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探索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

文|弃疾子

“关于地狱最可怕的事情是,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早已到了那儿。”

大家好,我是弃疾子。

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够轻易撕下人们的道德面具,露出了丑陋肉体的话,那一定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著名代表作《罗生门》。

从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探索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

自1915年在《帝国文学》杂志上刊发以来, 《罗生门》便极大的引起了日本文坛的轰动, 至今在日本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部作品借古讽今, 通过描述主人公男仆心理由善向恶的剧烈转变过程, 将人性内心深处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利己主义思维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

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浅析《罗生门》中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 并揭示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当代人性发展的启示。



不是困境见人品,是冲突见人性

故事发生在日本平安朝的末年, 那时候整个日本社会被连年战祸,及天灾笼罩着,整个京都也都充满着阴郁、萧条、悲哀的浓厚氛围。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刚被主人辞退, 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知道明天的日子该如何延续的他,陷入了走途无路的困境。后来, 他来到了罗生门下避雨, 在生存压力面前, 不得不开始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走向进行思考: “是从无办法中找办法, 还是不择手段的存活呢?”

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让他摇摆不定;良知踏空, 坚持或放弃让他内心感觉无力。

正当他不断犹豫、无法做最终抉择的时候, 他看到一个老妇人为了能够在这残酷的现实世界生存, 竟然在死人堆里拔取人们的头发, 从而通过做成假发, 以换取生活经济来源。

老妇人对自己的行为辩解道:如果自己不这样做就会被饿死, 更何况被她拔掉头发的这个女人, 在生前也作过恶, 曾卖过假鱼干。

这残忍的现实情景深深地刺激到了, 感到了一种无比的愤慨, 于是便举起刀子要向老妇人砍去,并鼓足勇气把老妇人身上值钱的东西一扫而光。

在逃跑的路上, 他不断告诉自己:“我这样做是因为生活所迫, 如果我不这样, 就会在这乱世中饿死。”

从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探索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

这个故事有两个冲突点。

①善恶冲突

是活着向善,最终像死狗一样横尸街头,还是摒弃无用的善在乱世中存活呢?

在极端的乱世, 美与善被掩藏, 成为珍贵的奢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善恶抉择的矛盾成为人们不可跨越的命题。

芥川龙之介在对人性冲突的心理转变过程进行深入刻画的时候, 并非一味地将焦点对准现实残酷环境中产生的人性之恶, 相反他强调了男仆在面对善恶时内心的痛苦和犹豫不决。

在恶劣的大环境下, 良善与道德似窗纸般脆弱, 人性的信仰不堪一击。所以作者依据现实人性的选择趋向, 让主人公坚定地选择生存, 选择从恶。

②从众心理的冲突

在见到婆子之前,男人的良知让他犹豫不定。而在说服自己“反正她已经做了,我这样做是对的”之后,男人立场迅速改变,这便是人性中的“从众心理”在作怪。

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从众实验:当5个人故意同时说出一个错误答案后,剩下的一大串测试者跟着选择了错误答案。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从众心理:当个人一般难以承担道德谴责带给自我内心的压力, 挣扎纠结, 犹豫不决时,别人做什么我跟着做什么,那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从众心理使善恶在人群中传递蔓延, “恶”的传递比“善”更快, “恶”一旦被选择就会直接滑向无底深渊, 一旦被传递, 就像瘟病, 迅速蔓延, 最终走向灭亡。


比作恶本身更可怕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从心理学角度看, 利己主义指的是任何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从自身立场出发去看待一切问题, 根本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而仅仅去追求自我利益的一种心理。有着利己主义思维的人, 会无视内心的道德律, 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并从自身利益出发来为自己的利己行为进行辩护。

在《罗生门》中所有人物其实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己思维。

首先说那位老妇, 她在阴暗的罗生门城楼之下, 通过拔取在死人堆里死人的毛发来换取经济来源的情景给读者的内心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老妇人在她这样的行为以及与男仆的对话中展现出了极为典型的利己主义思维。也正是她的利己主义思维, 驱使着主人公的本性由善良转变向了罪恶。假如说老妇人在战乱年代通过拔取死人头发制作假发来维持生计是一种被迫的举动, 那么将自身这种不道德的行径看做是理所当然, 并通过与死者的对比来为自己开脱的做法, 则无疑是一种诡辩的利己主义思维的体现。

尽管与那位死者相比, 老妇人的行径看似恶行不大, 但终究还是恶, 根本就无法逃脱掉恶的本质。在故事一开始, 主人公对她的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愤怒, 其实是他基于人类道德底线的善良心态所做出的一种自然反应。

然而奉行利己主义思维的老妇人, 从始至终都没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丝过错, 反而辩称这种迫于生计的行为应当被原谅。


从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探索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

在《罗生门》中, 主人公无疑是里面被利己主义思维所侵蚀的最典型代表人物。在当时残酷的现实环境中, 当他突然遭遇主人解雇, 丧失经济来源, 在无路可走的绝境下, 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巨大恐惧。他的生存本能告诉他应该去做个强盗以苟且偷生, 但是他的良知又告诉他绝对不能违背自己内心的道德律, 于是两种冲突的声音在他的脑海中不停地回荡。

良知作为人们内心中最为纯净的声音, 能让人本能地产生道德上的敏感性, 从而驱动人们在当前的现实环境里去正确地去理解、遵循良好的道德律令。

一旦这种利己主义思维被释放了出来, 人性中最为自私的一面将被无限放大, 即使去行恶也不会遭受内心中良知的惩戒。于是我们在《罗生门》中就看到了那样的一幕:当男仆听完老妇人对自己恶行的自辩后, 他为了生存便毅然决然地将老妇人的衣服抢走。

像主人公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绝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这样的人极度自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会利用各种力量来最快地达成自己的利益。

一个绝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往往是唯利是图的,他们根本不会顾忌自己对别人造成了多么大的痛苦和损失。



别高估关系,别低估人性

总之, 芥川龙之介在这篇小说中, 要体现的不仅仅只是对人性内心深处丑恶一面的批判, 而是想通过借古讽今以表达自己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腐败、暴力丛生以及世风日下的现实现状的强烈不满。

芥川龙之介生活在日本近代的大正日代, 那时候王朝衰落, 社会民众生活在一个严酷的现实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里, 人们都如同《罗生门》中的男仆和老妇人一样, 只为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而活着, 良知和道德已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而那些依然在混乱的社会秩序中坚守道德底线的人, 将活得更吃力, 极易陷入生存的绝境之中。

在如此的社会情形下, 人性的冲突必然将会扩大化, 终将会导致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将在激烈的人性冲突中泯灭, 于是利益主义思维横行, 社会变得更为阴暗。而这正是芥川龙之介最为担心的, 也是他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预见。

在小说结尾处, 芥川龙之介写道:“谁也不知道男仆将去哪里?”

作者刻意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会遭受良知的谴责而迷途知返, 还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去继续行恶呢?

答案不得而知, 这个问题看似是在追问男仆的前途命运, 而事实上更是在引发读者思考人类的命运:在混乱的现实秩序中, 人类该应该如何解决人性冲突呢?

从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探索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

芥川龙之介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着力刻画过人性冲突和批判过利己主义思维, 《罗生门》只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篇代表作。从《罗生门》中, 我们会发现芥川龙之介将主要人物安排在生死抉择的两难处境中, 以深刻地描述出人性的激烈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利己主义思维。

男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 原有的良知遭受泯灭和摧残, 身边的环境让人倍感无奈, 最后又因舆论走向和生存需求选择屈服于现实,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人们很容易对自身良知产生疑问, 甚至会否定自己的良知, 从而走向邪恶的道路。

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中, 人们生存于残酷的社会当中, 从而出现人性冲突的一面, 人们会因无力改变现实从而扭曲自身意识, 产生自私、暴力、丑陋的行为。

人性,说穿了就是一个人的性情、品行和本质。在相处过程中,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不在任何地方低估别人,也不高看自己永远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彼此尊重理解;不对别人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可以让你依赖的。

学会自我慰藉,学会和这个世界淡然相处,这大概,就是《罗生门》教给我们最好的道理。

从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探索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


从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探索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宝芬.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到黑泽明的电影——解析《罗生门》[J].作家, 2009 (02) .

[2]秦刚.“罗生门”阐释——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到黑泽明的电影[J].外国文学动态, 2010 (04) .

[3]孙立春.《莽丛中》的女性主义解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4]肖艳惠.从《莽丛中》看人性的自私[J].华章, 2011 (24) .

[5]杨笛.析《莽丛中》的叙述魅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1) .

[6]赵永军.透过他人的灵魂看自己——芥川龙之介《莽丛中》赏读[J].语文世界 (高中版) , 2006 (11) .

[7]周兴杰.关于历史的争讼——电影《罗生门》与小说原作的比较鉴赏[J].学术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