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客56960711
在许多电影、电视剧中,有着这样一个形象:他衣衫褴褛、不修边幅,浑身只穿着一件破袈裟,头上戴一顶造型滑稽的帽子,手中则摇着一把残缺的蒲扇。在民间的传说中,他是降龙罗汉转世,在凡间惩恶扬善、普渡众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济公和尚。
身为和尚,他却不避酒肉,常常一副疯癫的模样,但每当贫苦的人们遇到困难,他便会伸出援手。这一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引来了说书人和影视工作者的青睐,于是济公的故事不断被改编、创造。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实际上,济公不但存在历史上,还大有来头。"济公"一词是后人爱戴他所以使用的尊称,他本来的俗世名字叫做李修缘,出家后法号道济。他是中国佛教禅宗门下临济宗的"杨岐派"第六代,同时也是从佛教西来算起的第五十代,民间有的人称之为"第五十祖"。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济公出生在天台山永宁村,今天的浙江省台州市仍然保留着这一地名,并修建有济公故居。上文已经说到,济公原本姓李,而他的家族在宋朝名臣辈出,称得上是名门望族。此外,李家世代信佛,也早早埋下了济公与佛门的善缘。
济公所在的李家成为宋代名门,最早可以追溯到其先祖李崇矩。后唐同光二年(924),李崇矩出生于潞州上党,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长治,身处在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两朝做官。北宋建立后,他又跟随宋太祖赵匡胤讨伐后周的残余势力,征讨北汉。
北宋初年,李崇矩便凭借过人的能力和显赫的军功历任右监门卫大将军、三司使、宣徽北院使、枢密使、检校太傅、镇国军节度等要职。端拱元年(988),李崇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他死后被追赠为太尉,并得到皇帝赐予的谥号"元靖"。
后来,李崇矩的儿子李继昌也是自小便得到皇帝的垂青,等到李继昌年长一些后,太祖皇帝便提出要让他当驸马,不过被李继昌推辞了。后来,李继昌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员武将,并最终做到了左神武军大将军、权判右金吾街仗。
到了李继昌之子李遵勖这一代,宋真宗将妹妹万寿公主嫁给了他,而李遵勖文武双全,历任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澄州刺史,均州、宏州、康州团练使,泽州防御使,宣州观察使等职,他治军有方,凡事亲力亲为,很有威严。
李遵勖的儿子李端懿在训练士兵上也有一套,但他更加为史所记的还是参与编撰《宋史本传》、《欧阳文忠公集》等典籍。此后传了数代,到了李茂春,他为官正直,后辞官归隐。李茂春和妻子王氏乐善好施,但年近半百仍没有子嗣,于是便前往国清寺拜佛求子,终于喜获一子。
夫妻二人感恩于佛,便让国清寺住持为孩子取名为"修缘"。李修缘从小便在附近赤城山的瑞霞洞读书,学习儒家、佛家学问。后来李茂春夫妇不幸去世,无依无靠的李修缘便拜入佛门,在天台宗高僧慧远门下学法,并取法名为道济。
年长一些后,道济开始四处云游,最终来到了杭州灵隐寺。抛开在寺院里念经拜佛,道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他继承了父亲的乐于助人,常常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尤其是穷苦的社会底层百姓,再加上他通晓医术,便常常治病救人。
久而久之,道济这个其貌不扬,但学问渊深、慈悲为怀的高僧便被四处颂扬。南宋初年,社会草创,许多百姓对未来感到不安,朝廷又有奸臣当道,盘剥黎民,于是人民便寻找"英雄",道济就成为了他们的赞颂对象。
有人说,道济出生时,国清寺的罗汉堂中,降龙罗汉的雕像无故掉落,这是道济身为降龙罗汉转世的体现;有的人则将他与南宋初年的奸相秦桧相联系,创造了他戏弄奸臣的精彩故事。这些民间流传的奇闻异事到了小说创作发达的明朝,终于被总结成了《济公传》一书。
历史上的道济当然没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也没有降妖除魔,或是惩治奸臣。历史上的道济留下了不少诗作和短文,他人也将其语录编写成了《镌峰语录》一书。历史上真的存在济公,他也确实在民间做了许多好事,无愧于"高僧"之名。
煮酒君
济公真有其人,他俗姓李,名修缘,法号道济,南宋人,浙江省天台县城北永宁村石墙头人。
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受具足戒,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
正常和尚整日吃斋念佛,济公却不同,他每天走街串巷,而且高兴了还真的是喝酒吃肉,他不仅喜欢为人治病,而且经常打抱不平。百姓嘴里叫他疯癫和尚,可是实际上心里很尊敬他。因为他干的事情都是为了百姓好,人们都说他是罗汉转世。至于电视剧里那些神仙的手段,真是历史中的济公当然是没有了,他是人不是神。
因电视连续剧《济公》的上演,游本昌 演的济公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依然飘逸,出行四方,足迹遍布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安,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为人们所传颂。
一个人既是和尚,又有学问,这本身就足以带来一定社会地位。同时他穿着这么破衣破帽,其实恰好表现出一种“坦荡荡无牵无挂”的气魄,更别说还有众多有钱有势的粉丝。于是面对一些欺男霸女的权贵,他也敢于直接对顶。而对白行中的一些争议,济公会出来调解。这么一来,济公行侠仗义,就在民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宗教信仰的形成,是人内心的需要,是人灵魂的内化,是世界进化的催化,是时空恒易交接的结点。济公信仰是如此,其他信仰也是如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信仰。如何摆正自己的信仰,让信仰为自己的心灵,为自己的行为服务,为他人的心灵、为他人的行为服务,为团体、为民族乃至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净化服务,这应是宗教信徒的题中之义。
V587累
济公和尚是有法力的。
南宋末年沈孟撰写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是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济公和尚生平事迹的著作,书中提到济公和尚俗家名字叫李心远,又名李修缘,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人,是当地的名门之后,全家人都笃信佛教,李心远自幼便寄给当地寺庙国清寺,国清寺的方丈法空给他起名修缘,取“广修佛缘”之意。
李修缘十几岁时,父母接连去世,国清寺法空法师便将他接上山去,拜在高僧慧远门下,剃发受戒,法名道济,正式成为佛家弟子。
道济和尚聪慧异常,兼具慧根,佛家经义过目不忘,很快就有了名气。法空法师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才,便劝他下山云游,往高僧大寺挂单,深攻佛法,他日定能大成。
道济与一般和尚不同,他性情疏狂,行事往往出人意料,而且主张修佛修心,对佛家一些死板的清规戒律嗤之以鼻,所以也有人称他为“狂僧”。
道济下山后,先后在祗园寺、观音寺挂单,最后来到杭州灵隐寺。灵隐寺也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的怪异举动,很多僧人主张不予收留。但寺中方丈很有见识,认为佛门广大,予以收留。
据《灵隐寺志》记载:“道济初参远瞎堂,知非常僧。然饮酒食肉有若风狂,监寺不能容,瞎堂云:‘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济公从此在杭州灵隐寺住了下来,所以杭州一带他的传说最多。
济公不喜欢受戒律拘束,喝酒吃肉,人们都喊他“济癫”,有几个人知道他狂放的外表下,是一位具有大神通的活佛呢?
净慈寺是当时杭州的一座大寺庙,有一次寺中不慎失火,大雄宝殿被焚毁。寺中僧人四处化缘,重修大殿。净慈寺方丈好容易在苏州化得大木六十根,运到山下后,由于木头太大太重,无法搬运上山。方丈久闻济公法术高深,便上门求助,请济公帮忙将大木运到山上,重修大雄宝殿。
济公先到山上查看地形之后,向净慈寺提出他必先痛饮一番,大醉三日,方能施法。寺中自然答应,购得美酒相送。济公一口气喝下三坛美酒,大睡三日,然后来到寺里僧人们喝水的井旁,对着井中大喊一声“大木速至!”只见井底水花翻滚,一根根世大的木头从井口涌出。净慈寺僧花了一天时间,从井里取出大木60多根,经过清点,一根不少。净慈寺今日还有一口“神运井”,便是当初捞木头的地方。
济公行善积德,常以医术救人。他给穷苦百姓看病不收一文,许多老百姓的疑难杂症都被济公施展大法力治愈,而一些欺压百姓的高官巨富,济公总是要戏弄他们,让他们多行善事之后才予以救治。
清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师在他的《佛法修行止偏法要》里说了他对济公的看法,他认为:“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济公和尚假做癫狂,是为了显大神通济世救人。
关于济公食酒肉,印光大事认为:“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乎?彼吃肉。彼喝酒,彼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何可学他?”印光大师认为,这都是济公的假象,普通佛门弟子学不来的,因为济公喝酒吃肉,他有大神通,你们谁能替佛装金,井中运木呢?
济公曾写过一首法谒:“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这短短的一篇法谒讲述了深刻的道理,蕴涵了人生智慧。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而且,要长期、持续观察,才能弄明白一个人。
《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是这样评价济公的:“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
济公不是神,但他是有大神通的高僧,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历史漫谈君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济公的原型是历史上的释宝志,又称为志公禅师。
释宝志
释宝志(418~514),俗姓朱,
南朝梁
代
江苏句容
县
东阳镇
(今属南京市栖霞区)人。7岁随法俭和尚出家,到南京
道林寺
虔诚禅业,苦守古佛青灯50多年,为释门名僧。
济公:南宋高僧(1148-1209)原名李修缘,天台县永宁村人。身着破衣破鞋手持破扇貌似疯癫。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约束,有大神通在民间抑恶扬善弘扬人间正道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十卷。(今出生地为浙江台州天台县永宁村)
具有代表性诗词有: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济公传》
历史上真实的济公,原名李修缘(1148年—1209年),号湖隐,法号道济,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人们传说中“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济公,并不是上面说的济公,而是南京的宝志和尚。在现在的南京中山陵灵谷景区尚有宝志和尚的遗存——宝公塔和三绝碑。
那么说回到法术上面,普通人理解的法术应该就和佛教里面说的神通类似,不过前面所说,如果按照佛教去理解法术一词,我觉得应该是“弘扬佛法之术”。法是佛法,术是传法的本事。历史上来看,历代高僧,能够弟子如云,弘法光大,所靠的绝不是什么神通显灵,而是正法,正念,正理,正信,正德,正气。从这点来说,济公,以及历代很多大德高僧,都可以说是具有“法术”的。反观历史上如果是靠着什么神通法术去吸引人去信仰皈依他的。往往都是邪教的存在。而如果说是什么某某大师有神通,有法术,我才去信仰他,否则他就是骗子,是神棍,抱这种心理的人,基本上往往就是被邪教所骗的人其中之一了。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有关于济公的传奇故事,在南宋时代已经开始流传了,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使得流传度更加广泛开来,并出现了一部武侠与神话相糅合的长篇古典小说——《济公全传》。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济公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南宋建炎四年(1130),天台山人李茂春在国清寺虔诚拜佛,当大殿的诵经声正要响起,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塑像在他面前轰然倒塌。李茂春大惊,慌忙回到家中,不想其妻王氏正巧给他生了个儿子。
年仅四十无嗣的李茂春喜极而泣,请国清寺住持为宝贝儿子取了个名字,叫李修元,从此,李修元便与佛门结下了深缘。当时,李氏家族七代为官,祖上还出过驸马爷,也算当地名门望族。所以关于他们家生了个儿子的“异像”之说,在乡间破有市场。
李修元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却没有发展成一个纨绔子弟,小时候就显得比别人家孩子要聪明,一度被当地人称之为神童。然而这位神童18岁那年的新婚之夜,逃出洞房,投奔杭州灵隐寺,在高僧慧远门下受戒,正式成为一个和尚,法号“道济”。
一个年级轻轻,家庭富裕的少年公子,缘何在新婚之夜出奔禅寺?难道妹子长得太丑,还是另有“隐情”?为什么李修元同志这么想不开呢?
其实呢,这锅还要他老子来背。李大官人自己就是一个虔诚的佛家信徒,给儿子取名字这种事情都要找和尚,由此可见他的半生时光中,每每做抉择的时候总是会找佛祖,大师们问一下,想必在这种情况下,李茂春也是个懂佛法,会诵经的好檀越。
再加上李家住在“佛宗道源”的天台山,由此可知李修元的成长经历中,佛法对其三观塑造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长大成人的李公子,最后跑去出家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然而这个刚刚实习的和尚,却没有如大多数僧人一般安心坐禅,而是变得举止疯癫起来。他言行叵测、不爱念经、打坐也耐不住,沉浮于市井之间,最喜欢跟小朋友玩在一块,最喜斗蟋蟀,呼洞猿之类的游戏。
这位和尚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和尚,所以外号“济癫僧”,不守清规戒律的疯和尚在师傅慧远圆寂后,失去了庇护,很快就被寺中僧人赶走,道济不以为意,依旧四处流浪,结交官宦人家,甚至某一次酒醉后,他被人送进了妓院,与妓女同宿......
后来,道济来到了杭州城的另外一座寺院——净慈寺,德辉老和尚收留了他。道济跟附近的老百姓相处很和睦,他开始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又做了书记僧。虽然在职业上看起来是个正经和尚了,但生活作风依然是个浪人,出入歌楼酒肆,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关于道济的史料记载,小故事很多,有他行为举止荒诞不经的,也有他拯危救困、救死扶弱的,他是疯和尚,也是真活佛。
虽然道济不会法术,也不懂武功,但他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大和尚,经常为僧人、贫民们悉心治疗,根治了不少疑难杂症。
同时,道济和尚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高僧,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到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而他在诗文上也有相当高超的造诣。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 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这一首是他写西湖中的一首。
1209年,济公在世人奇异的眼光中走完了癫狂的一生,临终前留下的一则佛偈则可彰其一生: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江畔初见月
济公确实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关于他的那些神异故事,却是不存在的。传说中关于济公的种种故事,只有“圆照井运木”本是济公的传说,其余众多事迹,往往是民间艺人、小说作家取自其他高僧,如南北朝的志公禅师,唐朝的金地藏等等。
历史上的济公,乃是宋太祖赵光义的驸马李遵勖的后人。他大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也有人说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圆寂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
济公原名李修元(或李修缘),据说十八岁时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拜瞎堂慧远为师,法号道济。
道济喜食酒肉,行事疯癫,有人告到慧远处,慧远看出道济根器不凡,于是为他辩护道:“法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耶?”于是道济又被人称为济颠。
据说济颠医术精湛,常常治病救人。明清以后,民间说书人爱说济公的故事,于是关于济公的传说越编越多。
民间故事中济公常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其实并无证据证明道济禅师曾说过这句话。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元杂剧中常常出现,后来被民间艺人安到了爱吃酒肉的济公身上。在另一些故事中,明末张献忠以屠城为威胁,逼迫破山和尚吃肉,破山和尚坦然食之,并引用了这两句俗语为自己辩护。
这两句话成为很多人喝酒吃肉的借口,许多佛门中人对这种现象不满,于是编出了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另外历史上还有一位僧人,也是济公的原型之一,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宝志禅师。宝志也是疯疯癫癫,有很多神异的传说,人称“志公”,传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擅长预言。在很多方言中,“志”与“济”发音相似,民间艺人又分不清南朝宋和南宋,便将志公与济公合而为一。
灵闻档案
分析众多关于济公大师的民间传说,他即使没有法术(神力),这位佛教大师也应是武功高强、聪慧异于常人,善于思想疏导工作(会读心术、能用意念控制普通人)的高人,他明显异于常人。我曾在杭州旅游,听导游介绍,济公死后尸身火化没有“舍利",这可能与他常吃肉食有关,据说常吃素食(豆腐、菠菜等)的僧人,身上有结石,死后火化就会有"舍利"(结石)。
济公大师值得我们纪念、敬仰,他扶弱济贫、惩奸除恶,他弘扬正气的精神流芳百世!
跪射俑
济公,有一个电影说济公是富人出身,因同族霸占田产,一怒之下放火出家,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受人尊重,
自然174126128
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没有任何人有什么法术。法术只是存在于神话、传说、演义和文艺作品里面。
《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能筑坛借东风,但实际上只是他懂得看气象。这点,有经验的老农民都会,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关于天气的民谚。《三国演义》里面,把诸葛亮写的太神奇了,所以,鲁迅评价说“孔明之智近乎妖”。
知道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义和拳,又叫义和团。据义和拳自己人宣传,里面的大师兄个个刀枪不入,人人都会法术。听到此事的慈禧便派义和拳去打八国联军,结果,在真刀真枪面前,义和拳所有的法术都失灵,死伤殆尽。天津城在1900年7月13日被八国联军攻破,守城的清军和义和拳败退。逃亡过程中,开团大师兄张德成被人杀死。
还有同时期的红灯照,也是自称法术无边,但是碰到洋枪洋炮,不也是被屠杀的一人不剩吗?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自然人,都不可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刘谦的魔术、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在古时候肯定是被认为是法术。
历史上真实的济公,原名李修缘(1148年—1209年),号湖隐,法号道济,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人们传说中“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济公,并不是上面说的济公,而是南京的宝志和尚。在现在的南京中山陵灵谷景区尚有宝志和尚的遗存——宝公塔和三绝碑。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济公没有,也不会法术,他有的是铁肩道义。
一株吊兰
小时候最喜欢看游本昌老师扮演的济公了,他着一身脏兮兮的衲衣,戴着破帽、拿着破扇,把“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名言挂在嘴边。
他看上去疯疯癫癫、十分荒悖,但却把世情人间看得清清楚楚;他用一身法力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济公活佛”。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活佛吗?他是否真有如此神奇的法术呢?
事实上,济公是真实存在的,他出生于1148年,是镇江省天台县人,原名李修缘。后出家为僧,虽然现实中的他没有什么法术,但确实是真正的得道高僧。
修缘诞生
看过周星驰版《济公》的朋友一定会对“李修缘”这个名字非常熟悉,该片以夸张、戏谑的笔法讲述了济公(伏虎罗汉)下凡历练的一段奇幻故事,还说济公出生在膝下无子的李善人家。
这段故事在历史上倒也有是有因由的,济公的父亲名叫李茂春,曾经做过几年小官,后来赋闲回家享清闲,日子过得倒也逍遥,只可惜膝下无子,成了一桩憾事。
茂春之妻曾提议让丈夫纳妾,但茂春坚守“一生一世一双人”,不但不纳妾,还劝妻子想开些,于子嗣上的事情顺其自然就罢了,平时还是要多积德行善。
许是两人的善良和德行感动了上苍,夫人终于顺利怀孕,并生下一子,起名修缘。据说在修缘降生时,国清寺十八罗汉中的降龙罗汉雕像突然崩塌,所以民间都传说此子是降龙罗汉托生。
少年学佛
修缘会走上学佛的道路,也是在家耳濡目染的结果。父亲、母亲都笃信佛教,母亲日夜念诵佛经,修缘经常旁听,有时也跟着念起来。他天资聪颖,记忆力极强,父亲看到了,十分欣慰,为他请来老师教他课业。
到修缘十二岁时,他已经能作诗、会写文,水平超越了很多成年人,当地人都说他是“天才”“神童”,还说以他的资质,肯定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修缘对那些虚名俗利毫无兴趣,他一心苦修,还打算出家为僧,以佛法普度世人。
十七岁时,修缘父母双亡,了无牵挂的他便在国清寺出家了,法号道济,他曾经在祗园寺、观音寺修行问道,后来来到了杭州灵隐寺。之后他云游四方,成了一名行事作风颇有些出格的云游和尚。
佛门颠僧
济公不爱坐禅,也不讲经,倒是荤素不忌,还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他每每出没于市井之间,做一些扶弱救苦的善事。遇到不平之事,他必定尽己所能打抱不平。
达官贵人想要结交于他,他连一个眼神都欠奉;可老百姓若是遇到什么难事,他便会四处奔走、主动襄助。
老百姓敬爱他,将他称为“济公活佛”,一些规规矩矩的僧人却看不起他,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济颠”,说他是个疯子。
更有甚者还到灵隐寺方丈那里去告状,叫方丈把他赶出山门,幸好方丈是个明事理的人,驳斥了他们,还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对于他人的评价,济公却从来都不会放在心上,他我行我素,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他有十分高明的医术,善用中草药偏方治疗疑难杂症,虽然没有影视剧里描写的那么夸张,但确实救治了很多危重病人。
他有极高的文学素养,留下的诗作让国学大师南怀瑾赞叹不已,说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比,也毫不逊色。
他有极高的禅学境界,撰有《镌峰语录》10卷,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洒脱、旷达、无拘无束,才会让他更能接近佛法的奥义。
我们喜爱济公,但可能不知道他还有这样的文学成就和禅宗造诣,所谓“大隐隐于世”,真正的高人其实并不喜欢沽名钓誉,他们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却又让人禁不住心生向往……
绝句(四首)(其一)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其三)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其四)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南怀瑾大师最为称道的济公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