,就算是现代,也有类似的事。

去年各国自己放出的“七国集团”(G7)峰会照片,着实火了一把:

法国版

日本版

美国版

德国版

不过,现代造假容易被拆穿。所以,大家只是采取选不同的拍摄角度,来满足自己需求。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张勋复辟时,他只带了10个营的5000人马去北京。临行前,他交代自己的部将张文生“一旦北京有变,我发电报给你。如果你收到运兰花的消息,就是让你带兵北上支援我。一盆兰花代表一个营。”

张文生说,“明白,请大帅放心。我永远是大帅坚强的后盾。你就放心得去北京吧。”

张勋到了北京以后,把溥仪请上龙椅,在大街上挂上了黄龙旗,还要求北京市民都要留辫子。

张勋倒行逆施的复辟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乘机组织讨逆军,讨伐张勋。张勋抵挡不住,给张文生发电报“速运40盆兰花来京”。

张文生接到电报后,估摸着就算带40个营北上支援张勋,恐怕也无济于事。于是果断运了40盆兰花给张勋。

张勋接到40盆兰花后,气得吐血。他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只好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12天的复辟闹剧,宣告结束。


袁卫宇


在世界海战史上有很多神助的舰船,比如说日本的松岛号巡洋舰。

大东沟海战的时候,北洋海军镇远舰主炮相继命中日军旗舰松岛号,其中一枚开花弹的爆炸引爆了日军违规堆放在甲板上的炮弹,这些炮弹都是装填苦味酸火药的炮弹。

苦味酸极为活跃,可以说是一碰就着火,当时没人敢用这玩意,只有日本这种不把人命当回事的国家才敢用苦味酸。言归正传,炮弹殉爆之后,松岛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并燃起了熊熊大火,大火甚至接近了弹药库,大火燃烧产生的浓烟令松岛的救援队不敢冲进去灭火。
松岛炮弹殉爆
重创了其炮廓甲板,一门4.7英寸速射炮炮管因爆炸弯曲

但是松岛运气就是这么好,就在日军都绝望的时候战场突然吹来了一阵妖风,把浓烟吹散了一些,松岛救援队抓住机会拼死冲进去灭火,才让大火没有烧到弹药库。


松岛的特点是,没有前主炮,主炮在舰尾,也就是菊花上,因此辨识度超高,海战时候被北洋海军重点照顾

同样也是松岛,大东沟海战当中,北洋海军平远号铁甲舰不畏强敌,向松岛号发起了绝命冲锋,其中平远主炮向松岛开了十炮,命中了三炮,命中率30%,这个命中率在当时没人能打出来。

其中有一炮打的特别好,堪称神助,这枚炮弹先是打穿了松岛的装甲,然后穿过了松岛的中央鱼雷室,几乎是消灭了中央鱼雷室里所有的鬼子,而后打坏了松岛主炮的液压装置,主炮无法转动,彻底成了摆设。但是这枚炮弹没有爆炸,可能是克虏伯劣质的穿甲弹,或者是实心弹。如果这枚炮弹是装填苦味酸火药的开花弹的话,那么这一炮下去松岛绝对菊花残。


话说松岛被打成这样,多次徘徊在舰毁人亡的边缘,但是松岛就是运气好,怎么都打不死,像小强一样,堪称神助。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日本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简直是天佑中华的“神操作”。

当然,对于日本来说就是令人无语的“神操作”。

为什么说河本大作炸死张作霖是“神操作”呢?

这要从日本在东三省的扩张说起。

从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一直不停的在我国东三省扩充它的势力,而主要办法就是依托铁路。

张作霖之所以得到日本全力支持,和他出卖路权,批准日本在东三省建设所谓的“满蒙五路”(五条铁路)有直接关系。

有人说了,让日本在东三省修铁路怎么就是张作霖卖国了?

因为当时修筑铁路不仅仅是单纯修筑铁路,筑路方还可以获得铁路沿线采矿、设厂、居住特权,甚至由于北洋时期治安不好,所以各条铁路还设有“护路军”, 比如陆小曼第一任丈夫,西点军校高材生王庚就做过京浦铁路护路军总司令;而外国筑路方甚至还会索要单独的铁路司法管辖权,也就是说铁路沿线使用筑路方国家的法律,而非北洋政府颁布的法律。


(河本大作)

当然,这个范围一般来说是铁路沿线20公里范围。

也就是说在北洋时期如果允许某一个外国在国内修筑铁路,那么就意味着铁路沿线20公里范围内成了一个不是租界的租界,而且还要允许人家驻军。

所以北洋时期不管是段祺瑞、曹锟还是徐世昌,对“合作建铁路”都非常谨慎,张作霖当年为了让日本人顺利在东三省修筑“满蒙五路”,甚至不惜巨额贿赂当时交通总长,让交通总长在筑路合同上盖上交通大印。(另一说法是张作霖派人把大印偷出来盖的)

不过话说回来,随着张作霖势力和野心的膨胀,他和日本矛盾也多了起来,所以张作霖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抵制日本在东三省扩张。

但是,张作霖的抵制是有前提的,就是这种抵制必须有利于他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郭松龄反奉时,张作霖为了避免被郭松龄打败,之前一直推脱不签的《满蒙新五路条约》也签字了。

当然,由于这条约影响太大,张作霖没敢正式签字,只是签了一个“阅”字。张作霖也确实一直在搪塞和抵制落实这个条约。

但是随着北伐顺利推进,北伐军兵锋直指奉系和张作霖,而此时日本又来要求张作霖落实《满蒙新五路条约》,这个时候日本方面话说得很清楚:如果张作霖再拒绝执行条约,日本将支持北伐军。

根据目前史料显示,张作霖在面对出卖东三省与自家利益选择时,果断选择了自家利益。

他从京师返回沈阳前,还专门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大意是现在要依靠日本,所以不太重要的事情都要按照日本人意思办,如果沈阳方面觉得事情太大不管做主,也不要明确拒绝,等他回到沈阳后处理。

当时日本方面也很乐观,认为张作霖已经就范,比如张作霖的日本顾问町野武马就认为这下等于“日本购买了东三省,不必再用武力解决了”。


而根据张作霖以往和日本的交往看,张作霖为了避免日本支持北伐军,就算不执行全部满蒙新五路条约,至少会执行部分条约,

结果,日本军部一群少壮派军人嫌张作霖卖国卖的太慢,也觉得不能让文官们立此大功,所以竟然背着日本文官政府搞了皇姑屯事件,不但炸死了张作霖,连满蒙新五路条约条约原件也同车炸毁。

张学良也一直以合同原件被炸毁,自己不清楚父亲与日本究竟达成了什么协议为理由拒绝再与日方就《满蒙新五路条约》进行沟通。后来更是干脆宣布东北易帜,逼得日本不得不搞了“九一八事变”,在全世界面前公开暴露了日本侵华野心和企图。

也难怪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得知少壮派军人炸死张作霖时大怒,说“陆军干出这样的事情,我们的事业到此结束了。”

虽然在日本军方强烈反对下,日本政府和田中义一没能处理事件当事人河本大作,但是河本大作本人也被勒令退役,而且再也没有回到现役,这和九一八事变后石原莞尔等人加官进爵,以及诺门坎事件后肇事的参谋辻政信还能留在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见日本军方也知道河本大作炸死张作霖反而是坏了日本的“大事”。


兰台


红军时期,林彪曾在一次战役中,为了减少红军伤亡,用过火牛阵。

火牛阵最早在战国时期出现。燕国因为燕王哙效法古人,把王位禅让给大臣,引起国内混乱,齐国出兵进攻燕国,燕国几乎灭国。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继位后,招贤纳士,准备复仇,最后找来了战国时期的名将乐毅。

齐王又趁五国联军伐秦之机,突然灭了当时魏国、楚国都垂涎已久的宋国,引起列国不满。燕国经过几年屯兵积谷,此时已经国力已经逐步恢复,于是在燕国的倡议下,乐毅率五国联军进攻齐国。联军几乎把齐国消灭,只剩下了即墨和莒两城。

在五国联军围攻即墨时,齐国也出了一个名将,这就是田单。当时齐军已经很弱,联军人数多,所以田单想了一个办法,把附近的牛收集起来,把刀绑在牛头上,两军对阵的时候,放在齐军阵前,点燃牛尾巴,牛被火烧后疼痛难忍,就向前狂奔,冲入五国联军阵中,冲乱了五国联军的阵型,很多士兵被践踏而死。

这个故事是历史上著名的用奇计反败为胜的故事,所以一直流传很广,民间也很多人都知道。

1931年,在一次战斗中,林彪指挥一军团,面对比较强大的敌人,想起了这个办法,于是也效法古人,收集了很多牛,放在阵地前沿,在战斗开始后,让战士点燃牛的尾巴,冲入敌人阵地,以为这样也可以像田单一样,用奇计取胜。

一开始,牛确实是因为被火烧之后疼痛,向前狂奔,冲到了敌人阵地前沿。敌人看到很多牛向自己的阵地狂奔过来,一开始也很紧张,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开枪射击,有牛就中弹了,也很疼。于是,受到敌人枪击惊吓的牛掉过头来,反而向红军阵地冲过来了。

红军在把牛尾巴点燃之后,本来已经准备在牛把敌人阵地突破之后开始冲锋,所以没有什么防备。牛冲回来之后,冲进了红军阵地,造成了一些伤亡。红军受到干扰,原来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只好紧急撤离阵地,退出了战场。

林彪本来是想用巧记,结果弄巧成拙,吃了败仗。林彪之前在红军军中一直有常胜将军的美名,这次弄巧成拙,后来成了红军部队中流传的一个笑话,连林彪自己也觉得很尴尬。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毛主席后来总结说,林彪就是吃亏在了不读书上,他只看了连环画之类的读物,对火牛阵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够了解,如果他读过《左传》就会明白,田单用火牛阵的时候,是把牛先每四头编成一组,相互联结起来,这样牛掉头不容易,就只能向前跑,不会反噬自己。而林彪不了解这个细节,所以让牛成了自由主义,单个的牛掉头容易,所以既可以向前跑,也可以掉头向后跑,这样当然会失败。

除此之外,林彪还犯了一个机械主义的错误。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和热兵器时代完全不同了,冷兵器时代双方都很注重维持阵型,不同兵种之间相互协同才能作战,一旦阵型被打乱,陷入混乱状态,就会失去战斗力。而且,在田单的时代,面对受惊冲过来的牛,五国联军的士兵只能用戈矛和弓箭攻击牛,这是很难对牛造成实质性伤害的。

热兵器时代就不同了。热兵器时代的占中首先是阵地都有壕沟,士兵都隐藏在壕沟里,而且不是整齐排列的,牛就算冲进敌人阵地,也未必能对敌人造成多大损失。而且,热兵器时代的武器都是远程射击武器,在牛接近阵地之前,敌人就可以向牛开枪开炮射击,把牛赶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