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如何看待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這二首詩描寫項羽的不同觀點?

後人有感作詩,一般都是借歷史典故,抒發自身胸中塊壘。所以對同一件事、同一個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事情。因為身份不同,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不同。

詩言志,詩抒情。言的是詩人的志,抒的是詩人的情。歷史上的典故和角色都只是在賦比興中起一個“興”的作用而已。

曾經有朋友問過,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為什麼不叫作《項羽頌》呢?明明是在歌頌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志氣啊。

因為李清照寫詩的目的並非僅僅限於歌頌項羽,而是通過項羽的寧死不辱的氣節來批判當朝為政者只懂得逃跑和投降的態度,抒發的是自己對家國破敗、流離失所的倉皇悲痛以及對當權者的失望。

詩人對古人和舊事的觀察角度都是從自身需要切入,這才是“有我”的作品。為什麼我們今天很多朋友的詩詞看上去美輪美奐,對景色的描寫到達極致,對事物的歌頌也意味滿滿,可就是不出挑呢?因為我們跟隨著大眾的視角,自然流俗。當然如果大眾的視角是合乎創作者心意的,那是沒什麼問題。

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但是文藝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角度要新穎。

如何讓自己的詩作不同凡響?找準合適自己但是不流俗的角度,抒發自己的感情,論證自己所選角度的正確,讓讀者跟隨自己——我以前也說過,其實所有文體,歸根究底都是議論文——最終的目的都是得到讀者的認同和稱讚。

那麼,項羽自刎烏江,不肯回江東這個事情在後人的文藝創作中有且僅有兩個選擇:讚揚或者貶低。而李清照和杜牧都是根據所處的時代、個人的經歷加上內心的感受選擇了正反兩個角度去說這個事情,在詩詞創作中對項羽這個人的看法走在完全相反的兩條路上。

而這兩條思路各有擁躉。喜歡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的尤其多。為什麼?氣勢上高人一等,並且讓項羽這個悲劇英雄的色彩發揮到極致。有悲劇色彩,就有戲劇衝突,就有讓所有人迷戀的英雄情結推波助瀾,讓人以為自己都會在那種情況下做出那樣悲壯的決定,從而讓人以為自己都是大英雄。

這是情感上的討好,所以,喜歡這種思路的人非常多。詩歌、詞牌、戲曲、小說、電影從這裡衍生的內容不計其數。

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為什麼?因為好看。

而杜牧選的這條思路,是邏輯性的、生活化的、反英雄的。和他持相同觀點的也不乏大詩人,大文豪,但是在生活、政治、治文方面都是持客觀態度、理性色彩的文人。

這種過於理性的思辨本來就不適合大眾娛樂。而有些形象一旦被大眾接受且固定下來,就有著不容人改變的暴力,所謂不同的看法一定有問題的思維並非今天才有,而是咱們這個人情社會的優良傳統。

我們具體看下兩首詩。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有過詳細賞析,也為大眾所熟悉,就不再囉嗦複述。易安居士通過對項羽的抬無非就是表達對國亂中各種卑劣行為官員的鄙視,甚至有可能也有對老公趙明誠“縋城夜逃”的怒其不爭。反過來這首詩將項羽烏江自刎的典故剝離自身的失敗,只讚頌了他在失敗的情況下決不投降和以身赴死的慷慨,讓他成為了一個純粹的英雄人物。

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其實咱們都知道嘛,“不可沽名學霸王”,偉人的教導才是現實的、正確的、實用而有遠見的。項羽能稱霸王,實際上和“英雄”的定義還是有些距離的。

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劉邵《人物誌·英雄篇》

而杜牧的《題烏江亭》正是說明這一點: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的這首詩也很簡單,了了四句,也沒什麼難懂之處,純粹就是表達了自己和李清照完全相反的態度。項羽若是忍下一時之辱,回到江東,重新集結江東子弟,未必不可以捲土重來。項羽從江東發跡也不過就是帶了八千子弟兵。我們不要看先秦的各種記載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士兵的大戰,其實除了後勤力量,每次中原鏖戰的精銳力量數字都有誇大。

這很正常,日本的小村械鬥還稱之為“國戰”呢。

具體就不討論了,至少在這首詩裡面,杜牧認為項羽如果能屈能伸,是有機會東山再起的。用不著自刎烏江,這也正是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區別。

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劉邦是真英雄,卻總是被醜化成無賴。項羽是個自負的武力超群大將,卻因為悲劇色彩被萬世稱頌。歷史成就強者,而老百姓向來就同情弱者。

很顯然,項羽比劉邦弱在哪裡?頭腦和臉皮。

言歸正傳。為什麼杜牧會有這種看法呢?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啊,杜牧是中晚唐人,而李清照是北宋、南宋人。也就是說或杜牧的看法是在先的。但即使在唐朝,肯定也有對項羽大加讚頌的人在。

杜牧出身優渥,學問很高,曾經作注《孫子兵法》,是個軍事才子,揚州地方鍛鍊十年,“十年一覺揚州夢”給他的政治履歷鍍了金,但同時也消磨了他的意志。當他返京時,經過甘露寺之變後,政治形勢已經非常差,一心報國的有志青年小杜對形式逐漸認清,自請外放。為了收入和安定,自動放棄了政治上的進步,這是當時很多官員共同的選擇。

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所以杜牧是一個真正能反映中唐政治歷史脈絡和詩歌流變特徵的詩人。

他被稱為“小杜”,和杜甫的差距就在那股憂國憂民的憤青思想境界上。

而《題烏江亭》就創作於外放池州刺史,路過烏江亭之時。他放棄了自己曾經的政治理想,為了生活選擇了地方官職,這在文人高傲的心中,未必不是一種恥辱。但人是要生活的,所以他看項羽的角度,自然就包括了他自身的人生態度。

說得不好聽一點,杜牧要項羽忍辱負重,無非是對自己放棄理想,選擇更好的生活待遇的一種解釋,或者說是一種開脫。至於“捲土重來未可知”?基本上是不行的。杜牧這首詩悲嘆的是項羽嗎?

他悲傷的是自己。悲傷的是那個曾經年輕、精通兵法的自己。

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關於詩歌中項羽的態度問題,後來宋詩第一人王安石也曾經寫過。作為政治人物,王安石則更加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羽江東再起絕無可能,他的自殺就是他的完全失敗所造成,與英雄義氣之類的沒什麼關係。《疊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但是這種現實是老百姓不喜歡的。

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還是虞姬自刎,霸王自刎,烏騅自殺這種充滿了戲劇色彩、悲劇色彩的故事。

反正自殺又輪不到自己。

項羽的英雄之爭: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