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小教育被中小学职称工资绑架了,偏离了德智体美的轨道,你认为呢?

熊忠万守望中国


这是无稽之谈。职称的工资与你搞什么样的教育有何关系?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你那德智体美应该是现在讲的叫素质教育。它决定着你怎么样去培养学生,培养哪方面的技能,是应试的技能还是全面的生存能力,属于教育方针的问题……这一点与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职称工资没有关系;而教师的职称以及与职称挂钩的工资是让教师能长期从事该项工作,且越来水平越高、能力越来越强而设立的一种激励机制。教师的职称与工资挂钩与否与你开设什么专业、搞什么的教育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职称工作做得好,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更强一点儿。搞不好的话会使教师消极怠工,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质量。


杭帆风顺


目前,评定职称,成为老师们之间绕不开的话题。职称制度的不合理,已严重影响了当今的教学生态。在此,我呼吁,取消职称,还教育一片碧水蓝天。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从几个方面解读。


职称的存在影响到同志间的团结

为争夺利益而战。由于职称背后的利益,有两个老师从高中到大学都是同学,大学毕业共同分到一所学校任教,十几年后,为了争夺职称名额,成为世仇。

为争夺荣誉而战,评职称是需要诸多荣誉证书,在教师节期间有两个老师为争夺荣誉证书,在办公室打大打出手,不仅影响团结,而且败坏教师形象。

为争夺官位而战。学校领导掌握较多的资源,在评职称中占据优势。有些人为了评职称,不惜一切代价,托关系,送金钱谋官位,甚至个别以出卖色相上位,学校中的不正之风与腐败不亚于其他部门。


职称的存在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评上高级职称的,滋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领导分配工作可以不接受,少干活不干活,照样拿高额工资。

在评职中败下阵来的,产生得过且过思想,工作中高兴干一阵,不高兴甩手不干,升职无望,认天认命。

年轻人,职称低,工资低,干活多,心里不平衡。有满腔热情的留下,有满腹怨言的离开或调走。

领导在安排工作时,两头儿为难,这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结束语:教育本是一方净土,现在这方净土受到严重污染,职称可谓万恶之首。所以我呼吁,取消职称,还教育一片碧水蓝天。


更广更高


职称,全称是教师职业技术等级。在教师进入岗位后根据诸多条件了一级一级升,和工资待遇挂钩,等级越高收入越高。但是非常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既然是技术等级,也就是应该我有这个技术了,就应该有相应的等级对不对?可是现在的职称制度有一个名额限定。即,高级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百分之十五,也就是100个老师中只能有十五个人是高级职称,如果人数够了,对不起,后面的老师你就是再优秀,什么条件都够你都得等,等老高级教师退休。有的老师开玩笑说,高级职称不要也罢,弄到了,人家都希望你早点死。

职称制度实行很多年了,他的弊病现在越来越多。在很多时候,年轻人看职称评定无望,辛苦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打击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有的老教师,运气不好,或是只知道埋头工作,到退休了也弄不到高级职称。让人心寒。

职称评定时需要一些获奖证书,论文证书。这些东西有的人并不是凭着自己的真本领获取的,大家心里明白就好。这样滋长学术腐败。让人唏嘘。

即便有能力获得各种条件的老师,也是疲于奔命。为了职称,有时候会放下日常任务,专业学习。去迎合那些特定的要求,这其中有些东西确实华而不实,与教育教学规律相违背。怎么办呢!不能和RMB过不去。

总而言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一定要调动工作积极性,让人有信心有干劲。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安心教学,。如果教师心态积极向上也有利于培养下一代,因为有的教师无法评上职称,牢骚满腹,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劲风墨影


职称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指标上。职称作为一种奖勤罚懒,奖能罚庸的激励机制,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执行的过称中。权利掌握在善于钻营的校长手里,而校长往往是不会教书的,会教书的又不会钻营。作为一个老师,你必须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具备了晋升职称的条件的时侯,赶快放下你那清高的架孑,走走路子,方可有希望。管理职称名额的又是何人呢?它不给名额或少给名额都能教你晋升无望的,所以这条路子也得走走,这叫做要名额。一种制度的产生,完善,要经过长期的使用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噎废食。大家不要太生气。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是因为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人民的幸福安康,民族智慧的开发应用。总之我们热爱这个事业,愿意为这个事业奋斗终生。所以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钱,固然有用。但是挤破头拿不来时就算了,还是人要紧。


魏书名


什么原因?看看教龄工资。1-5年3元,5-10年5元,10年以上10元。我工龄35年,教龄工资10元。大家有何看法?


求公平公正的阿哥


这个观点很有道理!特别是基础教育!昨天看一篇文章说,基础教育,是打基础,而不是出成绩的教育!为了出成绩,变着花样搞特色,搞形式,搞奖状,做材料……政绩,利益,工作观念全部变了!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初衷!坑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基础教育最需要的是清净!需要的是平等!


手机用户5870189647


是的,老师为了职称什么都可以干,教学算啥,职称高了等于涨工资了也为什么不择手段干


手机用户53497322918


我也这么认为!近些年来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审评定,滋生了大量腐败!高职称大不分被不上课的管理者霸占了!那学校教育工作肯定和谐不了!


手机用户56735178898


这问题很深刻。当然应该说,学校里很多老师素质都非常非常的高,他们为了学生,呕心沥血,他们并没有过多计较自己个人的工资多几块少几块,而是在用心专注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学。

而不容忽视的另一个现象是,更多的学生,受社会风气影响,在学校里表现很一般或者说较差,他们不愿意接受现行体制的教育,崇尚自由、享受、奢侈的生活方式,老师尽了力,却是不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个不是说老师不尽力,是有时面对这种情况,无能为力。

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主要决定因素。有再好的体制,学生厌学,老师也教不好学生。

为稻粱谋,每个人都不能摆脱这种命运。但是,更多的老师都有着极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您所说的,中小学教育,被职称工资绑架了,本人不敢苟同,不这样认为。这样说,存在一定偏颇。


跟我学公文


说实话,这几年教育界也算是闹嚷嚷你方唱罢我登场。什么目标教学,什么素质教育,什么高效课堂,把应试教育说的是一文不名。非得打入十八层地狱方能解恨。其实,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变得根本不认识了。说全面发展,体美劳基本都是在为智让路,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这几方面又没有专业的教师,都是兼职。课堂效果怎么会高效?过去我们读书那会,绝对是应试教育模式。那时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歌咏比赛,体操比赛,作文比赛,轰轰烈烈,好不热闹。学业未曾被落下,学生倒是学习积极性挺高的。那时老师打学生也是家常便饭,家长未曾找过老师麻烦。那时学生就是学生,没有凌驾于老师之上。现在全变味了。什么活动也没了,老师再也不敢打骂学生了,学生的地位空前高涨了。现在一切都好了。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了。兴趣淡了。质量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