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最近,朋友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苦惱不已。

因為疫情開學延期,老師在班級群裡一再強調,“停課不停學,希望各位家長好好監督孩子學習”。

可問題就在於,朋友夫妻倆每天都要上班,根本不可能陪在孩子身邊。家裡雖有老人,可也只能照顧孩子飲食起居而已。

孩子本來就愛玩,又缺少自制力,結果可想而知。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孩子不愛學習,並不少見。通常而言,如果沒有很強烈的動機,我們大人也很難實現自律。

不信,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 雖然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完成計劃,但卻拖了很久都不行動;
  • 雖然賭咒發誓,晚上一定不熬夜看手機,但卻刷小視頻頭條到半夜;
  • 雖然充滿雞血,買下各種學習課程,結果卻連第一節課都沒有聽完;
  • ……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我想,你能夠理解自律的不易。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為什麼我們和孩子很難做到自律?

也許你會覺得很奇怪,明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比如不熬夜玩手機,或者讓孩子每天看幾頁書,做起來怎麼就這麼難呢?

其實,這是我們的4種本能在作怪。

第一種,自戀本能。

自戀本能讓我們很容易自負,高估自己,低估外界環境。

比如,制定計劃後,我們往往會被虛假的成就感包圍著,幹勁十足。可是僅僅堅持了一天,甚至半天,我們就會發出感嘆:我太難了!

  • 首先,我們的執行力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強;
  • 其次,我們的體力、意志力也在一點點消耗;
  • 最後,外界的打擾,時不時地打亂我們的計劃。

而所有這一切,會讓我們失去掌控感,導致自亂陣腳,自律也就無從談起。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第二種,懶惰本能。

在遠古時期,懶惰是減少體力消耗的生存手段。但是現在物資已經豐富,遺傳下來的懶惰本能卻成了自律的障礙。

我們會發現,雖然提前給孩子安排好了學習任務。可如果沒人監督,隔壁太吵、中性筆沒水,都能成為孩子不學習的理由。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第三種,缺少動機。

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都需要動機,自律是一種行為,當然也需要動機。

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指在沒有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出於愛好、滿足感等,自發採取行動的心理傾向。

  • 比如,孩子會因為喜歡做某件事而樂此不疲,熬夜看漫畫,偷偷打遊戲,或者揹著家長談戀愛,都是出於內在動機。

而外在動機是指為了得到表揚、獎勵、榮譽等,或者避免得到某種懲罰,逼著自己行動的心理傾向。

  • 比如,孩子為了得到金錢獎勵好好考試,為了得到夥伴認可挑戰家長,或者害怕老師批評而做作業,都是出於外在動機。

因為自律的培養在短時間內很難見效,所以更需要動機的激勵。缺少動機,自律也無從談起。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第四種,害怕改變。

想要自律,就要做出改變,做與過去不一樣的行動。可這樣做,就好像是在否定自己的過去,這是很多人難以接受的。

而且,即便戰勝了自己,如果別人提出質疑、否定或挖苦,就會被打回原點。

  • 比如,有的孩子突然決定好好學習,可是家長看到了,第一反應不是表揚孩子,而是質問孩子是不是犯了錯故意賣乖,或者嘲諷他“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拒絕約束自己,讓自己變得自律。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如何繞過人性的弱點,做到自律?

如果將一個自律的人與不自律的人做比較,我們很容易發現,兩者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前者積極主動,後者消極被動。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變得自律起來,就必須提供一種方法,既能激發孩子的動機,又能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這種方法就是自我提問——每天就自己的自律行為進行提問,讓自己直面想要逃避的問題。

具體如何做呢?我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第一步,根據孩子的現有閱讀水平,制定出每天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

如果孩子的閱讀能力很強,可以要求孩子每天讀10頁書、甚至半本書、一本書,這樣的孩子不自律我們的討論之列。

我們討論的是,如果孩子閱讀能力有限,目標就要儘可能的小,比如每天讀1頁書。

有人可能不理解,每天讀1頁書,這個目標太低了吧?

其實,這樣設定並不是希望孩子只讀1頁書,而是希望藉此打消孩子的閱讀恐懼,輕鬆開始第一步。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第二步,讓孩子進行自我提問,“我積極主動、盡全力完成目標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小心用他律代替自律,把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也搶過來。比如,我們會問孩子“你計劃完成了嗎?”,而不是讓孩子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有三點好處:

第一,家長提問,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監督和命令,喚起孩子的不愉快回憶,引發消極抵抗;而自我提問,讓孩子感到主動權在自己手中,更會積極應對。

第二,自我提問促使孩子思考,每問一次,就是強化一次目標,說不定還能讓孩子想出實現目標的更好方法。

第三,自律的好處是長遠的,而當下的樂趣是即時的、很難拒絕的,所以需要找到自律在當下的好處。自我提問時,孩子能

體會到自律帶給自己的掌控感、成就感,這能喚起孩子的內在動機,比物質獎勵都有效。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第三步,記錄完成情況,積累更多的成就感,更有助於自律。

自我提問後,要讓孩子在記錄表上記下完成情況,同時為自己的表現打分。這是一個需要回憶和自我評價的過程,雖然可能會很痛苦,但卻能強迫孩子進行深刻的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思考並審視自己的缺點、得失成敗,能讓自己下一步更努力,也能幫助孩子發現自律的力量。

比如,在培養閱讀習慣時,每天記下閱讀的頁碼,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成就感。特別是當孩子看到,通過自律,自己居然可以讀那麼多書,自我效能感也會得到提升。

做記錄的時候,記錄的是頁碼,而不是頁數。因為頁碼能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自己讀了多少頁書,而今天讀1頁,明天讀2頁,比起今天讀到了120頁,缺少威力。

就像下面我示範的這樣記錄就可以了。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至於打分,可以把滿分設置成10分,今天看了1頁書,就可以給自己打10分。如果一開始孩子不會操作,我們可以示範給孩子看。

當孩子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之後,可以放手交給孩子去做,我們只負責偶爾看一看他的表現,並據此靈活變動目標。

比如,當每天讀1頁書對孩子來說已經是一件輕鬆而容易的事情後,就可以提高目標,改為每天讀2頁書、10頁書,或者挑戰一週讀完一本書。

你不看著,孩子就一點不學:比起威逼利誘,試試這樣做家長更省心

培養孩子在閱讀方面的自律性,可以這樣操作,其他行動也是如此。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是有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

今天開始,就為自己和孩子設立目標,用自我提問法,配合記錄,變得自律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