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前一阵子,我观看了经典教育题材的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怀才不遇的马修老师来到一所被誉为“池塘畔底”的青少年辅育院,他凭着爱与耐心让一群“问题学生”摆脱自我困境,开启新人生的故事。

而在印度,上映了一部与《放牛班的春天》几乎同样的教育题材电影,那就是《嗝嗝老师》。在我看来《嗝嗝老师》在影片画质、情节及教育主题等维度的考量,一点也不比《放牛班的春天》逊色,反倒有过之而无不及。《嗝嗝老师》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从小患有抽搐综合症的奈娜老师,所投简历在被十几所学校拒绝的情况下,机缘巧合地进入自己曾经的母校,让14名“问题学生”思想觉悟,实现了自我价值观重构的故事。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嗝嗝老师》在主要剧情的构造上与《放牛班的春天》是一模一样的,同样是一位具有爱心的老师,用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带领一群“问题学生”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而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却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我将以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为例,来探寻两位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新型教育方式有着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01、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新型教育方式的相同点,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每一个老师的肩上都背负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虽说每个老师的家庭环境、性格、成长经历都会不同,但是他们从进入教育行业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教育方式都会有着一些相同的方面。

①、两位老师都是以爱和耐心教育每一个“问题学生”

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开始分析。马修老师怀才不遇来到“池塘畔底”的青少年辅育院,一直劝导校长弗兰西斯取消对学生进行的集体体罚,而他从不用打骂方式惩罚任何一个不听话的学生,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导。

再来看看《嗝嗝老师》的奈娜老师,其实最体现奈娜老师的爱和耐心是有几个片段:

  • 刚到学校,奈娜老师就看见学生在聚众玩闹、抽烟、赌博、化妆,她并没有第一时间阻止,而是静静地看着,等待学生们结束他们的行为。
  • 奈娜老师将家长会变成了自己个人的家访,深入了解了每一个学生,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糟糕。
  • 14个学生在学校频频犯错,校领导总想将他们全部开除。然而奈娜老师一次又一次站出来,给学生们求情,让他们得到了继续教育的机会。

在我看来,要想成为一个称职且优秀老师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他们是否对学生具有足够的爱和耐心。尤其是学生顽劣成性、不听管教的时候,一个老师更应该在学生身上拥有足够的爱和耐心,循序渐进地给学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试想一下,学生本就是调皮捣蛋、不服管教,作为老师没有爱和耐心,用着正确的方式去“救赎”学生,那么学生的情况肯定是越来越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②、两位老师都运用了“以退为进”的教育方式

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难以管教,老师可以退而求其次,避开学生现有的问题,从另一个方面达到自己教育的目的。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以退为进”式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在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之后,第一次进入班级,面对学生的玩闹、调皮和恶作剧,并没有在去说服学生停止他们的行为,而是微笑地看着他们,甚至在学生骂他、对他恶作剧,他都在校长弗兰西斯面前进行了隐瞒。马修老师从不对学生犯下的错误,进行正面的批评,而是转换思路从侧面“暗示”学生,以达到自己教育的目的。

《嗝嗝老师》中“天生残缺”的奈娜老师从第一次接触学生,面对学生的各种无理取闹,她没有采用恐吓、威胁、惩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奈娜老师做的更多的是忍受学生各种的顽劣和嘲笑,与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赢得学生真正的信服。

在我看来,老师的身份在学生心目中都具有权威性,很多学生都非常惧怕老师。但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都没有利用他们老师权威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正面打击教育。这两部电影,本质上就是将新型教育方式——以退为进,实际产生的教育效果,真实直观地传输在观众面前。可以说,在两位老师大胆、看似不合常规的新型教育方式下,在电影的结局他们都达到了真正教育学生的目的。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③、两位老师都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马修老师在决定组建音乐合唱团时,对学生进行了仔细的挑选。他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试唱,并从中确定低音、中音、高音、领唱的角色,甚至连五音不全的学生,他也派上了用场,命令他们做乐谱架和助手。

奈娜老师在学生渐渐“觉悟”后,她在给学生讲课之前,通过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深刻了解,并详细给每一个学生分析他们身上的特长。例如有学生喜欢赌博,而且计算能力非常厉害,奈娜老师便给那位学生定位学习数学。还有学生对修理汽车精通,她便给学生定位物理学习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说过: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换言来说,就是每个学生家庭环境、童年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都会让他们产生千差万别的性格。然而不同性格的驱使下,他们也会不同的特长。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分类教育。一方面老师会对学生越来越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会逐渐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因此说,这也是两部电影结尾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分别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02、既然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有着教育方式的相同方面,那么作为不同的老师之间,他们肯定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虽然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可是他们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却又有着属于自己不一样的特色。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奈娜老师脱离教学大纲,从现实生活为例深入课本进行教学,而马修老师却是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学

奈娜老师每次讲课基本上都在操场上展开,带领学生先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开始,慢慢向深入课本进行教学,例如奈娜老师讲述抛物线、重力加速度等知识,她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篮球投进篮筐,测量地面距离和垂直距离,从本质上理解知识要领的同时,更能收获快乐。

马修老师确定了音乐合唱团的低、中、高音等角色后,他主要是从简单的音乐开始教导学生,让学生先将简单的音乐学习进行消化,然后他再慢慢将合唱的音乐趋向于复杂。严格意义上说,马修老师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策略。

仔细想想,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实际上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唯一的不同就是教育过程所消耗的时间不同。在我看来,马修老师虽然讲究循序渐进、以慢取胜,这是因为他有一个先天充足的时间条件;而奈娜老师则显得有些不同,她时间紧迫,必须要赶在学期期末考试之前,让学生融会贯通所有的知识点,要不然学生将会面临全部开除的局面。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其次,马修老师主要以音乐唤醒学生的心灵,奈娜老师则是以实际行动保护学生,从自身感染学生

马修老师第一天走进学校,就见识了校长弗兰西斯惩罚学生的“狠劲”。而学生完全就像一个矛盾体。他们一方面害怕惩罚,另一方面肆意挑战校长的权威。马修老师意识到,要想真正改变学生,必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

而唤醒学生心灵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特长——音乐,对孩子进行心灵的洗涤。事实证明,音乐不止是让学生们感到快乐,更能让整个校园充满祥和和幸福。

在《嗝嗝老师》中的14名学生之所以会沦为“问题学生”,与学校的歧视和不平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瓦迪亚老师总是利用学生犯下的错误,企图将他们赶出校园。而奈娜老师在整个剧情中,一直充当14名学生的保护者。她总是在学生们犯错时挺身而出,让学生们一次又一次躲避了被赶出校园的“灾难”。

所以,从两位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来看,他们的学生重获新生肯定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为了让学生得到改变,他们付出了时间、情感,或是有利于学生的一切手段。虽然两位老师在实际教育上使用的方法不同,但是他们都达到了相同的目的。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最后,马修老师会利用“特殊方式”“惩罚”学生,奈娜老师则放下老师的身份,与学生亦师亦友,打成一片

影片一开始,马修老师就经历了校工神父被学生恶作剧弄伤眼睛,他知道了真相,并没有告诉校长弗兰西斯,而是帮助学生隐瞒了真相。他利用自己“特殊方式”惩罚了学生——让学生去照顾麦神父直到他伤情好转。正是因为马修老师这种“特殊方式”的惩罚,让学生在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同时,更加让学生意识到无知行为的背后,带给别人的是巨大的伤害。

《嗝嗝老师》影片的后半段,奈娜老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找回了自信。她放下了老师权威的身份,让自己和学生处于同一平行的世界,她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玩耍,一起疯狂奔跑。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区别,更多的时候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奈娜老师无疑是他们在内心深处,除了父母之外唯一信任的人。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03、基于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对我们带来的教育思考

虽然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的结局有悲有喜,但是他们都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么我们回归到现实生活上来,我认为作为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是老师与学生建立友谊桥梁的一把万能钥匙

两部影片中的学生都有着这样一个共性:他们都是被“放弃”而沦为“问题学生”的。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缺爱的。然而马修老师和奈娜老师教育学生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学生始终如一的爱。如果没有爱的元素掺杂其中,那么他们同样不可能收获到成功。因着爱,学生才对他们慢慢产开心扉。

还记得《海蒂和爷爷》中的海蒂,她从小失去父母,与爷爷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十分艰苦。而另一个女孩克拉拉家庭富裕,住着大房子,还有成堆的仆人伺候在身边。

然而物质条件优越的克拉拉,因为缺少父亲的爱和陪伴经常感到孤独,过得并不快乐,甚至一度处于缺爱的状态。反倒是家庭贫困的海蒂,在爷爷的陪伴下,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爱对孩子的强大力量。孩子犯错时,因着爱可以向父母或者老师产开心扉;孩子开心时,因着爱可以向父母或者老师分享;孩子难受时,因着爱可以向父母或者老师倾诉。因此说,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谊桥梁的一把万能钥匙。

2、教育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有人诚实、有人内向,有人开朗。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学生应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因此说,作为老师不应该对班级所有学生,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更应该多多观察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比如教育内向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多参加集体的活动。

3、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可进行好坏区分

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中,他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区分学生的好坏,引领他们走出教室,在课外融入自己不同的教育元素,帮助了孩子健康成长。可以说,老师一视同仁地重视学生,能够让学生找回自信。

学习成绩一直都是老师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成绩好,老师格外喜欢和关照,就给学生贴上好学生的标签;学生成绩差,老师就没有好脸色,果断地认为他们是差生。其实这只会让后进生越来越差。

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探寻两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异同

结束语:

跳出《放牛班的春天》和《嗝嗝老师》这两部电影,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不仅只关注两位老师的新型教育方式,更应该意识到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的诸多因素。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不管何时何地,教育孩子的前提一定得充满着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